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0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为干扰强度对高海拔喀斯特地区方竹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1
作者 杨红军 汪文强 +2 位作者 杨水平 李杰 何大敏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44-50,62,共8页
土壤真菌参与生态环境构建,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敏感的指示作用。人为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为干扰植被强度如何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对评估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金佛山方竹是高海拔喀斯特地... 土壤真菌参与生态环境构建,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敏感的指示作用。人为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为干扰植被强度如何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对评估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金佛山方竹是高海拔喀斯特地区特有植被,土壤真菌群落的变化对高海拔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及保护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金佛山方竹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规律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干扰强度方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干扰强度对方竹林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干预林中的Alpha指数显著增加,重度干预林显著降低,这表明低强度人为干扰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不同干扰强度方竹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变化为35.00%~75.76%,占据绝对优势,其中,轻度干预林和重度干预林显著高于无干预林(P<0.05)。在纲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中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和担子菌门中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是方竹林的优势菌,占比21.28%~52.27%。在属分类水平上,真菌优势属及丰度因干扰强度和土层不同而不同;被孢霉属(Mortierella)在轻度干预林的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方竹林,且下层土壤中丰度占比显著高于上层。主成分分析也表明,不同干扰强度方竹林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因此,适当的人为干预竹林生态能够明显增加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提高优势菌种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竹林 干扰强度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高海拔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DGs的喀斯特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性评估——以贵州省为例
2
作者 张豪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构建喀斯特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性评估体系,分析2005—2020年水土资源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水土资源可持续性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1... 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构建喀斯特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性评估体系,分析2005—2020年水土资源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水土资源可持续性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15年间,贵州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性指数持续上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2)4个子目标的可持续性指数变化过程不同,且协调度呈现持续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和持续上升4种变化趋势。3)水资源和生态用地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潜力指数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并经历“西升东降”的变化过程;农业用地的贡献潜力指数持续下降,“中心低边缘高”的格局不断强化;建设用地的贡献潜力指数持续上升,“中心高边缘低”的格局逐渐形成。4)“石漠化治理面积”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对水土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影响因子的属性越接近,协同驱动效应的增强越明显。因此,在喀斯特地区,持续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 水土资源 可持续性 喀斯特地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特有珍稀药用植物地枫皮种子发芽特性
3
作者 陈硕 邓丽丽 +4 位作者 蒋忠林 熊忠臣 蒋运生 韦霄 史艳财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以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B. N. Chang)种子为材料,探讨地枫皮种子的发芽特性及最适萌发环境,测定种仁重、种壳重等相关指标,研究不同浸种时间(0、1、2、3、4、5 d)、不同基质含水量(30%、50%、70%)、不同播种深度(0、1、2、3、4 cm... 以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B. N. Chang)种子为材料,探讨地枫皮种子的发芽特性及最适萌发环境,测定种仁重、种壳重等相关指标,研究不同浸种时间(0、1、2、3、4、5 d)、不同基质含水量(30%、50%、70%)、不同播种深度(0、1、2、3、4 cm)、不同光照条件(全黑、自然光)、不同土壤基质(沙土、肥土、黄土、混合土、珍珠岩)、不同赤霉素打破休眠处理(共9个组合)对地枫皮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枫皮种子长宽比接近1.5∶1,种仁重/种壳重平均为2.40;浸种4 d及基质含水量为70%时种子发芽率皆为该条件下最高;播种深度1 cm时发芽率最高;浸种时间、播种深度、光照、播种基质及赤霉素打破休眠处理均显著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在黑暗条件下,将浸泡4 d的经过打破休眠处理(在浓度为100 mg/L的赤霉素中浸泡12 h时取出进行30 h的层积处理之后再于100 mg/L赤霉素中浸泡12 h)的种子播于珍珠岩基质中,播种深度以1 cm为宜,使基质含水量维持在70%,可有效提高其发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B.N.Chang)种子 萌发特性 发芽率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土壤粒度分布的单重与多重分形特征
4
作者 孙哲 马雄忠 陈宇航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目的]揭示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土壤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石漠化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测定桉树、马尾松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粒度分布与性质。采用分形模型计算各类林地土壤的单重... [目的]揭示广西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土壤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石漠化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测定桉树、马尾松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粒度分布与性质。采用分形模型计算各类林地土壤的单重与多重分形维数,同时探讨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的关联。[结果]相较于天然次生林,桉树与马尾松人工林的容重小23%和15%,总孔隙度增大27%和17%,黏粒含量分别减少58%与42%,砂粒增多24%与14%,单重分形维数(D_(s))下降6%与4%,且有效磷、速效钾和全钙含量均减少(前者分别减少68%,49%,6%,后者分别减少42%,40%,25%)。[容量维度(D_(0))-关联维数(D_(2))],D_(q)值域的跨度(ΔD),奇异谱宽(Δα)是反映土壤粒度分布不同维度上异质性的多重分形参数。这3个参数数值上桉树(0.13,1.29,1.52)与马尾松(0.13,0.99,1.18)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0.08,0.83,1.02)。此外,人工林土壤的多重分形参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更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喀斯特地区的人工林的种植与经营不当,可能促使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和关键养分的枯竭,导致土壤粒度分布集中于小概率密集区,增加土壤粒度分布的异质性,进一步加速石漠化的过程。单重分形维数(D_s)能够反映喀斯特林区土壤肥力的退化程度,而多重分形参数还能精细揭示土壤粒径在微观层面上的非均匀分布特征,表明分形维数可作为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精准评价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人工林 土壤粒度分布 单重和多重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浅埋水工隧洞开挖支护设计及工程对策研究
