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行后路颈枕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发生空气栓塞一例报告
1
作者 冯帅 栾秀姝 +2 位作者 李萌 王天龙 肖玮 《北京医学》 2025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患者女,65岁,因“头颈部疼痛不适伴四肢麻木乏力10余年”于2024年10月5日以“寰枢关节脱位”收入我院。身高150 cm,体质量65 kg,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部疼痛不适,阵发性发作,伴行走不稳及下肢踩棉花感,当时未予重视。2024年5... 患者女,65岁,因“头颈部疼痛不适伴四肢麻木乏力10余年”于2024年10月5日以“寰枢关节脱位”收入我院。身高150 cm,体质量65 kg,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部疼痛不适,阵发性发作,伴行走不稳及下肢踩棉花感,当时未予重视。2024年5月于外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栓塞 寰枢关节脱位 后路颈枕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牵引复位后经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型单节段颈椎间盘撕裂伴关节突绞锁临床观察
2
作者 杨帆 钟炯彪 +3 位作者 王佩珊 袁野 彭家睿 权庆 《山东医药》 2025年第3期102-105,共4页
目的观察颅骨牵引复位后经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无神经症状型单节段颈椎间盘撕裂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型单节段颈椎间盘撕裂伴单侧关节突绞锁患者18例,均采用颅骨牵引复位后ACDF进行治疗。记录患者手术... 目的观察颅骨牵引复位后经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无神经症状型单节段颈椎间盘撕裂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型单节段颈椎间盘撕裂伴单侧关节突绞锁患者18例,均采用颅骨牵引复位后ACDF进行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椎间融合情况及关节突绞锁复位情况,比较其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C2~7颈椎前凸Cobb角(简称Cobb角)、损伤椎间隙高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评分。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1.98±8.68)mL,手术时间(112.85±4.76)min,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中无颈动脉、椎动脉、气管、食管损伤。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关节突绞锁已复位,颈椎序列保持良好,椎间高度及颈椎稳定性正常,达到骨性融合标准。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 d及术后3、6、12个月Cobb角、损伤椎间隙高度均升高而NDI均降低,患者术后6、12个月JOA评分均升高(P均<0.05)。与术后3 d比较,患者术后3、6、12个月NDI均降低(P均<0.05),术后6、12个月JOA评分均升高(P均<0.05)。结论颅骨牵引复位后ACDF治疗无神经症状型单节段颈椎间盘撕裂伴关节突绞锁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牵引 牵引复位 前路融合内固定 椎间盘撕裂 单节段 单侧关节突绞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3
作者 肖雨乐 魏兴炜 +3 位作者 陈瑶 朱悦 王华富 陈陶陶 《丽水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为建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预测模型,收集了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2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50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96例作为非感染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 为建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预测模型,收集了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2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50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96例作为非感染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的Nomogram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预测能力,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治方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后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后路枕颈融合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雄 李康华 +3 位作者 雷光华 胡建中 胡懿合 林涨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3007-3009,3012,共4页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行后路枕颈融合术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4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6例,枢椎齿状突骨折4例,C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2、C...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行后路枕颈融合术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4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6例,枢椎齿状突骨折4例,C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2、C3椎体骨折1例,Jefferson骨折1例.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1例.结果14例患者均随访0.5~3a,平均1.75 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按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8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枕颈融合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前路控制性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达义 常巍 +3 位作者 尚晖 吴亚鹏 郭晓鹏 邓磊 《骨科》 CAS 2015年第4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关节控制性松解并短节段撑开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我科共收治5例颅底凹陷症合并严重寰枢椎畸形女性患者,采取前路经口咽控制性松解短节段撑开复位齿状突...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关节控制性松解并短节段撑开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我科共收治5例颅底凹陷症合并严重寰枢椎畸形女性患者,采取前路经口咽控制性松解短节段撑开复位齿状突+后路融合固定手术,年龄8.0~45.0岁,平均30.6岁。术前、术后测量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interval,ADD及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angle,CMA)和/或斜坡枢椎角评估复位效果;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神经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测量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值、ADI和斜坡枢椎角均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8.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3.0分,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前路经口咽松解通过控制齿突复位程度(一般不超过10mm),结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具有复位效果好、能控制手术风险、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控制性复位 后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上颈椎内固定加枕颈融合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5
6
作者 周群玉 王菊清 《护理学报》 2007年第1期60-61,共2页
