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体对于胺浸渍类DAC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彦霖 周爱国 +2 位作者 郑家乐 杨川箬 葛天舒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7-222,共6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是近年热门的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其中吸附法是目前主流的DAC技术。吸附剂的性能,是吸附法DAC的关键指标。理想的吸附剂应该满足:高CO_(2)吸附量、低再生能耗、高稳...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是近年热门的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其中吸附法是目前主流的DAC技术。吸附剂的性能,是吸附法DAC的关键指标。理想的吸附剂应该满足:高CO_(2)吸附量、低再生能耗、高稳定性等优点。一般来说,胺浸渍吸附剂的吸附量较高,其使用的载体,也会对吸附剂的性能产生影响。使用聚乙烯亚胺(PEI)浸渍氧化铝(γ-Al_(2)O_(3))和介孔硅泡沫(MCF)两种不同的载体,以比较载体对于吸附剂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载体对于吸附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两个层面。在0.4 mbar(1 bar=0.1 MPa)、25℃条件下,PEI-MCF的吸附量为1.76 mmol/g;PEI-Al_(2)O_(3)为1.49 mmol/g。吸附速率方面,干燥环境下PEI-MCF与PEI-Al_(2)O_(3)相比大约快62%。在潮湿环境下,PEI-MCF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也优于PEI-Al_(2)O_(3)。但是,两种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差异较小,并未受到载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集 二氧化碳 吸附(作用) 吸附 胺浸渍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晨明 王保登 +5 位作者 张中正 王慧 张海娇 孙楠楠 魏伟 孙予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75-2884,共10页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分别合成了HKUST-1、MIL-101、Ui O-66与羟基化介孔氧化硅泡沫(MCF-OH)的复合物,并对材料进行了PXRD、SEM、低温N2吸-脱附、XPS、TGA表征及298K下的CO_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3种复合材料中都形成了对应MOFs的晶型结构... 通过原位溶剂热法分别合成了HKUST-1、MIL-101、Ui O-66与羟基化介孔氧化硅泡沫(MCF-OH)的复合物,并对材料进行了PXRD、SEM、低温N2吸-脱附、XPS、TGA表征及298K下的CO_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3种复合材料中都形成了对应MOFs的晶型结构,但由于各类MOFs金属中心的不同,MCF-OH对MOFs的形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HKUST-1~#MOF-OH复合材料中MCF-OH的加入对HKUST-1的生长起到了导向作用,在两者界面间形成了新的介孔结构,并且其微孔孔径尺寸更接近CO_2的动力学直径。另外两种复合材料中MCF-OH的加入主要对其MOFs晶型颗粒的生长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其晶型颗粒尺寸减小,从而带来了比表面积的增加。3种复合材料的CO_2吸附量都较纯MOFs材料有所提高,并且由于HKUST-1#MOF-OH复合材料中微孔孔径尺寸的减小以及新的介孔结构的引入使其对CO_2的吸附更加高效,因此其较纯MOFs材料的吸附性能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作用)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介孔氧化硅泡沫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耦合浮选回收低浓度铅离子
3
作者 胡楠 李雅杰 +1 位作者 靳丽雪 吴兆亮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2-46,共5页
为了高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低浓度重金属,开发了一种吸附耦合浮选的工艺,以铅离子(15.0 mg/L)为待去除的重金属,纳米二氧化硅(SNPs)为吸附剂,低浓度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捕获剂捕获吸附Pb^(2+)的SNPs.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7.0... 为了高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低浓度重金属,开发了一种吸附耦合浮选的工艺,以铅离子(15.0 mg/L)为待去除的重金属,纳米二氧化硅(SNPs)为吸附剂,低浓度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捕获剂捕获吸附Pb^(2+)的SNPs.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7.0、SNPs浓度为180.0 mg/L、CTAB加入时间为5 min、CTAB浓度为20.0 mg/L的条件下,铅离子的回收率和富集比分别达到(98.1±1.0)%和12.5±0.6,SNPs的回收率和富集比分别达到(97.2±1.0)%和16.2±0.8,最终残液中Pb^(2+)的浓度为(0.8±0.04)mg/L.在这个过程中,SNPs除了作为吸附剂之外,还可作为新型稳泡剂,显著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此外,Pb^(2+)也易从富集的SNPs上实现进一步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离子 纳米二氧化硅 吸附(作用)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体理化性质对其孔隙结构和甲烷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付学祥 张登峰 +4 位作者 降文萍 伦增珉 赵春鹏 王海涛 李艳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14-2725,共12页
