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肝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冯鑫利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3年第3期108-109,共2页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临床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头面部及肢体的麻木、无力、头痛、呕吐、复视、行走不稳或跌倒、短暂意识丧失等。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属于中医"眩晕""中风"范畴...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临床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头面部及肢体的麻木、无力、头痛、呕吐、复视、行走不稳或跌倒、短暂意识丧失等。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属于中医"眩晕""中风"范畴。运用平肝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有较好疗效,兹报道1例,供临床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 平肝定晕方 眩晕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抑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
2
作者 李丽 胡发权 惠振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抑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遗传因果关系。方法:选取来自IEU数据库的重症抑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汇总数据,来自FinnGen数据库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WAS汇总数据,对其采用逆方差加权(... 目的:探讨重症抑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遗传因果关系。方法:选取来自IEU数据库的重症抑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汇总数据,来自FinnGen数据库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WAS汇总数据,对其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IVW)、MR-Egger、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采用Cochrane’s Q检验检测孟德尔随机化结果的异质性,使用Egger-intercept检验多效性,用留一法、散点图分析来研究这种关联的敏感性。结果:IVW方法显示重症抑郁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95%CI:1.09~1.53),Egger-intercept结果为P=0.88,不具有水平多效性,Cochrane’s Q检验结果提示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P<0.05)。随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IVW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反向MR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是重症抑郁患病风险的危险因素(P=0.404)。结论:重症抑郁症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重症抑郁风险增加的因果关系无法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抑郁 短暂性缺血发作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
3
作者 徐国栋 董晓莉 +1 位作者 梁晓辉 马良 《中国医药》 2025年第3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到2023年8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 目的探讨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到2023年8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滴丸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ABCD-2评分、血清炎症指标、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45/48)比79.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的ABCD-2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3±1.0)分比(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6个月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2%(2/48)比16.7%(8/48)](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降低ABCD-2评分、血清炎症指标水平以及短期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血塞通滴丸 氯吡格雷 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造影在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董强利 卜豪英 +4 位作者 蔡丹灵 陈屏 任丹凤 祝小辉 段晓晓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EE)在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经...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EE)在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经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TIA的青年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18~45岁,平均(32.6±2.3)岁。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可以有效完成cTCD、cTTE、cTEE检查。结果:(1)三种检查方法在Valsalva状态下PFO右向左分流筛出率均高于静息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A组与对照组分别配合Valsalva动作PFO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cTEE为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金标准”,cTCD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AUC:0.595,敏感度100%、特异度95.83%,误诊5例;cTTE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AUC:0.585,敏感度93.75%、特异度98.33%,误诊2例,P<0.05;(4)三种检查方法对PFO半定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D、cTTE诊断PFO分级与cTEE测量的左、右心房侧卵圆孔开口处内径呈正向强相关性,与隧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三种声学造影配合Valsalva动作可有效提高PFO的检出率,TIA患者相对健康人有较高的PFO患病率,cTCD可作为PFO的初筛工具,cTTE对诊断PFO右向左分流的分级具有一定的优势,cTEE作为PFO的“金标准”,有效排除肺内型右向左分流。因此利用三种声学造影配合Valsalva动作可提高TIA患者PFO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CTA+CTP扫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效能
5
作者 张勇 孙张明 王兆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4期80-82,8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全脑覆盖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扫描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就诊的71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站式CTA+CTP扫... 目的:探讨一站式全脑覆盖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扫描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就诊的71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站式CTA+CTP扫描,观察灌注情况,比较灌注异常TIA患者患侧区与健侧区灌注参数,分析血管狭窄分级与灌注关系等。结果:71例TIA患者中39例存在灌注异常,灌注异常者均表现为达峰时间(TTP)延长,大部分患者局部脑血流量(CBF)及局部脑血容量(CBV)未见明显异常,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正常或延长。39例异常灌注TIA病例患侧区与健侧区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区MTT、TTP长于健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TIA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表现,其中3例灌注结果正常的TIA患者表现为重度血管狭窄。结论:积极实施一站式CTA+CTP扫描对辅助诊断TIA病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一站式CTA+CTP 缺血 短暂性缺血发作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超声联合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鹿晓栋 安菲 +1 位作者 范彬 霍现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34-237,256,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超声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卒中超声和... 