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成像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木郁 马丽媛 +4 位作者 郑琰 王霈 李文玲 孙潇 朱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 Flow)技术测量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HD)患者左心室内的血流,旨在探讨使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早期诊断HHD患者左心...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 Flow)技术测量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HD)患者左心室内的血流,旨在探讨使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早期诊断HH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54例HHD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将其分为HHD LVEF减低组(34例,LVEF<50%)以及HHD LVEF保留组(20例,LVEF≥50%),同期纳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三组人群采用3.0 T磁共振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CMR 4D Flow序列扫描。采用CVI4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包括左心功能参数、舒张早期及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参数。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对三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二尖瓣峰值速度比率(ratio of mitral peak velocity,E/A)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以及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HD LVEF保留组和HHD LVEF减低组二尖瓣区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y,E)和E/A低于对照组[HHD LVEF保留组vs.HHD LVEF减低组vs.健康对照组:E峰,60.10(46.25,83.45)cm/svs.61.50(51.80,92.50)cm/svs.91.42(88.06,98.74)cm/s;E/A,(1.15±0.36)vs.(1.00±0.35)vs.(1.78±0.22)](P<0.05)。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late diastolic peak velocity,A)高于对照组[HHD LVEF保留组vs.HHD LVEF减低组vs.健康对照组:59.45(54.10,76.65)cm/s vs.68.85(53.10,94.20)cm/s vs.53.37(49.06,56.40)cm/s](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E/A与LVEDVI(r=-0.306,P=0.024)、LVESVI(r=-0.357,P=0.008)呈负相关,E/A与LVEF(r=0.353,P=0.009)呈正相关。结论采用CMR 4D Flow技术可定量评估HHD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即使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未改变的情况下,也能检测到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在HHD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心脏病 四维血流 左心室舒张功能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李灵 余成新 李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7,共6页
肝脏血流受其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较慢的血流速度和人体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运用超声、CT和二维相位对比MRI(two 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 MRI,2D PC MRI)进行评估较为困难。四维血流MRI(four 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 肝脏血流受其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较慢的血流速度和人体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运用超声、CT和二维相位对比MRI(two 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 MRI,2D PC MRI)进行评估较为困难。四维血流MRI(four 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不仅能够对肝脏复杂的血流分布进行可视化研究,还能对其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量化分析,是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影像学工具。本文主要介绍4D Flow MRI的技术原理及其目前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临床了解相关疾病的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肝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在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3
作者 胡勤勤 张德川 +3 位作者 姜阳 方玉 张玉龙 杨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磁共振成像在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磁共振技术,可以动态显示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血管系统检查中,其可以从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两方面对血流进行定性... 磁共振成像在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磁共振技术,可以动态显示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血管系统检查中,其可以从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两方面对血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在门静脉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系统 血流动力学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相位对比技术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宇豪 李薇 +4 位作者 梁文瑛 欧阳丽娜 孙潇 王一帆 朱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131,共5页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our-dimensional flow,CMR 4D Flow)序列对舒张功能障碍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血流进行测量,探究采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舒张功能...