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哺乳动物转录因子DNA结合谱 被引量:2
1
作者 谷光明 王进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0-968,共19页
基因差异表达是生物发育和对刺激作出应答的分子基础,转录因子在这种基因差异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要弄清楚转录因子调控基因差异表达的机理,就必须鉴定出它们全部的靶基因并构建其操纵的转录调控网络。对基因组DNA的序列... 基因差异表达是生物发育和对刺激作出应答的分子基础,转录因子在这种基因差异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要弄清楚转录因子调控基因差异表达的机理,就必须鉴定出它们全部的靶基因并构建其操纵的转录调控网络。对基因组DNA的序列特异性结合是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鉴定转录因子的靶基因,就必须从它们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水平,鉴定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的全部DNA序列,即转录因子DNA结合谱。近年来随着DNA微阵列芯片和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出现了建立转录因子体内及体外DNA结合谱的一系列革命性的新技术,对该领域的研究带来重大影响。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建立转录因子体内DNA结合谱的染色质免疫沉淀-芯片技术(ChIP-ch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技术(ChIP-Seq),以及建立转录因子体外DNA结合谱的双链DNA微阵列芯片技术(dsDNA microarray)、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系列分析基因表达技术(SELEX-SAGE)、结合-n-测序技术(Bind-n-Seq)、多重大规模并行SELEX技术(MMP-SELEX)、凝胶迁移实验-测序技术(EMSA-Seq)和高通量测序-荧光配体互作图谱分析技术(HiTS-FLIP)。文章将对这些新技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转录因子 DNA结合谱 DNA微阵列芯片 高通量D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格列汀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肝组织AMPK/mTOR-TFEB自噬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汪晓燕 钟雪玉 吴春燕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大鼠对肝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录因子EB(TFEB)自噬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沙格...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大鼠对肝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录因子EB(TFEB)自噬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沙格列汀干预组,每组14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构建NAFLD合并T2DM模型。在建模成功后,分别给予沙格列汀或生理盐水灌胃8 w。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INS,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肝组织p-AMPK、mTOR、TFEB和自噬标记物LC3B-II蛋白表达。结果沙格列汀处理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和肝脏指数分别为(341.53±5.15)g、(11.06±0.49)g和(3.32±0.25)%,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353.27±8.74)g、(12.77±0.84)g和(3.67±0.18)%,P<0.05】;FPG、INS和HOMA-IR水平分别为(9.45±0.71)mmol/L、(7.92±0.34)mIU/L和(3.44±0.36),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3.97±0.92)mmol/L、(14.57±0.84)mIU/L和(9.03±0.91),P<0.05】;TC、TG、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79±0.17)mmol/L、(0.81±0.13)mmol/L、(68.76±4.11)IU/L和(54.49±5.21)IU/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4.05±0.20)mmol/L、(2.04±0.15)mmol/L、(119.73±3.94)IU/L和(83.27±7.68)IU/L,P<0.05】;肝组织p-AMPK、TFEB和LC3B-II表达分别为(1.13±0.11)、(1.23±0.13)和(1.17±0.12),显著强于模型组【分别为(0.62±0.07)、(0.48±0.05)和(0.37±0.04)】,而mTOR表达为(0.89±0.08),显著弱于模型组【(1.53±0.16),P<0.05】。结论沙格列汀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TFEB自噬信号通路显著降低NAFLD合并T2DM大鼠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肝脂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型糖尿病 沙格列汀 自噬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转录因子EB自噬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alization of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interactions in living mammalian cell nuclei and developing chicken neural tube by FRET 被引量:1
3
作者 Chen Wang Wei Bian +3 位作者 Caihong Xia Ting Zhang Francois Guillemot Naihe Jing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85-598,共14页
Members of the 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 gene fami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vertebrate neurogenesis. In this study, confocal microscopy-based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is used to monitor b... Members of the 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 gene fami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vertebrate neurogenesis. In this study, confocal microscopy-based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is used to monitor bHLH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under various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issue-specific bHLH activators, NeuroD 1, Mash 1, Neurogenin 1 (Ngn 1), Neurogenin2 (Ngn2), and ubiquitous expressed E47 protein are tagged with 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ce protein (EYFP) and enhanced cyan fluorescence protein (ECFP), respectively. Th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mobility ofbHLH fusion proteins are examined in HEK293 cells. By transient transfection