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移矩阵的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
作者 高文龙 张景华 +6 位作者 刘洪 欧阳渊 吴君毅 苏悦 邵璐 宋雯洁 刘小念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0-281,共12页
笔者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图,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大凉山区耕地面积由11153 km^(2... 笔者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图,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大凉山区耕地面积由11153 km^(2)减少到4090 km^(2),减少了63%;林地面积由11713 km^(2)增长到18658 km^(2),增长了59%;草地面积1990~2000年由7708 km^(2)增长到10160 km^(2),2000~2010年下降到5128 km^(2),2010~2022年增长到6907 km^(2),整体面积下降10%;水域湿地与建设用地1990~2022年分别从254 km^(2)和92 km^(2)增长到了520 km^(2)和748 km^(2),增幅分别为104%与713%,增幅明显。这与大凉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预期结果相对应。再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林地面积的增长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草地面积初期增长来自林地被砍伐后的逆向演替,在“天保工程”等政策进行保护后,草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自耕地。2010年后,大凉山区林地保护政策从种植人工林地转为维护现有成果,因此林地增长速度放缓。总览1990~2022年,尤其是1998年“天保工程”等政策实施后,大凉山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在实地考察中,仍有部分林地被砍伐后形成草地,且大面积人工针叶林也存在生态系统单一、易发生火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背后驱动因素的探讨分析,旨在为大凉山区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生态环境 驱动因素 大凉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数据处理计算方法研究
2
作者 杨乐 王斌 刘义祥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14期199-204,共6页
转移矩阵是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基础,目前多数学者均是直接运用转移矩阵结果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而对转移矩阵的数据处理过程及数据计算原理尚无系统详细的研究。为此,针对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数据处理计算... 转移矩阵是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基础,目前多数学者均是直接运用转移矩阵结果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而对转移矩阵的数据处理过程及数据计算原理尚无系统详细的研究。为此,针对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数据处理计算方法研究的缺失,特别是田坎面积与其他地类面积之间转移计算难点问题研究的空白,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数据处理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基于ArcGIS环境构建计算模型,层层递进阐述转移矩阵的计算原理。将构建的计算模型检验不同地区的数据,均能够精确计算耕地与其余地类之间转移变化的面积,同时能得到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数据。研究结果可为从事自然资源工作的同行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套理解掌握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数据处理计算的思路,以更好地掌握耕地面积变化,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耕地保护等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耕地面积 田坎面积 转移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研究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年松 徐贵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74-76,92,共4页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分析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用地的转入转出以及增减情况;再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绘制三生空间流转的桑基图,对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长江岸线 转移矩阵模型 土地利用 桑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54
4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2 位作者 殷宝库 高云飞 刘晓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2016年,准格尔旗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显著,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地面积分别减少16.02,12.66和2.48km^2,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其他土地、耕地的占地面积分别增加18.63,10.53和1.72km^2;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70.8km^2。[结论]准格尔旗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结合水土流失数据分析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矩阵 多沙粗沙区 准格尔旗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哈河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超 王琳 +1 位作者 张秋霞 陈根发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1,共6页
布哈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湖最大的补给河流。该流域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区域之一。为此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规律,分析了引起变化的原因,... 布哈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湖最大的补给河流。该流域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区域之一。为此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规律,分析了引起变化的原因,为青海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下垫面变化引起径流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2014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增加量主要发生在高中低三种不同覆盖度草地,减少量主要表现在未利用地。总变化中将近一半发生了数量上绝对值的变化,另一半发生了空间位置转移。低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以净变化量为主,而中盖度草地与高盖度草地均以交变化量为主。空间转移分析表明,流域西北部海拔3 900 m以上源头区属无人区,受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源头区植被增加响应明显。而在海拔3 900 m以下区域,植被盖度增加类型分布较分散,整体受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影响,局部在人类集中分布区域受放牧等人为干扰影响大,为植被减少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空间变化 信息变量 布哈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以淮南某高潜水位煤矿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瑞娅 肖武 +4 位作者 张建勇 杨洁 周祥勃 位蓓蕾 王然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6-209,共4页
为了解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和土地治理提供参考,以安徽淮南某煤矿为例,根据矿山2008—2035年的开采计划,利用MSPS软件模拟预测采煤沉陷及积水情况,通过ArcGIS和Excel软件构建矿区开采前后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 为了解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和土地治理提供参考,以安徽淮南某煤矿为例,根据矿山2008—2035年的开采计划,利用MSPS软件模拟预测采煤沉陷及积水情况,通过ArcGIS和Excel软件构建矿区开采前后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分析煤炭开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矿区28年的煤炭开采,预计将导致近一半土地塌陷入水中,其中对耕地的影响最大,开采后将导致51.19%的耕地(1 547.69hm2)出现积水而无法耕种,预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21亿元。应采取边采边复技术保证复垦后耕地的生产力水平,使其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转移矩阵的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云亮 曾建军 +2 位作者 胡想全 孙栋元 宋增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4-39,共6页
为了分析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以疏勒河中游为研究区,利用1980,2000年和2013年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获得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疏勒河流... 为了分析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以疏勒河中游为研究区,利用1980,2000年和2013年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获得疏勒河中游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疏勒河流域近34 a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近34 a来,疏勒河中游内未利用土地分布最广,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再次是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仅占研究区不到4%的面积;(2)近34 a来疏勒河中游地区耕地大面积增加,水域面积急剧减少;(3)疏勒河中游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各有不同,生态功能呈退化的趋势;纯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的变化强度在近年来有所上升,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呈加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疏勒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丁茜 付梅臣 王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8-204,共7页
