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学的职业教育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文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0-52,共3页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中等教育出现重大变化,国立中学的大量兴办成为一个突出特点,国立中学在接纳战区流亡师生,稳定后方,发展中等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因抗战对技术人才的紧急需要,国立中学适应这一特殊的时代要求,兼办职...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中等教育出现重大变化,国立中学的大量兴办成为一个突出特点,国立中学在接纳战区流亡师生,稳定后方,发展中等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因抗战对技术人才的紧急需要,国立中学适应这一特殊的时代要求,兼办职业教育,在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养成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浓重的一笔,也为后世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国立中学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贵州的国立中学 被引量:1
2
作者 付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4-38,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解决战区流亡青年的入学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贵州创办了一批国立中学,又迁来一批国立中学。这些新办和内迁的国立中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在质量和规格诸方面推动了贵州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贵州中等学校教...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解决战区流亡青年的入学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贵州创办了一批国立中学,又迁来一批国立中学。这些新办和内迁的国立中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在质量和规格诸方面推动了贵州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贵州中等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贵州 国立中学 中等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国立中学文化遗址保护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段绪彬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7-59,共3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救济战区中等学校师生而创设了30余所国立中学,其中在重庆就有10余所。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在时世变迁中,国立中学文化遗址却未得到完善的保护,损坏、缺失严重。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保护这批历史...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救济战区中等学校师生而创设了30余所国立中学,其中在重庆就有10余所。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在时世变迁中,国立中学文化遗址却未得到完善的保护,损坏、缺失严重。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保护这批历史文化遗址,对传承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国立中学 文化遗址 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与意大利安东尼奥·佩森蒂国立中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4
作者 陈果 《重庆与世界》 2024年第7期54-55,共2页
7月9日,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与意大利安东尼奥·佩森蒂国立中学在市外事大楼通过视频会议签署姊妹学校合作备忘录,开启全新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历程。市政府外办副主任张娅茜、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施启帆出席活动并致辞。张娅茜在致辞... 7月9日,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与意大利安东尼奥·佩森蒂国立中学在市外事大楼通过视频会议签署姊妹学校合作备忘录,开启全新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历程。市政府外办副主任张娅茜、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施启帆出席活动并致辞。张娅茜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知识传授的范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桥梁。期待通过合作,中意两国学生能树立国际理解意识,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东尼奥 国立中学 视频会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会尊重 重庆市 意大利 不同的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创办及其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余子侠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0-123,共44页
抗战时期 ,为了救济青年失学并发挥教育功能以增进抗战实力 ,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 3 0余所国立中学 ,改写了“中央向不直接办理国立中学”的历史。这种中等学校教育 ,在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和师生成分等方面均异于平时。它的创办 ,既抢救... 抗战时期 ,为了救济青年失学并发挥教育功能以增进抗战实力 ,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 3 0余所国立中学 ,改写了“中央向不直接办理国立中学”的历史。这种中等学校教育 ,在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和师生成分等方面均异于平时。它的创办 ,既抢救了战区大批中等教育人才 ,使东部地区中等教育现代化不致中断 ,又促进了西部地区中等教育的开发和发展 ;既推动了战时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进步 ,又充实了民族有生力量 ,从而支持了抗战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国立中学 国民政府 管理体制 中等教育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立绥远中学办学特点概述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9-11,共3页
抗日战争时期,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推行教育复兴措施。1939年6月,凭借国家提供的微薄的教育经费,国立绥远中学在绥西陕坝镇创设。其办学具有教学在抗日前线、师生生活艰辛、学生学习勤苦等特点,而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绥西... 抗日战争时期,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推行教育复兴措施。1939年6月,凭借国家提供的微薄的教育经费,国立绥远中学在绥西陕坝镇创设。其办学具有教学在抗日前线、师生生活艰辛、学生学习勤苦等特点,而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绥西教育复兴的艰巨性,彰显了当时高扬的时代精神即民族主义精神。这些无疑也是绥西教育复兴运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绥远中学 绥远省政府 绥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史视域下的国民党政治动员——以国立第六中学的节日纪念为例(1929—1949年)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兴胜 王哲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2-91,共10页
