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教育人性化的“失衡”与复归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中原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49,共7页
-
基金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人性的教育学意义及教育人性化的实践策略"(项目编号:BAA13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现代社会的教育人性化实践,往往更注重人性系统的整体考察,忽略了人性系统的内在"失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重性恶轻性善、重社会轻个人、重理智轻情感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教育的非人性化"打破"了人性内在的善性与恶性、共性与个性、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张力与平衡,造成了人性内在维度极端化地畸形发展,使教育人性化难以臻达。鉴于此,教育实践应奠基于人性之上,复归人性内在维度的均衡发展,即超越人性之恶性启蒙善性;着眼人性的共同本性发展其多元个体本性;根植人性的非理性发展其理性。循此路径,教育实践才可能圆融人学旨归,实现教育人性化。
-
关键词
教育人性化
人性
善性与恶性
共性与个性
理性与非理性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人性假定:作为工具价值的思考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罗明星
-
机构
广州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理论月刊》
2003年第7期36-38,共3页
-
文摘
人性假定是一种方法。侧重于工具价值的人性假定与侧重于人文价值的人性论不同,它不寻求人性理论自身的真理性,而是追求人性假定衍生出的社会后果。人性假定是维度与质态的统一。在维度上,人性假定有利己与利他的划界;在质态上,则有善与恶的区分。维度与质态的不同整合,构成不同的人性假定模式。人性假定通过经验推度与理性导引来完成,其运作可以从社会与个体两个层面展开。
-
关键词
人性假定
工具价值
善性与恶性
利己与利他
-
分类号
C93-02
[经济管理—管理学]
-
-
题名《蝇王》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意义对比研究
- 3
-
-
作者
李培东
-
机构
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2期98-98,共1页
-
文摘
《蝇王》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战后两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两位作者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现代解构方案和对人性的认识,也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心态。
-
关键词
善性与恶性
现代启蒙
民族心态
-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