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社会与中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植——一种基于“个人—社会—国家”分析框架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钱继磊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0-82,共3页
网络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种网络社会。它使得民众的行为具有隐匿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其给我们社会带来诸如网络违法、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公民能够快速表达真实看法成为了可能,这对于培养具有现代社会公民的... 网络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种网络社会。它使得民众的行为具有隐匿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其给我们社会带来诸如网络违法、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公民能够快速表达真实看法成为了可能,这对于培养具有现代社会公民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了解、遵守现有法律制度,而是一种对法律背后理念及价值的信仰和捍卫。因为网络社会存在种种问题就完全以管理者或规制者的态度过度地管理或规制它,这种主张所隐含的趋向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或规制应当寻求一个合适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法律意识 国家-社会框架 “依法治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秩序的“国家-社会”分析路径--基于法学方法论的探讨与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义清 曾林翊晨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4期28-41,共14页
法律秩序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核心范畴,其分析路径绕不开"国家—社会"这一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法律秩序的丰富内涵正是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得以彰显。廓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合理确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原点预设,... 法律秩序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核心范畴,其分析路径绕不开"国家—社会"这一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法律秩序的丰富内涵正是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得以彰显。廓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合理确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原点预设,有利于深刻认识法律秩序的国家属性,亦有助于挖掘法律秩序赖以生长的社会基础。在以秩序为导向的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法学理论研究视野的拓展,亟须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科间的融通和对话,推动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秩序 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路径 法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社会性与国家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余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93,共6页
对广州老城街道中三个典型社区组织的人类学田野观察表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呈现一种国家性与社会性并存、交融及互动的状态。这种交互状态已不是传统中国"国家消融在社会"当中的交互性,而是某种"新传统"中社会... 对广州老城街道中三个典型社区组织的人类学田野观察表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呈现一种国家性与社会性并存、交融及互动的状态。这种交互状态已不是传统中国"国家消融在社会"当中的交互性,而是某种"新传统"中社会驯服于国家的交互性。在当前主要由国家推动的城市社区建设当中,社会的力量仍然弱小,自组织的道路仍很漫长。国家性与社会性并存且国家性强于社会性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组织 国家 社会 国家-社会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为切入点 被引量:2
4
作者 侯瑞雪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160,共9页
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 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中国的市民社会或者为实现现代化法治进行论证。"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是中国法学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取得成果颇多的领域。法学界在运用这一框架时并未保持必要的警醒,对该框架的理论前提或预设很少质疑,而对于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也没有深刻的把握。站在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对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并对这一框架背后的理念支撑进行分析,这或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框架 中国法学 市民社会 国家法与民间法 反思和批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