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在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秦灵芝 李玮 +4 位作者 王晓娟 李书剑 杨红旗 黄月 张杰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在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6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即对照组)... 目的探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在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6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即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检查,并对其咽部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2组患者其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以及服药时间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结果显示:吞咽障碍组患者舌根部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舌骨向上位移、舌骨向前位移、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后压力峰值、UES松弛持续时间及UES静息压、UES开放幅度和UES开放持续时间均明显不及对照组水平(P〈0.05),压力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及舌骨运动持续时间均明显超过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MFG技术可同时利用咽腔测压和吞咽造影手段评估PD患者咽腔压和运动学参数,可作为一种评估PD患者吞咽功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吞咽困难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
原文传递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帆 窦祖林 +3 位作者 陈文华 兰月 林拓 卫小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异常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以及舌骨位移与咽腔、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组)13例与健康志愿者(对...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异常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以及舌骨位移与咽腔、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组)13例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3例分别进行MFG检查,对比两组吞咽时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分析两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舌根与下咽部的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舌骨向前位移低于对照组,病例组UES的最大开放幅度、开放后压力峰值、开放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病例组舌根部与下咽部的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高于照组。对照组舌骨向前位移与UES松弛残余压成负相关;病例组舌骨向前位移分别与舌根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成正相关。结论MFG可以同时使用吞咽造影和高分辨率咽腔测压评估吞咽功能,可作为临床一种精确、全面的定量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吞咽造影 同步 高分辨率
原文传递
空吞咽与食团吞咽对健康人咽期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于帆 兰月 +2 位作者 窦祖林 林拓 卫小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使用高分辨率咽腔测压,分析空吞咽与不同黏度食团吞咽对健康人咽部和上食管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高分辨率测压系统,分别测量34例健康志愿者[平均(24.29±5.926)岁]在空吞咽与进食三种不同黏度(5ml水,5ml浓流质,... 目的:探讨通过使用高分辨率咽腔测压,分析空吞咽与不同黏度食团吞咽对健康人咽部和上食管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高分辨率测压系统,分别测量34例健康志愿者[平均(24.29±5.926)岁]在空吞咽与进食三种不同黏度(5ml水,5ml浓流质,5ml糊状物)的食团情况下,咽部收缩压力峰值,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咽部压力上升速率,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UES开放前峰值以及UES开放后峰值。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空吞咽与食团吞咽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食团吞咽与空吞咽时,咽部收缩压力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空吞咽时,UES松弛残余压、开放前压力峰值、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和咽部压力上升速率明显高于食团吞咽,而UES松弛持续时间与UES开放后峰值明显低于食团吞咽。而不同黏度的食团吞咽之间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吞咽类型会影响健康人咽部与UES的压力和持续时间。明确空吞咽与不同黏度食团吞咽健康人的咽期吞咽生理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吞咽障碍的生理与病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食团黏度 高分辨率 吞咽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咽肌及上食管括约肌运动协调性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卫小梅 戴萌 +4 位作者 安德连 王杰 杨诚 韩晓晓 窦祖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咽肌及上食管括约肌运动协调性紊乱的特点,为制定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高分辨率咽腔测压检查结果,纳入脑干病变后...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咽肌及上食管括约肌运动协调性紊乱的特点,为制定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高分辨率咽腔测压检查结果,纳入脑干病变后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117例,包括脑干卒中、脑干或四脑室肿瘤术后但未经放疗者、视神经脊髓炎、脑干脑炎患者。按照病程分为3组,其中A组病程3个月以内(50.4±12.3d),共44例;B组病程3—8个月(170.3±34.5d),共41例;C组病程8个月以上(281.6±23.4d),共32例。分析各压力峰值参数:腭咽、下咽的收缩压力峰值、上食道括约肌(UES)静息压和UES残余压;以及时间学参数:腭咽收缩与UES松弛的时间间隔和腭咽与下咽部的时间间隔,并分析咽部收缩曲线的斜率,以明确咽部收缩与UES的协调性以及咽部收缩运动的时序性变化。