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群体内的形态差异与分化 被引量:20
1
作者 何杰 徐跑 +7 位作者 董在杰 朱健 张守领 张成锋 杨弘 农肖颖 梁政远 缪凌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60,共7页
研究所用60个家系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Nile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简称吉富罗非鱼)样本均为由世界渔业中心所在地马来西亚引进的原种。采用传统形态学测量方法,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尾... 研究所用60个家系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Nile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简称吉富罗非鱼)样本均为由世界渔业中心所在地马来西亚引进的原种。采用传统形态学测量方法,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群体内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体高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R2=0.9002)。在体长与体质量对应的点状分布中,总群体、雌雄群体和每个家系群体中均呈现出2条带状,分布于2条带的个体间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应的个体数量之比接近常数0.7;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相应的分布则呈现出变异幅度迥异的条带。本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群体内部在形态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群体 形态 体质量 差异与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摄食节律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杰 徐跑 朱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4,共4页
用投喂添加色素的膨化颗粒饲料和观测排便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s;GIFT)的摄食节律。结果发现,6个家系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摄食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家系之间的摄食周期存在非常显... 用投喂添加色素的膨化颗粒饲料和观测排便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s;GIFT)的摄食节律。结果发现,6个家系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摄食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家系之间的摄食周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001);t检验发现,各家系内摄食周期和排便周期的差异均不显著(P≥0.1097)。回归分析发现,摄食周期对生长无显著的影响(P=0.8988),但与摄食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679,P=0.0004)。对摄食节律聚类分析,6个家系可分为(1、2、6)、(3、4)、5共3个家系类别。该项研究能为GIFT的养殖投饵和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为鱼类摄食节律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摄食节律 摄食周期 排泄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选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永巨 曹谨玲 +3 位作者 陈剑杰 甘西 龚竹林 王成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374-379,共6页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试验,以养殖试验的结果来评价...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试验,以养殖试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效果。结果表明:(1)选留系后备♀亲本选留数量及留种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吉奥"杂交组合的产苗量和雄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经过选育的"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生长速度增加明显;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4)试验组"吉奥"罗非鱼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而饵料系数比对照组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吉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闭锁群体继代选育 留种率 产苗量 雄性率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池塘模式评价日粮中添加蔗糖糖蜜养殖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效果
4
作者 覃志彪 彭淇 +2 位作者 吴彬 王斐 冯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6-1641,共6页
本实验模拟池塘养殖环境,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实用日粮中添加蔗糖糖蜜的养殖效果以及对水质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了6种等氮(34.8%)、等能量(16.4MJ/kg)的试验日粮,对照组日粮为20%小麦次粉,试验组1—5... 本实验模拟池塘养殖环境,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实用日粮中添加蔗糖糖蜜的养殖效果以及对水质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了6种等氮(34.8%)、等能量(16.4MJ/kg)的试验日粮,对照组日粮为20%小麦次粉,试验组1—5按20%—100%比例添加蔗糖糖蜜替代日粮中小麦次粉。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56d),各实验组鱼成活率为100%,当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80%次粉及以下时,其摄食量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鱼无显著性差异,但当日粮中蔗糖糖蜜完全替代次粉时,这两种指标显著下降(P<0.05)。当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40%次粉以下时,试验组鱼饲料效率、鱼体近似成分、肝体指数与主要水质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认为,在池塘养殖环境下,吉富品系尼罗罗非幼鱼实用日粮中蔗糖糖蜜可以替代40%及以下的次粉,即蔗糖糖蜜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量不宜高于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日粮 蔗糖糖蜜 池塘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杰 《水产养殖》 CAS 2008年第5期13-14,共2页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初次选育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主养密度1200尾/666.7m2,经过100d生长,平均规格达273.0g,其中雌、雄规格分别大于258.0g和345.0g。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趋于直线型增长(W=48.53L-603.8,R2=0.812),个体体重差异趋于减小,体型...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初次选育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主养密度1200尾/666.7m2,经过100d生长,平均规格达273.0g,其中雌、雄规格分别大于258.0g和345.0g。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趋于直线型增长(W=48.53L-603.8,R2=0.812),个体体重差异趋于减小,体型趋向变宽变厚,试验期间每月间隔差异极其显著(P<0.0001)。溶氧和温度为限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池塘养殖 生长 形态变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温速度下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耐寒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兰 林勇 +6 位作者 张永德 杨慧赞 卢其西 陆勤娟 李坤媛 蓝宝同 唐启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05-1709,共5页
