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来自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1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99,共11页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农户生计策略 土地多功能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类型视角下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及其差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2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刘阳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50,共12页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优势度及其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存在差异。非旅型土地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水平最高,旅专型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内部功能权衡协同分异显著。非旅型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兼旅型、旅兼型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旅专型土地功能内部权衡冲突最小,协同性最优。(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优势功能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及功能需求有关。非旅型以资源供给功能为主导(1.69),兼旅型以经济发展功能为主导(1.19),旅兼型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导(1.06),旅专型以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5)。同时,针对引导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向旅专型发展,以及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土地多功能利用 旅游生计类型 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俊孝 刘霄 张飞云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3年第3期61-73,共13页
研究基于POI等城市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区位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关联规则挖掘法,探究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得出土地多功能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规则。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中,单... 研究基于POI等城市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区位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关联规则挖掘法,探究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得出土地多功能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规则。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中,单一功能广泛散布在城区外围,由市区中部呈现出“混合功能—双功能—单一功能”占位发展与圈层扩张模式。(2)在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中,生活、生产—生活、混合功能区功能为低水平区位熵值,生态、生产功能为中等水平区位熵值,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功能为高水平区位熵值。以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为主导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生活—生态及混合功能为正相关类型,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为负相关类型,且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生产、生活、混合及生产—生活功能之间具有高强度的相互关联性,生活—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与其关联性为中等强度,而生态功能与其他六种功能的关联强度是最薄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空间分异 关联规则 中心城区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以淄博市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蕾 齐伟 +1 位作者 杜腾飞 张瑜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1-36,共6页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进而提出一个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结合熵权法、三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土地多...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进而提出一个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结合熵权法、三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估,以山东省淄博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指标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体系。结果表明,淄博市的3个功能指数在2000—201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生态功能曲线的上升趋势慢于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曲线趋势,说明淄博市在土地利用中对于生态环境关注较少;2000—2015年淄博市土地利用功能从无序变化转化为有序变化,土地利用水平逐渐增高,土地利用冲突性变小;通过在时间角度耦合协调度的分析对比发现淄博市土地利用功能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须要协调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三生空间 三角模型 耦合协调度 土地多功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涛 张静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是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随着城市化建设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持续扩大,给耕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建... 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是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随着城市化建设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持续扩大,给耕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特殊生态环境等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使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土地多功能利用 天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及耦合协调度 被引量:7
6
作者 梁静晖 杨钢桥 +1 位作者 黄丹 谢金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4-252,共9页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过程—结果”视角构建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试点村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过程—结果”视角构建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试点村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产业融合对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不同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均能显著提升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但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总水平及分项功能水平存在差异;(2)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下土地利用功能多元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农户独立经营模式、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下土地利用呈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单一功能特点,“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下土地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3)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耦合协调度缓慢提升,但土地多功能利用耦合协调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今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培育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业和各具特色的乡村观光休闲产业;应充分尊重农民意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产业融合 熵权法 耦合协调度 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多功能利用基础上的人文农业构建路径探讨——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7
作者 张瑞强 韩旭 +3 位作者 张宁 孙景璐 许皞 王树涛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5-98,共4页
人文农业概念为农业生产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起点,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具有很高价值。文章释义了新时代人文农业,并以阜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提出人文农业... 人文农业概念为农业生产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起点,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具有很高价值。文章释义了新时代人文农业,并以阜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提出人文农业构建路径。研究认为:(1)新时代人文农业是贯穿和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农业。(2)土地多功能利用是人文农业构建的基础,土地多功能调查评价是指导土地利用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法。据此,建立了土地多功能利用与人文农业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及技术框架,并在阜平县土地多功能评价结果基础上提出阜平县人文农业构建路径及对策:(1)基于土地多功能性对全域分区布局,按海拔梯度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功能区,按水系划分8-10个不同人文主题的农业与生态产业沟;(2)在三产融合中拓展农业多功能;(3)融入文化元素打造人文农业产品;(4)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农业多功能 人文农业 阜平县 构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刘霄 杨俊孝 张飞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应对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提供新途径。[方法]选择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采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兴趣点(POI)数据、社... [目的]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应对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提供新途径。[方法]选择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采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兴趣点(POI)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通过熵模型与景观格局分析法,解释2012~2020年间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土地多功能利用影响因素的强度及类型。[结果](1)研究区土地多功能利用时空分布整体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演化趋势。