5
作者 吕锋 张磊 《吉林水利》 2025年第4期73-77,共5页
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地下水分布较复杂,在该地区建设水工隧洞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进行开挖支护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岩溶特性带来的技术挑战,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本文以贵州某水利工程... 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地下水分布较复杂,在该地区建设水工隧洞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进行开挖支护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岩溶特性带来的技术挑战,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本文以贵州某水利工程某浅埋隧洞为例,分析其开挖支护设计初期方案及优化方案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为喀斯特岩溶地区修建水工隧洞提供一定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水工隧洞 开挖支护 设计优化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喀斯特地区施工技术研究
6
作者 张文轩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1期129-131,共3页
为应对喀斯特地形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可能发生的塌方、突泥、涌水等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推动隧道施工活动平稳、高效地开展。文章运用系统理论,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场景,通过完善技术方案和施工体系,形成一套隧道穿越喀斯... 为应对喀斯特地形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可能发生的塌方、突泥、涌水等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推动隧道施工活动平稳、高效地开展。文章运用系统理论,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场景,通过完善技术方案和施工体系,形成一套隧道穿越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成熟施工工艺和处理办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隧道 超前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吕文强 吉冰倩 闵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87-91,共5页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草地),采集0~30cm的土样,分析了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密度及其储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原生林>...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草地),采集0~30cm的土样,分析了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密度及其储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地;在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中,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密度逐渐下降;对于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的为原生林(197.02t·hm^(-2)),其余依次为次生林(170.89t·hm^(-2))、灌丛(136.66t·hm^(-2))和草地(91.34t·hm^(-2))。以原生林土壤碳储量为参考,次生林、灌丛和草地土壤固碳潜力分别为26.13t·hm^(-2)、60.36t·hm^(-2)和105.68t·hm^(-2),表现出较大的固碳潜力。因此,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和恢复措施,促进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向原生林方向演替,有望显著提高该区域的土壤固碳能力,从而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土壤固碳潜力 土壤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光谱反演研究
8
作者 黄秋怡 罗宇晖 +3 位作者 张嘉欣 陈城 谢爽 吴梦娟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3期11-14,共4页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目前基于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有机碳高光谱反演研究较少。本文以广西作为研究区,对光谱进行多种数学变换结合、提取敏感波段后构建有机碳反演模...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目前基于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有机碳高光谱反演研究较少。本文以广西作为研究区,对光谱进行多种数学变换结合、提取敏感波段后构建有机碳反演模型。分析评价指标寻找最佳的土壤有机碳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LSR-R'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本研究旨在为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光谱反演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碳 高光谱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基于8省3678户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9
作者 伍国勇 张洲羽 +1 位作者 闵文斌 卢凤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7期979-987,共9页
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农户增收效应是推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渠道。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8个省区市3 678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KHB方法等,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农户增收效应是推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渠道。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8个省区市3 678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KHB方法等,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显著提升了喀斯特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土地流转户收入水平较未参与流转户约高出12.86%;(2)相比于土地转入户,土地转出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3)外出务工和家庭创业在土地转出影响农户收入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解释比例分别为17.18%和4.63%;农业机械化在耕地较为平整的转入户对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解释比例为16.93%;(4)土地流转对种植经济作物、耕地较为平整、灌溉条件较好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为此,建议进一步健全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喀斯特地区特色高效农业,鼓励更多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土地流转 收入增长 中介效应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妍 莫金宇 +3 位作者 靳佳 黄玉清 胡宝清 史莎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 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呈现“干旱-湿润-干旱”的变化过程,经EEMD分解后,sc_PDSI存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年际尺度变化占主导地位(方差贡献率最大)。非喀斯特地区和喀斯特地区的sc_PDSI依次在2014年、2015年发生突变,喀斯特地区干旱指数突变发生在非喀斯特地区之后。总体上,喀斯特地区干湿度优于非喀斯特地区。②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呈现干旱化和显著干旱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47%和12.75%,均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干旱化(50.69%)和显著干旱化(27.79%)的面积比例。且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的面积比例为48.81%,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面积36.23%。③在月度、年度和多年尺度上,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与sc_PDSI均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尺度增加,植被NDVI与sc_PDSI之间相关性越大。西南地区78.87%的区域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呈现滞后性面积比例分别是76.43%和68.75%,滞后时间尺度分别以1~3个月和3~6个月为主。本文期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校正帕默尔指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多时间尺度响应 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地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及空间分布
