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林逢春 杨红杰 +1 位作者 赵阳 韩倩 《癌症进展》 2025年第2期171-173,177,共4页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将8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常规调强放疗)和观察组(n=39,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将8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常规调强放疗)和观察组(n=39,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76.9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TGF-β1、SCC-Ag、CE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TGF-β1、SCC-Ag、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对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调强放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光林 陈曦 +1 位作者 张绪良 王旭东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9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PET /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 SMART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期鼻咽癌患者(Ⅰ期41例、Ⅱ期26例)随机分成A组24例、B组22例、C组21例,A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均匀剂量调强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PET /CT在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 SMART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早期鼻咽癌患者(Ⅰ期41例、Ⅱ期26例)随机分成A组24例、B组22例、C组21例,A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均匀剂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为1.91~2.0 Gy/f;B组采用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SMART,GTVP/GTVN为2.2~2.4 Gy/f,CTV1为1.91~2.0 Gy/f;CTV2为1.8 Gy/f;C组采用PET-CT进行病灶定位并勾画放疗靶区,施行SMART,具体操作同B组。比较三组放疗靶区剂量分布及相对生物有效剂量(BED)。结果 A、B、C三组GTV分别为(32.78±3.08)、(31.99±2.29)、(22.94±3.44)cm3,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C组90.5%(19/21)GTV缩小,9.5%(2/21)GTV扩大(分期改变),其中47.6%(10/21) GTV改变>25%。 A、B、C三组GTV的剂量分别为(70.01±0.20)、(71.55±0.35)、(77.17±0.68)Gy,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 A、B、C三组GTV的BED分别为(84.01±0.24)、(87.10±0.40)、(95.29±0.84)Gy,C组与A、B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PET-CT用于早期鼻咽癌SMART有利于更好的分期和靶区的精确勾画,减少GTV,通过提高肿瘤的分次量和总剂量,提高GTV区域的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疗法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18F-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31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振 盛立军 +4 位作者 韩春燕 刘庆云 朱中秀 于梦媛 王倩蓉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2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的短期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获益情况。方法选取62例食管鳞癌患者按放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观察组接受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的短期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获益情况。方法选取62例食管鳞癌患者按放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观察组接受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同时,两组均同步采用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3个周期。治疗后均随访至少1年,评估两组放疗后1个月总缓解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1年总生存率及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食管穿孔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为87.10%、中位PFS为17个月、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4%,对照组总缓解率为64.52%、中位PFS为13个月、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2.9%,两组以上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1年生存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分析显示放疗方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比较,食管鳞癌患者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生存获益更理想、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同步调强放疗 常规分割调强放疗 无进展生存期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蒋美萍 王晓莉 +1 位作者 李康明 鞠云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22-124,132,共4页
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放化疗同步治疗,放疗为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 Gy/5f;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 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放化疗同步治疗,放疗为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 Gy/5f;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包括GTVnd(阳性淋巴结)及CTV(包括子宫、宫颈、部分阴道及其旁组织,和盆腔淋巴结引流区).两靶区的总剂量及分割剂量分别为PGTVnd:62.4 Gy/26 f,2.4 Gy/f;PTV:46.8 Gy/26f,1.8 Gy/f.结果治疗近期疗效评价:CR(44/49)89.8%,PR(4/49)8.2%,SD(1/49)2%.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49)18.4%,重度肠道反应发生率(3/49)6%.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宫颈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温翠侠 任洪荣 +4 位作者 丁纪 于大海 管峦 朱峰 章龙珍 《实用癌症杂志》 2012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分别于单纯增强CT图像下、PET-CT融合图像下勾画靶区,同一患者制定3种放疗计划:PET-CT图像下制定SMART计划(A组)、CT图...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分别于单纯增强CT图像下、PET-CT融合图像下勾画靶区,同一患者制定3种放疗计划:PET-CT图像下制定SMART计划(A组)、CT图像下制定SMART计划(B组)和3D-CRT计划(C组),评价3种放疗计划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分布情况。