(2)2012~2020年间,乌鲁木齐市生产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下降至420.68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下降至18.17%,具有明显零散式扩展趋势;生活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增长至941.71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增长至40.67%,形成了“主核心-副核心”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增加至778.65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增长至33.61%,已初步形成三条放射状城市楔形绿道;混合功能景观斑块总面积增长后下降至174.68 km2,在功能用地中占比骤降至7.55%,在城市左翼纵向扩张。(3)高程、人口密度、人均GDP及地方财政支出为增强型影响因子,土地垦殖率、城镇化率、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面积为减弱型影响因子,森林覆盖率、人均水域面积、建设用地比例为波动型影响因子。[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与扩散轨迹紧密联系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从生产、生活、生态、混合功能协调发展的角度,借助政策的实施提升城市空间利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器模型 影响因素 乌鲁木齐市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差异的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蒙吉军 王祺 +1 位作者 李枫 郭力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9-382,共14页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协调用地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人地关系较活跃的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融合多源数据,采用集对分析、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0-2014年土地多功能利用进行动态评价及空间关系揭示。结果表明...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协调用地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人地关系较活跃的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融合多源数据,采用集对分析、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0-2014年土地多功能利用进行动态评价及空间关系揭示。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功能增加了近一倍,以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为主;各功能之间表现为协同或互斥关系: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各功能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点,多功能利用集中在黑河水系形成的绿洲平原区、区县建成区和南部山区。研究结果对干旱区土地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集对分析 空间分析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基于政策驱动的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 多功能利用的影响——黑河中游案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蒙吉军 朱丽君 +2 位作者 王祺 郭力仁 张维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2-1112,共11页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探讨2000—2014年期间土地政策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明显,生活用地增加一倍,生产用地增加1/3,生态用地基本上平衡;2)土地利用功能增加近一...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探讨2000—2014年期间土地政策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明显,生活用地增加一倍,生产用地增加1/3,生态用地基本上平衡;2)土地利用功能增加近一倍,多角度利用更加充分,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功能,且提升较大;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相对较弱,提升较小;3)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对就业支持、土地生产和资源维持等功能有显著的影响,耕地非农化管控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供给功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多功能利用 土地政策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土地混合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德 钟文钰 +1 位作者 周婷 戚佳玲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106,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多功能利用 空间相关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ENSOR—SAIT评价工具分析欧洲土地利用政策
12
作者 娄伟 李萌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0年第3期27-32,共6页
为提高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及评估的科学性,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下设立了SEN—SOR项目,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欧洲土地的多功能可持续利用,并开发土地利用政策分析工具SAIT。本文主要介绍SENSOR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路线,以及SAIT工具的模型... 为提高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及评估的科学性,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下设立了SEN—SOR项目,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欧洲土地的多功能可持续利用,并开发土地利用政策分析工具SAIT。本文主要介绍SENSOR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路线,以及SAIT工具的模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政策 可持续发展 SENSOR—SAIT 土地多功能利用 政策选择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国土空间的多功能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治芳 刘学录 +3 位作者 李晓丹 王淑媛 孙静 徐一恒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64-176,共13页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特征,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差异性演变特征进...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特征,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差异性演变特征进行评价。【结果】从时间上看,市域土地利用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产功能上定西市与甘南州有明显提升,其余各市域均维持稳定或有微量下降;生活功能变化不显著,整体有微量提升。空间上,市域综合功能表现为中心强边缘弱的格局特点,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呈现反制现象。9市“三生空间”功能的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为主,总体呈现“中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兰州、定西、庆阳3市在生产功能上具有比较优势;兰州、临夏、天水、平凉4市(州)在生活功能上具有比较优势;白银、甘南、庆阳、武威4市州在生态功能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征。【结论】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市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强少弱多”的格局;土地多功能利用的耦合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功能的比较优势指数,表明生产、生活、生态以及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6种优势功能区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分布较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黄河流域 优势指数 耦合协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ies of Land Use in China 被引量:27
14
作者 谢高地 甄霖 +4 位作者 张彩霞 邓祥征 Hannes Jochen KOENIG Karen TSCHERNING Katharina HELMI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0年第4期311-318,共8页
人类活动驱动着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而导致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中国的土地利用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决策者来说,要准确预见一项发展政策对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复杂影响是非常困难的。本文构建... 人类活动驱动着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而导致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中国的土地利用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决策者来说,要准确预见一项发展政策对土地利用及其功能的复杂影响是非常困难的。本文构建了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度量框架模型,模拟了2010-2025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响应,并确定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显著影响着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其特征是随着林地面积的扩大,耕地和草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所度量的所有土地利用功能中,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显著增强,调节功能略有增强,而环境净化功能、支持功能明显减弱。通过应用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度量框架模型有助于各级政府评价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functionality land use impact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城市职能视角下“三生”空间的识别与评价——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武子豪 祖健 +1 位作者 史云扬 郝晋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47-2259,共13页
科学识别“三生”空间能够帮助摸清区域空间本底,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类型“三生”功能为基础,结合“三生”功能适宜性识别划定“三生”空间,并对京津冀... 科学识别“三生”空间能够帮助摸清区域空间本底,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类型“三生”功能为基础,结合“三生”功能适宜性识别划定“三生”空间,并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职能分类,分别评价2010—2020年城市群整体与各类城市的“三生”空间格局与转移变化。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三生”空间地理分异规律明显,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现生态-自然生产空间、自然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空间,其中穿插着以各个城市中心为主体的生活-工业生产空间;(2)2010—2020年,仅有生活-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增加,其余空间均减少,4类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转移,其中生态-自然生产空间转为自然生产-生态空间面积最大;(3)京津冀城市群“三生”空间中多为复合功能空间,生态与生产功能呈现多种强度组合方式,2020年新增自然生产-生态空间自然生产适宜性较2010年有所下降;(4)京津冀城市群职能结构分工不明确,相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三生”空间变化相似。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与适宜性识别“三生”空间更加科学准确,划分城市职能类型评价各类城市“三生”功能特征,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城市职能 土地多功能利用 适宜性评价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