总结了12例上颈椎后路Cervifix系统内固定加枕颈融合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特殊设备、器械、物品及患者的准备。术中配合麻醉;安置好体位,保持俯卧头部脊柱中立位,头架固定;加强仪器管理;由于术中可能损伤上颈段脊髓甚至呼吸中枢,故... 总结了12例上颈椎后路Cervifix系统内固定加枕颈融合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特殊设备、器械、物品及患者的准备。术中配合麻醉;安置好体位,保持俯卧头部脊柱中立位,头架固定;加强仪器管理;由于术中可能损伤上颈段脊髓甚至呼吸中枢,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器械护士密切配合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配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内固定 融合 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琳 吴伟华 +2 位作者 朱冬梅 张莉 郭媛媛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中重要性。方法对于7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颅骨牵引的护理、口腔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中重要性。方法对于7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颅骨牵引的护理、口腔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神经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对于颅底凹症患者实行系统、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 颅底凹陷症 后路减压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一期内镜辅助下经下颌下前路松解后路颈枕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护理
8
作者 常花 万静雯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0年第7期1968-1969,共2页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治疗 融合内固定 前路松解 内镜辅助 下颌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环后路固定行颈枕融合术
9
作者 黄建荣 席光庆 《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37-39,共3页
报告6例C1~C2骨折脱位并脊髓受压,施行衰椎后弓部分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Hartshill-Ransford环固定,自体髂骨植骨颈枕融合术。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2岁。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运动、感觉功... 报告6例C1~C2骨折脱位并脊髓受压,施行衰椎后弓部分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Hartshill-Ransford环固定,自体髂骨植骨颈枕融合术。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2岁。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4例,明显改善2例。作者认为手术的关键是牢固的内固定和彻底的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骨折 内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植骨方法在后路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应朝 王雍立 +4 位作者 王向阳 池永龙 徐华梓 林焱 倪文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弓根或Magerl螺钉固定术(27例)或枕颈固定术(5例)。术中植骨时在C1和C2后弓或C2和枕骨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压实后将少许稍长的皮质骨条铺在表面,再放置明胶海绵2条,用可吸收线缠绕在两侧内置物上或缝合于两侧软组织上,形成网状结构,术后颈托固定,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咽后间隙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于术后2周恢复。术中无内固定或植骨困难,术后随访未见复位丟失或假关节形成。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2个月,平均19.1±7.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植骨方法,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不稳 寰枢关节 融合 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病理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岩 董春科 +3 位作者 王好 韦竑宇 杨峰 谭明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86-91,共6页
背景:椎体成形术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脊柱椎体继发性转移瘤,然而鲜有涉及上颈椎区域转移瘤的研究报告。目的:观察后路枕颈部融合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8年... 背景:椎体成形术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脊柱椎体继发性转移瘤,然而鲜有涉及上颈椎区域转移瘤的研究报告。目的:观察后路枕颈部融合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2例枢椎转移瘤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出现枕颈部疼痛,其中8例出现明显脊髓压迫症状。采用Tokuhashi评分系统预测患者的生存期,采用脊柱肿瘤不稳定性评分(SINS)用于评估脊柱稳定性,采用JOA评分、N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评估神经功能和疼痛症状。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枢椎复位情况,并测量脊髓有效空间(SA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7.7±9.1)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枕颈部融合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患者平均年龄(68.9±12.1)岁,平均手术时间为(167±30)min,平均失血量为(293±73)ml,注入的平均骨水泥量为(2.8±0.2)ml。术前VAS评分为(7.8±0.9)分,JOA评分为(7.3±2.5)分,NDI评分为(80.0±11.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5.4±1.2)分和(4.1±1.2)分,JOA评分为(9.6±2.1)分和(10.9±1.6)分,NDI评分为(63.2±15.6)分和(59.7±15.5)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由术前(7.7±1.6)mm增至末次随访的(11.9±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可见枢椎不同程度复位,1例患者出现深部伤口感染,采用清创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1例患者病情恶化,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采用后路枕颈部融合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病理性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有一定复位效果,提供良好的脊柱稳定性,且并发症较少,提高了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价值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转移 椎体成形 融合固定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席健伟 马超 +4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 脊柱融合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 脊柱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经皮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朱若夫 杨惠林 +2 位作者 张志明 徐耀增 唐天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4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枕颈融合术的21例患者,男12例,女9例,平均45.3岁(28~61岁)。其中上颈椎肿瘤患者14例,颈椎先...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4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枕颈融合术的21例患者,男12例,女9例,平均45.3岁(28~61岁)。其中上颈椎肿瘤患者14例,颈椎先天性发育畸形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4例。术后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个月(6~40个月)。16例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5例患者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前JOA17分法评定脊髓功能,平均12.6分(5~17分),术后平均15.8分(8~17分),改善率72%;21例患者术后旋转功能均有部分丢失,17例患者旋转约达100°,3例患者旋转约达80°,1例患者旋转约达50°。[结论]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经三柱固定的万向螺钉以及与之相连的可塑形棒,可以达到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植骨的融合以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的维持.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上颈椎稳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内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 被引量:15