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our-dimensional flow,CMR 4D Flow)序列对舒张功能障碍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血流进行测量,探究采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5例HCM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两组人群均进行了3.0 T磁共振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CMR 4D Flow序列扫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测量两组人群左心室基本功能参数及左心室流入流出道层面舒张早期(左心室抽吸)及晚期(左心房主动收缩)的二尖瓣水平平均血流速度(cm/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并对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E)与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_(mass))、舒张期整体室壁峰值厚度(global peak wall thickness,GPWT)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CM组LV_(mass)及GPWT相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LV_(mass):(163.70±52.18)vs.(87.27±21.01),单位:g;GPWT:(19.64±3.85)vs.(9.99±2.00),单位:mm;HCM组vs.健康对照组,P<0.001];对于二尖瓣水平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HCM组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E峰)小于健康对照组[29.70(17.90)vs.50.50(16.90),单位:cm/s;HCM组vs.健康对照组,P<0.001];HCM组舒张晚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A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组E/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1.26±0.70)vs.(1.80±0.85),P=0.003]。结论采用CMR 4D Flow序列能够对左心室内血流进行可视化,能够准确区分心脏在舒张早期及晚期心室内血流运动轨迹,并且二尖瓣水平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E峰)及E/A值降低有助于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舒张功能 四维血流 左心室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胸主动脉夹层血流定性和定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宝磊 符伟国 +3 位作者 郭大乔 董智慧 单艳 刘轶凡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418-423,共6页
目的基于四维血流核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探讨不同解剖形态胸主动脉夹层(TAD)的血流模式,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TAD患者,均于亚急性期行腔内支架修复术(TE... 目的基于四维血流核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探讨不同解剖形态胸主动脉夹层(TAD)的血流模式,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TAD患者,均于亚急性期行腔内支架修复术(TEVAR),且术前均完成CTA和4D Flow MRI检查。于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至少行1次CTA检查。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TAD的三维模型,选择主动脉不同平面对4D Flow MRI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可视化呈现不同解剖形态夹层的血流模式分布,定量化对比真、假两腔内不同平面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随访中,3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真腔扩张,胸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继发破口附近假腔内仍有血流灌注。基于4D Flow MRI数据的定性分析显示,血流在原发破口处被分离为双向,分别进入真、假两腔,假腔内血流呈涡流形式。解剖形态不同的3例TAD患者中,真、假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显著不同,真腔内呈高流速和高流量,低返流指数。病例1、病例2、病例3真腔内的平均流速均显著高于假腔(t值分别为5.61、3.09、2.81,P值分别为0.001、0.020、0.030)。病例1假腔内的峰值流量有高于真腔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0.088);病例2假腔内的峰值流量显著高于真腔(t=3.12,P=0.021);病例3假腔内的峰值流量有低于真腔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270)。病例1、病例2、病例3真腔内的峰值流速均显著高于假腔(t值分别为2.99、3.94、3.08,P值分别为0.024、0.007、0.037)。病例1真腔内的返流指数显著低于假腔(t=5.17,P=0.014);病例2真腔内的返流指数有高于假腔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391);病例3真腔内的返流指数有低于假腔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8,P=0.072)。结论基于4D Flow MRI技术可定量和定性分析TAD的真、假腔内血流模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利用该技术分析不同解剖形态TAD的血流模式,将有助于为判断其预后提供血流动力学风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四维血流核磁共振 血流模式 血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狭窄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6
作者 车现涛 《大医生》 2023年第14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卒中(sICAS)患者动脉狭窄情况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收治的72例sICAS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将其分为A(<30%,27例)、B(30%~<50%,12... 目的探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卒中(sICAS)患者动脉狭窄情况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收治的72例sICAS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将其分为A(<30%,27例)、B(30%~<50%,12例)、C(50%~<70%,15例)、D(≥70%,18例)共4个小组。所有患者均完成CT血管成像(CTA)检查、4D flow MRI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通过4D flow MRI检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狭窄程度与动脉血流情况之间的关系;另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A、4D flow MRI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大脑前动脉(ACA)狭窄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随狭窄程度的增加,血流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A组患者血流率高于B、C、D组(P<0.05);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平均血流速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C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高于A组、B组、D组(P<0.05)。DSA检查显示:MCA狭窄47例。4D flow MRI与CTA诊断MCA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0%、9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3,P=0.153);特异度分别为96.00%、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7,P=0.297)。DSA检查显示:ACA狭窄25例。