and in ovo electroporation, four pairs of tissue-specific bHLH activators and E47 protein are over-expressed in HEK293 cells and developing chick embryo neural tube. With the acceptor photobleaching method, FRET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these bHLH protein pairs in the nuclei of transfected cells and developing neural tubes. Mashl/E47 and Ngn2/E47 FRET pairs show higher FRET efficiencies in the medial and the lateral half of chick embryo neural tube, respectively. It suggests that these bHLH protein pairs formed functional DNA-protein complexes with regulatory elements of their downstream target genes in the specific regions. This work will help one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s of bHLH factors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LH confocal microscopy chick embryo neural tube FRET in ovo electroporation photoblea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胃培源丸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吴凯瑞 叶宇 +6 位作者 裴蓓 宋标 张艺 李婷婷 杨琦 刘云 李学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90,共11页
目的 观察脾胃培源丸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 观察脾胃培源丸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及联合组,每组32例(每组各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巴派特片联合叶酸片治疗(均3次/d),中药组患者予脾胃培源丸(8 g,3次/d),联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艾灸(1次/d),连续1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情况;进行胃黏膜病理评分;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评价患者身心状态、生活质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0、IL-37、转化生长因子(TGF)-β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患者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TAT3/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记录并比较药物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药组与联合组治疗胃黏膜萎缩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20/30)、86.67%(26/30)、90.00%(27/30)(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病理评分、PRO量表评分降低,TNF-α、IL-1β、IL-37、TGF-β含量降低,STAT3、mTOR mRNA相对表达量及STAT3、p-STAT3、mTOR、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IL-4、IL-10含量均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与联合组胃黏膜病理评分、PRO量表评分,TNF-α、IL-1β、IL-37、TGF-β含量,STAT3、mTOR mRNA相对表达量及STAT3、p-STAT3、mTOR、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IL-4、IL-10含量均升高(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联合组STAT3、mTOR mRNA及STAT3、p-STAT3、mTOR、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 脾胃培源丸联合艾灸可能通过抑制STAT3/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调控机体炎症机制,上调相关抗炎因子水平,下调促炎因子表达,并增加相关修复因子的表达,促进萎缩胃黏膜恢复,减轻患者不适症状,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身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培源丸 慢性萎缩性胃炎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 炎症机制 身心状态
原文传递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疗效及STAT3/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汤忠富 黄传兵 +4 位作者 程丽丽 陈君洁 尚双双 李明 刘思娣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5,共8页
目的:探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及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STAT3/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符合... 目的:探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及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STAT3/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符合标准的SLE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醋酸泼尼松+硫酸羟氯喹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口服。连续治疗8周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疾病活动度(SLEDAI)、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Ig G)、C3、C4、CD4^(+)、CD8^(+)]、白细胞介素(IL)-17、IL-23、γ干扰素(IFN-γ)、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血肌酐(SCr)、STAT3/m TOR通路相关因子[STAT3、磷酸化(p)-STAT3、m TOR蛋白和STAT3、m TOR m RNA]表达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的70.00%(21/30)(χ^(2)=4.007,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LEDAI、中医证候积分、ESR、hs-CRP、Ig G、CD8^(+)、IL-17、IL-23、IFN-γ、24 h PRO、SCr和STAT3/m TOR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C3、C4、CD4^(+)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SLEDAI、中医证候积分、ESR、hs-CRP、Ig G、CD8^(+)、IL-17、IL-23、IFN-γ、24 h PRO、SCr和STAT3/m TOR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C3、C4、CD4^(+)明显升高(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芪黄健脾滋肾颗粒能有效改善SLE机体炎症反应,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m TOR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STAT3/mTOR)信号通路 免疫炎症 六味地黄汤 四君子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