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的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以广西都安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苏广实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57-160,共4页
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喀斯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运用。利用1977年都安县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1988年和1999年TM影像数据、2005年SPOT-2/4影像解译数据。运用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分... 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喀斯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运用。利用1977年都安县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1988年和1999年TM影像数据、2005年SPOT-2/4影像解译数据。运用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分析了都安喀斯特土地里利用结构多样化指数。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过程看,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多样化指数的时空差异与人类干扰密切相关,同时,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岩性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运用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可客观地反映喀斯特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结构 多样化指数 都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2
作者 邹小玉 白蓉 +2 位作者 孙武 郑凯 蔡其刚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青海省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较大,但关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及其对植被覆盖影响的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青海省植被覆盖的影响,本文通过土地利用数据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结合,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变... 青海省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较大,但关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及其对植被覆盖影响的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青海省植被覆盖的影响,本文通过土地利用数据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结合,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发现,青海省NDVI在2000—2020年呈现增加趋势(0.030)。在土地利用方式未发生变化的地方,农田的植被覆盖增加最大;在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地区,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农田的植被覆盖增加最大,未利用土地转化为草地的面积最大,所以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是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覆盖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江汉平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304-306,312,共4页
以江汉平原1993、1994、2010、2011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江汉平原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0年,耕地是江汉平原的优势... 以江汉平原1993、1994、2010、2011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江汉平原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0年,耕地是江汉平原的优势景观,但其优势地位呈下降趋势,耕地、建设用地、园林地、河流湖泊的斑块数增多,斑块密度增大,耕地、河流湖泊、未利用地的斑块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园林地和坑塘水面的斑块面积增多;江汉平原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上升,优势度指数降低,总体景观的多样性水平上升,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完整性和连通性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景观格局指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空间格局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广东省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王思 张路路 +3 位作者 林伟彪 黄秋森 宋亦心 叶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49-2163,共15页
基于MODIS-NDVI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结合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2000—2020年间广东省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 基于MODIS-NDVI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结合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2000—2020年间广东省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整体以0.23%/a的变化率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递增的趋势;(2)广东省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7—0.76,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为主,低植被覆盖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7%。全省以植被改善为主(78.18%),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域占全区面积的5.84%,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东沿海以及粤西沿海等地区;(3)研究区以耕地与林地的图谱单元互换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在耕地和林地的占用和补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反映出城乡建设过程中对耕地和林地的大量占用;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响应联系,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各异;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的图谱与植被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高度重合,说明耕地和林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是造成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173
5
作者 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2期134-138,T001,共6页
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指标,采用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现有土地覆盖状况代表着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02的一种开发利用水平。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指标,采用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现有土地覆盖状况代表着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02的一种开发利用水平。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为400看,中国土地资源总的开发程度仅达开发极限的一半;东部湿润区以耕地型覆盖为主,开发利用程度高;西北地区以未利用土地覆盖型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低。中国植被指数值的大小分布同中国植被类型分布密切相关,其值大小分布也反映了中国水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植被覆盖地区,几乎全部位于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河冲积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程度指数 土地覆盖 遥感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1 位作者 陈安平 崔海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42,共7页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和1989年到1998年缩小面积的2.23倍和18.05倍;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湿地面积分别为1955、1978和1989年的1.46、1.41和1.09倍;农田的面积百分比从1955年的54.70%增加到1978年62.15%,又逐渐降低到1989年的51.88%和1998年的48.17%;林地的面积1978年比1955年减少了17%,1989年比1978年增加了57%,1998年比1989年增加了11%;建成区的变化表明近50年来湖区城市化的进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 遥感 转移概率 土地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清竹 何立环 +3 位作者 江源 杨劼 康慕谊 赵云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7,共7页
