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吞咽造影检查对卒中早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于怡然 张丹丹 +4 位作者 何静 于燕燕 张余坤 王广丽 王姿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4-27,48,共5页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检查在脑卒中早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脑卒中早期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行洼田饮水试验(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KWST)...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检查在脑卒中早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脑卒中早期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行洼田饮水试验(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KWST)吞咽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完善荧光镜录像吞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并指导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2周。对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改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临床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造影检查能够精准评估脑卒中早期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能显著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检测出隐性误吸(silent aspiration,SA)情况,指导临床实施有效的吞咽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造影 X线摄影 隐形误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吞咽造影的感应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2
作者 陈婷婷 李红 +6 位作者 马将 李擎 龚艺 宋子强 赵润 毛俐俐 丁皓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60,368,共6页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探讨定量指标评估感应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探讨定量指标评估感应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感应电刺激。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周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口腔功能评分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影像数字化采集和定量分析软件系统对VFSS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记录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ral transit time,OTT)、软腭上抬时间(soft palate elevation time,SET)和舌骨运动时间(hyoid-bone movement time,HMT)。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FOIS评级和口腔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OTT,SET和HMT均缩短(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级,口腔功能评分,OTT,SET和HMT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VFSS的定量分析,感应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 脑卒中 口腔期 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吞咽造影定量评估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3
作者 肖卫红 李娜娜 金海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定量评估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便规范管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高危患者。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收治的556例脑卒中后...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定量评估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便规范管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高危患者。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收治的55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建模组(436例)和外部验证组(120例)。建模组中,按照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分为肺炎组113例(25.9%)和非肺炎组323例(74.1%),首先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吞咽造影定量分析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然后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效能,最后进行外部验证,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口腔清洁度差、气管切开、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级≥5级、咽部残留及咽运送时间延长是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动咳嗽和进食指导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风险能力指数(C-index)为0.957,AUC=0.957,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6.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6。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可采用该预测模型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测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依据分险程度制定针对性、个体化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造影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吸入性肺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吞咽造影分析评估腹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钟利 陈晓锋 +3 位作者 吴思融 李思明 廖洪全 金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0期1926-1930,共5页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VFSS)分析评估腹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 目的:基于吞咽造影(VFSS)分析评估腹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NMES治疗)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腹针)。对照组患者基于VFSS分析评估腹针联合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对比两组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移动度及上食管括约肌(UES)开放度、咽腔收缩率(PCR)、营养学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s F)]、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VFSS评分更高,UES开放度更大,PCR更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Hb、ALB、s F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SSA评分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和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造影 腹针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疗效
原文传递
基于吞咽造影录像检查的不同部位颅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特征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牧原 韩莹 +4 位作者 王姿聪 张丹丹 赵宁宁 张素素 师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98-101,共4页