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于煤层中。明确煤体理化性质和煤体孔隙结构及CH4吸附性能间构效关系,对于高效开采CH4资源至为关键。为此,本文阐明了煤体理化性质对其孔隙结构和CH4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并指出了后续... 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于煤层中。明确煤体理化性质和煤体孔隙结构及CH4吸附性能间构效关系,对于高效开采CH4资源至为关键。为此,本文阐明了煤体理化性质对其孔隙结构和CH4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并指出了后续研究趋势。分析表明:煤体微孔结构和其CH4吸附容量之间呈正线性相关性;煤体介/大孔主要影响CH4在煤层内部的吸附/扩散速率。具有墨水瓶形孔或富含镜质体的煤体通常具有较强CH4吸附性能。煤中矿物质和水分对煤体吸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煤中小分子有机物的抽提能够提高煤体孔隙表面积和孔容积,进而提升煤体吸附性能。为了深入研究煤体理化性质及其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后续需开展以下工作:研究煤体孔隙结构参数和煤体吸附/解吸性能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利用多重分形理论精确揭示煤体内复杂的孔隙结构信息;优化并建立考虑煤体非均质性的BET和BJH等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模型;以煤基质表面含氧官能团在煤体孔隙内部的赋存空间为切入点,阐明煤体官能团和孔隙结构对其CH4吸附性能的协同作用规律;从理论模拟和实验科学入手,阐明煤层中水分对煤体孔隙结构的影响;建立更为科学的含水煤体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孔隙结构 甲烷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吸附碳捕集系统能效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博文 邓帅 +3 位作者 李双俊 赵力 杜振宇 陈丽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82-390,共9页
燃烧后CO2捕集技术(PCC)因易于与既有电厂结合而被认为是一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技术。化学吸收、吸附和膜分离是PCC的主流技术。在CO2吸附技术类中,变温吸附(TSA)是一种有效的吸附方法。近年来,TSA技术的能源消耗和能源转换效率问... 燃烧后CO2捕集技术(PCC)因易于与既有电厂结合而被认为是一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技术。化学吸收、吸附和膜分离是PCC的主流技术。在CO2吸附技术类中,变温吸附(TSA)是一种有效的吸附方法。近年来,TSA技术的能源消耗和能源转换效率问题成为人们对其大规模部署的关注焦点。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将数学模型和仿真方法应用于TSA的性能评估,缺乏足够的实验研究支持。为了对TSA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进行实验分析,开发了一套四步法TSA系统,能效性能是基本分离性能外的主要考察指标。实验采用沸石13X-APG作为吸附剂材料,根据实验测得的两组吸附等温线,计算了CO2/N2的吸附选择性系数。通过进气CO2浓度、解吸时间、吸附温度和解吸温度对纯度、回收率、单位能耗和第二定律效率的影响分析,得到了4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第二定律效率的范围为3.24%~9.23%,回收率和纯度最高分别为83.97%和94.70%。解吸温度和进气CO2浓度的升高,吸附温度的降低有利于分离及能效性能提升。延长解吸时间有利于分离和能效提升,但过长的操作时间反而使得效果变差,这会对工程中的运行策略优化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作用) 分离 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孔径和表面性质对H_(2)S吸附脱除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汤吉昀 陈娟 +3 位作者 张肖阳 白春燕 崔琳 董勇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8-714,共7页
利用模拟和试验的手段,研究了活性炭孔隙结构和Fe_(2)O_(3)改性对H2S吸附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狭缝孔活性炭模型内,H2S在其中的吸附呈现Ⅰ、Ⅳ吸附类型.Ⅰ型吸附主要受孔容的影响;Ⅳ型吸附易发生毛细凝聚现象.负载不同Fe_(2)O_(3)的... 利用模拟和试验的手段,研究了活性炭孔隙结构和Fe_(2)O_(3)改性对H2S吸附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狭缝孔活性炭模型内,H2S在其中的吸附呈现Ⅰ、Ⅳ吸附类型.Ⅰ型吸附主要受孔容的影响;Ⅳ型吸附易发生毛细凝聚现象.负载不同Fe_(2)O_(3)的活性炭在不同温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0℃时负载量为9%的活性炭对H2S的脱除效率高达96%;当温度超过180℃,过氧化效率进一步升高至99.83%,但穿透时间缩短,Fe_(2)O_(3)发生不可逆的硫化反应,导致吸附剂失活程度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孔径 表面 吸附(作用) H_(2)S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吸附法净化氨氮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彩庆 陈云嫩 +2 位作者 殷若愚 刘晨 邱廷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1-485,共5页
综述了净化氨氮废水的各种离子交换/吸附法处理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所涉及的吸附剂主要包括天然沸石、改性沸石(热改性、超声改性、盐改性、酸/碱改性、稀土改性等改性方式)、水凝胶、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它新型吸附剂,指出了各种吸附剂处理... 综述了净化氨氮废水的各种离子交换/吸附法处理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所涉及的吸附剂主要包括天然沸石、改性沸石(热改性、超声改性、盐改性、酸/碱改性、稀土改性等改性方式)、水凝胶、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它新型吸附剂,指出了各种吸附剂处理氨氮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展望了离子交换/吸附法处理技术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吸附(作用) 离子交换 废水 吸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干法净化旋流吸附耦合设备压降特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思鸿 张丹丹 +1 位作者 范怡平 卢春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73-1883,共11页