4D flow MRI与CTA诊断ACA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6.00%、76.00%(χ^(2)=4.153,P=0.042);特异度分别为97.87%、85.11%(χ^(2)=4.919,P=0.027)。统计72例患者DSA检查结果,平均狭窄程度为(57.65±11.34)%。CTA检查的平均狭窄程度为(61.51±10.88)%,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4,P=0.039)。4D flow MRI检查的平均狭窄程度为(58.47±12.65)%,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2)。结论在sICAS患者诊断中,4D flow MRI技术可准确评估脑动脉血流并显示狭窄血管,对ACA狭窄的准确判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CT血管成像 临床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维血流MRI探讨正常成年人横窦狭窄程度与脑血流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韩旭 丁贺宇 +8 位作者 代驰航 仇晓妤 黄炎 汤若薇 龚树生 金龙 杨正汉 王振常 赵鹏飞 《中华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目的基于四维血流(4D Flow)MRI评估正常成年人横窦狭窄(TSS)程度与脑血流量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4D Flow MRI的81例正常志愿者。基于... 目的基于四维血流(4D Flow)MRI评估正常成年人横窦狭窄(TSS)程度与脑血流量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4D Flow MRI的81例正常志愿者。基于MRV评估横窦发育情况,分为发育不良组(26例)和无发育不良组(55例);测量狭窄处、远心端正常横窦面积,计算TSS程度和双侧横窦平均狭窄程度(BA-TSS)。分别以TSS程度=1/3、1/2、2/3为阈值判断TSS,分为无TSS组、单侧TSS组和双侧TSS组,分别为28、39、14例,37、37、7例和43、36、2例。基于4D Flow MRI测量颈内动脉、椎动脉、上矢状窦、直窦、横窦远心端及近心端的血流量,计算入脑血流量(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量+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回心血流量1(上矢状窦血流量+直窦血流量)、回心血流量2(双侧横窦远心端血流量之和)、回心血流量3(双侧横窦近心端血流量之和),并计算回心血流量/入脑血流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横窦发育不良组与无发育不良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无TSS组、单侧TSS组和双侧TSS组间差异。基于单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BA-TSS与血流量参数的关系。结果横窦发育不良组与无发育不良组间各血流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1/3、1/2、2/3为阈值时,无TSS组、单侧TSS组、双侧TSS组间各血流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A-TSS与入脑血流量呈线性正相关(β=0.986,95%CI 0.108~1.865,P=0.028),与回心血流量1、2、3均无线性相关性(P均>0.05)。BA-TSS程度与回心血流量1/入脑血流量(β=-0.001,95%CI-0.002~0,P=0.009)、回心血流量2/入脑血流量(β=-0.001,95%CI-0.002~0,P=0.018)呈线性负相关,与回心血流量3/入脑血流量无相关性(P=0.076)。结论正常成年人BA-TSS与入脑血流量呈正相关,与静脉窦回流占比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 横窦 血流
原文传递
四维血流MRI技术临床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8
作者 李睿 李雪妍 +3 位作者 魏海宁 李中森 付明珠 李赟铎 《中华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0,共6页
四维血流(4D Flow)MRI是一项新型的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时间和三维空间维度上对血流进行大范围、动态、量化测量,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血流进行可视化并获得全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场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 四维血流(4D Flow)MRI是一项新型的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时间和三维空间维度上对血流进行大范围、动态、量化测量,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血流进行可视化并获得全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场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进行概述,并介绍近些年来临床研究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四维血流MRI定量研究
9
作者 徐晶 喻诗琴 +3 位作者 尹刚 李守军 赵世华 陆敏杰 《中华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目的使用四维血流(4D Flow)MRI技术综合评估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后(rTOF)肺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黏性能量损失(EL)作为rTOF患者右心评估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的30例rTOF患者,并于2... 目的使用四维血流(4D Flow)MRI技术综合评估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后(rTOF)肺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黏性能量损失(EL)作为rTOF患者右心评估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的30例rTOF患者,并于2023年3月前瞻性招募19例健康志愿者,入组受试者均接受4D Flow MRI综合评估。两组间对比指标包括右心室流出道(RVOT)、主肺动脉(MPA)、右肺动脉(RPA)及左肺动脉(LPA)共4个平面的定量血流分析、壁剪切力(WSS)及EL评估,并将EL与传统右心功能参数及W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TOF患者右心功能普遍降低,右心室射血分数为41.42(35.85,43.3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TOF患者在RVOT、MPA、RPA、LPA等4个平面的反向血流量、峰值流速及轴向、周向WSS显著增加(P均<0.05)。健康对照组血液流经肺动脉时EL极低,MPA-RPA和MPA-LPA段在心动周期内的最大EL分别为0.51(0.42,0.73)和0.68(0.40,0.94)mW,而rTOF患者则高达63.63(35.35,82.15)和56.41(34.96,88.76)mW。各段EL与右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中度负相关,与右心室容积指数、各段反流分数、峰值流速呈中至高度正相关(P均<0.05);EL与轴向、周向WSS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在MPA处与WSS的相关系数可达0.67~0.88(P均<0.05)。结论rTOF患者肺动脉内的血流异常普遍存在且不容轻视,带来的大量EL与传统的右心功能参数及管壁WSS密切相关,EL有望成为rTOF患者右心功能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联症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 黏性能量损失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研究
10
作者 马帅 赵卫 +3 位作者 胡继红 易根发 董成洲 王滔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1-657,共7页