吞咽动作由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颅神经)共同协调,需要多个器官及多组肌肉群共同参与。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异常状况。颅脑损伤是吞咽障碍发生的... 吞咽动作由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颅神经)共同协调,需要多个器官及多组肌肉群共同参与。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异常状况。颅脑损伤是吞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大脑皮质损伤、大脑皮质下损伤、脑干损伤、小脑损伤及颅神经损伤均可能通过破坏吞咽运动传导通路导致吞咽障碍,不同部位的颅脑损伤与吞咽功能障碍的表现存在一定关系。吞咽造影录像检查是在X线透视下针对吞咽运动进行的动态造影检查,可定性评估吞咽功能,明确吞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及特征。深入了解不同部位颅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录像检查特征,有助于及时判断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发生的吞咽障碍类型,从而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防止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颅脑损伤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咽腔电刺激对吞咽康复的作用
6
作者 张茜 代欣 +4 位作者 贺媛 贾维维 王海英 梁艳 张雷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547-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及咽腔电刺激对于吞咽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观察组增加咽腔电刺激训练。对比2...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及咽腔电刺激对于吞咽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观察组增加咽腔电刺激训练。对比2组患者训练前后的FOIS评分,比较患者康复前后的咽腔收缩持续时间、咽腔收缩率、舌骨位移幅度、上食道括约肌最大开放幅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咽腔对稠糊状物质、浓流质、稀流质的收缩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咽腔对稠糊状物质、浓流质、稀流质的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进食稠糊状物质、浓流质、稀流质时,舌骨向上、向前位移幅度,上食道括约肌最大开放幅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咽腔电刺激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吞咽造影定量评估能够精确判断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定量评估 吞咽造影检查 咽腔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在吞咽功能动态评估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晓嫚 吴秀玮 +2 位作者 高鑫 王贺 房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1期1923-192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联合吞咽造影在吞咽功能动态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联合吞咽造影在吞咽功能动态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23±6.12)岁;疾病类型:脑卒中25例,食管癌8例,喉癌3例,鼻咽癌2例,其他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2±6.08)岁;疾病类型:脑卒中24例,食管癌8例,喉癌4例,鼻咽癌2例,其他2例。对照组采用VVST评估病情,观察组采用VVST和吞咽造影评估病情,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对比两组临床有效率、胃管留置率、拔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吞咽功能状态分级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0%(38/40)比75.00%(30/40),χ(2)=6.275,P<0.05]。观察组胃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5.00%(2/40)比22.50%(9/40),χ(2)=5.165,P<0.05]。观察组拔管成功率100.00%(40/40),对照组92.50%(37/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0%(3/40)比30.00%(12/40),χ(2)=6.646,P<0.05]。观察组摄食-吞咽功能Ⅰ级占比高于对照组[70.00%(28/40)比45.00%(18/40),χ(2)=5.115,P<0.05],观察组摄食-吞咽功能Ⅲ级占比低于对照组[12.50%(5/40)比32.50%(13/40),χ(2)=4.588,P<0.05]。结论VVST+吞咽造影评估吞咽功能障碍便于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改善干预措施,以有效改善其摄食-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及胃管留置率,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障碍 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 吞咽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在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9
8
作者 窦祖林 兰月 +3 位作者 于帆 万桂芳 梅卉子 朱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9-805,共7页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观察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和舌骨移动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变化。方法:30例脑干卒中后经吞咽造影确诊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球囊扩...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观察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和舌骨移动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变化。方法:30例脑干卒中后经吞咽造影确诊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球囊扩张治疗组与吞咽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球囊扩张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各1次,每次30min;吞咽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次/d,每次30min;两组治疗均为5次/周。分别在治疗前、拔除鼻饲管或治疗已达3周后,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的指标包括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前后径宽度。结果:球囊扩张组12例患者拔除了鼻饲管,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仅有2例拔除了鼻饲管,治疗后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能够有效地量化吞咽功能,可用于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脑干卒中 吞咽造影 球囊扩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造影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谢纯青 武惠香 +2 位作者 万桂芳 戴萌 张耀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表现及不同性状食物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患者进食3种不同粘稠度的对比剂,观察其吞咽功能情况并分析不同性状对比剂对其吞咽功能...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表现及不同性状食物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患者进食3种不同粘稠度的对比剂,观察其吞咽功能情况并分析不同性状对比剂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咽部残留量、渗漏误吸分级、环咽肌开放率。结果患者进食3种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患者进食稀流质与糊状食物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浓流质与糊状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食稀流质与浓流质比较,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和咽部残留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严重程度不一,不同食物性状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也不同,吞咽造影检查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为选择食物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放疗 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
原文传递
吞咽造影量化分析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戴萌 万桂芳 +4 位作者 王玉珏 卫小梅 谢纯青 武惠香 窦祖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08-912,共5页