政治动员能力在现代政党或政权发展兴衰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地方社会的政治动员,在中小学持续推广国民党纪念日体系就是很好的例子。国立第六中学的相关历史表明,地方教育当局特别是学校在执行... 政治动员能力在现代政党或政权发展兴衰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地方社会的政治动员,在中小学持续推广国民党纪念日体系就是很好的例子。国立第六中学的相关历史表明,地方教育当局特别是学校在执行上述政策时有着多面性:一是早期的参与比较积极、主动和全面;二是有自己的独立立场,特别是对事关民族性、大众性和乡土意义的纪念日,尤为关注和坚守;三是抗战后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多是流于形式、徒有其名,以至于到1949年大批同学主动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走上了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这些史实还表明,国民党当局的地方政治动员过程,也是一个与革命性、民族性、大众性政党渐行渐远的过程,它背离了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因而也未能实现其基层政治动员的战略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政治动员 国立第六中学 节日纪念 抗日战争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国立华侨中学 被引量:1
8
作者 贺金林 《八桂侨刊》 2006年第3期69-72,共4页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安置大批从东南亚一带归国的侨生,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与教育部先后在云南、重庆与广东设立了三所国立华侨中学,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就学机会,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救济归国难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政...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安置大批从东南亚一带归国的侨生,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与教育部先后在云南、重庆与广东设立了三所国立华侨中学,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就学机会,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救济归国难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政府与海外侨胞共同抵御外侮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国立华侨中学 救济侨生 侨务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秀才遇上兵:试析国立第二十中学学生被拉壮丁事件
9
作者 王哲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5-40,共6页
1944年8月,因战事紧张,国立第二十中学师范部和初中部由湖南芷江迁往贵州玉屏。在迁校过程中,该校两名学生——刘嵩诞和刘柏初——被镇独师管区补充兵连队强拉壮丁以补逃兵,随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四军。因其同学提供的信息有误... 1944年8月,因战事紧张,国立第二十中学师范部和初中部由湖南芷江迁往贵州玉屏。在迁校过程中,该校两名学生——刘嵩诞和刘柏初——被镇独师管区补充兵连队强拉壮丁以补逃兵,随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四军。因其同学提供的信息有误,国立第二十中学解救二人的行动陷入停顿状态。后经刘嵩诞的信函提示,局面得到扭转,最终二人顺利归校复学。此事既暴露了兵役办理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也折射出国立第二十中学与七十四军在立场及认识上的不同及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国立第二十中学 学生 壮丁 兵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教科书将于2017年出现在俄罗斯国立中学
10
《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2017年第9期47-47,共1页
据俄罗斯卫星网网站报道,俄罗斯《教育》出版社表示,该出版社将与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17年9月前为俄罗斯中学出版一系列中文教科书。
关键词 中文教科书 俄罗斯国立中学
原文传递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始末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秀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134-137,共4页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成立于1934年,开创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先河。它广泛收容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和教师,几易校址,由北平而南京,继而转汉口至湘乡,最后辗转经桂林到达四川自流井,完成长途迁徙,直到抗战胜利后复员沈...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成立于1934年,开创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先河。它广泛收容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和教师,几易校址,由北平而南京,继而转汉口至湘乡,最后辗转经桂林到达四川自流井,完成长途迁徙,直到抗战胜利后复员沈阳,复至在北平停办。文章旨在考察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创立和在战火中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功绩做出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齐世英 内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立第七中学在陕办学考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力 《教育与考试》 2021年第6期90-96,共7页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创性地在大后方创办大批国立中学。国立中学因救济战区和沦陷区中等学校流亡员生而形成,随着抗战胜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立中学办学在维持和提升战时教育水准、促进大后方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乃至日后推...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创性地在大后方创办大批国立中学。国立中学因救济战区和沦陷区中等学校流亡员生而形成,随着抗战胜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立中学办学在维持和提升战时教育水准、促进大后方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乃至日后推动实现民族复兴方面发挥深远影响。1938年创办,1949年撤销,抗战时期始终扎根陕南洋县办学的国立第七中学,之所以能够在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恶劣的大后方重振弦歌,形成优异的办学质量,作育大批人才,与其遵循教育规律办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国立七中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诸多特点与经验,足资后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立第七中学 陕南地区 办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人记忆与历史重建:抗战时期国立第六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力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第7期1-19,共19页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在大后方创设34所国立中学,其中,国立第一中学至第二十二中学以成立先后顺序命名。办学八年,国立中学在维系和提升中等教育水准、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推进中西部文教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在大后方创设34所国立中学,其中,国立第一中学至第二十二中学以成立先后顺序命名。办学八年,国立中学在维系和提升中等教育水准、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推进中西部文教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鉴于目前少有深入、系统地从兴学育才这一角度切入与梳理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专门研究,本文选择全面抗战爆发后由鲁至川艰难办学、作育人才成效显著的国立第六中学作为研究个案,以学校办学历程为主线,基于师生回忆录、自传、日记等私人记忆,尝试从师生的个体叙事重新进入历史,还原与再现烽火年代国立第六中学艰难办学和作育人才的历史图景,加深对其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学校文化品格的认识。对于国立第六中学这一曾经的历史存在而言,其能够在艰辛坎坷的办学过程中始终重视追求并保持卓越的育人质量,其办学者面对艰危时局依旧能够勉力维持,教师身处厄境依旧能够敬业如常,学生面对简衣陋食依旧能够弦诵不辍,这种已然超越物质性的强大理想信念和学校精神文化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正在致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所珍视,这既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也可为推进和深化中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立第六中学 抗战大后方 私人记忆 办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立四中的抗战传奇
