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1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时空变化
2
作者 赵莹 陈吟 +4 位作者 屈丽琴 杜鹏飞 刘冰 王友胜 宁堆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43-49,共7页
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和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遥感解译和图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内2009—2016年土地利用、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 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和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遥感解译和图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内2009—2016年土地利用、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值用I NDV表示)及3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淮河流域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均增加,增幅分别为9.26%和7.27%、10.04%和7.17%,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均减少,减幅在0.63%~6.16%之间,只有其他土地变化趋势不同,海河流域减少了1.93%,而淮河流域增加了4.92%;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I_(NDV)>0.7的高覆盖度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土壤侵蚀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6.92万km^(2)减少到2011年的11.62万km^(2)。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工程建设及坡改梯等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2000—2015年北方土石山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提升,水土流失强度总体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海河流域 淮河流域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3
作者 王浩 彭俊 王杰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以2000—2020年滁州市多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作为景观指标,构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统计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风险的空间聚类形态。结果表明:滁... 以2000—2020年滁州市多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作为景观指标,构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统计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风险的空间聚类形态。结果表明:滁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总面积65%以上,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2576.8 hm^(2),新增建设用地30494.8 hm^(2);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各异,耕地转出面积最大,为65743.2 hm^(2),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为51352.8 hm^(2);2000—2020年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以中风险为主,占滁州市面积40%以上;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滁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417、0.414、0.391、0.393和0.413,呈现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自相关程度先减少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生态风险 莫兰指数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
作者 古晋锴 李晴婉 +4 位作者 李庆琳 向生建 李婉池 王顺斌 唐国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1-878,共8页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西藏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且草地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转入型,占全区总面积的73%左右,其次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但变化波动最大;除未利用地以外,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2000—2005年西藏土地变化最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2015—2020年西藏土地变化最稳定;西藏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总体趋于平缓,但仍然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研究表明,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草地仍是未来保护的重点;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要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与保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土地利用 草地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排放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5
作者 杜国启 《河南科技》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究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识别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等级,为延安市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指数,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局部碳... 【目的】探究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识别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等级,为延安市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指数,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局部碳排放风险等级时空变化。【结果】①延安市2000—2022年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慢—快—慢—快”的波动性增长趋势;②延安市2000—2022年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集中在少数县区—北高南低—南北更加均衡”的空间格局变化;③延安市2000—2022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不断提高,不同区县的高、重风险区突破县域,呈现出不断发展、连接成片的趋势。【结论】2000—2022年,延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大幅提高,高碳排放量区域不断扩大,碳排放风险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碳排放风险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综合指数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余正军 任志远 +1 位作者 卢锦容 姬梅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1980,1996,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构建地形综合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级别上的变化情况及速度.结果表明,... 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1980,1996,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构建地形综合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级别上的变化情况及速度.结果表明,地形综合指数比传统的单一地形因素方法更能综合地反映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级别上,土地利用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地形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指数和法的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世东 吴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2-452,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热点。本研究拟探究地形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解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期为区域土地开发与空间利用的结构、方向、模式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热点。本研究拟探究地形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解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期为区域土地开发与空间利用的结构、方向、模式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和地形因素特征,从宏观地形因子和微观地形因子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和环比评分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建立基于改进指数和法的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基于河南省栾川县2005—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显示,2005—2015年间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坡度、坡向、坡长、坡向变率和地表切割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值增加,而坡度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和地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评价值减小。2005—2010年研究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变化值为0.000 978,变化率为7.06%;2010—2015年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变化值为-0.001 705,变化率为-11.50%;2005—2015年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变化值为-0.000 727,变化率为-5.25%。这些数据结果显示,2005—2015年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和政策等人文驱动因素条件下,地形因子作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之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总体呈现减小趋势。该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改进指数和法 土地利用变化 栾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景观指数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铭霞 张董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47-52,57,共7页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 [目的]分析1980—2018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景观指数、生境质量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计算景观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评估荆州市生境质量的等级和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荆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快速扩展,耕地大幅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变迁以城市圈为核心向外扩散,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荆州市生境质量整体较高,但呈递减趋势,2010年后下降速度有所放缓。生境质量斑块呈现破碎化、多样化、均匀化特征,整体上从西部向东部递减,沿江沿湖地区生境质量降低显著。影响生境质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建设用地面积、高程、夜间灯光亮度、土壤类型和坡度,主导因素由高程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自然因素决定生境质量基本格局,人类活动的位置与强度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结论]建议优先对生境质量降低的沿江沿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控制与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构建海绵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生境质量 荆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以廊坊市北三县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武爱彬 程林 赵艳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廊坊市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分析评价,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土地利... 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对廊坊市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分析评价,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三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良”和“一般”为主,整体呈下降趋势,等级“较差”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变化、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异质性;生态用地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异质性不强。城镇快速扩张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建设用地变化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响应最显著。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划定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 廊坊北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0
