1
|
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孙迎凯
李翔
刘天相
张冰月
赵艺清
关露露
贾亚涛
马超
沈仲
赵力克
胡银岗
吉万全
史学芬
白海波
王中华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
张义荣
倪中福
梁荣奇
李继刚
李保云
刘广田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30
|
|
3
|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
汤永禄
朱华忠
李朝苏
黄钢
余秀芳
陈放
杨武云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
2007 |
10
|
|
4
|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 |
汤永禄
杨武云
魏会廷
李朝苏
李俊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5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I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
罗琴
杨在君
彭正松
魏淑红
廖明莉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6
|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 |
李俊
魏会廷
胡晓蓉
彭正松
杨武云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
2007 |
6
|
|
7
|
5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王秋云
冯雯杰
张巧玲
赵凯
张宪军
刘淑珍
鲍印广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8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衍生群体的PPO基因分析 |
杨松杰
刘世贵
李俊
杨武云
|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
2006 |
5
|
|
9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
陈国跃
李立会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6
|
|
10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ABBDD)与亲本种之间基因组与基因区域的序列变异分析 |
聂利红
韩宗福
逯腊虎
姚颖垠
孙其信
倪中福
|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11
|
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其亲本在合成后小麦A/B染色体组微卫星位点的比较 |
王凤涛
陈万权
徐世昌
|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2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Waxy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 |
杨松杰
杨武云
|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
2008 |
3
|
|
13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 |
杨松杰
杨武云
|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
2008 |
2
|
|
14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
陈国跃
李立会
|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5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苗期氮、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王霞
徐亚维
于晓明
|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6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Waxy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 |
杨松杰
杨武云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
2008 |
0 |
|
17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其亲本间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
王霞
庞劲松
亓宝
胡兰娟
袁慧
|
《中国种业》
|
2009 |
0 |
|
18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评价 |
李小康
吴崇宁
王维
李文淑
KISHII MASAHIRO
田纪春
邓志英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19
|
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综合评价 |
宋全昊
金艳
宋佳静
陈杰
赵立尚
白冬
陈亮
朱统泉
|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20
|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黄淮麦区育种中的利用性评价 |
宋全昊
金艳
宋佳静
白冬
赵立尚
陈杰
朱统泉
|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
2022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