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辛勇 章龙珍 +1 位作者 周凤娟 徐玉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24-527,共4页
目的比较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计划与常规适形放疗(CRT)计划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23例鼻咽癌患者,分别用SMART束流调强放疗(SMART)计划(SMART组)和常规放疗(CRT)计划(CRT组)进行计划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 目的比较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计划与常规适形放疗(CRT)计划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23例鼻咽癌患者,分别用SMART束流调强放疗(SMART)计划(SMART组)和常规放疗(CRT)计划(CRT组)进行计划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别评价2组靶区、腮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结果SMART组各靶区的受量与适形度均高于CRT组(P<0.05),而腮腺等正常组织受量明显低于CRT组(P<0.05)。结论SMART调强适形放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平均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同步加量束流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面容积调强和非共面固定野调强在脑转移瘤脑海马体保护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同步推量的剂量学研究
2
作者 曾华驱 陈宗友 +2 位作者 汤树奎 温尊北 吴齐兵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2期25-31,共7页
目的:探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非共面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脑转移瘤海马保护全脑放射治疗(HA-WBRT)联合同步推量(SIB)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6月至2023... 目的:探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非共面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脑转移瘤海马保护全脑放射治疗(HA-WBRT)联合同步推量(SIB)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22例脑转移瘤患者病历资料,每例患者均采用HA-WBRT联合SIB(HA-WBRT+SIB)的非共面VMAT和非共面IMRT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在满足靶区处方剂量要求的情况下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计划的机器跳数和治疗前计划验证。结果:两种计划的计划肿瘤靶区(PGTV)的50、55 Gy剂量覆盖的体积(V_(50)、V_(55))、最大剂量(D_(max))、异质性指数(HI)和适形性指数(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全脑计划靶区(PTV-brain-SIB)的98%体积覆盖的剂量(D98%),IMRT与VM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可显著提高PTV-brain-SIB的30 Gy剂量覆盖的体积(V30)、降低HI值和提高CI值,与IMRT计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6、3.289、-8.343,P<0.05)。VMAT计划左眼和右眼的D_(max)显著低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4、5.351,P<0.05);VMAT计划右内耳的D_(max)高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8,P<0.05)。VMAT会显著增加左、右脑海马的D_(100%)高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4、-6.578,P<0.05)。IMRT计划的机器跳数为(1174±168)MU,显著低于VMA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9,P<0.05);VMAT计划治疗时间为(294.1±16.4)s,少于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0,P<0.05)。在γ分析3%/2 mm和2%/2 mm标准下,IMRT计划的γ通过率分别为(99.1±0.6)%和(97.6±1.0)%,显著高于VMA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3、5.780,P<0.05)。结论:基于Monaco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非共面VMAT和非共面固定野IMRT两种治疗计划对脑转移瘤患者的海马保护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同步推量照射均可产生临床可接受的结果。VMAT相对IMRT在靶区剂量分布更有优势,治疗效率更高,而IMRT可以更好地保护海马和降低机器跳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保护 脑转移瘤 同步(SIB) 全脑放射治疗(WBRT) 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 调强放射治疗(IM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蒋美萍 王晓莉 +1 位作者 李康明 鞠云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22-124,132,共4页
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放化疗同步治疗,放疗为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 Gy/5f;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 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放化疗同步治疗,放疗为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 Gy/5f;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包括GTVnd(阳性淋巴结)及CTV(包括子宫、宫颈、部分阴道及其旁组织,和盆腔淋巴结引流区).两靶区的总剂量及分割剂量分别为PGTVnd:62.4 Gy/26 f,2.4 Gy/f;PTV:46.8 Gy/26f,1.8 Gy/f.结果治疗近期疗效评价:CR(44/49)89.8%,PR(4/49)8.2%,SD(1/49)2%.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49)18.4%,重度肠道反应发生率(3/49)6%.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宫颈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温翠侠 任洪荣 +4 位作者 丁纪 于大海 管峦 朱峰 章龙珍 《实用癌症杂志》 2012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分别于单纯增强CT图像下、PET-CT融合图像下勾画靶区,同一患者制定3种放疗计划:PET-CT图像下制定SMART计划(A组)、CT图...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分别于单纯增强CT图像下、PET-CT融合图像下勾画靶区,同一患者制定3种放疗计划:PET-CT图像下制定SMART计划(A组)、CT图像下制定SMART计划(B组)和3D-CRT计划(C组),评价3种放疗计划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分布情况。结果 A、B、C组GTV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72±0.03、0.72±0.02、0.65±0.02,CTV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64±0.03、0.64±0.02、0.53±0.03,GTV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14±0.02、1.15±0.02、1.12±0.02,经检验A、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正常肺组织V5分别为53.41±4.90、56.09±4.61、55.87±4.27,V10分别为33.56±4.02、35.95±3.35、36.36±3.57,经检验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正常肺组织V20分别为23.47±2.10、25.69±2.15、27.69±2.07,V30分别为15.19±2.59、16.10±2.57、17.23±2.35,MLD(Gy)分别为12.58±1.23、13.62±1.19、14.21±1.20,食管V55分别为14.44±1.99、15.29±2.52、16.12±2.50,脊髓Dmax分别为37.45±2.39、39.38±2.78、40.13±2.52,经检验,A、B、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SMART计划能优化靶区剂量分布,有效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射治疗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5
