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剖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被引量:8
1
作者 黄河 王黎明 +1 位作者 桂鉴超 宋华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解剖重建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16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达Ⅲ级以上、存在内翻、外旋严重不稳的患者,予以解剖重建,采用Lysholm、IKIX:(international knee ...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解剖重建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16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达Ⅲ级以上、存在内翻、外旋严重不稳的患者,予以解剖重建,采用Lysholm、IKIX:(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等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8岁。损伤至手术时间4~12d,平均8d。术前麻醉状态下行内翻应力试验(varus stress test,VST),在屈膝0°及30°位与健侧相比,内翻不稳均在10°以上;外旋试验显示,在屈膝30°及90 位与健侧相比,外旋不稳则在10°以上。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5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eiate ligament,PCL)断裂8例,ACL和PCL均断裂3例;伴腓总神经麻痹4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无膝关节不稳。VST0°位与健侧相比未见异常,30°位3例患者出现外侧不稳,但均在5°以下.外旋试验显示,30°位外旋不稳1例,在5°以下,90°位与健侧相比无异常。关节活动度,屈曲75~130°,平均118°;伸0~5°,平均1°。膝关节Lysholm评分54~96分,平均82.8分;IKDC评分,主观评价:正常5例(31%),近似正常8例(50%),不正常3例(19%),无严重异常;客观评价46~94分,平均82分。结论后外侧角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后外侧角在防止膝内翻、胫骨外旋及胫骨后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疏于治疗,极易导致膝关节严重不稳甚至退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损伤 解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建林 叶军 +2 位作者 栾彦军 魏塞 赵俊华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的疗效。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患者13例,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并加强重建后外侧角韧带。结果术后随访8~18...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的疗效。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患者13例,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并加强重建后外侧角韧带。结果术后随访8~18个月,所有患者在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时没有与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相关的过伸位膝关节不稳感,未发现行走时膝关节内甩。术后8个月关节屈曲100°~135°,伸直0°~10°,Lysom评分为(87.79±6.2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1);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价正常4例,接近正常8例,异常1例,客观评价平均87分。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术、股薄肌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能够恢复膝关节后外侧与前、后方的稳定性,重建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后外侧角损伤 前交叉韧带损伤 半腱肌 股薄肌 关节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与慢性前交叉韧带合并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康 徐强 王杰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7-298,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合并症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发病率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诊断治疗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海清 王大伟 赵金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423-1424,共2页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治疗进展 诊断 结构研究 膝关节不稳 关节软骨 PLC 外侧 关节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康 徐强 王光达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诊断 治疗 后交叉韧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刚 《浙江实用医学》 201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膝关节后外侧角(PLC)是维持膝关节后外侧稳定的复合结构,其损伤通常合并膝关节其它结构的损伤。本文回顾了PLC的解剖、生物力学、受伤机制、合并损伤、损伤分级、临床特征、影像和治疗等方面的文献,并提出研究方向。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损伤 损伤机制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中荣 田庄 张旭 《内蒙古中医药》 2012年第4期94-95,共2页
目的:观察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评价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2例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的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分析其肌腱及韧带等走行、形态、信号强... 目的:观察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评价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2例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的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分析其肌腱及韧带等走行、形态、信号强度的改变及伴随征象。结果:MRI诊断腘肌腱损伤的敏感度为90.0%,特异性为50.0%,准确性为70.0%;MRI诊断急性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19(86.4%),特异性为15(68.2%),准确性为18(81.8%);MRI诊断急性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83.3%,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75.0%。对比其它合并损伤的特异性与准确性有一定差异,对比手术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评价方法确诊率高,能清楚了解外侧角损伤后的解剖结构,是理想的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8
作者 赵进征 吴旭东 +2 位作者 黄小刚 明文义 曾斌 《中医正骨》 2016年第9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4-65岁,中位数45岁。左膝4例,右膝3例。合并伤包括半月板...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4-65岁,中位数45岁。左膝4例,右膝3例。合并伤包括半月板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2例。病程1-29 d,中位数15 d。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均无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0°±15°增加至术后1年110°±10°;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9.0±2.5)分升至术后1年(85.3±3.1)分。结论: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能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损伤 后外侧角损伤 韧带重建术 移植 同种 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评价
9
作者 杨思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275-278,共4页
探究分析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中采取核磁共振成像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中抽选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率、... 探究分析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中采取核磁共振成像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中抽选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患者核磁共振扫描情况。结果: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副韧带损伤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4.44%、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8.89%,肌腱损伤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5.45%、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90.91%,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副韧带损伤、肌腱损伤核磁共振诊断与手术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所选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经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显示,多数患者存在外侧胭肌腱、股二头肌腱、副韧带等损伤,且膝关节外侧以及膝关节后外侧软组织存在肿胀情况。结论: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中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很好的了解患者的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情况,诊断结果准确率高,且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扫面图像清晰,患者后续治疗可以有很好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核磁共振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玉镭 李佩佳 +4 位作者 王东辰 崔存宝 张新广 唐胜斌 田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55-1458,共4页