结果 A、B、C组GTV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72±0.03、0.72±0.02、0.65±0.02,CTV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64±0.03、0.64±0.02、0.53±0.03,GTV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14±0.02、1.15±0.02、1.12±0.02,经检验A、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正常肺组织V5分别为53.41±4.90、56.09±4.61、55.87±4.27,V10分别为33.56±4.02、35.95±3.35、36.36±3.57,经检验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正常肺组织V20分别为23.47±2.10、25.69±2.15、27.69±2.07,V30分别为15.19±2.59、16.10±2.57、17.23±2.35,MLD(Gy)分别为12.58±1.23、13.62±1.19、14.21±1.20,食管V55分别为14.44±1.99、15.29±2.52、16.12±2.50,脊髓Dmax分别为37.45±2.39、39.38±2.78、40.13±2.52,经检验,A、B、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PET-CT定位SMART计划能优化靶区剂量分布,有效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射治疗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秦文娟 陈龙华 +1 位作者 薛玉花 徐辉 《新医学》 201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评价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采用5野或7野的 SIB-IMRT 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肿瘤靶区(GTV)220 cGy/F,总剂量6600 cGy/30F;临床靶区(CT... 目的:评价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采用5野或7野的 SIB-IMRT 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肿瘤靶区(GTV)220 cGy/F,总剂量6600 cGy/30F;临床靶区(CTV)单次剂量180 cGy,总剂量5400 cGy/30F。结果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结束时有26例患者食管病灶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1%(26/32);4例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率为13%。右肺 V20为9%-21%,左肺 V20为11%-23%。其中Ⅰ-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共11例,发生率为34%。Ⅰ-Ⅱ级放射性气管炎6例,发生率为19%,无Ⅲ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SIB-IMRT 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放射治疗 同步整合 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级脑胶质瘤4种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郭飞宝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2期1396-139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二、三级同步加量容积调强(VMAT)及静态调强(IMRT)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脑胶质瘤术后患者21例,分别进行二、三级同步加量的IMRT、VMAT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以及... 目的:探讨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二、三级同步加量容积调强(VMAT)及静态调强(IMRT)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脑胶质瘤术后患者21例,分别进行二、三级同步加量的IMRT、VMAT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以及横断面的等剂量曲线等评价4种计划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4种计划不同参数的剂量学差异。结果:VMAT计划的CI相对于IMRT较好。二、三级同步加量IMRT相比较,其正常脑组织的实际受量除V10外均无统计学意义;二、三级同步加量VMAT相比较,其正常脑组织的实际受量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附近的正常脑组织受量相对复杂,大体上除V10和部分V20、V30和Dmean外均无统计学意义。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相对于IMR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VMAT技术较IMRT技术CI更好,而三级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相对于二级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没有增加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正常脑组织受量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肿瘤靶区的处方剂量,对脑胶质瘤患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容积旋转调强 静态调强 放疗剂 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辛勇 章龙珍 +1 位作者 周凤娟 徐玉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24-527,共4页
目的比较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计划与常规适形放疗(CRT)计划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23例鼻咽癌患者,分别用SMART束流调强放疗(SMART)计划(SMART组)和常规放疗(CRT)计划(CRT组)进行计划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 目的比较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计划与常规适形放疗(CRT)计划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23例鼻咽癌患者,分别用SMART束流调强放疗(SMART)计划(SMART组)和常规放疗(CRT)计划(CRT组)进行计划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别评价2组靶区、腮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结果SMART组各靶区的受量与适形度均高于CRT组(P<0.05),而腮腺等正常组织受量明显低于CRT组(P<0.05)。结论SMART调强适形放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平均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同步束流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关雨 陈建兵 宋鹏慧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14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采用酶联...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14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和放疗1个月后血清SCC-Ag、MMP-2和MMP-9水平。随访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毒副反应和总有效率(ORR)。结果全组患者均评估疗效,获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63例,疾病稳定(SD)57例,疾病进展(PD)12例,ORR为53.38%(79/148)。110例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其中27例为3级;39例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其中14例为3级或以上。放疗前有效(CR+PR)组血清SCC-Ag水平略低于无效(SD+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放疗1个月后,两组血清SCC-Ag、MMP-2、MMP-9水平都有所降低(P<0.05),但是有效组降低更显著(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放疗前SCC-Ag水平是OS、PFS的独立预测因素,放疗后SCC-Ag水平和MMP-9水平为OS的独立预测因素。放疗前SCC-Ag水平<7.60μg/L的患者中位OS较放疗前SCC-Ag水平≥7.60μg/L的患者长;放疗后SCC-Ag水平<1.40μg/L的患者中位PFS较放疗前SCC-Ag水平≥1.40μg/L的患者长;放疗后MMP-2水平<23.81μg/L的患者中位OS较放疗后MMP-2水平≥23.81μg/L的患者长;放疗后MMP-9水平<74.70μg/L的患者中位OS较放疗后MMP-9水平≥74.70μg/L的患者长。结论血清SCC-Ag、MMP-2、MMP-9水平对肺癌患者放疗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放疗前SCC-A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同步调强放疗 鳞状细胞癌抗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新的计划质量评估指标研究