测定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2、0.4、0.6和0.8℃/3 h匀速降温至所有试验鱼死亡,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罗非鱼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对持续时间、累计昏迷率和累计死亡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四... 测定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2、0.4、0.6和0.8℃/3 h匀速降温至所有试验鱼死亡,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罗非鱼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对持续时间、累计昏迷率和累计死亡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四种降温模式下,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昏迷温度范围为9.4~9.9℃,半数昏迷温度分别为8.6、8.4、9.2、9.8℃;低温死亡温度范围为7.9~9.5℃,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6、7.7、7.5和6.8℃。累计昏迷率与持续时间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6.426+0.063x、y=-3.512+0.074x、y=-2.431+0.081x和y=-1.454+0.080x。累计死亡率与持续时间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5.783+0.053x,y=-2.295+0.042x,y=-1.719+0.049x和y=-1.325+0.051x;0.2和0.8℃/3 h试验组的累计昏迷率与累计死亡率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47+1.027x和y=-0.019+0.059x。0.2℃/3 h试验组的降温速度较符合罗非鱼在寒冷环境下的自然规律,可以作为降温模式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降温速度 半致死温度 耐寒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后不同回温速度下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昏迷率和死亡率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兰 林勇 +6 位作者 张永德 杨慧赞 卢其西 陆勤娟 李坤媛 蓝宝同 唐启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8-885,共8页
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2℃/3 h匀速降温至半数致死温度(8.6℃),然后以0.4、0.7和1.0℃/4h升温至室温。对持续时间、累计昏迷率和累计死亡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累计昏迷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0.4℃/4 h上升段和下降段... 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2℃/3 h匀速降温至半数致死温度(8.6℃),然后以0.4、0.7和1.0℃/4h升温至室温。对持续时间、累计昏迷率和累计死亡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累计昏迷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0.4℃/4 h上升段和下降段试验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982+0.012x和y=0.929-0.005x;0.7℃/4 h上升段和下降段试验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008+0.012x和y=0.789-0.004x;1.0℃/4 h上升段和下降段试验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60+0.006x和y=0.914-0.006x。累计死亡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0.4、0.7和1.0℃/4 h试验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737+0.008x、y=-0.256+0.004x和y=-0.490+0.005x。累计昏迷率与累计死亡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0.7和1.0℃/4 h组的回温速度可以作为较理想的回温模式,为后续的耐寒选育提供耐寒的罗非鱼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回温速度 半致死温度 累计昏迷率 累计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鱼类优良品种“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简介
8
作者 叶奕佐 《渔业致富指南》 2003年第6期23-24,共2页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简称吉富鱼)为农业部1997年第77号公告公布的适宜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中推广的从境外引进的尼罗罗非鱼新品系,其品种登记号为GS03001—1997。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引种 混合选育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性状分子标记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佳杰 周宇 +3 位作者 沈夏霜 李莉 罗永巨 甘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6-21,共6页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30个微卫星位点中20个能扩增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清晰条带;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2.4个;观测...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30个微卫星位点中20个能扩增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清晰条带;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9和0.441,0.440和0.476;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9和0.379;UNH845和UNH189位点在抗病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GM180位点在易感病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为0.055和0.054。此外,GM251和GM462位点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135,198 bp)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易感病群体,推测这2个基因片段与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群体与易感病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筛选出2个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为开展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乳链球菌感染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伟 甘西 +4 位作者 朱佳杰 敖秋桅 谭芸 陈明 罗永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5-382,共8页
【目的】确定无乳链球菌侵染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途径及靶器官,为罗非鱼抗病育种及无乳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腹腔注射、经口灌胃及体外浸泡3种方式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感染,然后采集感染... 【目的】确定无乳链球菌侵染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途径及靶器官,为罗非鱼抗病育种及无乳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腹腔注射、经口灌胃及体外浸泡3种方式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感染,然后采集感染罗非鱼的鳃、脾脏、肝脏和小肠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利用家兔抗无乳链球菌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明确不同感染途径下无乳链球菌在鱼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及其浸染的靶器官。【结果】3种人工感染方式均能促使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其中,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在感染2 h后即出现病理变化,而体外浸泡感染方式出现病理变化的时间约在感染5 h后,且病变程度较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的感染方式轻。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腹腔注射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病原菌信号出现顺序为脾脏→肝脏和鳃→小肠,经口灌胃组的病原菌信号出现顺序为小肠→鳃和脾脏→肝脏,体外浸泡组的病原菌信号出现顺序为鳃→脾脏→肝脏和小肠。【结论】采用腹腔注射、经口灌胃及体外浸泡3种方式均能促使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其对应的病原菌信号分别优先在脾脏、肠道和鳃组织出现。因此,自然养殖条件下防止养殖水体和食源被无乳链球菌污染是防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致病途径 靶器官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慧赞 林勇 +2 位作者 唐章生 黎筠 甘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64-268,共5页