气体干法净化旋流吸附耦合设备将旋流分离和移动床吸附/过滤分离有机结合,可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为高温气体净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不加尘及不同的移动床循环速率和旋风入口气速下对该设备进出口静压差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气体干法净化旋流吸附耦合设备将旋流分离和移动床吸附/过滤分离有机结合,可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为高温气体净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不加尘及不同的移动床循环速率和旋风入口气速下对该设备进出口静压差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设备静压差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较为稳定,有较强的可预测性,无量纲标准偏差维持在0.4%以内;实验范围内,移动床循环量的大小对设备静压差没有影响;设备压降与旋风入口气速呈现出良好的二次方程(抛物线)关系;将设备实际压降划分为进口管路沿程摩擦损失、入口天圆地方摩擦损失、旋流体摩擦损失、内置移动床摩擦损失和出口管路沿程摩擦损失五个部分;获得了旋流体摩擦损失及设备实际压降与入口速度头的关联方程;该设备的阻力系数与普通旋风分离器相比,没有明显增大;初步加尘实验确认了旋风壳体与移动床之间旋流作用的存在,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净化 旋风分离器 移动床 耦合 压降 吸附(作用)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强化蒸汽重整制氢中CO2固体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云珠 泮子恒 +2 位作者 赵燚 罗永明 高晓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103-5113,共11页
吸附强化蒸汽重整(SESR)制氢技术是集重整反应(H2生产)和选择性分离(CO2吸附)于一体的新型技术。该技术的特点为采用固体吸附剂在高温下对CO2进行原位脱除,以改变反应的正常平衡极限,提高烃类转化率,提高H2产量,减少CO2排放。在整个SES... 吸附强化蒸汽重整(SESR)制氢技术是集重整反应(H2生产)和选择性分离(CO2吸附)于一体的新型技术。该技术的特点为采用固体吸附剂在高温下对CO2进行原位脱除,以改变反应的正常平衡极限,提高烃类转化率,提高H2产量,减少CO2排放。在整个SESR制氢技术中,吸附剂的选择与反应条件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CaO、水滑石、Li2ZrO3、Li2SiO3以及双功能吸附剂在SESR制氢过程中的性能,总结了提高这些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不同方法。确定了固体吸附剂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水蒸气量等因素的影响及相关的反应机理。分析表明,CaO基吸附剂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及较高的吸附能力,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吸附剂,然而在SESR制氢过程中,CaO基吸附剂面临着多次循环再生后吸附能力衰减的挑战。集吸附与催化双重功能的吸附催化材料由于可以克服SESR制氢中不同固体催化剂和吸附剂的匹配问题、降低所用固体材料的成本,从而使其在吸附强化蒸汽重整制氢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并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吸附 吸附(作用) 蒸汽重整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的吸附分离:经典密度泛函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宇 赵双良 +1 位作者 胡军 刘洪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6,共8页
回顾了近年来经典密度泛函理论在预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加速后的经典密度泛函理论在MOF吸附材料的大规模筛选方面的应用。相较传统的计算机分子模拟,加速后的经典密度泛函理论的优... 回顾了近年来经典密度泛函理论在预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加速后的经典密度泛函理论在MOF吸附材料的大规模筛选方面的应用。相较传统的计算机分子模拟,加速后的经典密度泛函理论的优势在于计算效率,对于简单的小分子气体系统尤其具有优势,对MOF吸附材料进行大规模筛选是可行的;但对于对复杂分子的处理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如何合理构建复杂流体自由能泛函是它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经典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作用) 统计热力学 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油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苗广 董磊 +3 位作者 任晓玲 杨翠婷 李忠 肖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51-2261,共11页