作者以长川流域附近的阿贵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对照,通过对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内的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综合评价了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Hippophaerhamn... 作者以长川流域附近的阿贵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对照,通过对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内的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综合评价了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灌丛、草地、油松(Pinustabuliformis)林地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inter-media)灌丛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进一步运用S?renson指数分析发现,仅中间锦鸡儿灌丛、草地和油松林三类与主要自然植被类型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其S?renson指数均在40%左右。综合考虑Shannon-Wiener指数与S?renson指数,草地、中间锦鸡儿灌丛、油松林地等类型对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有利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在植被恢复和建设过程中应相对增大种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Shannon—Wiener指数 SФrenson指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宫阿都 陈云浩 +1 位作者 李京 胡华浪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76-1482,共7页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TM热红外遥感影像定量反演的城市地表温度为基础,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关系,以期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ODIS数据监测福州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春桂 潘卫华 +1 位作者 陈惠 林晶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6年第4期300-304,共5页
应用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EOS的MODIS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2001-2005年福州地区不同地表类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年际动态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福州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土地变化的驱动力。结... 应用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EOS的MODIS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2001-2005年福州地区不同地表类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年际动态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福州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土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基于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年际变化反映是敏感的,应用MODIS数据可以监测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和面积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指数 土地利用/覆盖 福州地区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浙江省土地利用/覆盖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小伟 何月 +1 位作者 蔡菊珍 李正泉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2期295-299,共5页
利用MODIS数据的分裂窗算法,获取了浙江省各地2008年一整年的地表温度数据,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地表温度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间的关系以及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定量关... 利用MODIS数据的分裂窗算法,获取了浙江省各地2008年一整年的地表温度数据,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地表温度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间的关系以及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地表温度在空间分布的高度异质性,一方面是由区域内海拔高度差异较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与下垫面类型有关;②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间地表温度的月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类别间的地表温度高低存在显著差异,年平均地表温度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③植被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受下垫面类型的制约,分析夏季NDVI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可见,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NDVI与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水体的NDVI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提供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政府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土地利用/覆盖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MODI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图像的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量:45
11
作者 胡振琪 谢宏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选择唐山市古冶区为试验场,以3期(1987年、1992年和2001年)TM和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ENVI和ArcView获取计算的基础数据和景观生态学的指数模型,计算了单个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多度和重要度指数... 选择唐山市古冶区为试验场,以3期(1987年、1992年和2001年)TM和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ENVI和ArcView获取计算的基础数据和景观生态学的指数模型,计算了单个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多度和重要度指数,并依据计算结果做了详细的分析.实验表明:古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呈波浪式变化,与矿山开发强度和复垦程度有密切关系,利用多种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煤矿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5
12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016-2022,共7页
基于1986、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及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模型研究了1986—200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0年,研究区高... 基于1986、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及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模型研究了1986—200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0年,研究区高盖度植被的面积缩减,低盖度植被的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升高区主要位于该区东北段的东部、北段的西部和西北段的西部,其他地段的植被覆盖明显退化;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干燥度指数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方向和程度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测评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郝慧梅 任志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7,共8页
在3S技术支撑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评方法测算榆林市生态资产时空分布,并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等指标。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是导致榆林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3S技术支撑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评方法测算榆林市生态资产时空分布,并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等指标。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是导致榆林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榆林市大部分区域1987年~1999年和1999年~2002年前后两阶段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小于气候波动,这一结论说明在气候干旱、降雨年际变率大的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应确保其效益持续增加,生态建设方式、植被类型选择更应适应区域气候条件;②全市前后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分别为65.65元/(hm^2·年)、81.64元/(hm^2·年);除榆阳、神木、米脂外,其余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后一阶段高于前一阶段,在前一阶段,北6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6县强烈;而后一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市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指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格局分析——以天水藉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东川 龚建华 张利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9-75,共7页