目的探讨卒中超声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卒中超声和CTP检查。对所有纳入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ACI组和非ACI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卒中超声指标、脑部CTP参数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卒中超声指标联合脑部CTP参数对TIA患者进展为ACI的预测价值。结果40例TIA患者中9例患者进展为ACI,ACI发生率为22.50%(9/40)。ACI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占比高于非ACI组(χ^(2)=7.435、5.914、6.180,P<0.05)。ACI组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狭窄程度水平高于非ACI组(t=6.643、7.514,P<0.05)。ACI组患者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水平低于非ACI组(t=9.620、7.445,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高于非ACI组(t=7.9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IMT、动脉狭窄程度、CBV、CBF、MTT水平均是影响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指标联合脑部CTP参数检测预测TIA患者进展为ACI的AUC、灵敏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884、93.8%、0.665均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TIA患者近期内进展为ACI的风险较高,卒中超声指标和CTP参数水平异常是导致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对TIA患者进展为AC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卒中超声指标和CTP参数联合检测预测TIA患者进展为ACI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短暂性缺血发作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血清YKL-40、sFGL2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朱召蕾 霍瑞民 赵俊杰 《安徽医药》 2025年第5期927-931,共5页
目的探索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ABCD2)评分联合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sFGL2)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邯郸市第一医... 目的探索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ABCD2)评分联合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sFGL2)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53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组98例,非脑梗死组155例。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病人血清中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血尿酸(BUA)及YKL-40、sFGL2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ABCD2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中高脂血症病人比例,发作次数、发作至就诊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病人血清TG、sFGL2水平分别为(1.78±0.14)mmol/L、(20.53±1.77)μg/L低于非脑梗死病人(2.73±0.26)mmol/L、(23.35±2.38)μg/L,血清BUA、YKL-40水平和ABCD2评分分别为(328.43±25.36)μmol/L、(94.56±9.47)μg/L、(3.03±0.52)分高于非脑梗死病人(285.47±26.41)μmol/L、(83.26±7.88)μg/L、(2.46±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次数、发作至就诊时间、持续时间、血清YKL-40和sFGL2水平、ABCD2评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曲线下面积(AUC)显示,ABCD2评分联合YKL-40、sFGL2预测TIA后脑梗死的AUC为0.93,95%CI:(0.89,0.96),联合诊断的AUC显著大于YKL-40单独预测的AUC(Z=5.73,P<0.001),sFGL2单独预测的AUC(Z=4.73,P<0.001),ABCD2评分单独预测的AUC(Z=5.58,P<0.001)。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病人血清YKL-40水平升高,血清sFGL2水平降低,ABCD2评分联合血清YKL-40和sFGL2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ABCD2评分 甲壳质酶蛋白-40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肾-脑共济”理论论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障碍
8
作者 潘夏彦 张彬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311-314,共4页
从“肝肾-脑共济”理论切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障碍病机,提出肝肾亏虚、内风旋动、脑髓失养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障碍的发病之本,痰瘀火郁酿生浊毒,入血污髓损络为发病之标。主要针对注意力、工作记忆力、执行功能、定向力... 从“肝肾-脑共济”理论切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障碍病机,提出肝肾亏虚、内风旋动、脑髓失养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障碍的发病之本,痰瘀火郁酿生浊毒,入血污髓损络为发病之标。主要针对注意力、工作记忆力、执行功能、定向力等4方面认知功能,从肝肾入手分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障碍。初期病人定向力、工作记忆力认知功能下降,病机为痰瘀火郁化浊,入血污髓伤络,重在清热解毒化痰、清髓活血通络;后期病人处理事情速度明显减缓,工作记忆力严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执行力损伤表现,病机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脑髓失充,重在补益肝肾,填精益髓养血。标本同治、补泻并用则肾充肝柔、热清痰消瘀化浊去,可改善病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后认知障碍 “肝肾-脑共济”理论 补益肝肾 清热解毒 化痰通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田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本次主要围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症的临床治疗,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估。方法 在调研前先以科室近几年接收的病例进行筛选,确定其中的11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在入院时确定病症,本次主要以治疗模式... 本次主要围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症的临床治疗,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估。方法 在调研前先以科室近几年接收的病例进行筛选,确定其中的11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在入院时确定病症,本次主要以治疗模式完成分组,每组病例58例,其中一组患者运用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二组以一组为基础,同时配合氯吡格雷干预。在完成治疗后对各小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综合评估,观察两组病患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同时对患者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控制情况进行了临床调研和组间对比。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评估各小组治疗情况,有效率方面,显示二组患者有效例数多于一组;对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做比较,结果 为一组部分患者情况未得到有效的改善;评估患者血小板功能情况,综合对比,二组更为理想;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为二组比一组改善更为突出(P<0.05)。结论 此次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进行调研,结果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的临床应用可帮助患者迅速地改善病情,促使患者各功能的早期恢复,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布芬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10
