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壤植被不同参数化方法的流域蒸散发模拟 被引量:7
1
作者 邵薇薇 徐翔宇 杨大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4,共9页
植被和土壤是水循环中的重要载体,模拟流域水循环时植被和土壤的参数化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流域蒸散发模拟中分布式模型和集总式概念模型的土壤植被参数化方法,计算了潘家口水库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流域蒸散发,分析了不同时间尺... 植被和土壤是水循环中的重要载体,模拟流域水循环时植被和土壤的参数化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流域蒸散发模拟中分布式模型和集总式概念模型的土壤植被参数化方法,计算了潘家口水库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流域蒸散发,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流域蒸散发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得出:(1)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植被参数化方法包括对植被时空分布与变化的描述,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植被-大气中水分和能量的传输过程的描述。(2)从GBHM模型与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模型的对比分析可知,在流域尺度上,年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之间呈互补的高度非线性关系;但在山坡和小时时间尺度上,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之间呈正比关系,并可近似为线性正比关系。(3)基于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参数化分析可知,考虑植被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度能改善对流域蒸散发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精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影响随着时间尺度变小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参数化 分布式模型 集总式模型 流域蒸散发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坡面生态工程意义 被引量:49
2
作者 周跃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它把植被及其对坡面不稳定的影响与侵蚀过程联系起来,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土壤植被系统”,它强调了生态工程途径的生物生态学属性,由它可推导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即土壤植被系统的... 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它把植被及其对坡面不稳定的影响与侵蚀过程联系起来,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土壤植被系统”,它强调了生态工程途径的生物生态学属性,由它可推导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即土壤植被系统的若干属性和性能。这些理论实体和假设有助于对坡面生态工程科学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系统 坡面生态工程 侵蚀控制 土壤分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系统与坡面生态工程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跃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8年第A12期102-107,共6页
利用植被的抗蚀护坡潜能控制侵蚀和稳定坡面越来越成为自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坡面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由于它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和它的动态属性,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 利用植被的抗蚀护坡潜能控制侵蚀和稳定坡面越来越成为自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坡面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由于它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和它的动态属性,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土壤植被系统”。它强调了生态工程途径的生物生态学特征、自我发展属性、自适应属性、环境控制属性和竞争发展属性。土壤植被系统概念是一种理论实体,由它可推导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即土壤植被系统的若干属性和性能。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属性和性能的确立有助于对坡面生态工程科学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系统 坡面生态工程 生态学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跳峡土壤植被系统不同类型的研究
4
作者 周跃 李玉辉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3年第A09期68-77,共10页
关键词 虎跳峡 土壤植被系统 类型分析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土壤植被系统中Hg元素的化学地理特征
5
作者 曾水泉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0年第4期61-66,共6页
Hg元素在不同的土壤植被系统中,其化学地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循环的周期长短都不同。研究表明,在海南岛不同的土壤植被系统中,Hg元素的丰度差异明显,其主要是受土壤理化特征、植被类型及其生物量,生长量和Hg元素化学地理特征等因素的... Hg元素在不同的土壤植被系统中,其化学地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循环的周期长短都不同。研究表明,在海南岛不同的土壤植被系统中,Hg元素的丰度差异明显,其主要是受土壤理化特征、植被类型及其生物量,生长量和Hg元素化学地理特征等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土壤植被系统 生物吸收 生物归还 循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植被响应
6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6 位作者 燕亚平 韩学敏 李璐 厚富来 杨学东 季亚新 董少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2-812,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开采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地表植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以及土壤速效钾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采矿活动导致土壤性质发生了改变,使其留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相较于矿区周边明显降低。在地下水位埋深<0.5m的湖滨带存在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此处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因此仅分布有少数几种喜水耐盐碱的植物;当地下水埋深在0.5—7m时,地表植被生长受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的是半依赖地下水型植物。