目的 探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定性、定量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20例经病理穿刺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患者均行4D Flow MRI、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目的 探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定性、定量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20例经病理穿刺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患者均行4D Flow MRI、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视化、量化门静脉系统解剖和功能参数,分析4D Flow MRI的可重复性,及其与多普勒超声、DSA的相关性。结果 4D Flow MRI对门静脉系统显示良好,未出现渗漏,总体可视化高达95%;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除脾静脉有效流量外,4D Flow MRI和多普勒超声之间存在低至高度相关性(r=0.35~0.86);4D Flow MRI在门静脉系统大多平面的面积、最大和最小直径的定量分析中与DSA同样具有一定相关性(r=0.32~0.68)。在MR成像中,除肠系膜上静脉(SMV)、脾-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SMC)有效流量和脾静脉(SV)、门静脉分叉处(PVB)平均速度以及SV最大速度被高估外,其余均被低估(P<0.050);与4D Flow MRI相比DSA显示的血管面积和最大、最小直径更小,除左肝内门静脉分支(LPV)、右肝内门静脉分支(RPV)和曲张静脉面积以及PVB、RPV、曲张静脉最小直径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结论 4D Flow MRI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的定性、定量评估是可行的,同时可为肝脏疾病提供更多额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肝硬化 门静脉系统 血流动力学 解剖参数
原文传递
四维血流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局部血流动力学与斑块形态特征相关性的研究
11
作者 赵元宾 白晓燕 +6 位作者 张超 张雪 陈通 裴迅 濮月华 宋立刚 隋滨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8,共8页
目的采用四维血流(4D Flow)MRI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结合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 VW-MRI)分析血流动力学与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 目的采用四维血流(4D Flow)MRI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结合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 VW-MRI)分析血流动力学与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大脑中动脉(MCA)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24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HC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MRI检查。应用4D Flow MRI采集MCA血流数据,应用血流后处理软件计算MCA狭窄近端、远端与HC组正常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率(FR_(avg))、平均血流速度(V_(avg))、峰值血流速度(V_(pk))、时间平均壁切应力(TAWSS)、最小壁切应力(WSS_(min))及震荡切应力指数(OS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MCA狭窄近端、远端与HC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应用HR VW-MRI分析MCA狭窄率及斑块形态学特征,包括重构指数(RI)、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及斑块累及长度。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狭窄率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狭窄率为控制变量,应用偏相关分析探讨斑块形态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CA狭窄近端、远端及HC组FR_(avg)、V_(avg)、V_(pk)、TAWSS、OSI、WSS_(min)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CA狭窄近端FR_(avg)、V_(avg)、TAWSS、WSS_(min)均明显高于狭窄远端(P<0.01);MCA狭窄远端FR_(avg)、V_(avg)、V_(pk)、TAWSS及WSS_(min)均低于HC组,OSI高于HC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狭窄近端V_(pk)(r=-0.452,P=0.027)及狭窄远端V_(pk)(r=-0.538,P=0.004)与狭窄率呈负相关。将狭窄率作为控制因素后,狭窄近端V_(avg)(r=0.553,P=0.003)、TAWSS(r=0.543,P=0.004)及WSS_(min)(r=0.547,P=0.004)与RI呈正相关,狭窄近端OSI与RI(r=-0.492,P=0.011)呈负相关,与斑块累及长度(r=0.437,P=0.026)呈正相关。狭窄远端V_(pk)与NWI(r=-0.556,P=0.003)呈负相关,OSI与RI(r=-0.511,P=0.008)、NWI(r=-0.390,P=0.049)呈负相关,TAWSS与RI(r=0.393,P=0.047)呈正相关。结论4D Flow MRI可显示狭窄MCA近端及远端存在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狭窄MCA局部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RI等形态学参数存在相关性,提示MCA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 血流动力学 大脑中动脉
原文传递
四维血流MRI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沈立文 邢兆宇 +3 位作者 潘靓 陈杰 郭宋林 邢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目的探讨四维血流(4D Flow)MRI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6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均行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及4D Flow ... 目的探讨四维血流(4D Flow)MRI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6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均行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及4D Flow MRI检查,经NCE-MRA评估后分为非狭窄组(39例)、不明显狭窄组(狭窄程度<50%,13例)和明显狭窄组(狭窄程度≥50%,15例)。4D Flow MRI数据采用后处理软件CVI42(加拿大)进行分析,测量非狭窄组移植肾动脉和不明显狭窄组、明显狭窄组狭窄近端、中心及远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净流量、最大流量、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壁切应力、最大壁切应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3组患者间及狭窄近端、中心及远端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值(LSD)法。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移植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移植肾动脉明显狭窄组狭窄近端净流量、最大流量和平均速度明显减低,与非狭窄组和不明显狭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明显狭窄组和非明显狭窄组狭窄远端净流量和最大流量均低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明显狭窄组狭窄远端平均速度和峰值速度高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明显狭窄组狭窄远端最大和平均壁切应力均低于非狭窄组和不明显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狭窄中心净流量和最大流量低于狭窄近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狭窄中心和狭窄远端峰值速度高于狭窄近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RAS患者狭窄近端、狭窄中心、狭窄远端的净流量与eGFR均呈正相关(r=0.270、0.260、0.320,P=0.044、0.041、0.036),最大流量与eGFR均呈正相关(r=0.306、0.276、0.269,P=0.037、0.041、0.043)。结论TRAS后血流状态发生明显改变,4D Flow MRI可提供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反映TRA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肾动脉狭窄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马帅 赵卫 +3 位作者 刘敏 刘芳志 杨美英 王滔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1,共7页