作者 周振宏 周敏 +3 位作者 刘东义 胡琦 汤伟宏 王诗琪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皖江城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807
11
作者 朱会义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3-650,共8页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指数方法 资源变化 变化方向 变化空间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开发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崔闪闪 刘庆 王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3,共7页
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斑块类型和整体景观两个水平研究了滨海开发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斑块水平上,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是对尺度变化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斑块密度、... 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斑块类型和整体景观两个水平研究了滨海开发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斑块水平上,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是对尺度变化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斑块密度、斑块结合度指数、斑块聚集度指数、有效网格大小、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是对尺度变化较为敏感的指数。景观水平上,不同转换尺度形成的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差异不大;各景观指数随尺度增加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变化可用指数函数或二项式函数进行拟合。2008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使景观的丰富度和结构的复杂性有所提升,景观斑块的破碎度、连通性和聚集性降低,分离度增大。总体上滨海开发带土地利用变化使研究区景观格局更加合理,生态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尺度效应 滨海开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试点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以重庆市白市驿镇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魏薇 邱道持 +3 位作者 郎义华 姜廷宪 周林 谭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5-179,共5页
针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地区,尤其是新农村试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了微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评价模型,以重庆市白市驿镇为例,定量分析十年来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综合指数模型 驱动力 新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综合指数及其在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分析中的应用——以太行山浅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武爱彬 秦彦杰 赵艳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99,118,共8页
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格局与多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关系,该文基于地形位指数和坡向转换指数,提出包含高程、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地形综合指数,应用GIS分析了1980-2015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格局与多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关系,该文基于地形位指数和坡向转换指数,提出包含高程、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地形综合指数,应用GIS分析了1980-2015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形综合指数能更有效地反映区域地形差异;在地形综合指数不同分级区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低级别区间(1-15),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分布占优势地位,在中级别区间(16-30),林地和草地分布占优势地位,在高级别区间(31-50),林地的分布占绝对优势。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稳定型在各级别区间分布比较稳定,1-15区间呈略微劣势分布,在16-44、49-50区间呈略微优势分布,其他变化类型在低级别区间(1-15)和最高级别区间(41-50)分布比例较大,在其他级别分布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综合指数 地形位 坡向转换指数 分级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武汉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浩 孙钰蓉 +2 位作者 崔巍 周荣 佗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602-15604,共3页
在分析武汉市1998、2002、2008年3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提取出了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前后沿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借助9个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轨道交通沿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的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带来了较大... 在分析武汉市1998、2002、2008年3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提取出了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前后沿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借助9个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轨道交通沿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的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带来了较大变化,表现在:建筑用地占主导,正在迅速聚集成片状;以草地为代表的地类等小斑块的个数呈减少趋势,分布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遥感 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中银铁路对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风险影响
16
作者 雷泽鑫 李丽君 +1 位作者 韦妍柔 赵旭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5,共6页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风险动态变化进行归纳。研究结论:(1)铁路沿线3km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特别是铁路建设期间,斑块形态趋于简单集中,景观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2)铁路显著干扰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速度快、变化程度高,区域开发强度在铁路建设及运营阶段逐步加大;(3)显著干扰范围内,生态风险指数(ERI)在铁路建设期显著增加、高风险区域快速扩展;铁路运营期间生态风险趋于稳定,但部分高风险区域仍然持续存在,反映出铁路建设与运营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4)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铁路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建设 黄土高原 缓冲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疏勒河中游干流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军德 程玉菲 金彦兆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51,共6页
分析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对于揭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此,以疏勒河中游干流移民安置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区域内从197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景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 分析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对于揭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此,以疏勒河中游干流移民安置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区域内从197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景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代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点。基于移民城乡建设、农业耕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生态治理和气候变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相互转化关系定量分析了五个驱动力的贡献程度,从而系统全面地揭示了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为构建区域生态屏障保护技术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 土地利用 变化过程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被引量:412
18
作者 蔡运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5-652,共8页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是很复杂的现象 ,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要避免“瞎子摸大象”那样的片面性 ,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为此 ,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必...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是很复杂的现象 ,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要避免“瞎子摸大象”那样的片面性 ,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为此 ,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必须有一种普遍的、综合的认识 ;需要将多个案例研究联结为一个可代表区域空间异质性的网络 ,需要作多空间尺度的研究 ,从而将地方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土地覆被动态联系起来 ;需要发展新的研究方法 ,并将从农户调查到遥感数据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 ;尤其需要形成关于土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变化的复杂性 驱动力的多样性 尺度耦合 理论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0年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无定河流域干旱指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志伟 杨胜天 +6 位作者 孙影 董宝恩 赵长森 赵海根 周旭 娄和震 刘晓林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3,共7页
基于1982~2010年无定河流域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出潜在蒸散发,进而得到干旱指数,将各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数差值进行叠加、逐象元相关分析,得到了无定河流域1982~2010年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并分... 基于1982~2010年无定河流域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出潜在蒸散发,进而得到干旱指数,将各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数差值进行叠加、逐象元相关分析,得到了无定河流域1982~2010年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指数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82年、2010年干旱指数分别为2.01和2.13,总体趋势是趋干旱的;(2)干旱指数2.0以下的区域迅速减少,2.15以上的区域明显扩张;(3)干旱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显著增加的区域集中于无定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4)干旱指数变化同气温、水汽压、净辐射的变化成正相关,同降水量变化成负相关;(5)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干旱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林地〉耕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6)土地利用对干旱指数平均值的影响非常微弱,干旱指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干旱指数 无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沈非 查良松 +1 位作者 李军利 朱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8-963,共6页
在苏州市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利用分形模型,计算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住与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6种不同地类的分维数、稳定性指数以及平均分维数和平均稳定性指数,并对1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变化进行了... 在苏州市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利用分形模型,计算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住与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6种不同地类的分维数、稳定性指数以及平均分维数和平均稳定性指数,并对1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从1985年至2000年,林地、草地以及居住与工矿用地趋于规则、稳定;耕地、水域用地趋于复杂、不稳定;未利用土地没有变化;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够稳定,土地利用形态趋于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分维 变化 稳定性指数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