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变化及互馈关系
1
作者 殷一丹 鱼腾飞 +2 位作者 任小玢 王占军 刘立超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7期6-18,共13页
退化草地恢复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理解植被与土壤的互馈关系对于指导宁夏退化草地的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13个典型围封的天然草地群落样地为研... 退化草地恢复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理解植被与土壤的互馈关系对于指导宁夏退化草地的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13个典型围封的天然草地群落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植被群落调查,开展宁夏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变化及互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围栏内的植被生长状态和土壤质量优于围栏外,但0~10cm、10~20cm土壤理化性质间无显著差异;过长的围封年限不利于退化草地恢复,围栏内、外的最适宜草地恢复年限存在差异。②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植被盖度和土壤总氮含量直接影响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同时,地理纬度通过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的间接影响对植被地上生物量起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恢复 植被变化 土壤变化 互馈关系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小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评价和预测 被引量:61
2
作者 王效举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5-139,共5页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年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的评价。通过土壤信息系统和土壤变化数据库的建立,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年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的评价。通过土壤信息系统和土壤变化数据库的建立,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壤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地等二十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性质和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内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内土壤质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变化 土壤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土壤变化的坡面侵蚀过程模拟 被引量:22
3
作者 段建南 李保国 +2 位作者 石元春 严泰来 朱德海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3,共7页
借鉴国内外土壤侵蚀建模的经验与技术,针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微机技术,建立了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数学模型SLEMSEP,并在晋西北砖窑沟试验区得到了验证。模拟过程以天为步长,可预报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基于日降水... 借鉴国内外土壤侵蚀建模的经验与技术,针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微机技术,建立了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数学模型SLEMSEP,并在晋西北砖窑沟试验区得到了验证。模拟过程以天为步长,可预报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基于日降水量的坡面土壤侵蚀量,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为水土保持的决策和具体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SLEMSEP模型可进行长期模拟,应用于土壤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过程 土壤变化 数学模型 水土保持 降水量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与土壤变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雪峰 王效举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8年第1期64-67,共4页
本文在提出土壤变化概念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上镶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物理性质诸方面的正、逆向效应,最后指出研究农业生产对土壤变化的影响是发展持续农业所必需的.
关键词 土壤变化 农业生产 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效举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4-31,共8页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变化 土地利用 土壤质量指数 红壤丘陵 千烟洲试验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土壤变化暨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国际研讨会侧记 被引量:5
6
作者 潘根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9-220,共2页
关键词 土壤变化 长期试验 生态系统 国际研讨会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美国农业部 探测计划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名油页岩废渣场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华 李璐 张文兴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19-124,共6页
广东茂名油页岩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堆放场占地面积8.1km2,分别堆放在采矿场的南北两地,称为南、北排土场.通过对油页岩工业固体废渣堆置场裸地、植林5年、植林16年和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试验区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化活性进... 广东茂名油页岩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堆放场占地面积8.1km2,分别堆放在采矿场的南北两地,称为南、北排土场.通过对油页岩工业固体废渣堆置场裸地、植林5年、植林16年和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试验区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化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排裸地土壤含水差、贫瘠、酸性强;植林16年多的南排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都明显改善;但植林5年的北排土壤与裸地土壤性状相差不大.研究还发现大叶相思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比桉树好;废渣场生物修复过程非常缓慢,必须辅以人工措施才能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土壤变化 油页岩废渣场 茂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变化研究现状浅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铁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4-59,共6页
系统地分析了土壤变化概念、类型及其变化因素 ,重点论述了当代农业利用的特点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阐述了当前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揭示了土壤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土壤变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尺度和大尺度上 ... 系统地分析了土壤变化概念、类型及其变化因素 ,重点论述了当代农业利用的特点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阐述了当前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揭示了土壤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土壤变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尺度和大尺度上 ,为区域持续农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变化 土壤评价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毛管中水密度变化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密度变化的启示
9
作者 李超 程东会 +4 位作者 马成龙 乔晓英 黄梦楠 王一式 杨银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0-448,共9页
