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成祺 裴济民 +1 位作者 赵永辉 徐顺利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探讨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行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术后至可下床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前、术后14 d、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2组患者腰腿功能障碍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腰椎CT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方法评估2组患者腰椎融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至可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3 d(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14 d(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腰椎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分别为86.67%(78/90)和88.89%(80/90);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0,P>0.05)。结论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明显减轻患者腰腿疼痛和腰腿功能障碍症状,但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在术后早期对患者疼痛的缓解要优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且患者创伤小,术后可下床时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新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7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28例,对照组61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观察组67例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28例,对照组61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观察组67例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5 d肌酸磷酸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患者创伤小,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子兴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5期87-88,共2页
胸腰椎骨折属于临床较为普遍并且严重的一种创伤,伴随着脊柱钉棒系统的临床应用,临床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后路开放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针对在选择后路开放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手... 胸腰椎骨折属于临床较为普遍并且严重的一种创伤,伴随着脊柱钉棒系统的临床应用,临床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后路开放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针对在选择后路开放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对患者选择的手术切口、患者的减压情况、患者内固定节段长短以及选择植骨方法等一系列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有效提高胸腰椎骨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开放手术 胸腰椎骨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丁凡帆 薛建军 +3 位作者 刘娅楠 张普 梁曦 邱连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 min;B组取上肢2个非经非穴点予电针刺激;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麻醉方法相同,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电针治疗前(T_(2))、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切皮时(T_(3))和缝皮结束即刻(T_(4))的HR、MAP。检测T_(2)、T_(3)、T_(4)时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及血糖浓度。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明显少于B组、C组(P<0.05);与T_(2)时比较,T_(2)、T_(3)时A组、C组与T_(2)时B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_(1)时B组HR明显快于A组,T_(3)时B组HR明显慢于A组、C组,T_(2)、T_(3)时A组、B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T_(3)时A组DA浓度明显低于C组,T_(4)时A组E浓度明显低于B组、C组。与T_(2)时比较,T_(3)、T_(4)时三组Cor和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T_(3)、T_(4)时A组、T_(4)时B组Co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维持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麻醉镇痛药用量,与非经非穴电针刺激比较,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 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血流动力学 应激 穴位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穆胜凯 王景续 +1 位作者 宫树一 沈永乐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86-89,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0)。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8.1±32.4)min,住院时间为(7.4±3.0)d,均短于对照组的(145.2±32.8)min、(9.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53.6±121.9)ml,术后引流量为(24.8±8.2)ml,均少于对照组的(384.5±148.7)、(279.4±5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2.0±0.4)cm,小于对照组的(7.6±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是(1.6±0.8)、(1.4±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7±0.9)、(4.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是(34.1±4.2)、(28.6±3.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8.3±4.3)、(33.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MIS-TLIF治疗,临床疗效较好,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生活质量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伊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19期59-60,共2页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定88例本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随机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4例应用...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定88例本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随机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4例应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44例应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手术观察指标、疼痛评分、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VAS评分、DO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比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开放手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露 刘泽民 +1 位作者 吴泞宏 王东 《系统医学》 2023年第5期194-198,共5页
脊柱后路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有效的术后镇痛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从而将疼痛的伤害性刺激显著缓解,抑制疼痛传导通路的上行传导,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疼痛介质水平,提高疼痛阈值,降低疼痛兴奋... 脊柱后路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有效的术后镇痛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从而将疼痛的伤害性刺激显著缓解,抑制疼痛传导通路的上行传导,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疼痛介质水平,提高疼痛阈值,降低疼痛兴奋性。多模式镇痛管理在脊柱后路手术术后疼痛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术后镇痛药物的选择及镇痛方式的选择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各异,单纯机械化地套用固定模式及用药进行术后镇痛管理,收益甚微。临床需要以患者个体化病情为依据制订镇痛方案,达到最佳术后疼痛控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后路开放手术 术后镇痛 多模式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建康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9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和CPK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开放手术中腹侧硬脊膜损伤后采用多裂肌肌瓣覆盖治疗脑脊液漏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肖伟 胡铜 孙俊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7期743-745,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中腹侧硬脊膜损伤而无法缝合修补时采用多裂肌带蒂肌瓣覆盖以避免脑脊液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09—2022-09完成的10例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术中减压及髓核摘除过程中发现硬脊膜粘...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中腹侧硬脊膜损伤而无法缝合修补时采用多裂肌带蒂肌瓣覆盖以避免脑脊液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09—2022-09完成的10例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术中减压及髓核摘除过程中发现硬脊膜粘连较重,分离硬脊膜及神经根过程中出现BeckⅠ型硬脊膜损伤,在完成椎弓根钉棒系统安装后,根据术中减压区域面积切取大小合适的多裂肌带蒂肌瓣(厚度为0.4~0.6 cm),多裂肌带蒂肌瓣在椎弓根钉棒之间穿过后覆盖硬脊膜,确保完全填充椎板切除后硬脊膜裸露的区域,且肌瓣与硬脊膜表面必须完全贴伏,因椎弓根钉棒的空隙足以维持肌瓣的位置,通常无需缝合固定肌瓣。结果6例术后24 h引流量较少(引流量30~75 mL)而未出现低颅压性头痛。4例术后24 h引流量较多(2例引流量75 mL,2例引流量100 mL),出现了不同程度低颅压头痛,持续4~48 h,通过补液及止痛药物对症治疗后头痛得到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皮肤浅表感染、深部软组织感染、内置物感染。术后第14天切口拆线,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腰椎后路开放手术中腹侧硬脊膜损伤而无法缝合修补时可以采用多裂肌带蒂肌瓣覆盖以避免或减少脑脊液漏,进而有效降低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硬脊膜损伤 脑脊液漏 多裂肌 带蒂肌瓣