在清洁燃油生产技术中,吸附脱硫由于运行成本低和操作条件温和,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非加氢脱硫技术之一。吸附脱硫技术在温和的条件下将燃油中的有机硫选择性吸附脱除,而其核心是高效的固体多孔吸附剂材料。本文综述了目前吸附脱硫... 在清洁燃油生产技术中,吸附脱硫由于运行成本低和操作条件温和,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非加氢脱硫技术之一。吸附脱硫技术在温和的条件下将燃油中的有机硫选择性吸附脱除,而其核心是高效的固体多孔吸附剂材料。本文综述了目前吸附脱硫的吸附机理和吸附剂研究进展,主要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反应-吸附耦合三种吸附机制出发,重点介绍了不同吸附机制的脱硫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从脱硫选择性、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选择性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吸附脱硫体系。最后对基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反应-吸附耦合机制的三种脱硫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在真实油品中吸附脱硫仍面临的竞争吸附等问题以及未来亟待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作用) 燃油 脱硫 吸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4/C_2H_6/C_3H_8在MOF-505@5GO上吸附相平衡和选择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厚晓 陈永伟 +3 位作者 梁俊杰 石仁凤 夏启斌 李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0-1507,共8页
应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氧化石墨烯(GO)负载量的MOF-505@GO复合材料,分别采用全自动表面积吸附仪、P-XRD、SEM和Raman对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测定了CH_4、C_2H_6和C_3H_8在MOF-505@GO上的吸附等温线,并进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拟合,... 应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氧化石墨烯(GO)负载量的MOF-505@GO复合材料,分别采用全自动表面积吸附仪、P-XRD、SEM和Raman对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测定了CH_4、C_2H_6和C_3H_8在MOF-505@GO上的吸附等温线,并进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拟合,依据IAST理论模型计算了C_2H_6/CH_4和C_3H_8/CH_4二元混合气在MOF-505@5GO上的吸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GO负载量增大,MOF-505@GO复合材料的孔容及BET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GO负载量为5%(质量)时,复合材料MOF-505@5GO的孔容及BET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当GO负载量进一步增大至8%(质量)和10%(质量)时,复合材料的孔容及BET比表面积逐渐降低。在0.1 MPa和298 K条件下,MOF-505@5GO对CH_4、C_2H_6和C_3H_8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88、4.81和5.17 mmol·g^(-1),相比MOF-505分别提高了14.9%、30.7%和13.1%。MOF-505@5GO对C_2H_6/CH_4和C_3H_8/CH_4的吸附选择性分别为40.1和3056.1,其对C_2H_6/CH_4和C_3H_8/CH_4具有极高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505@GO 甲烷 乙烷 丙烷 吸附(作用) 二元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获固体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辛春玲 王素青 +3 位作者 孟庆国 刘丽丽 王霞 杨金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278-290,共13页
采用吸附法降低电厂烟道气中CO_2浓度,关键在于吸附容量大、选择性高、再生能耗低的吸附剂的开发。本文综述了炭基吸附剂、分子筛、金属氧化物、氨基吸附剂以及金属有机骨架材料5种主要的CO_2固体吸附剂最新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这几... 采用吸附法降低电厂烟道气中CO_2浓度,关键在于吸附容量大、选择性高、再生能耗低的吸附剂的开发。本文综述了炭基吸附剂、分子筛、金属氧化物、氨基吸附剂以及金属有机骨架材料5种主要的CO_2固体吸附剂最新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这几种吸附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列举了这些吸附剂在燃烧后捕获CO_2应用过程中的吸附性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重点探讨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烟气气氛下CO_2吸附剂的应用前景,这种吸附剂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容大、孔隙率高、结构可调等优点,分析表明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O_2吸附剂。为提高其在烟气环境下的CO_2吸附性能,作者概括总结了4种主要的改性措施,为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者扩展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吸附 吸附(作用) 分离 烟道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烟气NO_(x)净化与回收的新型吸附工艺 被引量:3
14
作者 游洋 刘应书 +5 位作者 杨雄 吴晓永 赵春雨 王正 侯环宇 李子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32-2138,共7页