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量信息对于土地管理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北碚区2000、2005、2010、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获得了北碚区4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量信息对于土地管理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北碚区2000、2005、2010、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获得了北碚区4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年均变化强度、地类动态度、地类转变强度及倾向度3个层次构建指标,深入挖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北碚区1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速率、转变强度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5年重庆市北碚区的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变化强度呈递增趋势;各类用地在不同时段内变化分异较大,变化相对剧烈的地类主要是建设用地和耕地,耕地减少的强度与城市扩张速度呈正相关;地类综合动态度与地类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有关,单一动态度则反映地类自身的变化情况;地类转变强度和倾向度分别挖掘了地类变化的直观和潜在转变信息,二者结合更能全面地分析地类的来源与转向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遥感监测 重庆市北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湘潭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多情景模拟预测
9
作者 张嘉洋 杜崇 《吉林水利》 2025年第1期46-50,共5页
本文通过预测湘潭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指导其制定可持续土地管理政策,以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通过PLUS模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湘潭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覆被的数... 本文通过预测湘潭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指导其制定可持续土地管理政策,以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通过PLUS模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湘潭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覆被的数量与格局变化,对不同类型土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LUS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可用来预测湘潭市土地不同发展情景的土地覆被数量与格局变化。其中,建设用地在3种模拟情景中占比均增加;耕地在耕地保护情景中覆被数量上升,在其余两种情景中数量下降;林地在生态保护情景中占比上升,在其余两种情景中均下降。通过对比3种情景,发现耕地保护情境下的耕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生态保护情境下的生态环境虽得到了保护但耕地面积却减少了,需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多情景预测 湘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10
作者 郭景怡 邵建勋 +3 位作者 岳永杰 李婧 文明 钟淇涵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布面积来看,草地>耕地>林地>沙地>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水域>滩地,分别占比38.46%、27.05%、16.15%、8.05%、6.23%、2.41%、1.01%、0.64%;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表现为“有减有增”,K值为正的有耕地、林地、滩地、建设用地、沙地,增速分别为2.79%、6.25%、1.02%、1.80%、0.59%,K值为负的有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速分别为-2.46%、-2.63%、-0.17%;30年间各地类均存在相互转化情况,草地的转出幅度最大,共减少了24947.7 km^(2)。耕地的转出面积次之,主要流向林地和草地,转出量为6212.7 km^(2)。林地转入比转出剧烈,变化量分别为10491.0、3269.7 km^(2)。沙地变化幅度较小,面积处于稳定持平状态。滩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呈现扩张趋势,而水域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ARCGIS 转移矩阵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窟野河流域碳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
11
作者 王硕 盛艳 +3 位作者 范淑花 刘林甫 圆圆 白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化之间的协同响应关系。[结果](1)1997—2022年,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研究期间冷点区域明显增加,碳储量发生下降,减少7.003×10^(6) t。(2)1997—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草地面积变化明显,减少498.47 km^(2),主要转换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由景观指数变化可知,研究区草地优势度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抵御风险能力减弱,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3)1997—2022年,耕地、林地和草地发生转移是研究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碳储量损失最为严重。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结论]窟野河流域碳储量随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林地最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未来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控制研究区草地、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格局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窟野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12
作者 高涛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刚察县在198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水域、林地、耕地次之,居民工矿用地最少。刚察县未利用地呈先增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经济的快速... 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刚察县在198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水域、林地、耕地次之,居民工矿用地最少。刚察县未利用地呈先增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开采程度加剧。草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可能表明粗放型经济是刚察县土地利用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刚察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察县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3
作者 常睿桐 张欣扬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齐齐哈尔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松嫩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多样,有“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美称;其土地利用状况广受学界关注。本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变... 齐齐哈尔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松嫩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多样,有“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美称;其土地利用状况广受学界关注。本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特征以及类型间转化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耕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比约70%,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区域差异和集中分布特点。(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20年期间为0.3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按绝对值大小排序为水域 > 未利用地 > 草地 > 林地>建设用地 > 耕地。(3) 2000~2020年总转移面积为42246.48km2。林地、草地和水域转入面积小于转出面积,总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总面积增加。Qiqihar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located in Songnen Plain, with fertile land,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ive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known as “the world’s great wetland, the hometown of cranes in China”. Its land use situation is widely concerned by academic circles. This study takes Qiqihar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analyzes the land use situation from 2000 to 2020.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Cultivated land i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accounting for about 70%,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2) The overall dynamic attitude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is on the rise, and it is 0.31% from 2000 to 2020. The order of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is water area > unused land > grassland > woodland > construction land > cultivated land. (3) The total transfer area from 2000 to 2020 is 42246.48 km2. The transfer-in area of forest land, grassland and water area is smaller than the transfer-out area, and the total area is reduced;The transfer-in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unused land is larger than the transfer-out area, and the total area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齐哈尔市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动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4