10
作者 金献测 易金玲 +3 位作者 周永强 阎华伟 韩策 谢聪颖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3978-3983,共6页
目的:为选择最优的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计划建立一个新的计划质量评估指标。方法:自行编写一个Matlab程序读取TPS中的DVH数据。计算各计划质量指标并建立计划过滤矩阵。结合剂量的和生物计划质量指标建立新的综合计划质量评估指标(CP... 目的:为选择最优的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计划建立一个新的计划质量评估指标。方法:自行编写一个Matlab程序读取TPS中的DVH数据。计算各计划质量指标并建立计划过滤矩阵。结合剂量的和生物计划质量指标建立新的综合计划质量评估指标(CPQI)用于评估和比较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计划。并通过详细的统计分析和医生的评估结果对该新的评估指标进行验证。结果:对于不同危急器官(OAR)保护权重的计划,OAR low,OAR normal,OAR high和PTV only计划,CPQI的值分别为0.22±0.08,0.49±0.077,0.71±0.062,-0.21±0.16。这些计划之间的计划质量指标有显著的差异。详细的统计分析验证了该指标的准确性,并与医生的评估选择结果一致。结论:新的计划质量评估指标准确简便,可以为鼻咽癌病人选择最优的同步加量调强计划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同步调强放疗 计划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uARC计划在左侧乳腺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11
作者 梁恒坡 陶金柱 +4 位作者 李良 谢家存 韩倩 邓金慧 林逢春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2-257,共6页
目的 比较联影计划系统中左侧乳腺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自动优弧(uARC)计划和人工计划的剂量学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NTCP)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河南... 目的 比较联影计划系统中左侧乳腺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自动优弧(uARC)计划和人工计划的剂量学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NTCP)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已完成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左侧保乳术后女性乳腺癌患者21例。应用联影计划系统分别设计人工计划和自动uARC计划。评估两组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mean dose,D_(mean))、D_(2%)、D_(98%)、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危及器官剂量、计划时间和机器跳数的差异,计算并比较患侧肺、健侧肺及心脏的NTCP差异。结果 自动计划的靶区HI、CI、D_(mean)及V_(50)均优于人工计划(均P<0.05),而人工计划的处方剂量为60 Gy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PTV_(60))的D_(98%)优于自动计划(P<0.05)。自动计划患侧肺和心脏D_(mean)均优于人工计划[(9.35±0.47)Gy vs (9.61±0.37)Gy,(7.66±1.18)Gy vs (8.50±1.10)Gy,均P<0.01]。两组计划心脏V_(30)和患侧肺V_(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动计划和人工计划的计划时间分别为(25.00±2.30) min和(64.57±7.17) min(P<0.01)。两组计划机器跳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自动计划肺和心脏的NTCP均低于人工计划(均P<0.01)。结论 使用联影智能计划模块实现乳腺癌自动uARC计划具有一定可行性,并且能够提高靶区剂量覆盖,减少计划设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同步调强放疗 自动计划 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上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温翠侠 孙凌飞 +1 位作者 胡翔 吴承俊 《黑龙江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1360-1362,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的治疗计划对食管胸上段癌放射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食管胸上段癌患者,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分成两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组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 目的:评价不同的治疗计划对食管胸上段癌放射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食管胸上段癌患者,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分成两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组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结果:(1)两组间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急性放射性肺炎有统计学差异,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计划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放射治疗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与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效果及不良反应
13
作者 任磊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应用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LCB-IMRT)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照射剂量、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L...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应用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LCB-IMRT)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照射剂量、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LCB-IMRT治疗的对照组(48例)和接受SIB-IMRT治疗的研究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两组照射剂量,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较之对照组,研究组疾病控制率显著更高,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左右肺、心脏及脊髓平均照射剂量及不良反应率均更低(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应用SIB-IMRT治疗,相较于LCB-IMRT治疗的疾病控制率更高,在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调低方面作用更为显著,且患者调强放疗照射剂量更少更均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同步调强放疗 后程缩野调强放疗 食管癌 照射剂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对比