作者 秦文娟 陈龙华 +1 位作者 薛玉花 徐辉 《新医学》 201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评价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采用5野或7野的 SIB-IMRT 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肿瘤靶区(GTV)220 cGy/F,总剂量6600 cGy/30F;临床靶区(CT... 目的:评价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采用5野或7野的 SIB-IMRT 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肿瘤靶区(GTV)220 cGy/F,总剂量6600 cGy/30F;临床靶区(CTV)单次剂量180 cGy,总剂量5400 cGy/30F。结果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结束时有26例患者食管病灶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1%(26/32);4例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率为13%。右肺 V20为9%-21%,左肺 V20为11%-23%。其中Ⅰ-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共11例,发生率为34%。Ⅰ-Ⅱ级放射性气管炎6例,发生率为19%,无Ⅲ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SIB-IMRT 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放射治疗 同步整合 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光林 陈曦 +1 位作者 张绪良 王旭东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9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PET /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 SMART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期鼻咽癌患者(Ⅰ期41例、Ⅱ期26例)随机分成A组24例、B组22例、C组21例,A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均匀剂量调强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PET /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 SMART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期鼻咽癌患者(Ⅰ期41例、Ⅱ期26例)随机分成A组24例、B组22例、C组21例,A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均匀剂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为1.91~2.0 Gy/f;B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SMART,GTVP/GTVN为2.2~2.4 Gy/f,CTV1为1.91~2.0 Gy/f;CTV2为1.8 Gy/f;C组采用PET-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SMART,具体操作同B组。比较三组放疗靶区剂量分布及相对生物有效剂量(BED)。结果 A、B、C三组GTV分别为(32.78±3.08)、(31.99±2.29)、(22.94±3.44)cm3,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C组90.5%(19/21)GTV缩小,9.5%(2/21)GTV扩大(分期改变),其中47.6%(10/21) GTV改变>25%。 A、B、C三组GTV的剂量分别为(70.01±0.20)、(71.55±0.35)、(77.17±0.68)Gy,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 A、B、C三组GTV的BED分别为(84.01±0.24)、(87.10±0.40)、(95.29±0.84)Gy,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PET-CT用于早期鼻咽癌SMART有利于更好的分期和靶区的精确勾画,减少GTV,通过提高肿瘤的分次量和总剂量,提高GTV区域的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同步调强放射疗法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18F-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对比
7
作者 雷华文 任晓燕 王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5期45-47,8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实验组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 目的对比分析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实验组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缓解效果、放疗参数(95%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99%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最高剂量、平均剂量)、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KPS)评分及放射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常规组的73.91%(P<0.05);两组99%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最高剂量、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5%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CA125、SCC-Ag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放射损伤发生率为58.70%,高于常规组的36.96%(P<0.05)。结论和常规调强放射相比,同步加量调强治疗食管癌患者,能够提升临床缓解效果,提高95%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降低CA125、SCC-Ag水平,改善患者功能状态,但会提高放射损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调强 常规调强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上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温翠侠 孙凌飞 +1 位作者 胡翔 吴承俊 《黑龙江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1360-1362,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的治疗计划对食管胸上段癌放射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食管胸上段癌患者,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分成两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组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 目的:评价不同的治疗计划对食管胸上段癌放射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食管胸上段癌患者,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分成两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组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结果:(1)两组间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急性放射性肺炎有统计学差异,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计划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放射治疗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剂量学参数及对放射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苏王辉 安雷 +5 位作者 李宇星 马秀龙 贾辉 何赟 郭亚 许琨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5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SIB-I-IMRT)食管癌的剂量学参数及对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整合加量正向调强放射治疗(SIB-F-IM...