合理高效的吸附工艺是决定吸附法净化和回收烟气中NO_(x)工业可行性的关键工艺环节。提出一种通过外部补充气体实现固定床循环体空间内多次循环解吸NO_(x)的新型吸附工艺(GVTSA)。基于该工艺,采用Na-ZSM-5分子筛作为吸附剂,以某钢厂烧... 合理高效的吸附工艺是决定吸附法净化和回收烟气中NO_(x)工业可行性的关键工艺环节。提出一种通过外部补充气体实现固定床循环体空间内多次循环解吸NO_(x)的新型吸附工艺(GVTSA)。基于该工艺,采用Na-ZSM-5分子筛作为吸附剂,以某钢厂烧结机脱硫后烟气为原料(组分)进行了NO_(x)吸附回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VTSA工艺相较传统吸附工艺(TSA工艺、VSA工艺)可获取更高的NO_(x)回收量,在优选条件下(220℃,-50kPa),NO_(x)回收率达到90%,解吸气中NO_(2)浓度由原料气的36 mg·m^(-3)提升到2%以上,NO_(x)循环吸附量可达0.10mmol·g^(-1),16次吸脱附循环稳定。研究结果可为烟气NO_(x)治理与资源化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净化 氮氧化物 吸附(作用) 回收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UiO-66对水中塑化剂的吸附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杨 张尔攀 赵红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2-1069,共8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具有骨架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本研究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Ui O-66和有缺陷的Ui O-66(Ui O-66-1),并研究了其作为吸附剂吸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性能及其吸附动力...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具有骨架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本研究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Ui O-66和有缺陷的Ui O-66(Ui O-66-1),并研究了其作为吸附剂吸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性能及其吸附动力学,最后通过拟合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了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和最快吸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Ui O-66-1对DMP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在5~10min内快速达到吸附平衡,p H在3~10吸附率仍可保持稳定;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引入缺陷的Ui O-66-1的比表面积比Ui O-66大,达到了1438m2/g,孔容为0.58cm3/g,晶体的尺寸也明显增大,吸附量增大了近一倍,最大吸附量可达到404mg/g,且循环利用率高;通过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研究表明,Ui O-66-1的吸附过程比较符合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污染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电活性染料的活性炭电极电化学性能
16
作者 陈泳 马妍楠 徐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37-2545,共9页
采用商用活性炭(AC)吸附二元混合染料亚甲基蓝(MB)和胭脂红(AR18),制备得到AC/(MB+AR18)电极材料。比较单一活性炭(AC)和吸附不同浓度的二元混合染料后的活性炭[AC/(MB+AR18)]的电化学性能。三电极体系的测试结果表明:在1mol/L H_(2)SO_... 采用商用活性炭(AC)吸附二元混合染料亚甲基蓝(MB)和胭脂红(AR18),制备得到AC/(MB+AR18)电极材料。比较单一活性炭(AC)和吸附不同浓度的二元混合染料后的活性炭[AC/(MB+AR18)]的电化学性能。三电极体系的测试结果表明:在1mol/L H_(2)SO_(4)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为1A/g时,吸附了浓度为400mg/L污染物的AC/(MB+AR18)比电容为182F/g,高于单一AC的比电容(10^(9)F/g)。随后选用性能最优的AC/(MB+AR18)-400作为电极材料,组装对称超级电容器器件,发现工作电压窗口从只用AC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的1.1V提高到1.5V,电流密度为0.75A/g时,功率密度为843.84W/kg,能量密度可达32.23W·h/kg,远远高于AC组装的超级电容器(4.74W·h/kg),说明MB和AR18不仅为AC提供额外的法拉第电容,同时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电压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作用) 亚甲基蓝 胭脂红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尿素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去除污水中COD研究
17
作者 彭传策 袁超 +3 位作者 乔勃源 刘方苏 陈立钢 牛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7-453,462,共8页
以固体废弃物资源玉米秸秆为原料,并使用尿素与高岭土对其进行化学改性,通过管式炉高温制备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NKBC),该材料制备工艺简便,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研究了NKBC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吸附性能,包括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 以固体废弃物资源玉米秸秆为原料,并使用尿素与高岭土对其进行化学改性,通过管式炉高温制备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NKBC),该材料制备工艺简便,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研究了NKBC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吸附性能,包括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等。结果表明:NKBC对COD的吸附平衡投料量为0.50g/L,去除率为68%~70%,吸附平衡时间为1h,且pH对NKBC去除COD影响较小。通过分析可知,此吸附拟合模型遵循Langmuir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以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NKBC的吸附过程既涉及单层吸附,又涉及多层吸附。循环使用5次后,NKBC对COD的去除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实验证明,NKBC具有出色的去除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生物能源 吸附(作用) 污染 秸秆 生物炭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作为环保型碳钢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淑云 李永威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1-139,共9页