11
作者 韦岩松 农韦杰 +1 位作者 郑华明 李秀玲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4期133-141,共9页
目的:了解典型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植物品种。方法:计算富集系数来判断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采用地理信息分析软件(GIS)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建立植物重金属空... 目的:了解典型喀斯特地区尾矿库周边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植物品种。方法:计算富集系数来判断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采用地理信息分析软件(GIS)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建立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分析植物体内各重金属之间及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该尾矿库周边28种植物中,茄科植物红丝线、菊科的野茼蒿和荨麻科的八角麻对Cd有较强富集能力,植物中Cd污染严重;乌毛蕨科的苏铁蕨、海金沙科的小叶海金沙和大戟科的禾串树对Pb有较强富集能力;各植物对Cu和Zn均无富集作用。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显示,Cd主要分布在尾矿库南面、西南面、东南面和西北面;Pb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坝下小溪及正南面;Cu主要分布在正南、西南和坝下小溪方向;Zn主要分布在西面、西南、西北和正北面。在半变异函数模型参数中,Cd和Zn以随机性因素误差为主,各点的空间相关性弱,Pb、Cu以结构性因素误差为主,空间相关性较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排序为Zn<Cd<Cu<Pb。Cd与Cu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Cd与Pb、Zn呈正弱相关关系;植物体内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强。结论:筛选出的部分优势植物可作为矿区土壤重金属富集转移和生物修复的备选品种,初步了解了该区域重金属在土壤和植物之间的迁移规律,为开展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铅锌尾矿库 植物重金属富集 空间分布特征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与水文系统的综合响应研究——以贵州为例
12
作者 杨廷锋 陆仙梅 +1 位作者 肖冬冬 韩学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9期195-199,共5页
以贵州为例,分析了1978—2021年贵州的年平均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时数、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河流输沙量等要素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构建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响应评价。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贵州气温变化相关性显著,... 以贵州为例,分析了1978—2021年贵州的年平均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时数、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河流输沙量等要素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构建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响应评价。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贵州气温变化相关性显著,而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河流输沙量变化相关性比较微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贵州气温呈波动式的增加趋势,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而贵州全省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河流输沙量呈减少态势;综合响应总体呈增加趋势;贵州气候与水文系统中各要素总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研究时段,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河流输沙量均为负偏态分布,表明平均量偏多的年份比偏少的年份出现的概率大;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日照时数为正偏态分布,表明平均量偏多的年份比偏少的年份出现的概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与水文系统 综合响应 气候变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套种模式对喀斯特地区核桃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韦建华 俞月凤 +6 位作者 曾成城 李琴 苏利荣 秦芳 杨钙仁 何铁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51,共13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桑树(H-SS)、核桃-十大功劳(H-SD)、核桃-玉米(H-YM)以及核桃单种(H-D)的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室内化学实验和Illumin...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桑树(H-SS)、核桃-十大功劳(H-SD)、核桃-玉米(H-YM)以及核桃单种(H-D)的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室内化学实验和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核桃根际土壤对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AP)、土壤有机碳(SOC)和交换性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对速效氮(AN)有亏缺现象。H-SS对TN、TP和SOC富集作用明显,H-YM富集AP、速效钾(AK)和交换性钙的效果最佳。(2)蔗糖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细菌均出现明显的根际效应,H-YM的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最高,但间套种模式降低了微生物量氮和细菌的根际效应。(3)3种间套种模式下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均高于核桃单种。(4)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受养分影响,非根际主要受酶活性影响。综上认为,间套种能够提高根际养分富集率、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微生物增殖。此中,H-SS根际土壤对TN、TP和SOC的富集作用明显,其土壤细菌含量也最高;H-YM根际土壤富集AP、AK和交换性钙的效果更佳。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经营习俗选择桑树或玉米进行间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核桃 间套种 土壤养分 微生物特征 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婷 黄甫昭 +4 位作者 李健星 陆芳 文淑均 阮枰臻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地区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郎蕤 赵敏 +4 位作者 李栋 鲍乾 蔡冠霞 陈波 杨海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5,共11页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的野外监测、系统采样和实验测定以及统计分析,构建了由裸岩地、裸土地、耕地、草地和灌丛地5种土地利用组成的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模拟生态系统,并以其中的地表水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去除潜力及控制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水水化学和水生光合生物量受季节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②Cr,Mn,Co,Ni,Fe和Zn 6种微量元素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水生光合生物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浮游-沉水共存系统对Mn,Co,Ni,Fe和Zn的吸收和去除能力优于单一浮游系统;③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植被恢复(灌丛地和草地)促使地表水体形成的高溶解性无机碳(DIC)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了对地表水体中Mn,Co,Ni,Fe和Zn等微量元素的去除潜力。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岩溶区地表水体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对地表水体微量元素调控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土地利用 水生光合生物 响应机制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兰科植物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天柔 安明态 +2 位作者 王琨 余江洪 唐煜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指标,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不同兰科植物结构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丘北冬蕙兰、莎叶兰、兔耳兰和单叶石仙桃均为等面叶,叶片较薄;栗鳞贝母兰与梳帽卷瓣兰叶片为异面叶,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较厚。