[目的]评估后外侧角损伤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影响。[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作者复习了59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资料。39例患者接受单纯ACL重建(A组),20名患者接受ACL和后外侧角联合重建(B组)。通过术前到术后3年的随访资料来... [目的]评估后外侧角损伤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影响。[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作者复习了59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资料。39例患者接受单纯ACL重建(A组),20名患者接受ACL和后外侧角联合重建(B组)。通过术前到术后3年的随访资料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采用KT 2000测量仪测得的在胫前移位平均差值,A组(2.1±0.9 mm)>B组(1.5±0.8 mm)(P=0.032)。A组6膝(15.4%)、B组2膝(10%)有Ⅰ级前移。A组和B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92.9分和90.0分(P=0.387)。根据IKDC评分,A组32膝(82.1%)和B组20膝(85.0%)得分相同或基本相同(P=0.853)。[结论]前交叉韧带联合后外侧角重建比单纯交叉韧带重建使膝关节更稳定,然而两组在术后功能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后外侧角损伤 影响
原文传递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解剖重建术的护理
11
作者 李静如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年第35期3462-,共1页
  膝关节后外侧角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在防止膝内翻、胫骨外旋及胫骨后坠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后外侧角损伤常隐匿于其他韧带的损伤之中.……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损伤 解剖重建 护理
原文传递
膝关节镜下治疗27例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毅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2期142-143,共2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15日至2017年2月12日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患者54例;将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27例(膝关节镜下治疗),对...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15日至2017年2月12日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患者54例;将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27例(膝关节镜下治疗),对照组27例(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6.29%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早日促进患者恢复,并且手术创伤小,不遗留瘢痕,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损伤 后外侧角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的腓骨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武祥 季贵柱 +4 位作者 陈松 李嘉宇 程泳樾 郑宇 杨洪彬 《骨科》 CAS 2023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的腓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3例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的腓骨头粉碎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为24~63岁,平均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的腓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3例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的腓骨头粉碎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为24~63岁,平均42.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3例,均为单膝闭合性损伤。其中7例伴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伴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同时伴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腓总神经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15d,平均7.5 d。13例病人均一期取自体腘绳肌腱关节镜下重建损伤的交叉韧带,切开复位腓骨头粉碎性骨折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观察记录手术前后胫骨拨号试验外旋角度、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分级、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治疗前后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所有膝关节内翻应力阴性,切口11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腓骨头粉碎性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8~28周,中位数20周。至末次随访,屈膝30°拨号试验胫骨外旋角度、屈膝90°拨号试验胫骨外旋角度较术前明显减小(1.46°±0.88°vs.14.85°±1.77°、0.54°±0.66°vs.16.08°±1.38°),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例病人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1例病人出现0~10°屈曲功能受限。未见内固定松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术前伴腓总神经损伤病人,术后20个月末次随访时足背皮肤麻木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的腓骨头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好,术后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粉碎性骨折 弓形骨折 克氏针 钢丝张力带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荣军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2期75-75,共1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尤其是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患者44例,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分析患者肌腱和韧带等部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尤其是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患者44例,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分析患者肌腱和韧带等部位的走行、信号强度的变化、形态及伴随症状。结果急性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敏感度为90%(18/20),特异性为50%(10/20),准确性为70%(14/20);肌腱损伤患者的敏感度为83.3%(20/24),特异性为66.7%(16/24),准确性为75.0%(18/24),与手术诊断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磁共振成像对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可清楚膝关节外侧角损伤后患者的解剖结构,对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检查效果较理想,对临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欢 高桂英 +3 位作者 严伟洪 丁文鸽 王柯杰 徐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8期826-827,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重建的改良方法。方法自2010—02—2013—02对13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采用改良Laprade法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6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一期重建。结果术后13例均获随访4~18个月,平均1... 目的探讨一种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重建的改良方法。方法自2010—02—2013—02对13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采用改良Laprade法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6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一期重建。结果术后13例均获随访4~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6分。结论采用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可以减少材料及费用,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膝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重建 自体腘绳肌腱 改良Laprade法
原文传递
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培阳 《社区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用自体半腱肌或异体同种胫前肌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以探讨该手术的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患者13例,全部患者均为复合损伤,术前胫骨外旋程度与... 目的通过研究用自体半腱肌或异体同种胫前肌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以探讨该手术的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患者13例,全部患者均为复合损伤,术前胫骨外旋程度与健侧相比均〉10°。患者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腘腓韧带的手术方法,手术前后均进行胫骨外旋角度、关节活动度检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膝关节MRI以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评定膝关节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比较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所有患者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相比全部〉10°,术后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相比减少0°-5°者8例,占61.5%,减少5°-10°者3例,占23.1%,减少10°-15°者2例,占15.4%。术前患者伸膝受限者2例,与健侧相比屈曲受限5°-10°者3例,11°-20°者5例,〉20°者3例;术后屈曲受限5°-10°者2例,占15.4%,屈曲受限〉10°者1例,占7.7%,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都有所改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8.3±2.9)分增加到术后的(82.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是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良好方法,手术安全、操作简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角损伤 腘腓韧带 外侧副韧带 解剖重建 膝关节不稳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