作者 马清晶 《自然科学》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嫩江流域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相对完整、面积广阔的流域,不仅维系着流域内千万人口的生计,而且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将嫩江流域近三十年土... 嫩江流域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相对完整、面积广阔的流域,不仅维系着流域内千万人口的生计,而且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将嫩江流域近三十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制图,输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掌握嫩江流域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旨在为嫩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As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extensive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not only maintains the livelihood of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the basin, but also provides a large amount of commercial grain f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is an important grain producing area of the country, which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rcGIS software was used to map the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the land use data were output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eographic detectors. To grasp the law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from 1990 to 20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嫩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三生空间”为例
15
作者 潘微 刘钺 《乡村科技》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农药和化肥过度施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依然存...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农药和化肥过度施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研究探讨了武汉市洪山区“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情况,并结合当年统计年鉴的经济、人口和城镇化率等数据,分析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结构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要优先规划保护新区内的东湖水系、汤逊湖水系、湿地和林地等重点生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生产用地,提高生产空间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实现洪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生空间 洪山区 土地利用功能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西柳沟LUCC变化分析
16
作者 王玲玲 史学建 +1 位作者 焦鹏 陈正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8期334-338,共5页
西柳沟为内蒙古十大孔兑之一,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基于景观格局变化指标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研究了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转移规律。结果表明,西柳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草地为主,草地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0... 西柳沟为内蒙古十大孔兑之一,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基于景观格局变化指标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研究了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转移规律。结果表明,西柳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草地为主,草地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0%以上。199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比例显著改变,且2005-2010年变化最为剧烈。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增加主要发生在灌木林地,减少量主要在未利用地和耕地,高中低三种不同覆盖度草地和灌木林地之间的交互转换最为频繁,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低覆盖度草地不断向中高覆盖度草地和灌木林地演变。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十大孔兑水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景观格局 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宝坤 陆汝成 +1 位作者 李冠 李秋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2779-2784,共6页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因地类转移造成总净减少的碳排放量达987 550.37 t,经研究发现碳汇地类及未利用地向碳源地类转变、碳源地类间由低排放向高排放地类的转变会导致区域碳排放量明显增加。碳源地类向碳汇地类的转变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为631 690.25 t,碳减缓能力与转向地类的碳汇/碳排放能力有一定关系。针对新兴发展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类型转变 转移矩阵 碳排放效应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转移矩阵的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灿 曾和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9-44,51,共7页
长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基于1982年和2016年龙川江流域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软件,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成9类,即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 长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基于1982年和2016年龙川江流域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软件,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成9类,即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旱地、水域和居民区。基于Arcmap10. 1软件的分类统计功能,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时空动态变化、动态度变化以及面积转移矩阵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为主。1982~2016年,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以及旱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水域和居民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水域面积增加不多。动态度最大的是人工林,其变化幅度也是最大,面积大幅增加;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水域的动态度最小,其增幅也不大。研究成果对该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面积转移矩阵 动态度 龙川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绥化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19
作者 刘旋 《自然科学》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应用绥化市1990年,2005年,2020年的三期遥感影像,分析了近三十年绥化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20年,绥化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和水体,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 本文应用绥化市1990年,2005年,2020年的三期遥感影像,分析了近三十年绥化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20年,绥化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和水体,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绥化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产生明显动态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和水体的面积在近30年内没有大幅变化,且空间分布也未有明显的改变;城镇面积有一个明显的增加趋势,且增加的速度很快;草地的面积有一个小幅度增加。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移角度来看,绥化市近30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也发生了一些转化:耕地的面积明显缩小,城镇面积明显扩大,而且城镇面积扩大的速度很快,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也有变动,但变化幅度不大。本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绥化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从而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节约和整合土地资源,科学制订土地利用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优化,进而促进绥化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转移矩阵 绥化市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环渤海土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陶蕴之 张甜 +1 位作者 梁琦珍 李文 《绿色科技》 2016年第2期4-7,共4页
在对环渤海5km研究区转移矩阵分析的基础上,生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统计表以及不同用地类型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图,探究了近十几年来环渤海地区产业经济结构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一... 在对环渤海5km研究区转移矩阵分析的基础上,生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统计表以及不同用地类型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图,探究了近十几年来环渤海地区产业经济结构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环渤海 缓冲区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