土地覆被变化是表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以天水藉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流域内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动态变化信息,并利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指数定量的分析格局变化特征,同... 土地覆被变化是表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以天水藉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流域内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动态变化信息,并利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指数定量的分析格局变化特征,同时对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初步探讨,找出其与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所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现实具有较大的符合度,研究区1992~2001年间水土保持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有力的加强,管理力度较弱,致使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甚至遭到进一步破坏,林草覆盖率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而由于国家政策引导,2001~2008年间当地居民水土保持意识的增强,天水藉河流域进行了大范围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尤其是藉河示范项目开始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遥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格局分析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与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谢辉 王磊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5-289,共5页
以陕西省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在对1990和2002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类后,通过引入动态分析模型,主要对这13 a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差异检测、变化幅度、单一和综合变化动态度、单一和综合速度趋势... 以陕西省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在对1990和2002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类后,通过引入动态分析模型,主要对这13 a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差异检测、变化幅度、单一和综合变化动态度、单一和综合速度趋势与状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 a间建设用地增加的幅度最大,水体减少的幅度最大,所有类型面积变化的年综合变化率不高,耕地和建设用地规模增大,处于"涨势"状态;园地、林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规模减小,处于"落势"状态,而整个研究区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转换呈现双向趋势,整体处于一种准平衡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下游 土地利用覆盖 差异检测 动态变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6
作者 乌云娜 许田 +1 位作者 阿里穆斯 牛晓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43-2146,共4页
利用1989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处理并提取阴山北麓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相关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灌木林地、高覆盖草地和... 利用1989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处理并提取阴山北麓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相关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灌木林地、高覆盖草地和中覆盖草地是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的主体类型。从相对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土地类型是景观格局中变化程度最剧烈的单元;从绝对动态度来看,中覆盖草地类型对阴山北麓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贡献最大。②从土地利用转化矩阵来看,研究区的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低覆盖草地和未利用地类型都明显增加,高覆盖草地和中覆盖草地类型显著减少,而水体和城镇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不明显。③1989~2002年,研究区斑块密度、边界密度都有所增加,聚合度减少,说明在这13年间这一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多样性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类型呈现单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景观指数 阴山北麓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5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梦遥 何东进 +3 位作者 覃德华 游巍斌 巫丽芸 肖石红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0-445,共6页
以厦门市1995、2005、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太阳光谱卫星信号的二次模拟(6S)模型进行大气校正并计算地表反射率,在ENVI5.2软件支持下获取3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得到厦门市1995、2005、2015年的平均... 以厦门市1995、2005、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太阳光谱卫星信号的二次模拟(6S)模型进行大气校正并计算地表反射率,在ENVI5.2软件支持下获取3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得到厦门市1995、2005、2015年的平均FVC值分别为0.35、0.22、0.31。运用监督分类中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Arc GIS10.1软件将FVC与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了厦门市1995—2015年间FVC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厦门市FVC在1995—2005年间降低了37%,在2005—2015年间增加了29%;厦门市的平均FVC在水域增加17%,在建设用地增加35%,在耕地增加22%,在林地减少27%,并依此为厦门市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土地利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 生态城市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李艳菊 丁建丽 +1 位作者 张钧泳 武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206-6217,共12页
天山北坡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干旱影响,全球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影响,评估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5年天山北坡多尺度标准... 天山北坡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干旱影响,全球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影响,评估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5年天山北坡多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与多尺度SPEI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绝大部分区域呈湿润状态,中部(石河子、呼图壁)、西北部(克拉玛依市)呈轻度干旱。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间尺度SPEI均表现出干旱化增强的年际变化趋势;(2)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属中低覆盖,总体呈南高北低,天山山区、城市绿洲内部高的分布特点。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与SPEI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植被覆盖度与12个月时间尺度SPEI(SPEI 12)的相关性不同,大小依次为:草地>未利用地>城乡用地>林地>水域>耕地;(4)季节尺度夏季和春季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明显,不同季节干旱对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植被覆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分析研究——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柳丽 宫辉力 赵文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年第5期59-63,共5页
利用不同时期的TM遥感图像,在遥感软件PCI7.0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并在GIS软件Arcview3.3中,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旱地、冰川、草... 利用不同时期的TM遥感图像,在遥感软件PCI7.0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并在GIS软件Arcview3.3中,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旱地、冰川、草地、戈壁、裸露地、盐碱地等,同时借用景观分析指数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2001年,全流域的旱地、草地、林地、裸岩地面积增加,盐碱地、沙地、戈壁和湿地面积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形状指数总体上略有减少,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说明人为干扰的程度在增加,在总体上各指数都与人为活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遥感 GIS 指数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E-Engine平台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质量影响的遥感评估与时空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恒 左涛 +3 位作者 贾康 柴成富 刘艺炫 陈恒恒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1,37,共5页
针对濂溪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质量的问题,本文基于PIE-Engine Studio遥感云平台,采用多时序卫星数据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基础上,深入剖析2008—2023年土地覆盖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针对濂溪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质量的问题,本文基于PIE-Engine Studio遥感云平台,采用多时序卫星数据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基础上,深入剖析2008—2023年土地覆盖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这段时间内濂溪区生态质量整体有所改善,特别是在生态质量优等级(0.8~1.0)上,耕地向草地的转变面积和比例均有显著增加,但仍存在局部退化现象;②良等级(0.6~0.8)面积有所减少,可能是某些区域建筑用地增加引起的生态质量下降。通过实施有效的土地管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Engine Studio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主成分分析 遥感生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