(2)假鳞茎主要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地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小,维管束密度大;附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大,储水结构较发达。(3)地生兰根被和皮层较厚,根被细胞排列紧密,皮层细胞小层数多;附生兰根被与皮层较薄,皮层细胞较大。(4)叶片下表皮厚度与叶片厚度、叶维管束直径、叶肉厚度、叶脉厚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肉厚度与下角质层厚度、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呈显著(P<0.05)负相关;假鳞茎直径和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占比与假鳞茎直径、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的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根被厚度和皮层厚度与根维管束直径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兰科植物根部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同适应性,叶片和假鳞茎结构间相互促进协调,是兰科植物响应干旱喀斯特环境的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兰科植物 结构特征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豹 陈国平 +2 位作者 赵俊三 尹莹 于祖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142,共20页
【目的】滇东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气象、土壤、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了2035年自然... 【目的】滇东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气象、土壤、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了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三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估了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等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在此基础上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时空权衡协同关系。【结果】(1)2000—202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484.21 km^(2)、154.40 km^(2);而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则减少,分别下降了438.63 km^(2)、89.86 km^(2)、99.47 km^(2)、10.65 km^(2)。2020—2035年,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水域、林地面积呈小幅扩张,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则呈缩减趋势;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明显,耕地和草地则减少;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大量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则大量减少;(2)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产水量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碳储量变化幅度较小,研究期间碳储量下降区域散落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西部存在大面积碳储量下降,东部地区存在大面积碳储量增加;生境质量以带状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南部,20 a间整体上呈现东西部大面积下降的变化趋势。至2035年,在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明显提升,显示出生态保护对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高值区域面积显著减少,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较大的压力和影响。(3)2000—2020年,土壤保持-产水量的相关性最强,指数高于0.8;产水量-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弱,且呈下降趋势。碳储量-产水量相关系数最低,土壤保持-产水量相关性系数最高。2020—2035年,各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均呈协同关系。【结论】结果表明:滇东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影响明显,其变化趋势和权衡协同关系亦存在空间差异,可为喀斯特地貌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滇东南喀斯特地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典型植被根系对优先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师雪淇 程金花 +2 位作者 管凝 侯芳 沈子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3,共11页
[目的]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优先流特征及根系对其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优先流程度的影响,为当地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优先流... [目的]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优先流特征及根系对其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优先流程度的影响,为当地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优先流形态特征与染色面积比,结合植物根长密度等4个根系特征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的优先流程度。[结果](1) 3种典型林分根系特征总体呈现天然次生林>天然混交林>人工纯林。(2)不同林分最大染色深度为20—30 cm,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均反映出土壤水分发生侧渗。(3) 0—2 cm土层出现基质流,随着土层加深其余染色剖面呈指状或漏斗状流动,并显示出明显的根系路径。混交林中优先流主要的运移方式是垂直下渗,而纯林横向流发育程度较高,天然次生林的优先流比最大且长度指数最小,表明复杂的根系结构能有效加强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深度。[结论]3种典型林分根系特征参数与优先流发育密切相关且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分类型根系指标与优先流发育程度相关性不同。天然次生林的根系指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工纯林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根体积密度和根生物量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天然混交林的根系指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根系 林地 优先流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静 温庆忠 黄佳健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49-52,共4页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聚焦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治理成效巩固难、可持续性差、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植被群落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提出未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应转变观念、推进标准研究制定、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技术 模式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干旱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文艳 庹清 陈茜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4期992-1003,共12页
武陵山喀斯特区域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演替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武陵山喀斯特地区为背景首次提出了物种生态位宽度的概念,并分别从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被时空变... 武陵山喀斯特区域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演替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武陵山喀斯特地区为背景首次提出了物种生态位宽度的概念,并分别从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被时空变化、气候与环境、植物群落抗旱生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武陵山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干旱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基于Beverton-Hot和Lotka-Volterra模型的生态位宽度演替模型和NDVI演替模型,并展示了演替模型的应用性。本研究对全球变暖情景下武陵山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喀斯特地区 生态位宽度 植物群落 干旱性特征 演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