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倪慧意 翟波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2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讨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BPB)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于本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90例肩袖损伤(RCI)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BPB)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于本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90例肩袖损伤(RC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45例,全身麻醉(GA)]与研究组(45例,超声引导下后路IBPB复合GA),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疼痛水平、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时(T_(1))、手术开始时(T_(2))、术毕即刻(T_(3))时点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均比麻醉诱导前(T_(0))时点下降(P<0.05);两组出恢复室(T_(4))时点SBP及DBP水平与本组T_(0)时点比较,两组T_(0)、T_(1)、T_(2)、T_(3)、T_(4)时点SBP及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 h、术后12 h、术后24 h静息时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瑞芬太尼、丙泊酚使用剂量均较少(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2.22%)比对照组(17.78%)低(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超声引导下后路IBPB复合GA与单纯GA均较小,但前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超声引导 后路神经 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余亚丁 李小微 王韵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信封法对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84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46例)联用超声... 目的:探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信封法对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84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46例)联用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心率和收缩压,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VAS评分和术后24 h的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两组心率和收缩压均下降,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24 h两组心率和收缩压均上升,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研究组苏醒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48 h,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能够促使患者心率和收缩压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氧化应激刺激,提高苏醒质量,加快预后康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麻醉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刺激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差异
3
作者 殷红 李文峰 韩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2期70-73,共4页
目的 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或单纯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 目的 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或单纯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43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和联合组(43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麻醉诱导后5、20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2、12、24、48 h静息、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麻醉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瑞芬太尼用药剂量、七氟醚吸入浓度均低于常规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于常规组;与麻醉诱导后5 min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2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与术后2 h时比,术后12、24、48 h常规组患者静息、活动时N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联合组患者静息、活动时NRS评分均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2~48 h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升麻醉和镇痛效果,降低患者瑞芬太尼、七氟醚等给药剂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减轻静息时和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赵中保 吴新海 刘东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0期1699-1701,共3页
目的:探讨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50例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以1∶1随机分为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 目的:探讨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50例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以1∶1随机分为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IPBP-G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应用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IPBP-GA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较GA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BP-GA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用药剂量较GA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BP-GA组麻醉清醒时间较GA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PBP-GA组患者2h、12h、24h以及48h静息、活动时NRS评分均较GA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BP-G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G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效果显著,相较于单纯全麻而言更利于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操作,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睡眠质量不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行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复合全麻 单纯全麻 肩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于天雷 苏丽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8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2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64... 目的探讨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2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64例。记录术后6、12、24、48和72 h的静息和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2和24 h的外周血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记录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N组术后12、24、48和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明显低于I组(P<0.05);N组术后12和24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低于I组(P<0.05),两组患者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72 h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明显少于I组(P<0.05);N组满意度为95.31%,明显高于I组的79.69%(P<0.05)。N组术后1个月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ASES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P<0.05)。结论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神经阻滞 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的麻醉效果
6
作者 罗红 马晓冬 +2 位作者 向丹 张羽 束薇薇 《吉林医学》 2025年第2期417-420,共4页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方案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的患者50例。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的25例为对照组,实施超...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方案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的患者50例。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的25例为对照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身麻醉25例为观察组,两组术中麻醉维持均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采集两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用药剂量和出血量、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前、苏醒期、术后6 h、12 h的疼痛躁动评分进行对照,采集两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瑞芬太尼用药剂量和出血量、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麻醉苏醒即刻、术后6 h、术后12 h,观察组患者的静息疼痛评分、躁动评分及平均动脉压波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心动过缓、头晕头痛、血压异常、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实施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方案,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提升麻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静脉全身麻醉 肩袖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合右美托咪定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贺大江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8期10-14,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合右美托咪定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在2022年1月—2024年3月收取的6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合右美托咪定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在2022年1月—2024年3月收取的6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0.2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麻醉方案上另采用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生命体征、麻醉阻滞效果、麻醉并发症等。结果:阻滞后10 min(T_(1))、30 min(T_(2))、60 min(T_(3))时对照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入室后(T_(0))有所降低,且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1)、T_(2)、T_(3)时HR、MAP相对稳定,较T_(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起效时间缩短,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优良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合右美托咪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神经阻滞完善,神经阻滞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低浓度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上肢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
8