目的采用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吞咽造影时间学参数和运动学参数的量化分析,确定该分析方法的信度。方法选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8例,接受标准吞咽造影检查,分别选择质地为3ml、5ml由600kg/m^3硫酸钡混悬液调制... 目的采用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吞咽造影时间学参数和运动学参数的量化分析,确定该分析方法的信度。方法选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8例,接受标准吞咽造影检查,分别选择质地为3ml、5ml由600kg/m^3硫酸钡混悬液调制的稀流质、浓流质、糊状食团,每位受试者共进行6次吞咽。由两名分析者分别对所采集的吞咽造影视频进行间隔时间为4周的2次分析,分析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软腭上抬时间、舌骨位移时间、喉关闭时间、环咽肌开放时间、舌骨向前位移、舌骨向上位移、环咽肌开放幅度及咽腔收缩率。结果不同参数之间信度存在差异,除两名分析者测得的舌骨向前位移(HAM)及向上位移(HSM)的内测信度为0.41~0.60,信度欠佳,以及间测信度为0.61~0.80,信度中等外,其余参数信度均较好。结论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信度比较理想,该软件可用于临床吞咽造影量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造影 量化分析 信度 时间学参数 运动学参数
原文传递
吞咽造影检查在脑卒中患者口服胶囊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戴萌 张耀文 +2 位作者 安德连 卫小梅 窦祖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47-650,共4页
目的运用吞咽造影检查评估脑卒中后患者的口服胶囊吞咽功能,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4~7级且饮水无误吸的患者27例(脑卒中组)及健康人16例(对照组).脑卒中组及对照组均在吞咽造影检查过程中用水送... 目的运用吞咽造影检查评估脑卒中后患者的口服胶囊吞咽功能,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4~7级且饮水无误吸的患者27例(脑卒中组)及健康人16例(对照组).脑卒中组及对照组均在吞咽造影检查过程中用水送服硫酸钡混悬剂填充的胶囊.由专业人员对造影视频进行分析,获取吞服胶囊的成功率,记录胶囊吞咽的口腔期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的启动时间(STT)、胶囊在咽期的运送时间(PTT)、环咽肌开放时间(UOT)、胶囊与水通过环咽肌的时间间隔(DT),记录舌骨的向上位移(HSM)、向前位移(HAM)及环咽肌开放幅度(UOD)等运动学参数.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胶囊吞咽的成功率为78.3%,较对照组低(P<0.05),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腔或咽腔运送障碍,在口咽期滞留.脑卒中组的STT[ms,66.0(-66.5,217.0)]、DT[ms,67.0(283.5,184.0)]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的经口进食能力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存在口服药物吞咽困难.吞咽造影可作为一种评估手段,用于临床评估患者的口服药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造影 口服药 吞咽功能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卒中后并发误吸危险因素及吞咽造影对其吞咽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艳芳 陈蔚 +2 位作者 周晓香 王雪姣 鲍青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2-895,共4页
本文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危险因素及采用造影检查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价值。选取确诊卒中后发生误吸的患者90例作为误吸组,同期脑卒中后未发生误吸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对两组... 本文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危险因素及采用造影检查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价值。选取确诊卒中后发生误吸的患者90例作为误吸组,同期脑卒中后未发生误吸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误吸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既往卒中病史率、卒中部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患者NIHSS评分较高、既往伴有卒中病史、卒中部位为脑干是患者发生误吸的独立危险因素;误吸组患者的OTT、S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而DT测定值低于对照组。说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脑干卒中、既往具有脑卒中病史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采用VFSS对检测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误吸 危险因素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定量评价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振亚 王光明 徐元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1-364,共4页
目的观察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定量评价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脑卒中患者的VFSS资料,并将其分为吞咽功能正常组(n=19)、口期吞咽障碍组(n=14)和咽期吞咽障碍组(n=74);比较3组间舌骨喉复合体VFSS相关参数... 目的观察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定量评价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脑卒中患者的VFSS资料,并将其分为吞咽功能正常组(n=19)、口期吞咽障碍组(n=14)和咽期吞咽障碍组(n=74);比较3组间舌骨喉复合体VFSS相关参数的差异,包括舌骨及喉部的前移幅度和上移幅度、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及运动时间、会厌折返功能及环咽肌功能。结果3组间舌骨前移幅度及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88、P=0.026,H=30.229、P<0.001),咽期吞咽障碍组舌骨前移幅度小于吞咽正常组(P=0.026),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大于吞咽功能正常组及口期吞咽障碍组(P均<0.001);3组间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咽期吞咽障碍组中,56例会厌折返障碍,47例环咽肌功能障碍,占比均高于其余2组(P均<0.05)。结论VFSS有助于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者舌骨前移幅度缩短,舌骨喉复合体启动时间延迟,易出现会厌折返障碍和环咽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舌骨 吞咽造影录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在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秦灵芝 李玮 +4 位作者 王晓娟 李书剑 杨红旗 黄月 张杰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在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6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即对照组)...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在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6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即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检查,并对其咽部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2组患者其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以及服药时间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结果显示:吞咽障碍组患者舌根部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舌骨向上位移、舌骨向前位移、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后压力峰值、UES松弛持续时间及UES静息压、UES开放幅度和UES开放持续时间均明显不及对照组水平(P〈0.05),压力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及舌骨运动持续时间均明显超过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MFG技术可同时利用咽腔测压和吞咽造影手段评估PD患者咽腔压和运动学参数,可作为一种评估PD患者吞咽功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吞咽困难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
原文传递
改良吞咽造影检查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百祥 王秀玲 +2 位作者 华何柳 邓开盛 何毅娴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36期258-25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吞咽造影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对63例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改良吞咽造影检查,比较对吞咽障碍和误吸的检出率。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洼田饮水试验检出吞咽障碍和误吸为22例(34.92%)... 目的探讨改良吞咽造影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对63例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改良吞咽造影检查,比较对吞咽障碍和误吸的检出率。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洼田饮水试验检出吞咽障碍和误吸为22例(34.92%)和11例(17.46%),吞咽造影检出34例(53.97%)和23例(36.51%)。经χ2检验,吞咽造影对吞咽困难和误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洼田饮水试验(P<0.05)。结论吞咽造影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优良检查方法,其评估价值优于洼田饮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 临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辅助凝胶用于脑卒中后患者口服胶囊可行性的吞咽造影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萌 安德连 +2 位作者 张科 张耀文 窦祖林 《康复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15-19,共5页