14
作者 雷华文 任晓燕 王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5期45-47,8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实验组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 目的对比分析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实验组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缓解效果、放疗参数(95%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99%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最高剂量、平均剂量)、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KPS)评分及放射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常规组的73.91%(P<0.05);两组99%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最高剂量、平均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5%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CA125、SCC-Ag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放射损伤发生率为58.70%,高于常规组的36.96%(P<0.05)。结论和常规调强放射相比,同步加量调强治疗食管癌患者,能够提升临床缓解效果,提高95%相应治疗靶体的绝对剂量,降低CA125、SCC-Ag水平,改善患者功能状态,但会提高放射损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调强 常规调强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剂量学参数及对放射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苏王辉 安雷 +5 位作者 李宇星 马秀龙 贾辉 何赟 郭亚 许琨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5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SIB-I-IMRT)食管癌的剂量学参数及对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整合加量正向调强放射治疗(SIB-F-IM...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SIB-I-IMRT)食管癌的剂量学参数及对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整合加量正向调强放射治疗(SIB-F-IMRT),观察组采用SIB-I-IMRT治疗,比较两组放射治疗相关指标(机器总跳数、单次治疗时间、治疗总时间)、靶区计划靶体积(PTV)剂量学参数[最大剂量(D_(max))、最小剂量(D_(min))、平均剂量(D_(mean))、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参数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跳数为(924.59±58.67)MU,高于对照组,单次治疗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分别为(10.27±2.30)min和(304.22±28.63)min,长于对照组(t=27.158,t=11.506,t=29.473;P<0.05);观察组靶区PTV剂量学参数D_(max)、D_(mean)及HI低于对照组,D_(min)、CI高于对照组(t=2.690,t=6.113,t=3.046,t=8.963,t=10.079;P<0.05);观察组肺D_(mean)、肺V_(10)、心脏D_(mean)、心脏V_(30)、心脏V_(40)、心脏V_(45)、心脏V_(50)剂量低于对照组,肺V_(5)剂量高于对照组(t=2.034,t=3.426,t=2.274,t=3.918,t=4.675,t=3.235,t=3.092,t=2.158;P<0.05);观察组≥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3.45%,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0,χ^(2)=4.921;P<0.05)。结论:SIB-I-IMRT与SIB-F-IMRT相比,可在满足靶区剂量的基础上减少对OAR的剂量,进而降低治疗中的放射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整合逆向调强放射治疗(SIB-I-IMRT) 放射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浩 周淑妮 +2 位作者 丁华 蒋雪萍 冉瑞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步组(n=77)和常规组(n=72),同步组患者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步组(n=77)和常规组(n=72),同步组患者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清肿瘤因子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同步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3.51%vs 81.94%, P<0.05);同步组血清肿瘤因子SCC、CA125、CE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Karnofsky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不良反应轻于常规组。结论: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均有一定临床效果,但相较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食管癌患者临床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控制血清肿瘤因子高表达,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调强放射治疗 常规调强放射治疗 食管癌 临床疗效 血清肿瘤因子 预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及胸上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蒋俊 权循凤 +1 位作者 洪浩 李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2-394,共3页
对7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3、5、7野3种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设野计划,比较3种计划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显示3野计划的靶区覆盖率、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明显劣于5野和7野。7野计划中双肺V5明显大于3野和5野。表明... 对7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3、5、7野3种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设野计划,比较3种计划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显示3野计划的靶区覆盖率、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明显劣于5野和7野。7野计划中双肺V5明显大于3野和5野。表明3野计划即可使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治疗靶区得到足够的照射剂量,但均匀性及适形度差,5野计划可使靶区获得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可作为临床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同步 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芹 吴培培 +2 位作者 苗亚丽 王晗 张尚暖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568-1571,共4页
