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逻辑、成效与展望
1
作者 陈明华 史楠 李倩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1,共14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立体地评估。研究发现,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多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短期来看,低、中低、中高水平城市转移趋势各异,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各城市基本趋向于更高水平发展。研究认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聚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相对短板,协同提升各维度发展水平,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弱化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建华 闫静 +1 位作者 王慧扬 葛世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0,共12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在一系列论述中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符合当前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在一系列论述中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符合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提升路径等理论研究逐渐深入,但实证研究仍显不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对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的准确研判,是我国因地制宜,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对于我国加快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构建涵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三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TOPSIS法测度2012-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究其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剖析其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及来源,并探究各地区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三个维度的增长差异。研究发现:其一,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在年均增速上,京津冀表现相对落后。其二,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不均,呈阶梯状特征,其中,第一梯队以粤港澳、北京和长三角两省一市等发达地区为核心,新质生产力水平显著领先,第二梯队包括天津、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第三、第四梯队涵盖其他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内部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其中,以京津冀地区的内部差异最为突出,而黄河流域内部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其四,在新动能和新产业方面,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整体领先。京津冀各维度水平较高但增速相对较慢。相比之下,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在新模式方面增速较快。最后,提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水平测度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数西算背景下内蒙古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路径探析
3
作者 张嫄 《时代经贸》 2024年第10期164-167,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东数西算作为我国优化东西部算力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东数西算作为我国优化东西部算力资源布局,推动数字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对内蒙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应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围绕新型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在打造数字经济飞地和探索区域间的数字治理合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要素和算力平台的战略价值,提高与京津冀等东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和协同发展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数西算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新质生产力 算力网络平台 数字经济飞地 区域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好发挥国家自创区对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
4
作者 崔丹 刘娅 +3 位作者 郑佳 尚雁洁 张艳秋 王胤杰 《开放导报》 2022年第6期41-48,共8页
国家自创区在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部分自创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推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水平有限、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不足等问题。立... 国家自创区在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部分自创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推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水平有限、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不足等问题。立足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国家自创区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顶层设计上加大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推动“多链”融合互促,引导区域产业迭代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打造世界/区域人才高地;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创区 科技协同创新 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为例
5
作者 程刚 王娜 李旭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3-81,共9页
本文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为切入点,应用EBM模型测算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差... 本文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为切入点,应用EBM模型测算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来源和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波动增长态势,但梯度效应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京津冀和黄河流域处于较低水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区域差异显著,超变密度与区域内差异是导致空间非均衡的重要来源;对外开放差异是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创新环境则对京津冀的空间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外开放与创新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最主要交互驱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创新效率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空间差异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视角
6
作者 程刚 李傲翔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在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考察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态势及其空间差异,对于全面协同提升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综合测度了2011—2020... 在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考察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态势及其空间差异,对于全面协同提升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综合测度了2011—2020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全面考察绿色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各省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十三五”期间,多数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效率相比“十二五”期间均有所提升;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绿色创新效率 超效率EBM模型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村庄绿化状况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月莹 蒋三乃 王威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6,共9页
依据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分析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村庄绿化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村庄绿化覆盖率最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次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最低;2)各区域村庄周边... 依据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分析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村庄绿化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村庄绿化覆盖率最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次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最低;2)各区域村庄周边绿化覆盖率高于村庄内部;3)山区村绿化覆盖率高于平原村,平原村高于牧区村;4)除黄河上游地区村庄绿化植被类型以灌草为主外,其余区域村庄绿化植被类型以乔木为主。各区域都存在村庄绿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绿化用地空间受限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补齐各区域村庄绿化短板、合理规划村庄绿化用地、挖掘村庄内部绿化潜力、突出不同类型村庄绿化重点、合理配置村庄绿化植被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化 村庄绿化覆盖率 绿化用地空间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份额下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不强、人口和经济过密与过疏现象并存等问题。展望未来,应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与区域创新格局、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优效益和更高质量,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城市群 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实证
9
作者 代刚 郭育竹 《中国体育科技》 2025年第4期84-96,F0003,共14页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5个区域的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这5个区域内的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76.7%,说明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基本满足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的需求。2)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明显,并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分布形态,但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和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中上游区域呈现出的次冷区和冷区空间分布特征。3)长三角地区只有浙江省完成高效型区域的跃迁,京津冀地区中北京市和河北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黄河生态经济带以四川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为代表的区域实现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广东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4)从影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差异的因素来看,整个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力最大,其中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影响力最大,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区域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融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成因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丽 张好圆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8-133,共6页
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测度结果,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QAP模型对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 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测度结果,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QAP模型对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上升趋势;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整体及分区域金融创新水平存在多极分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缩小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的区域差异是解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创新水平 区域差异 二次指派程序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考察
11
作者 刘敏 陈银蓉 +2 位作者 王珏 陈坤 陈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62-2476,共15页
【目的】探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可为促进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及实现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参考。【方法】本文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内1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EBM模型... 【目的】探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可为促进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及实现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参考。【方法】本文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内1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05—2020年中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研究期内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均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但各个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粤港澳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均值最高,依次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黄河流域。②随着时间推移,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结构基本朝向稠密化、多元化和稳健化趋势发展。个体网络结构表现为净溢出者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净受损者和合作者城市的数量,且城市间存在“中心—边缘”的结构特征。③不同驱动因素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经济驱动力、资源禀赋力、政府调控力和政策引导力等因素起到主导作用,并且驱动因子交互组合之后的影响力实现了双因子增强效果。【结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应重视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促进区域间要素的有序流动与资源的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低碳转型路径,助力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减排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效率 空间联系 网络结构 地理探测器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原文传递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发展:提升潜力与平衡路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旭辉 庞正虎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共9页
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必须坚持数字创新引领发展。精准把握数字创新的提升潜力、准确辨析其失衡症结并探寻其平衡发展路径,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8—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 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必须坚持数字创新引领发展。精准把握数字创新的提升潜力、准确辨析其失衡症结并探寻其平衡发展路径,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8—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数字创新效率,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QAP方法全面揭示和识别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全国和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效率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各区域存在显著差距;(2)考察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发展空间不平衡程度表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其总体差距主要源于区域间差距;(3)全国数字创新发展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各区域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极化趋势,且极化趋势逐渐加剧;(4)对外开放程度不同是全国数字创新发展差异形成的最大成因,而区域数字创新发展差异的形成和变化的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且不同区域主导因素有所差异。本研究对于协同提升中国数字创新发展水平、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空间非均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