原文传递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强 李松松 +3 位作者 赵雪超 公维金 马立武 佟向阳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113-1115,1119,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64例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6例)和后路开放手术(B组,38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和术后...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64例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6例)和后路开放手术(B组,38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和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和1年测量两组患者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评估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切口总长度短(P<0.05)。术后3 d,A组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低于B组(P<0.01)。术后3 d、1个月、3个月和1年,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后路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和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路开放手术 胸腰段骨折
原文传递
微创及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毅嵩 王庆敏 +3 位作者 吴志君 陈天顺 胡冬平 郑庆丰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7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究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对比应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腰椎疾病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退行性腰椎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对比患者应... 目的探究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对比应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腰椎疾病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退行性腰椎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予以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完成情况、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可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可显著提升手术完成情况,有利于各项评分的改善,可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发泳 尹金铭 +1 位作者 林榕镔 罗佛长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2期62-64,69,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2月诊治的腰椎退变性不稳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有限...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2月诊治的腰椎退变性不稳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总评分)、VAS评分均显著降低,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且观察组治疗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总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腰椎退变性不稳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开放性手术后引流管口留置方式对切口感染及切口愈合影响
13
作者 张楠 王苗 +4 位作者 张鹏 马超 郜顺兴 刘红正 陶晓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开放性手术后引流管口留置方式对切口感染及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124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开放性手术后引流管口留置方式对切口感染及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124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62例。A组术后留置单根引流管;B组术后留置双根引流管。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管时间、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B组术后第1天、第2天引流管引流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2/62),低于A组的12.9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愈合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根引流管比较,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PLIF术后放置双根引流管效果更优异,可提升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切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病 后路开放手术 单根引流管 双根引流管 切口感染 切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镕伟 陈嘉裕 刘展亮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3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B组60例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C组60例接受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比较三组之间手术时间、手术疗效。结果C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C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B组(P<0.05);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比实施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效果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入路 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经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小切口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浩 吴积 +2 位作者 王彬彬 覃健 刘军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024-1027,F0002,共5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83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切口Wiltse入路手术(观察组,42例)和传统开放后路手术(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 目的比较小切口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83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切口Wiltse入路手术(观察组,42例)和传统开放后路手术(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也较短(P<0.05)。于术后3 d、3个月和1年,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及伤椎Cobb角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前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手术 开放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晓庆 李桂军 +2 位作者 杨俊 孔维峰 金荣忠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6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 目的:探讨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每组24例。微创组采用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后路开放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庄平 刘康 张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年第10期1219-122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开放组(采...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开放组(采用后路开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各4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椎体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矢状面指数、椎体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低于开放组,微创组的X线暴露时间长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椎体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矢状面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24h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达到与后路开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手术相似的手术效果,但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后路开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忠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年第5期35-37,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文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后路开放手术进行综述,指出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椎间板开窗法、椎间融合术四种不同术式的手术适应症及优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文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后路开放手术进行综述,指出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椎间板开窗法、椎间融合术四种不同术式的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并对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提出预防措施,以此提高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后路开放手术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周喜宗 张渝 +1 位作者 李清 郭伦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57-60,共4页
对于开展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加以治疗,分析其详细效果。方法 以本院为研究场地,以2020年7月-2021年7月为研究时间段,对开展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涉及100例加... 对于开展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加以治疗,分析其详细效果。方法 以本院为研究场地,以2020年7月-2021年7月为研究时间段,对开展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涉及100例加以抽取。以随机性为前提作分组工作,对照组摄入的50例以开放后路手术为治疗选择,观察组摄入的50例则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为治疗工具。就两组获得的手术详情的测量、记录数据,治疗后一年的疗效统计情况,各时间点的疗效详情,术后并发症涌现结果展开差异性评估工作。结果 观察组获得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水平等均处于更优一方,治疗后一年的总疗效处于更高一方,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一年获得的疗效相关指标水平均处于更优一方,获得的术后并发症总涌现率处于更低一方(P<0.05)。结论 对于开展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加以治疗,获得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后路手术,出血量更低、康复速度更快。此外,在应用时必须仔细评测患者是否满足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开放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