结果: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UES静息压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残余压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B组患者UES残余压增高最明显(82.5±60.3mmHg),3组患者出现UES残余压过高的比例分别为22.7%、58.5%、21.9%;3组患者腭咽收缩峰与UES松弛的时间差较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延长的比例分别为:25%、9.7%、15.6%;3组患者的腭咽和下咽收缩压峰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而B组患者腭咽收缩压峰值较A和C组高(P<0.05),上下咽部收缩压力峰值的时间差缩小的比例分别为43.2%、36.6%、40.6%,组间比较提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咽部收缩压力峰值的曲线的斜率比较也表明,3组患者的斜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UES残余压明显升高主要出现在发病3—8个月以后的脑干病变患者中,而UES延迟松弛的比例在发病3个月以内较高。脑干病变患者常见上下咽部收缩时序的不协调,可能与脑干及小脑病变导致的运动计划受损有关,与病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病变 吞咽障碍 上食管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凤珠 曹迪 辛春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4期146-149,共4页
目的 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40例... 目的 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研究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吞咽时咽腔压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吞咽时下咽部、舌根部的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均高于对照组,下咽部、舌根部的压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吞咽时咽腔压参数,加快其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康复训练 重复经颅磁刺激
原文传递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中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贺媛 贾维维 +2 位作者 王海英 张茜 魏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8期102-107,共6页
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吞咽障碍康复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IS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口腔运动训练)和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每组50例,疗程均为4周。研... 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吞咽障碍康复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IS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口腔运动训练)和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每组50例,疗程均为4周。研究期间,有3例患者因自身原因未能完成研究而脱落,最终对照组49例、实验组48例完成研究。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者舌肌功能;采用吞咽造影(VFSS)测量吞咽活动时间学参数与运动学参数;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误吸风险;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生活质量;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舌压峰值、平均值及持续时间均升高,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组口腔运送时间、软腭上抬时间、舌骨位移时间缩短,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时间和喉关闭时间延长,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移、前移、UES开放程度均升高,咽腔收缩率(PCR)降低,且实验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PAS评分均降低,SWAL-QOL评分均升高,且实验组PAS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对照组为10.20%(5/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S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舌功能与吞咽功能,有效降低吞咽后误吸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抗阻反馈训练 吞咽造影检查 吞咽功能 收缩率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 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部表面电刺激对食管上括约肌功能的即时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招少枫 窦祖林 +2 位作者 黄昭莹 戴萌 王玉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09-612,共4页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方法观察健康人颈前区不同部位组合电刺激对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瞬时效应,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共招募17例健康受试者,每位受试者依次接受假刺激(SS)、颈前区舌骨上下同步刺激(SIHS)、舌骨上刺激(SHS...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方法观察健康人颈前区不同部位组合电刺激对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瞬时效应,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共招募17例健康受试者,每位受试者依次接受假刺激(SS)、颈前区舌骨上下同步刺激(SIHS)、舌骨上刺激(SHS)及舌骨下刺激(IHS)四种形式刺激,脉冲频率80 Hz,电刺激强度以最大可耐受为限。借助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采集4种不同刺激状态下受试者吞咽时和非吞咽时其UES功能的瞬时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与假刺激比较,电刺激后受试者UES松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SIHS刺激时P值=0.036;SHS刺激时P值=0.023;IHS刺激时P值=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选受试者颈前区经不同模式电刺激后其UES松弛残余压均有上升趋势,以HIS刺激时上升幅度较明显,但与假刺激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比较,受试者颈前区SIHS刺激时其UES静息压明显升高(P=0.019),而单独舌骨上或舌骨下电刺激能使UES静息压稍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S刺激时P值=0.220,IHS刺激时P值=0.233)。结论正常人颈前区NMES可影响其食管UES功能状态,最大可耐受强度NMES反而缩短吞咽时UES开放持续时间,并未降低UES松弛残余压,不利于UES开放,建议颈前区电刺激时采用感觉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高分辨率 食道上括约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