作者 赵惠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探讨在超声指导下,采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对臂丛肌肉间沟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21.12-2023.1期间的50例接受过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0.3%的罗哌... 探讨在超声指导下,采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对臂丛肌肉间沟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21.12-2023.1期间的50例接受过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0.3%的罗哌卡因,设为对照组,予以0.5%的罗哌卡因,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部位的麻醉效果、麻醉指数、总有效率和副作用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各项麻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超声技术的导向下,使用0.5%的罗哌卡因,其麻醉作用明显优于0.3%浓度的罗哌卡因,但是其副作用也更为严重,为此需要提高重视,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复合氢吗啡酮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陶芳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复合氢吗啡酮(HM)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ISBP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阴市中医骨伤医院2022年10月—2024年3月收治的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M组和DXM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复合氢吗啡酮(HM)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ISBP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阴市中医骨伤医院2022年10月—2024年3月收治的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M组和DXM复合HM组(DH组),每组40例。3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ISBPB,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HM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HM,DH组在HM组基础上联合DXM。比较3组阻滞效果、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H组及HM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DH组短于HM组(P<0.05);DH组及HM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且DH组长于HM组(P<0.05)。术后12h、24h,DH组及HM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DH组低于HM组(P<0.05)。DH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HM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DXM复合HM用于ISBPB的效果显著,可提高麻醉效果,减轻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氢吗啡酮 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腋路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曾国红 王海泉 祝家群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954-95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诊的84例接受锁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神经阻滞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诊的84例接受锁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神经阻滞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 h(T_(1))、12 h(T_(2))、24 h(T_(3))、48 h(T_(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术前、术后24 h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T)]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T_(1)、T_(2)、T_(3)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T_(4)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可改善锁骨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减少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手术 颈中神经阻滞 视觉模拟评分 炎症反应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2
作者 齐梦圆 徐进 赵燕鹏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9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参照组(n=60)。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参照组(n=60)。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参照组给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最大肺活量(VC_(max))、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VC)差异;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在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及6 h时,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48 h时,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MAP、HR、SpO_(2)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VC_(max)、FVC、FEV_(1)/FVC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中,在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具有肺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神经阻滞 肩胛上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镇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3
作者 潘丽霞 何文政 +2 位作者 冯丝丝 陈益凤 荣恒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喙突锁骨下入路,对照组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手术镇痛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针次数和阻滞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部位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阻滞 喙突锁骨下入路 入路 上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陈文凯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3期1999-2001,共3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运动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完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皮温差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减轻手术疼痛,增强麻醉效果,有利于手术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斌斌 应海峰 黎毓秋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7期11-14,18,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神经阻滞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超声单独引导,可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且穿刺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但操作时间较长,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超声 肥胖 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性
16
作者 林秋丽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入院后使用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分为A组(n=40)、B组(n=40)两...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入院后使用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分为A组(n=40)、B组(n=40)两组。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选择罗哌卡因,A组使用药物的浓度为0.3%,B组使用药物的浓度为0.5%。对比两组麻醉相关时间、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B组较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更长(P<0.05)。B组较A组麻醉优良率更高(P<0.05)。B组较A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能提高麻醉起效的速度,并提升麻醉效果,且安全性与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接近,值得被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17
作者 黄少丹 余延良 邱惠玲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9期100-103,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福建省罗源县医院于2021年8月—2023年8月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罗哌卡因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0.3%罗...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福建省罗源县医院于2021年8月—2023年8月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罗哌卡因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0.3%罗哌卡因)和观察组(0.5%罗哌卡因),各40例。比较两组的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11.20±1.38)min、镇痛持续时间(9.57±1.53)h、运动阻滞起效时间(8.10±0.59)min、感觉恢复时间(5.51±0.44)h,优于对照组(t=9.464、5.074、6.340、6.359,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更好,痛觉阻滞效应好,麻醉起效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对生命体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不良反应 生命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治疗颈肩及上肢痛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赵凤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23-0026,共4页
探究对患有颈肩及上肢疼痛的患者进行的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方式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样本进行了精心选择,选取的是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本院进行颈肩治疗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进行科学分... 探究对患有颈肩及上肢疼痛的患者进行的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方式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样本进行了精心选择,选取的是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本院进行颈肩治疗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进行科学分组,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的总人数为25例。给予观察组病患的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治疗方式,给予对照组患者的是以往传统的常规治疗模式,医护人员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做进一步地分析。结果 观察组病患在通过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了规范化的治疗之后,所有病患的麻醉效果得到了提升,优良率明显升高,高达96.00%;对照组病患的麻醉优良率则相对而言比较低,为72.00%,两组患者优良率数据差异是十分明显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了科学治疗之后,运动以及静息之后的6h、12h、24h、36h以及48hVAS评分开始有所下降,并且两组患者这方面的数据差异是相对而言是十分明显的(P<0.05),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患在经过了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之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在经过了常规化治疗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略微较高,为28.00%,患者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了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之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逐渐提升,达到了96.00%,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了常规治疗之后,护理满意度一般,为68.00%,两组病患的数据差异相对而言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护人员通过对颈肩及上肢疼痛患者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这一治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且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效果十分明显,具有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颈肩 上肢痛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李家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17-0020,共4页
针对上肢骨折手术麻醉,探讨B超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70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实验组采用B超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 针对上肢骨折手术麻醉,探讨B超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70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实验组采用B超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手术指标、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实验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小于对照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上肢骨折患者,在手术麻醉操作中可以应用B超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方法 能够将神经组织等清晰地呈现在麻醉师视野,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缩短麻醉操作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很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定位 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20
作者 王晓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6期0103-0105,共3页
分析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2年05月间本院接受ISBPB麻醉的66例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参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操作。... 分析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2年05月间本院接受ISBPB麻醉的66例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参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操作。对比麻醉效果、麻醉相关指标、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率、麻醉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等麻醉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的血压与心率等生命体征对比,无差异(P>0.05);麻醉后,观察组的血压水平、心率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麻醉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开展ISBPB麻醉能够提升麻醉效果,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且能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麻醉不良反应,提升麻醉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入路 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