土壤水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全面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微米直径的石英管模拟多孔介质的孔隙系统,采用质量-体积法测量了直径在50~530μm之间的8个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的密度。结果表明:当石英管... 土壤水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全面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微米直径的石英管模拟多孔介质的孔隙系统,采用质量-体积法测量了直径在50~530μm之间的8个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的密度。结果表明:当石英管直径小于75μm时,水的密度大于体相水的密度,最高密度为1.19 g/cm^(3);而直径为100~250μm时,水的密度略小于体相水,最低为0.98 g/cm^(3)。水密度随石英管径而变化的规律可以用类似纳兰-琼斯势的经验公式来表达。研究表明:能使水密度增大或减小的水化作用、水-固界面作用、毛细作用或空化机制均不能解释石英管中出现的水密度变化。分析认为,毛管中的复杂的水动力学和流变学,特别是管嘴的剪切增稠及其逆过程可能是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密度变化的物理机制。该机制不同于解释土壤水密度变化的传统理论,为土壤水密度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把石英管中水密度变化规律与基于多孔介质毛管束概念的土壤含水率模型结合,可以预测不同含水率土壤中水的密度。进一步的研究应该从流变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剪切速率与黏度和黏度与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构建毛管水和土壤水密度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直径石英管 高密度水 低密度水 剪切增稠 土壤水密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南疆“春灌-秋灌”土壤水盐变化及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郭涵 马英杰 +1 位作者 王广宁 马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1432,共11页
为探讨南疆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春灌-秋灌”期间土壤水盐变化及暗管排水排盐的影响规律,明晰当地盐碱地治理的暗管布设适宜参数,本研究于2023年5月和9月分别进行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的排盐淋洗试验,设置无暗管(CK),间距20 m、埋深1.0 m(... 为探讨南疆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春灌-秋灌”期间土壤水盐变化及暗管排水排盐的影响规律,明晰当地盐碱地治理的暗管布设适宜参数,本研究于2023年5月和9月分别进行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的排盐淋洗试验,设置无暗管(CK),间距20 m、埋深1.0 m(A1),间距20 m、埋深1.2 m(A2),间距30 m、埋深1.2 m(A3),间距40 m、埋深1.2 m(A4),间距20 m、埋深1.5 m(A5),共六个处理,分别测定淋洗前后土壤水盐及暗管排水流量和电导率,分析土壤水盐的动态变化以及暗管系统的排水排盐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含水量、含盐量分别呈现上低下高、上高下低的分布规律。两次淋洗后,土壤含盐量表聚现象明显减弱,各处理0~20 cm土壤平均含盐量降低44.83%。排水流量呈现先快速增大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排水电导率在出流过程中相对平稳。与CK相比,A5处理两次淋洗0~6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显著提高436.88%、404.27%。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对A1~A5处理进行排盐效果评价,两次评价结果均为A5处理最优。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暗管间距20 m、埋深1.5 m的布设参数可有效提高暗管排水效率,促进土壤脱盐,可以在南疆粉壤土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盐 土壤水盐变化 脱盐率 单位面积排水排盐量 春灌 秋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与水分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显紫 侯会静 +2 位作者 韩正砥 詹沐霖 钱翔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4,共8页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C)),分析水稻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试验表明:至水稻分蘖期时,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值均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9.85%~48.78%,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值是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的处理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5.35%~33.08%;而从水稻拔节期起,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2.71%~56.26%,除FB处理硝态氮含量降低外其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9.21%~105.80%。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而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是常规淹灌高于控制灌溉。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水稻分蘖期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提升了稻田土壤氮素的养分累积,其中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效果较好。控制灌溉使得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铵态氮的含量。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效益,控制灌溉与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控制灌溉 联合调控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氮素变化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滴灌带首尾部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12
作者 周慧 赵太平 +2 位作者 徐红梅 孙杰 杜红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11期75-76,共2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地埋滴灌带首尾部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选择一块农田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地埋滴灌带首尾部不同距离的取样点。通过测量取样点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地埋滴灌带首尾部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地埋滴灌带首尾部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选择一块农田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地埋滴灌带首尾部不同距离的取样点。通过测量取样点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地埋滴灌带首尾部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埋滴灌带首尾部土壤水分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滴灌带首部、中部、尾部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匀性一般,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土壤质地差异、滴灌带堵塞、滴灌带内水压分布不均以及覆膜影响等。研究结果对于地埋滴灌带的埋设设计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滴灌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滴灌 滴灌带 土壤水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土壤的变化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良梧 周建民 +3 位作者 刘多森 I.V.Ivanov V.A.Gemkin V.Y.Prikod’ko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25-229,共5页
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具有过渡特性的、质地较砂、肥力一般的粟钙土为代表,从轻度放牧疏林草地、轻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以及耕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角度,阐明了草原土壤... 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具有过渡特性的、质地较砂、肥力一般的粟钙土为代表,从轻度放牧疏林草地、轻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以及耕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角度,阐明了草原土壤的变化。进而指出,在干旱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背景下,人为的滥垦和不合理的管理,以及过度放牧是引起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蚀沙化和土壤养分丧失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栗钙土 土壤变化 草原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与苜蓿地土壤水分特征
14
作者 任鸿武 汪星 +4 位作者 吕雯 滕远 杨赵昱 侯嘉娜 马维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6,177,共10页