当地下水埋深>7m时,地下水难以借助毛细作用力上升至植被根系,植被群落获取水分的主要条件为大气降水,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着耐旱型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 生态演化 煤矿区 泊江海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承载力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贺丽 黄雪梅 +7 位作者 陈德朝 瞿艳萍 李红霖 吴科君 吴世磊 杨靖宇 鄢武先 邓东周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 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SWCCV。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极重度沙地土壤容重最大(1.43±0.12 g·cm^(-3)),轻度沙地最小(1.30±0.20 g·cm^(-3)),其中>20~40 cm土层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容重与极重度沙地和重度沙地差异显著(P<0.05)。在>0~20 cm、>20~40 cm、>20~40 cm三个土层内,四种沙化草地土壤剖面团聚体整体表现在>0.25~0.5 mm粒级的百分点占比最高,平均分别达到66.72±15.97%、56.28±14.44%和44.67±12.57%,随深度增加表现为降低的变化趋势。极重度沙地和中度沙地>0~2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最大(4.68%和46.13),而>20~40 cm、>40~60 cm土层,主要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最好,而极重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相对较差。(2)轻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6.45%估和17.53%测,中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3.74%估和15.62%测,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3.14%估和15.56%测,极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9.1%估和13.34%测。(3)轻度沙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4 765沙、3 200高、4 507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52%。中度沙地为7 668沙、5 255高、6 873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6%。重度沙地为6 933沙、4 618高、5 980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0%。极重度沙地为5 755沙、3 850高、5 165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61%。研究结果为揭示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机理和技术参考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化 土壤有效水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若尔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舟”60助力我国首次土壤植被系统水分透视航空试验
8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24年第4期39-39,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滦河流域联合开展遥感试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基于航空平台开展的“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分透视遥感试验,为促进生态涵养、践行绿色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空间科学 科研团队 遥感试验 滦河流域 生态涵养 空天信息 土壤植被系统
原文传递
不同放牧管理下祁连山区冬季牧场植被-土壤协同耦合效应评价
9
作者 于泽航 俞旸 +4 位作者 曹铨 刘玉祯 冯斌 张小芳 董全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共12页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获取协同耦合度模型,用于评价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下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放牧+补饲草地的植被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的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围封草地的土壤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下协同耦合度依次为围封(0.510)>放牧+补饲(0.482)>完全放牧(0.397),其中围封草地属于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放牧+补饲草地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完全放牧草地属于轻度失调同步衰退发展型。综上,祁连山区冬季围封草地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但未达到最佳协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放牧管理 植被-土壤系统 协同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教育视域下自然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案例研究——以“植被与土壤”主题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明扬 马倩怡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59,54,共6页
本研究基于自然教育的视角,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资源,围绕“植被与土壤”主题内容,依据“分析探索—设计建构—评估反思”模型,开发了自然类研学旅行课程案例,旨在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行动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态度、意... 本研究基于自然教育的视角,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资源,围绕“植被与土壤”主题内容,依据“分析探索—设计建构—评估反思”模型,开发了自然类研学旅行课程案例,旨在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行动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环境态度、意识与观念,同时为其他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研学旅行课程 自然教育 植被土壤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土壤-植被系统中硅、铝、铁和锰的循环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小川 蔡蔚祺 徐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典型草原中Si、Al、Fe和Mn在生态系统各分室中的分配和循环。结果表明,各分室中元素的贮量顺序为:Si>Al>Fe>Mn,且其贮量在年度之间有变动。草原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很小一部分贮存于生物系统中,而...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典型草原中Si、Al、Fe和Mn在生态系统各分室中的分配和循环。结果表明,各分室中元素的贮量顺序为:Si>Al>Fe>Mn,且其贮量在年度之间有变动。草原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很小一部分贮存于生物系统中,而生物系统中元素的绝大部分贮存于根系中。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年的运转,输出量大于输入量,生物系统中大部分元素的贮量减少。 各元素在生态系统各分室间的循环量大小顺序与其贮量大小顺序相符。生物活体对Si、Al、Fe和Mn的年总吸收量在羊草草原分别为28.8、5.19、3.15和0.183g·m^(-2)·a^(-1),在大针茅草原分别为13.4、2.27、1.14和0.0567g·m^(-2)·a^(-1);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年矿化量在羊草草原分别为94.1、16.1、10.5和0.39g·m^(-2)·a^(-1),在大针茅草原分别为57.3、9.12、5.24和0.157g·m^(-2)·a^(-1),释放/吸收比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土壤植被系统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地系统地表植被-土壤状态演化路径识别与过程分析