15
作者 倪斌 肖建如 +3 位作者 陈德玉 袁文 叶晓健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87-589,共3页
目的:研究Cervifix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47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14例,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13例,寰枢椎肿瘤10例(其中原发性寰枢椎肿瘤6例,转移性寰枢椎肿... 目的:研究Cervifix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47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其中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14例,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13例,寰枢椎肿瘤10例(其中原发性寰枢椎肿瘤6例,转移性寰枢椎肿瘤4例),寰枢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寰椎前脱位8例,寰枢椎结核2例.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9个月.46例植骨愈合,1例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31例颈髓神经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发生Cervifix内固定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适用于枕颈不稳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Cervifix内固定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4 位作者 杨永林 肖建如 叶晓健 陈德玉 袁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746-748,共3页
目的 :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枕颈CD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椎肿瘤 4例 ,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 4例 ,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 4例 ,陈旧性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 ... 目的 :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枕颈CD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椎肿瘤 4例 ,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 4例 ,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 4例 ,陈旧性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 1例。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 5~ 2 7个月 ,平均 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 ,无一例发生枕颈CD椎板钩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枕颈CD可提供有效的节段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cervical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明 侯铁胜 +3 位作者 石志才 傅强 赵杰 倪春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 :研究颈枕部融合术的内固定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CD Cervical系统施行枕颈融合术 19例 ,其中枕颈部复合畸形 10例 ,C1、C2肿瘤 4例 ,齿状突骨折 3例 ,Jefferson骨折 2例 ,于术后 1个月、3个月拍摄X线片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 目的 :研究颈枕部融合术的内固定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CD Cervical系统施行枕颈融合术 19例 ,其中枕颈部复合畸形 10例 ,C1、C2肿瘤 4例 ,齿状突骨折 3例 ,Jefferson骨折 2例 ,于术后 1个月、3个月拍摄X线片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 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 ,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CD Cervical系统具有操作方便 ,固定牢靠 ,安全性高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内固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CD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侯铁胜 李明 +3 位作者 赵杰 傅强 鲁凯伍 贺石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枕颈CD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及肿瘤所致的上颈椎不稳者在行枕颈融合术的同时应用枕颈CD内固定系统行枕颈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术... 目的:探讨枕颈CD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及肿瘤所致的上颈椎不稳者在行枕颈融合术的同时应用枕颈CD内固定系统行枕颈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改善者占91%(10/11),术后9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固定棒、钉断裂及脱钩现象,1例术后3个月出现枕骨部螺钉松动。结论:在行枕颈融合时应用枕颈CD内固定可获得术后枕颈部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卧石膏床,植骨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内固定系统 融合 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侯铁胜 傅强 +3 位作者 赵杰 李明 贺石生 何大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4期1671-1673,共3页
目的 :探讨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及肿瘤所致的上颈椎不稳者在行枕颈融合术同时应用枕颈内固定系统行枕颈部内固定术。术后进行 6~ 2 4个月(平均 2 2个月 )随访。结... 目的 :探讨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及肿瘤所致的上颈椎不稳者在行枕颈融合术同时应用枕颈内固定系统行枕颈部内固定术。术后进行 6~ 2 4个月(平均 2 2个月 )随访。结果 :术后症状缓解 ,神经功能改善者占 91% (2 1/2 3 ) ,术后 9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 10 0 %。无内固定棒钉断裂及脱钩现象 ,仅有 1例术后 3个月出现枕骨部螺钉松动。结论 :在行枕颈融合时应用枕颈内固定具有可获得术后枕颈部即刻稳定 ,防止植骨块移位 ,术后无需卧石膏床和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系统 融合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文军 晏怡果 +3 位作者 王麓山 朱一平 姚女兆 王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患者均有脊髓受压症状,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7~12分(9.6±1.9分)。寰齿间隙(ADI)为3.5~14.2mm(8.4±3.2mm),齿状突顶部超出ChambeHain线的垂直距离(DDCL)为4.5~14.2ram(8.9±3.3mm)。脑干延髓角(CMA)为118°~152°(135.4°±11-3°),脊髓有效空间(SAC)为4.3~9.2ram(6-3±1.7m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改良Halo—vest支架头颅一双肩撑开牵引复位1~2周;均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棒-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直至植骨融合,采用JOA评分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95min(132.2±33.9min);出血量80~200ml(122.2±43.4m1)。1例术后出现切口皮下感染,经局部换药伤口愈合;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换药、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引流1周后愈合。术后ADI2.5±1.5mm,DDCL0.9±1.7mm.CMA154.4°±9.2°,SAC16.3±1.98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2枚C2椎弓根钉进人横突孔,但未发生椎动脉损伤与压迫。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11.7±4.7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2~16分(14.3±1.4分);术后3~9个月(5.0±2.1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椎 寰枢椎脱位 骨板障间螺钉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