目的: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估吞咽辅助凝胶应用于辅助脑卒中后患者口服胶囊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明确其在临床患者服药管理方面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1例脑卒中后患者,其吞咽功能经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为4~7级... 目的: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估吞咽辅助凝胶应用于辅助脑卒中后患者口服胶囊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明确其在临床患者服药管理方面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1例脑卒中后患者,其吞咽功能经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为4~7级,洼田饮水试验无呛咳。所有受试者均在吞咽造影下口服胶囊,分别用水和吞咽辅助凝胶送服。根据吞咽造影的结果评定患者口服胶囊的成功率及吞咽的量化参数。分析的量化参数包括胶囊在口腔期的运送时间、咽期吞咽的启动时间、胶囊在咽期的运送时间、环咽肌开放时间、胶囊与水通过环咽肌的时间间隔,运动学参数有舌骨的向上位移和向前位移以及环咽肌开放幅度。结果:辅助凝胶送服时胶囊吞服成功率为80.65%,显著高于水送服时的成功率54.84%,统计分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4,P=0.030),提示凝胶送服的成功率显著优于水送服。量化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辅助凝胶送服时,胶囊吞服过程所需的口腔运送时间(3 688.2±3 370.6)ms,显著长于水送服时的口腔运送时间(1 886.2±1 467.4)ms(P<0.05),而辅助凝胶送服胶囊舌骨向上位移(11.74±4.94)mm,显著短于用水送服时(15.61±5.59)mm(P<0.05)。结论:辅助凝胶具有包裹性、顺滑性的优势,能够易化脑卒中后患者胶囊吞咽并增加安全性,可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口服药 胶囊 吞咽辅助凝胶 吞咽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性吞咽障碍不同浓度钡液吞咽造影检查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艳 潘翠环 王璇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6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性吞咽障碍不同浓度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入选新发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100%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组、45%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前两组分别采用相应浓度钡液调配的食物进行造影检... 目的探讨神经性吞咽障碍不同浓度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入选新发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100%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组、45%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前两组分别采用相应浓度钡液调配的食物进行造影检查。结果 100%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组与45%钡液吞咽造影检查组两组造影结果均能显示患者口腔期及咽期的滞留、返流、误吸、隐匿性误吸及清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45%钡液及100%钡液吞咽造影检查均能安全有效地反映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指导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检查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吞钡吞咽造影的脑血管病变病人吞咽功能障碍中吞咽子动作的权重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亮亮 郭东强 黄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2089-209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吞咽过程中16个子动作分级对吞咽3期(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各期吞咽功能分级的权重,为临床评价吞咽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行吞咽造影的277例病人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及... 目的:回顾性分析吞咽过程中16个子动作分级对吞咽3期(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各期吞咽功能分级的权重,为临床评价吞咽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行吞咽造影的277例病人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及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吞咽过程的16个子动作的分级与吞咽3期(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的分级进行回归分析,利用OR值大小判断权重高低。结果:吞咽功能分级权重较高的动作:口腔期为食物运输、食团形成、口腔残留及软腭活动;咽期为会厌及声门关闭、会厌及梨状窝残留、咽反射触发时间、咽缩肌力量及误吸;食管期为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结论:运用吞咽造影评价病人的吞咽功能时,应当考虑不同动作的权重大小,以便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变 吞咽造影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动态碘海醇吞咽造影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治疗的临床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荷花 桂舜 +1 位作者 邓淑珍 邓奕文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3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X线动态碘海醇吞咽造影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治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且符合研究标准者50例,通过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根据X线动态碘海醇吞咽造影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吞咽... 目的探讨X线动态碘海醇吞咽造影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治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且符合研究标准者50例,通过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根据X线动态碘海醇吞咽造影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正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X线动态碘海醇吞咽造影剂对吞咽过程行动态摄影以指导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可在吞咽功能障碍恢复中起着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海醇 吞咽造影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吞咽造影在吞咽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饮食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财华 陈金华 +3 位作者 彭灵薇 李国忠 冷桂香 徐丽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65-566,共2页
目的:通过对数字化吞咽造影引起吞咽功能紊乱的病因进行分类,探讨吞咽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饮食性状。方法:收集我院50例吞咽造影病例,利用数字化吞咽造影判断患者吞咽功能状况,并对其日常饮食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47例因功能性病变... 目的:通过对数字化吞咽造影引起吞咽功能紊乱的病因进行分类,探讨吞咽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饮食性状。方法:收集我院50例吞咽造影病例,利用数字化吞咽造影判断患者吞咽功能状况,并对其日常饮食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47例因功能性病变导致吞咽功能紊乱,3例因器质性病变导致吞咽功能紊乱;其中15例可食用流质食物,13例可食用糊状食物,19例可食用团状食物,3例不适合经口腔进食。结论:通过数字化吞咽造影吞咽误吸造影剂的性状,可以间接指导吞咽功能紊乱患者日常的饮食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紊乱 吞咽造影 饮水试验 误吸 食物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