[目的]探究柠条与苜蓿土壤水分特征,阐明宁南山区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宁夏固原彭阳县人工种植柠条林地(20 a)与紫花苜蓿地(18 a)0—200 cm土层生长季土... [目的]探究柠条与苜蓿土壤水分特征,阐明宁南山区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宁夏固原彭阳县人工种植柠条林地(20 a)与紫花苜蓿地(18 a)0—200 cm土层生长季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结果](1)人工柠条林地与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0—200 cm土层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大于苜蓿地,苜蓿地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大于柠条林地;(2)柠条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苜蓿地整体呈现“S”形;(3)人工柠条林地与苜蓿地分别在60—200 cm土层和4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系数趋于稳定,柠条林地在3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于苜蓿地;(4)人工柠条林地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储水量较苜蓿地显著提高(p<0.05),5月7日—6月7日和6月26日—7月9日人工柠条林地平均土壤储水量高于苜蓿地;(5)人工柠条林地与苜蓿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最深层为人工柠条林地40 cm土层、苜蓿地30 cm土层,人工柠条林地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速度大于苜蓿地。[结论]苜蓿地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相较于人工柠条林地较低,且4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补给有限,易造成水分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柠条苜蓿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储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小区域水平上不同时段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和分析 被引量:55
15
作者 王效举 龚子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1-149,共9页
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的概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a后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统计分析了农田、桔园、牧草地、人工林。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土壤质量 土壤变化 土地利用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圈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被引量:31
16
作者 赵其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土壤圈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即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界面,是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土壤圈的物质循环是全球变化中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土壤圈及其物质循环的结构与功能,对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即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界面,是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土壤圈的物质循环是全球变化中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土壤圈及其物质循环的结构与功能,对全球变化,特别对全球土壤变化有密切关系。土壤圈在全球土壤变化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圈与地圈各圈层的物质循环;水土资源的时空变化;土壤肥力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与环境建设等,这些都是全球土壤变化,特别是中国全球变化的主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全球土壤变化 物质循环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幼林地喷施草甘膦后土壤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德喜 洪长福 黄龙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0-102,105,共4页
对长泰县岩溪国有林场杉木幼林场喷施草甘膦后土壤变化的初步研究表明,喷施地比不喷地在根系密集区其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喷施地比不喷地土壤容重值下降,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土壤自然含水率都... 对长泰县岩溪国有林场杉木幼林场喷施草甘膦后土壤变化的初步研究表明,喷施地比不喷地在根系密集区其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喷施地比不喷地土壤容重值下降,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土壤自然含水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土壤pH值喷地施地比不喷地微小下降,喷施草甘膦的幼林杉木与用人工除草深翻杉木相比,生长情增况相似,但不喷、无人工除草的杉木林长势却明显不如喷施或有人工除草抚育的杉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草甘膦 土壤变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全球环境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元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3年第2期19-23,共5页
本文着重论述了“土壤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圈通过其内部一系列的理化、生化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产生CO_2、CH_4、N_2O等“温室效应”气体特别是CH_4和N_2O向大气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着重论述了“土壤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圈通过其内部一系列的理化、生化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产生CO_2、CH_4、N_2O等“温室效应”气体特别是CH_4和N_2O向大气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又会引起土壤沙漠化、酸化、盐渍化等退化过程的进一步加剧,严重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加强科学宣传,提高全球民众环境意识,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提出相应措施,是适应或改变上述全球变化的重要战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变化 温室气体 气侯变化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变化改善措施分析
19
作者 欧珠旺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045-048,共4页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西藏作为我国重要行政区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其农业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西藏农业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区域生物多样性,更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西藏作为我国重要行政区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其农业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西藏农业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区域生物多样性,更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土壤是支撑农业生态与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石,其养分状况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生态功能的发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地方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西藏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发生了一些变化,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方式,而西藏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的变化也成为了生态学与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西藏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变化及影响因素,本文展开了更加全面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农业 生态系统 土壤养分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种植区域土壤环境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拉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0014-0017,共4页
青稞是我国西藏地区藏族人们的主要种植物,可作为粮食、燃料、饲料,也可以制作成为啤酒、医药品和保健品,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青稞种植在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建设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青稞种植中会明显受到土壤因素的影响,在土壤环... 青稞是我国西藏地区藏族人们的主要种植物,可作为粮食、燃料、饲料,也可以制作成为啤酒、医药品和保健品,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青稞种植在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建设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青稞种植中会明显受到土壤因素的影响,在土壤环境变化下连带出青稞作物产量的影响。因此,为切实提高青稞的产量和质量,当前还需要做好土壤环境变化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种植管理措施和技术应用方案,促进青稞种植产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种植区域 土壤环境变化 作物产量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