目的:观察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技术(SIB-IMRT)与常规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方法: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SIB-IMRT组及常规IMRT组,同步给予单药顺铂同步化疗。处方剂量:SIB-IMRT组:P... 目的:观察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技术(SIB-IMRT)与常规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方法: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SIB-IMRT组及常规IMRT组,同步给予单药顺铂同步化疗。处方剂量:SIB-IMRT组:PGTVnx 66Gy/(2.2Gy·30次),PGTVnd 66Gy/(2.2Gy·30次),PTV 54Gy/(1.8Gy·30次)。IMRT组:95%PTV 60Gy/(2.0Gy·30次)。结果:SIB-IMRT组1、2年的局部控制率(81.8%、64.5%)较IMRT组1、2年的局部控制率(73.5%、52.7%)提高(P<0.05)。SIB-IMRT组1、2年的生存率(77.4%、50.7%)与IMRT组1、2年生存率(74.2%、50.1%)相比,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射性气管炎和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B-IMRT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IMRT组降低(P<0.05)。结论:SIB-IMRT治疗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有可能成为提高肿瘤剂量从而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的首选放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整合调强放疗 食管癌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全乳同步瘤床加量调强放疗计划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刚 张顺康 +5 位作者 沈磊 孙丽云 赵映薇 王鑫 王欢欢 卢月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1-619,共9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采用3种不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制定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同步瘤床加量的放疗计划,并对3种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 背景与目的: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采用3种不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制定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同步瘤床加量的放疗计划,并对3种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2018年度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50例,左、右侧乳腺癌患者各25例。分别采用正向调强、逆向调强、容积调强等3种调强治疗方法制定全乳同步瘤床加量放疗计划。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适形度(conformity index,CI)与均匀度(homogeneity index,HI);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同侧肺(V5、V20、V30)、心脏(Dmean、左乳癌V25、右乳癌V15)、对侧乳腺(D2、Dmean);单次治疗的总跳数(minute,MU)及出束时间,并进一步分析乳房体积大小对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正向调强、逆向调强与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全乳靶区CI分别为0.69±0.09、0.86±0.06和0.79±0.07(两两比较P<0.001),瘤床靶区CI分别为0.71±0.15、0.79±0.15和0.80±0.12(两两比较P=0.007、P<0.001和P=0.624),全乳靶区HI分别为0.17±0.03、0.13±0.03和0.18±0.03(两两比较P<0.001),瘤床靶区HI分别为0.17±0.05、0.07±0.01和0.10±0.02(两两比较P<0.001)。同侧肺V5为56.08±7.24、46.08±5.48和57.82±6.64(两两比较P<0.001、P=0.079、P<0.001),V20为27.96±2.57、20.28±2.13和23.44±2.71(两两比较P<0.001、P=0.025、P<0.001),V30为22.34±2.20、15.40±2.37和16.42±2.82(两两比较P<0.001、P=0.006、P=0.012)。左乳癌心脏Dmean为775.48±113.23、584.20±223.04和634.24±174.38(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45),右乳癌心脏Dmean为209.32±84.60、125.56±41.65和200.80±49.74(两两比较P<0.001、P=0.524、P<0.001),左乳癌心脏V25为8.20±1.73、5.02±1.38和6.65±1.56(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37),右乳癌心脏V15均为0值不做比较。对侧乳腺的Dmean为288.05±105.14、108.25±56.47和123.59±73.79(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23)。单次治疗MU为285.74±17.73、1463.94±227.74和445.50±98.22(两两比较P<0.001),出束时间为205.12±20.68、343.26±37.59和138.06±13.53(两两比较P<0.001)。50例患者以患侧乳房体积平均值764.89mL为界分成两组,乳房小体积组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CI、HI以及单次MU与出束时间优于乳房大体积组,而在正常器官剂量学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向调强与容积调强在靶区剂量学参数及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优于正向调强计划。其中逆向调强计划稍优于容积调强,推荐用于耐受较好、有长期生存预期的中、青年患者;而容积调强计划的单次MU更少,出束时间更短,建议老年、乳房体积较大的患者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同步瘤床 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加量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钢 田野 +1 位作者 陆雪官 孙彦泽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4727-4729,4759,共4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15例进行放射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分别进行序贯加量和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种技术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计划靶区PT...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同步加量技术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15例进行放射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分别进行序贯加量和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种技术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计划靶区PTV-A、PTV-G的处方剂量分别为50 Gy和60 Gy。结果:与序贯加量相比同步加量技术能减少对靶区PTV-A的额外照射,使其实际受量更接近理想的处方剂量要求,同时正常脑组织的平均剂量降低17.4%(P=0.003),V10、V20、V30和V40分别减少14.8%、22.8%、25.2%和23.4%(P<0.05,对所有的比较)。结论: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同步加量技术比序贯加量技术更能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脑组织,同时减少了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调强放射治疗 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