随机选取1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雌鱼290尾雄鱼255尾,测定了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体宽(x5)和体重(y)共6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应体重为应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 随机选取1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雌鱼290尾雄鱼255尾,测定了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体宽(x5)和体重(y)共6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应体重为应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以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雌、雄鱼生长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体型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躯干长、体高和体宽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体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雌、雄鱼分别为0.3783**和0.3714**,是影响体重的最主要因素,头长对体重无显著直接作用(P>0.05),主要通过其它性状间接影响体重;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剔除直接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建立以体重为应变量的多元线性方程为:雌鱼y=-1 475.72+21.51x1+32.54x3+67.82x4+80.59x5(R2=0.957),雄鱼y=-2 046.40+31.18x1+30.20x3+96.78x4+81.35x5(R2=0.969),本研究为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通径分析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下吉富罗非鱼体长生长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倩 苏胜彦 +3 位作者 刘思辰 叶伟 朱伟凡 袁新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70-175,共6页
为研究不同放养规格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的体长生长规律,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Brody 4种生长模型对吉富罗非鱼体长的生长进行拟合,使用R-Studio软件自行编程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以AIC统计量作为确定吉富罗非... 为研究不同放养规格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的体长生长规律,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Brody 4种生长模型对吉富罗非鱼体长的生长进行拟合,使用R-Studio软件自行编程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以AIC统计量作为确定吉富罗非鱼体长最优生长模型的准则。结果表明,4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模拟吉富罗非鱼生长曲线,其中平均体长为0.8 cm(SL1)的试验组以Gompertz模型为最佳,平均体长为(2.8±0.14)cm(SL2)的试验组以Logistic模型为最佳。体长生长瞬时生长速度曲线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SL2试验组比SL1试验组更具养殖优势,养殖密度为15尾/m^2(D1)的个体生长状况优于养殖密度为30尾/m^2(D2)和60尾/m^2(D3)的个体生长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吉富罗非鱼的育种研究、规模化养殖及养殖管理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生长模型 AIC准则 体长 规格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唐章生 林勇 +5 位作者 杨慧赞 张永德 陈忠 黄姻 彭婷 张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4-107,共4页
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 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灰色动态生长方程(GD GF)等4种常用动物生长模型对网箱养殖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长进行拟合,根据各... 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 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灰色动态生长方程(GD GF)等4种常用动物生长模型对网箱养殖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长进行拟合,根据各模型拟合残差平方和的大小判断拟合程度。结果表明:VB GF生长模型对体重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而Gompertz GF生长模型对吉富罗非鱼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从实际拟合结果综合评价来看,VB GF生长方程最好,体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39.008(1-1.005e-0.08t),R2=0.993;Wt=1514.50(1-1.025e-0.101t)3,R2=0.999,体重生长拐点为11.13月龄,相应的体长为22.92 cm,体重为448.74 g。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可以用于描述罗非鱼生长过程,反映机体生长发育规律,可为罗非鱼规模化养殖和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生长模型 网箱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SCAR Markers for Genetically Improved NEW GIFT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 L.)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train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思发 唐首杰 蔡完其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The NEW GIFT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 L.) is a nationally certificated new strain selected over 14 years and 9 generations from the base strain of GIFT Nile tilapia, introduced in 1994. This new... The NEW GIFT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 L.) is a nationally certificated new strain selected over 14 years and 9 generations from the base strain of GIFT Nile tilapia, introduced in 1994. This new variety has been extended in most of areas of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genetically improved strains, including the genetic markers for identification is needed urgently. RAP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their conversion to SCAR markers was developed. From NEW GIFT Nile tilapia, two strain-specific RAPD bands, S304624 bp and S36568 bp were identified. The strain-specific RAPD bands were gel-purified, cloned, and sequenced. Locus-specific primers were then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strain-specific bands. PCR amplification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variations in allele frequencies of two converted SCAR markers among the NEW GIFT Nile tilapia and its base strains, as well as 7 additional farmed strains worldwide. The frequency of SCAR marker Ⅰ (553 bp) was 85.7% in NEW GIFT Nile tilapia, but 16.7% in the base strain. The frequency of SCAR marker Ⅱ (558 bp) was 91.4% in NEW GIFT Nile tilapia, but 0% 70% in the 7 other strains.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utility of these two markers, an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for a wild population from Egypt, resulted the frequency of SCAR Ⅰ and Ⅱ was 10% and 70%, respectively,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New GIFT strain. The increase in allele frequency of these two SCAR markers suggests that these markers might be genetically linked to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underlining the performance traits by long term selection, and indicate the bright potential of SCAR marker technology for tracking generations during selection progress and for distinguishing among genetically improved strain and other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GIFT Strain Nile tilapia RAPD-SCAR marker Tracking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Pacific White Shrimp(Litopenaeus vannamei)Hepatopancreas in Response to Taura Syndrome Virus(TSV)Experimental Infection
15
作者 Digang Zeng Xiuli Chen +9 位作者 Daxiang Xie Yongzhen Zhao Chunling Yang Yongmei Li Ning Ma Min Peng Qiong Yang Zhenping Liao Hui Wang Xiaohan Chen 《广西水产科技》 2014年第1期4-10,共7页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