作者 李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3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吲哚布芬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吲哚布芬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DL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的NIHSS评分(7.43±3.54)分低于对照组的(14.79±6.44)分,ADL评分(79.63±10.65)分高于对照组的(68.52±1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血细胞比容(37.24±4.15)%、全血高切粘度(3.48±0.36)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4.17±0.69)、红细胞沉降率(22.34±2.34)mm/h、纤维蛋白原(2.64±0.84)g/L低于对照组的(39.45±3.68)%、(3.83±0.56)mPa·s、(4.45±0.64)、(23.46±3.34)mm/h、(3.02±0.7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WF、ET-1、sICAM-1、sVCAM-1水平及对照组的vWF、ET-1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的vWF(111.56±29.63)%、ET-1(55.14±11.32)ng/L、sICAM-1(269.36±31.62)ng/ml、sVCAM-1(406.28±35.73)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56.35±28.82)%、(79.73±12.62)ng/L、(313.65±39.54)ng/ml、(463.16±32.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础安全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改变,且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过敏反应。结论吲哚布芬能够促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效促进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短暂性缺血发作 临床疗效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的预测模型研究
11
作者 葛玉杰 章先锋 +3 位作者 毛晓铧 闫雪 唐炎良 李志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6-10,共5页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建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模型,以降低TIA后进展为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方法 前瞻性收集首次发生TIA的患者103例,随访至90天(期间如发生脑卒中终止随访)。分析TIA后...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建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模型,以降低TIA后进展为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方法 前瞻性收集首次发生TIA的患者103例,随访至90天(期间如发生脑卒中终止随访)。分析TIA后患者的基线MRI特征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TIA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0.7%,将其分成TIA后脑卒中组11例,TIA后无脑卒中组92例,两组间的年龄、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WMH)、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脑动脉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MH、脑动脉硬化是TIA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96、3.183,P=0.001、0.049),纳入PWMH、脑动脉硬化建立TIA后脑卒中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模型诊断TIA后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高于单独PWMH、DWMH、脑动脉硬化、年龄的AUC(0.838、0.797、0.787、0.733)。结论 基于TIA后基线的多模态MRI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提供一种潜在、无创的方法预测TIA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及对神经预后的影响
12
作者 段翠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西医结合干预对神经预后的影响,评估其在防治过程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入院的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选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西医结合干预对神经预后的影响,评估其在防治过程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入院的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选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治疗持续12周,期间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定期评估。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防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复发风险,提高预后质量,建议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中西医结合 神经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Hcy Apo A1与Apo 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3
作者 骆艳伟 邹双骏 +1 位作者 孙正芹 马亚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Apo)A1、Apo 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唐山中心医院2021-01—2023-10收治的112例TIA患者为TIA组,并纳入同时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Hcy、Apo A...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Apo)A1、Apo 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唐山中心医院2021-01—2023-10收治的112例TIA患者为TIA组,并纳入同时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Hcy、Apo A1、Apo B水平,对比2组研究对象血清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血清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一步根据随访7 d内TIA组是否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IS)分为IS组(发生IS,n=29例)与nIS组(未发生IS,n=8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各指标与IS的关系。结果TIA组Hcy(17.53±4.34)μmol/L及Apo B(0.84±0.17)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8±1.24)μmol/L、(1.32±0.25)g/L,Apo A1(1.26±0.39)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0.22)g/L(t=15.617、14.898、4.58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Apo B水平与IMT均呈正相关(r=3.248、3.054,P<0.05),Apo A1与IMT呈负相关(r=-2.874,P<0.05)。IS组与nIS组相比,IS组合并高血压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MT、Hcy、Apo A1、Apo B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IMT外,Hcy、Apo B及Apo A1也可作为影响I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TIA患者血清Hcy、Apo B明显升高,Apo A1明显降低,其与患者IMT及病情进展IS风险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为TIA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缺血性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刘洪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4期091-094,共4页
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5月—2024年8月到本院治疗TIA的患者共计62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30... 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5月—2024年8月到本院治疗TIA的患者共计62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30(96.77)高于对照组21(67.74),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全血低切黏度以及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P–140、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疗法对TIA患者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流变学指标、血小板功能指标水平,提升疗效,值得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阿司匹林肠溶片 短暂性缺血发作 凝血功能 血流流变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观察
15