目的使用四维血流磁共振可视化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定性、定量分析肝硬化及志愿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Kappa检验及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 目的使用四维血流磁共振可视化定性及定量分析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定性、定量分析肝硬化及志愿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Kappa检验及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和志愿者的总体可视化成功率分别为94.2%和98%。定量分析显示与志愿者相比,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左支(LPV)容量明显增大(P<0.01),门静脉分叉处(PVB)及门静脉右支(RPV)血流容量相对减小(P<0.01)。除LPV外,门静脉及其分支、属支肝硬化患者的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均小于志愿者(P<0.05),肝硬化患者最大压力梯度比志愿者更小(P<0.05)。脾静脉(SV)、SMV、LPV血流量随疾病的发生而增加,脾-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SMC)、PVB、RPV则相对减少。结论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深入评估是可行的,为脏器系统改变的病理生理提供了额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肝硬化 门静脉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四维血流MRI技术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仇晓妤 赵鹏飞 +4 位作者 丁贺宇 李小帅 吕晗 杨正汉 王振常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5-1038,共4页
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一种结合时间分辨和3个方向流速编码的相位对比MRI,可在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定量获取扫描范围内任意节点、断面或整个区域的血流数据并实现动态可视化。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脏、大动脉等部位的血流评估,在静脉系统... 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一种结合时间分辨和3个方向流速编码的相位对比MRI,可在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定量获取扫描范围内任意节点、断面或整个区域的血流数据并实现动态可视化。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脏、大动脉等部位的血流评估,在静脉系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综述4D flow MRI静脉成像方法及其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成像 血流动力学 静脉
原文传递
基于四维血流MRI的颅内血流动力学评估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晓燕 隋滨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8-451,共4页
四维血流(4D Flow)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血流定量成像技术。4D Flow MRI不仅可以实时测量一个心动周期内的三维血流动力学参数,还可以结合后处理方法获取可视化的血流方向及流场信息。目前此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心脏、主动脉、肺... 四维血流(4D Flow)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血流定量成像技术。4D Flow MRI不仅可以实时测量一个心动周期内的三维血流动力学参数,还可以结合后处理方法获取可视化的血流方向及流场信息。目前此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心脏、主动脉、肺动脉及颈动脉等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在颅内动脉血流成像方面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4D Flow MRI的成像原理、图像分析方法以及其在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最新科研进展,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血流动力学的进展进行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四维血流成像 颅内血管性病变
原文传递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4D Flow MRI的血流分析方法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任蕾 刘继华 +2 位作者 丁静 郭瑜 夏爽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共7页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分析在临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都可以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可视化和量化。CF...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分析在临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都可以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可视化和量化。CFD是基于医学影像通过求解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来计算血流,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但依赖模型设定及管壁边界条件假设。4D Flow MRI能够直接测量体内的真实血流,但采集时间较长,分辨率和精度有限。本文旨在综述CFD和4D Flow MRI各自优势与局限性,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以及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计算流体力学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的胸主动脉夹层血流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宝磊 符伟国 +2 位作者 郭大乔 董智慧 单艳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集2017年1月12日入院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1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CTA和四维血流核磁共振(4D flow MRI)检查数据。使用3D slider...