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SIB-I-IMRT)食管癌的剂量学参数及对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整合加量正向调强放射治疗(SIB-F-IMRT),观察组采用SIB-I-IMRT治疗,比较两组放射治疗相关指标(机器总跳数、单次治疗时间、治疗总时间)、靶区计划靶体积(PTV)剂量学参数[最大剂量(D_(max))、最小剂量(D_(min))、平均剂量(D_(mean))、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参数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跳数为(924.59±58.67)MU,高于对照组,单次治疗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分别为(10.27±2.30)min和(304.22±28.63)min,长于对照组(t=27.158,t=11.506,t=29.473;P<0.05);观察组靶区PTV剂量学参数D_(max)、D_(mean)及HI低于对照组,D_(min)、CI高于对照组(t=2.690,t=6.113,t=3.046,t=8.963,t=10.079;P<0.05);观察组肺D_(mean)、肺V_(10)、心脏D_(mean)、心脏V_(30)、心脏V_(40)、心脏V_(45)、心脏V_(50)剂量低于对照组,肺V_(5)剂量高于对照组(t=2.034,t=3.426,t=2.274,t=3.918,t=4.675,t=3.235,t=3.092,t=2.158;P<0.05);观察组≥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3.45%,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0,χ^(2)=4.921;P<0.05)。结论:SIB-I-IMRT与SIB-F-IMRT相比,可在满足靶区剂量的基础上减少对OAR的剂量,进而降低治疗中的放射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整合逆向调强放射治疗(SIB-I-IMRT) 放射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浩 周淑妮 +2 位作者 丁华 蒋雪萍 冉瑞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步组(n=77)和常规组(n=72),同步组患者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步组(n=77)和常规组(n=72),同步组患者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清肿瘤因子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同步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3.51%vs 81.94%, P<0.05);同步组血清肿瘤因子SCC、CA125、CE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Karnofsky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不良反应轻于常规组。结论: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均有一定临床效果,但相较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食管癌患者临床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控制血清肿瘤因子高表达,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常规调强放射治疗 食管癌 临床疗效 血清肿瘤因子 预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野照射与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区别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楠 李光 +3 位作者 赵欣宇 张硕 夏兵 王志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5-638,共4页
目的评价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45例保乳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切线野照射计划与SIB-IMRT计划2种放射治疗计划。在剂量体积直方... 目的评价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45例保乳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切线野照射计划与SIB-IMRT计划2种放射治疗计划。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上比较靶区覆盖率、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性,计划靶体积(PTV)和危及器官(OARs)在2种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B-IMRT技术的瘤床区和全乳靶区覆盖率,与切线野照射技术相似,分别为99.5%和99.2%,99.1%和98.6%。与切线野技术相比较,SIB-IMRT计划中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从769.12cGy减少到425.12Gy;患侧肺的Dmean、至少接受2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分别从1586.67cGy减少到1125.77cGy、从27.3%到21.4%;对侧乳腺的Dmean从73.5cGy减少到21.2cGy。结论与切线野照射技术相比,SIB-IMRT技术的剂量学优势在于:在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降低了OARs的受照射剂量与容积,减少了总的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治疗 瘤床同步整合补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长华 朱振亚 +3 位作者 韩济华 朱卫国 潘鹏 李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3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设定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simultaneous integrated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计划设计。...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3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设定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simultaneous integrated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为需要加量照射的淋巴结靶区,给予69Gy(2.3×30次);PT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4Gy(1.8×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调强计划。结果:5野调强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所有患者完成了放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CT,病灶达CR(complete response)占66.7%(36/54),PR(partial response)占33.3%(18/54),总有效率(CR+PR)达到100.0%。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物理学优势明显,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纵隔转移 调强放射治疗 同步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治疗时代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肺腺癌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辉 梁瑜 +2 位作者 孙恒文 李伟雄 谢松喜 《循证医学》 2019年第6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时代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5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全部接受了...