作者 刘孝印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8月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8月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持续用药8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动脉粥样硬化水平、血脂指标、脑血流参数、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4.779,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3、6.557、5.898、5.065,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最大流速(V_(max))、平均流速(V_(mean))、血流量(Q_(mean))高于对照组,血流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65、4.710、3.770、1.764,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0、6.159、7.844、7.181,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能增强TIA治疗效果,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流参数,纠正血脂异常,且不良反应少,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AI-1、ANXA2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6
作者 赵全 钱时德 +1 位作者 胡子奇 焦冬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膜联蛋白A2(ANXA2)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31例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取同期46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膜联蛋白A2(ANXA2)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31例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取同期46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根据TIA患者CAS斑块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组(64例)和稳定斑块/无斑块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AI-1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NXA2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AI-1、ANXA2水平对TIA患者CAS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IA组血清PAI-1、ANXA2水平升高(P<0.05)。与稳定斑块/无斑块组比较,不稳定组血清PAI-1、ANXA2水平升高(P<0.05)。吸烟、TIA高风险、PAI-1水平升高、ANXA2水平升高为影响TIA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AI-1、ANXA2水平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大于血清PAI-1、ANXA2水平单独预测的0.788、0.783(P<0.05)。结论血清PAI-1、ANXA2水平升高与TIA患者CAS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血清PAI-1、ANXA2水平联合预测TIA患者CAS斑块不稳定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膜联蛋白A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伟 任春慧 +7 位作者 常文轩 宫雪梅 冯晨 张晓鹏 程琳 毕博昊 穆实 朱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为前循环TIA的患者64例,完成各项磁共振检查,其中双时相3D-ASL标记...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为前循环TIA的患者64例,完成各项磁共振检查,其中双时相3D-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2.5 s,完成ABCD_(2)评分并进行为期90 d的随访。对3D-ASL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脑血流量(CBF)并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析3D-ASL、ABCD_(2)评分对TIA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PLD=1.5 s CBF值、rCBF值均小于PLD=2.5 s;rCBF值与ABCD_(2)评分呈负相关;3D-ASL对TIA患者异常检出率高于MRA;3D-ASL异常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不同ABCD_(2)评分风险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ASL联合ABCD_(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7。结论双时相3D-ASL能够发现TIA患者细微灌注改变,反映代偿情况,可作为TIA患者进一步检查的方式,联合ABCD_(2)评分可以有效预测TIA患者90 d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ABCD_(2)评分 短暂性缺血发作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PAF、sCD40L、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文超 尹涛 +3 位作者 杨雪辉 王睿健 张盟盟 张明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非脑梗死患者作为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情况,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灵敏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81%、0.927,高于或大于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预测(P<0.05);ABCD2评分、血清PAF单独预测的灵敏度分别高于血清sCD40L、C1q单独预测的灵敏度(P<0.05);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血清C1q单独、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血清C1q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均密切相关,且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溶性CD40配体 补体1q 诊断价值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酰甘油与APOE基因多态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中的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爱莲 马小宏 张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G)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6月349例TIA进行6个月随访,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总胆固...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G)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6月349例TIA进行6个月随访,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G、APOE基因多态性,并比较不同TG水平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使用交互作用系数γ分析TG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结果随访6个月,共45例(12.89%)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发生组TG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及TG升高患者E3/3基因型、ε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低于未发生组及TG正常患者,E3/4基因型、ε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高于未发生组及TG正常患者(P<0.05)。校正TIA持续时间、TIA发作频率后,TG、APOE基因型E3/3、E3/4及等位基因ε4仍是TIA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TG升高与APOE基因型E3/4在TIA发生急性脑梗死中呈正向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符合次相乘模型。结论TG升高与APOE基因型E3/4在TIA发生急性脑梗死中呈正向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符合次相乘模型,TG升高可增强APOE基因型E3/4对TIA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急性脑梗死 三酰甘油 载脂蛋白E APOE基因多态性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
20
作者 朱莎莎 王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3期66-68,73,共4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1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1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大脑动脉峰值流速、血小板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治疗后6个月脑梗死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大脑动脉峰值流速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XB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AM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TIA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大脑动脉峰值流速,改善血小板相关因子水平,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大脑动脉峰值流速 血小板相关因子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