在碳钢的酸洗工艺过程中,常需添加适量的酸洗缓蚀剂以防止钢表面造成过酸洗现象及消除酸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氢脆问题。碳点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具有潜在高缓蚀性能的“绿色”纳米材料,在腐蚀防护领域具有良好... 在碳钢的酸洗工艺过程中,常需添加适量的酸洗缓蚀剂以防止钢表面造成过酸洗现象及消除酸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氢脆问题。碳点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具有潜在高缓蚀性能的“绿色”纳米材料,在腐蚀防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碳点对于碳钢在酸性介质中在金属腐蚀防护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在腐蚀防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展望了碳点在防腐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纳米材料 腐蚀 缓蚀机理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定化载体材料海绵铁净化微污染河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万琼 吴仪 +4 位作者 王信 吴英海 魏东洋 贺涛 姜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99-2009,共11页
为城市内河受污水体原位净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采用电镜SEM、XRD和EDS表征方法,分析了新型填料海绵铁的结构特征和主要成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海绵铁对总磷的吸附去除效果,最后利用自行设计的以海绵铁为填料的曝气生... 为城市内河受污水体原位净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采用电镜SEM、XRD和EDS表征方法,分析了新型填料海绵铁的结构特征和主要成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海绵铁对总磷的吸附去除效果,最后利用自行设计的以海绵铁为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BAF)进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海绵铁的物相以Fe为主,同时存在Fe_2O_3、Fe_3O_4、Fe_2CO_3和Fe_3C(其中Fe、C、O含量分别为58.79%、21.85%、19.36%),说明了海绵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为高效脱氮提供了还原电子;(2)温度对海绵铁的吸附去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P浓度越高吸附量越大,当P浓度为10mg/L时,海绵铁投加量的多少不影响去除率,P浓度大于10mg/L时,随着海绵铁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逐渐上升,pH越低越有利于海绵铁对P的吸附;(3)BAF反应器内,模拟自然净化状态不进行曝气时,出水水质严重恶化,进行反冲洗后重新进行曝气,去除率上升COD、NH_4^+-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升高11%、71%、31%和4%,但经过长期的连续运行反应器去除效果稍有降低,如较生物挂膜阶段同样6h期间COD、TN和TP分别降低5%、4%和18%;(4)海绵铁填料特殊的表面上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高,反应器内环境DO越高,物种群落结构越丰富,多样性越高,同时说明海绵铁对污染物的去除是吸附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海绵铁 载体 吸附(作用) 生物膜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制备活性碳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皓 赵瑨云 +2 位作者 胡家朋 刘瑞来 饶瑞晔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86-2993,共8页
活性碳纳米纤维由于比表面积大、导电、导热性好、孔隙率高等优点,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比表面积、孔隙率,特别是微孔和介孔的含量,是活性碳纳米纤维面临的主要问题。电纺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可大量连续制备纳米纤维... 活性碳纳米纤维由于比表面积大、导电、导热性好、孔隙率高等优点,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比表面积、孔隙率,特别是微孔和介孔的含量,是活性碳纳米纤维面临的主要问题。电纺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可大量连续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本文介绍了电纺制备纳米纤维前体,再通过预氧化、碳化和活化制备活性碳纳米纤维。详细分析了前体选择、孔结构调控对活性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前体主要决定活性碳纳米纤维产物的微观孔隙结构,孔隙结构调控主要包括间隙孔、大孔、介孔和微孔的调控。回顾了电纺活性碳纳米纤维在超级电容器电极、电吸附除盐电极、吸附过滤和催化剂及其催化剂载体等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今后可将催化剂与活性碳纳米纤维原位负载,在提高催化活性点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纺 活性碳纤维 纳米材料 吸附(作用) 催化剂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