14
作者 胡剑 《四川档案》 2015年第2期62-64,共3页
国立中学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开办的中等学校,始建于1938年,终结于1946年。当年的国立中学,是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史上一段颇具影响的传奇,曾经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关键词 国立中学 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教育史 总理朱镕基 邓稼先 贺敬之 知识青年从军 青年远征军 流亡学生 中国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大后方办学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力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于“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大后方集中创办国立中学。在当时,国立中学之所以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大后方重振弦歌,并且办学质量优异,与其注重继承优良办学传统,严格遴选学有专长...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于“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大后方集中创办国立中学。在当时,国立中学之所以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大后方重振弦歌,并且办学质量优异,与其注重继承优良办学传统,严格遴选学有专长、极富教学艺术的教师队伍,办学尊重育人规律,注重形成办学特色,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研究和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史故事是构建与还原其办学图景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从故事重新进入历史,再现烽火年代附中艰难办学和作育人材的精神风貌,不仅可加深对中学培育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传承汉中抗战历史文化,讲好汉中故事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北联大 国立中学 西北师范学院附中 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立九中校史钩沉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维英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3-87,共5页
国立九中(含前国立安徽二中)创立于1938年,抗战时期迁到大后方四川江津,主要收容以皖籍为主的师生。其中有不少国家栋梁之材,经过国立九中的教育薰陶走向社会,发光发热,如邓稼先、舒芜等,陈独秀先生晚年也住在江津。到1946年国立九中一... 国立九中(含前国立安徽二中)创立于1938年,抗战时期迁到大后方四川江津,主要收容以皖籍为主的师生。其中有不少国家栋梁之材,经过国立九中的教育薰陶走向社会,发光发热,如邓稼先、舒芜等,陈独秀先生晚年也住在江津。到1946年国立九中一分为三,降为省立,陆续迁回省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九中 校史 抗日战争 国立第八中学 国立第九中学 难民学校 民主思潮 陈独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亚华文名校——钟灵中学
17
作者 周添成 《华人时刊》 2001年第4期22-22,共1页
海外华文学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当推星马。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期,康有为与孙中山先后到马来亚半岛访问,提高了马来亚华人的政治意识,促使他们直接参与中国的政治运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来亚槟城的钟灵中学... 海外华文学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当推星马。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期,康有为与孙中山先后到马来亚半岛访问,提高了马来亚华人的政治意识,促使他们直接参与中国的政治运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来亚槟城的钟灵中学。 钟灵中学是由星马华侨华人于1917年集资创办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康有为 20世纪初期 华侨华人 孙中山 政治意识 海外华文 文名 国立中学 教职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危机与中学应变——试析冀察绥平津中等学校通讯处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哲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51-56,共6页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河北等地首当其冲,中等学校师生义愤填膺,不愿在日军铁蹄下接受奴化教育,自北向南,纷纷南下流亡,试图在后方稳定地区继续求学。河北籍流亡师生聚集在河南省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在河北籍流亡教职员的呼吁下...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河北等地首当其冲,中等学校师生义愤填膺,不愿在日军铁蹄下接受奴化教育,自北向南,纷纷南下流亡,试图在后方稳定地区继续求学。河北籍流亡师生聚集在河南省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在河北籍流亡教职员的呼吁下,国民政府高层中河北籍人士出面倡导,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派督学筹设“冀察绥平津中等学校通讯处”,以通讯处为基础,以河北籍为主的华北流亡师生最终在河南淅川成立国立第一中学,这成为后来国立中学体制的发端,孕育出抗战时期独特的国家办理中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河北 流亡学生 冀察绥平津中等学校通讯处 国立第一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立女子中学学生学籍档案整理研究
19
作者 张廷良 倪禧凤 张欢 《长江文明》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重庆市江津区博物馆收藏了240份国立女子中学学生学籍档案,本文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史料文献、文学作品等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希冀为抗战时期中等教育、女子教育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立女子中学 学籍档案 龚慕兰
原文传递
拿破仑与帝国大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静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5年第2期57-64,共8页
拿破仑并非教育家,但是他在法国教育发展史上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在执政期间曾经领导了法国著名的教育改革,这一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帝国大学,而帝国大学作为法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最初框架,对法国资本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拿破仑并非教育家,但是他在法国教育发展史上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在执政期间曾经领导了法国著名的教育改革,这一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帝国大学,而帝国大学作为法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最初框架,对法国资本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若我们要为法国今天的教育制度寻根求源的话,就必然会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同帝国大学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大学 国立中学 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史 教育体制 教育事业 学校教育 公共教育 市立中学 文理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