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时代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5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全部接受了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8例(14%)患者完全缓解,46例(79%)患者部分缓解,4例(7%)患者疾病稳定。全组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为15.9个月,中位放疗后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为12.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1.6个月,中位放疗后总生存期为18.4个月。有驱动基因初治脑转移组、有驱动基因继发脑转移组和无驱动基因脑转移组患者的放疗后颅内无进展生存期(9.0个月vs.10.4个月vs.13.9个月,P=0.166)及放疗后总生存期(13.7个月vs.20.9个月vs.16.9个月,P=0.762)无明显差异;有驱动基因继发脑转移组和无驱动基因脑转移组的颅内无进展生存期(12.5个月vs.14.7个月vs.25.7个月,P=0.047)及总生存期(22.5个月vs.17.6个月vs.30.6个月,P=0.048)差于有驱动基因初治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毒性反应(CTC V4.0)Ⅰ度54例,Ⅱ度3例,Ⅲ度1例,无Ⅳ度反应。晚期毒性反应(RTOG)Ⅰ度55例,Ⅱ度3例,无Ⅲ、Ⅳ度反应。结论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于肺癌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瘤 同步整合调强放射治疗 突变 驱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强同步推量放射治疗脑多发转移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军 王颖 +3 位作者 王晓 李卓然 李小瑞 牛红蕊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54-56,60,共4页
目的探讨调强同步推量放射治疗和全脑放射治疗+适形放射序贯推量治疗在脑多发转移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治疗中心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脑多发转移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 目的探讨调强同步推量放射治疗和全脑放射治疗+适形放射序贯推量治疗在脑多发转移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治疗中心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脑多发转移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调强同步推量治疗,全脑计划靶区剂量为每次2 Gy,转移灶计划靶区剂量为每次3 Gy,共20次,每周5次。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脑放射治疗+适形放射序贯推量治疗,全脑放射治疗剂量为每次3 Gy,共10次,每周5次,然后各转移灶推量,计划转移瘤靶区剂量为3 Gy,共10次。全部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及1 a生存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放射治疗。90例患者获得随访,8例失访,随访率为91.8%(90/98)。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 a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371、4.352、6.002,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χ~2=6.537,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21、2.032、3.782,P>0.05)。结论调强同步推量放射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脑多发转移瘤患者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1 a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同步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脑多发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对比分析
15
作者 亢勇飞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11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治疗的74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调强放...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治疗的74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调强放射治疗,观察组使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比两组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血清肿瘤因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5);观察组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糖类抗原125、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更好,放射性损伤及血液学毒性更低,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常规调强放射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张瑞 《临床研究》 2020年第9期14-15,共2页
目的分析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开封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4例食管鳞癌患者,以放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试验组给予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 目的分析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开封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4例食管鳞癌患者,以放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试验组给予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因子水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0.77%)显著比参照组(63.46%)高,试验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比参照组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参照组(5.7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可有效缩小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病灶,抑制血清肿瘤因子高表达,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调强放射 食管鳞癌 临床疗效 血清肿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前程同步瘤床加量调强放疗治疗的剂量学评价及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唐荣军 张珂 +2 位作者 何玲红 沈丽娟 俞青青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18期20-21,共2页
