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1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