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集2017年1月12日入院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1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CTA和四维血流核磁共振(4D flow MRI)检查数据。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使用后处理软件分析4D flow MRI的原始数据。选取该胸主动脉夹层病例的正常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不同平面进行腔内支架修复前后的血流量化分析。结果正常主动脉和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分布形式可通过4D flow MRI的后处理技术进行可视化和定量化分析。在夹层的不同节段水平,真腔内血流方向均为正向,假腔内血流在收缩期多为正向血流,在舒张期、收缩期初期和末期多为反向血流。真腔内平均流速在整个心动周期均显著高于假腔内流速。腔内支架修复原发破口后,真腔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多,流速较前增快;假腔内血流量及流速均显著减少。支架远端假腔内血流在整个心动周期均为反向,假腔内距离远端破口越近,血流量越大。结论4D flow MRI能够对本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前后的血流改变进行量化分析,并呈现复杂的血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血流磁共振 动脉瘤 夹层 腔内修复 模拟分析
原文传递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聂成立 黄文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21-225,共5页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关注其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4D flow MRI可以同时获取血管解剖学与血流动力学信息, 并且动态展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包括血流速度、血流量、剪切力及动能等,...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关注其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4D flow MRI可以同时获取血管解剖学与血流动力学信息, 并且动态展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包括血流速度、血流量、剪切力及动能等, 亦可通过流线图、迹线图等形式直观显示血流方向和血流状态, 对血管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可帮助探究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影响疾病进展的因素。本文就4D flow MRI的原理及其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概述并讨论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临床应用 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4D-Flow MRI在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血流评估中的价值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晶 陈秀玉 +3 位作者 尹刚 闫伟鹏 陆敏杰 赵世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 探索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Flow)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左心室腔内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接受心脏MRI检查的21例肥厚型... 目的 探索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Flow)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左心室腔内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接受心脏MRI检查的2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3.0 T MRI扫描仪进行二维血流(tow-dimensional flow,2D-Flow)及4D-Flow成像,收集患者一周内进行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OV)及Bland-Altman分析比较2D-Flow、4D-Flow评估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二者与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的关系。结果 2D-Flow和4D-Flow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ICC分别为0.999/0.999和0.995/0.992,COV分别为0.5%/0.5%和2.4%/2.6%。4D-Flow与超声心动图的测量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574(P=0.006),但一致性较差,ICC为0.375(P=0.013)。2D-Flow与4D-Flow和超声心动图间无显著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论 4D-Flow技术能够可视化心腔内血流模式,对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的测量具有高度可重复性,且与超声心动图的测量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四维血流 血流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 Flow MRI评估颈动脉狭窄及卒中相关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菲 孙梦瑶 +3 位作者 马越 江岳娈 孙洋 佟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47,共10页
目的利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在体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血流动力学,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 目的利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在体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血流动力学,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经超声诊断为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研究组,n=20)和同期年龄及血管条件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n=26),均行临床数据及磁共振数据采集,Flow影像数据经CVI 42软件获得血流量、血流速度、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大压力梯度、能量损失(energy loss,EL)等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并对急性期脑梗死及非急性期脑梗死进行亚组分析,探讨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平均血流、最大血流、总容量及平均相对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能量损失、平均能量损失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流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420,P<0.05);各狭窄血管狭窄上游、中心及下游的血流动力学在平均血流、平均速度、最小速度、最大血流、总容量、平均轴向WSS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狭窄下游急性期脑梗死组最大压力梯度小于非急性期脑梗死组(P<0.05)。结论4D Flow MRI对颈动脉的可视化及量化分析发现能量损失有助于诊断颈动脉狭窄;低WSS及颈动脉狭窄下游最大压力梯度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四维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