目的观察在调强放射治疗(IMRT)基础上的瘤床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学评价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予IMRT治疗,观察组予SIB-... 目的观察在调强放射治疗(IMRT)基础上的瘤床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学评价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予IMRT治疗,观察组予SIB-IMRT治疗,放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放疗剂量学参数、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远端转移时间(DMR)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3%(44/51),高于对照组的68.6%(35/51);随访1年后的PFS、OS、DMR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膀胱、股骨头、结直肠、小肠的Dmean与V40剂量参数观察组接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7.5%,对照组为23.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程同步瘤床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能够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未增加膀胱、股骨头、结直肠、小肠等危及器官的剂量,放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瘤床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乳腺癌保乳术后留置银夹对后程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瘤床靶区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凯恋 林菲 +3 位作者 张芬 潘香 赵彪 杨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后有银夹标记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行早期右乳腺癌保乳术后加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30例.年龄25~61岁,中位年龄44.2岁。根据右乳腺癌保乳术中瘤床有无放置银夹分为有银夹组15... 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后有银夹标记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行早期右乳腺癌保乳术后加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30例.年龄25~61岁,中位年龄44.2岁。根据右乳腺癌保乳术中瘤床有无放置银夹分为有银夹组15例.无银夹组15例。给予调强放射治疗后程同步瘤床电子线补量照射,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剂量学参数。结果无银夹组瘤床靶体积大于有银夹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乳腺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银夹组瘤床靶体积与全乳腺靶体积比值大于有银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瘤床靶体积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乳腺靶区Dmax、Dmin和V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mean、V105和V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乳腺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床靶区适形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床靶区均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V5、V10、V20左肺Dmean、全肺V20,心脏V5,V15、Dmean,脊髓Dmax、左乳腺Dmea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银夹组与无银夹组大部分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银夹组瘤床靶区体积及适形度方面比无银夹组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银夹标记 同步电子线补 调强放射治疗 瘤床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合加量调强联合选择性淋巴结照射根治性治疗食管鳞癌的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运华 颜学军 +2 位作者 谭亚丽 胡亚 肖茂良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SIB-IMRT)联合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加或不加化疗根治性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对130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SIB-IMRT)联合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加或不加化疗根治性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对130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1、3、5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1.5%、52.7%、39.8%和70.7%、40.6%、35.8%,中位OS期和PFS期分别为36.37个月和23.89个月。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 T3期、cN1期、未接受化疗和GTV-V>37.0 cm3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c T3期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39例(30.0%),远隔部位转移20例(15.4%),其中两者并存4例;单纯局部区域复发的35例患者中原食管病变局部复发3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1例,食管局部联合区域淋巴结复发2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未出现≥4级相关不良反应。化疗组患者的≥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未化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B-IMRT联合ENI治疗食管鳞癌患者安全有效,对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可予以联合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预后 放射疗法 调强适形 同步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校正系统在鼻咽癌加量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寒旭 张琰 +2 位作者 张力维 罗灿 李东春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6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ExacTrac X射线图像引导系统(ExacTrac系统)在鼻咽癌患者行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中摆位的重复性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2例鼻咽癌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在MV-CBCT与ExacTrac系统下的... 目的:研究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ExacTrac X射线图像引导系统(ExacTrac系统)在鼻咽癌患者行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中摆位的重复性误差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2例鼻咽癌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在MV-CBCT与ExacTrac系统下的SIB-IMRT,分析MV-CBCT、Exac Trac系统患者的校正前后x(左右)、y(头脚)和z(前后)的3个平移误差及其对应的旋转误差U、V和W的6个自由度之间的差异,分析MV-CBCT与ExacTrac系统的诊断一致性。结果:Exac Trac系统对患者校正前后x、y、z 3个平移误差及其对应的U、V、W 3个旋转误差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692,t=28.752,t=12.353,t=26.106,t=13.194,t=16.544;P<0.05);在患者的治疗中对平移方向以及旋转方向进行调整。MVCBCT对患者校正前后不同方向的计算机系统摆位误差、随机摆位误差及系统误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54,t=20.353,t=10.201;P<0.05);在患者的治疗中对平移方向进行调整。MV-CBCT与ExacTrac系统的诊断一致性较强(Kappa=14.520,P<0.05)。结论:MV-CBCT和ExacTrac系统两种方法的误差调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临床需求,并可以从6个自由度对患者的精准度进行调整,提升摆位精度和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周边组织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射治疗(IMRT) 鼻咽癌 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 二维影像引导系统 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