12
作者 田一禾 焦心 +1 位作者 孙强强 孙丹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154,共6页
旱地系统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地表状态的非线性演化深刻影响着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但现有研究尚未全面揭示其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基于2001—2022年逐月植被和土壤地表要素丰度值时间序列产品,采用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趋势和... 旱地系统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地表状态的非线性演化深刻影响着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但现有研究尚未全面揭示其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基于2001—2022年逐月植被和土壤地表要素丰度值时间序列产品,采用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趋势和转折点检测算法,识别旱地系统植被-土壤状态演化路径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2001—2022年,中国旱地系统光合植被和非光合植被端元丰度值都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土壤生境端元丰度值呈显著减少趋势;②光合植被突然上升、A形上升和V形上升的状态演化路径类型分别占旱地总面积的9.9%、16.8%和21.9%,而非光合植被对应的3种状态演化路径则分别占9.1%、12.6%和28.8%;③整体上旱区的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裸露的减少,但局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和人类活动导致植被退化。本文为理解中国旱地系统的地表状态演化及其响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土地退化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系统 植被-土壤状态 端元丰度值时间序列 离散小波变换 演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旱期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魏丽 杜筱玲 刘文英 《江西气象科技》 2004年第4期22-26,共5页
根据农田实际观测资料,利用改进的彭曼公式和设计的高温强度指数等。分析了江西省2003年特大高温干旱期间土壤水分特征、农田蒸发散量、高温强度指数与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6-9月特大高温干旱期间,江西省土壤-植被-... 根据农田实际观测资料,利用改进的彭曼公式和设计的高温强度指数等。分析了江西省2003年特大高温干旱期间土壤水分特征、农田蒸发散量、高温强度指数与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6-9月特大高温干旱期间,江西省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变化特征与高温干旱的空间分布、强度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土壤水分的最低值与高温强度的峰值有10d左右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土壤植被 大气水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露天矿山修复对植被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14
作者 刘江 司洪涛 +7 位作者 李成 朱冬雪 冯樊 严有龙 王科 王琛 毛铮 徐铭泽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19,30,共6页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林作为参照,在样地中设置样方开展植物群落调查,测定0~10 cm、11~20 cm、21~30 cm土层的有机质、容重、石砾含量,计算不同修复年限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析露天矿山修复的植被-土壤系统固碳效应及潜力。结果表明:露天矿山修复后植被-土壤碳密度增加缓慢,修复5年期与1年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修复区植被各组分碳密度表征为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显著大于11~20 cm和21~30 cm土层(P<0.05),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效应;修复后1~5年植被-土壤系统平均固碳速率为0.039 kg/m^(2)·a,固碳速率随演替呈增加趋势,土壤固碳速率为植被的1.8倍。以复垦和植被建设为主的露天矿山人工修复措施可以快速提升修复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是增强矿区生态碳汇的有效途径,露天矿山修复固碳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露天矿山 植被土壤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7
15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9-814,共6页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 ;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 ;在 2 0~ 5 0 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 ,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 ,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 ,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 ;土壤 -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 固定过程 土壤-植被系统 系统演变 水环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 被引量:87
16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5-611,共7页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向钙积旱成土发育,地表生物结皮发育;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影响现有防沙固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土壤-植被系统 水分平衡 干旱层 牛物结皮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满公路两侧森林区土壤-植被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龙 韩丽君 +3 位作者 何东坡 穆立蔷 曹军 姜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2-78,共7页
测定绥满公路(301国道)海林至亚布力段森林区路侧土壤及红松等19种植物叶片中Pb,Cd,Cu,Zn,As的质量分数,研究5种重金属元素在公路路侧森林区土壤-植被中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背景值,土壤... 测定绥满公路(301国道)海林至亚布力段森林区路侧土壤及红松等19种植物叶片中Pb,Cd,Cu,Zn,As的质量分数,研究5种重金属元素在公路路侧森林区土壤-植被中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背景值,土壤的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Cd为重污染,Zn,Cu,Pb,As为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等级达到中度污染,但重金属质量分数除Cd略高外,其余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Cd是道路交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公路两侧植物叶片中Cd质量分数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中Cd质量分数随距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公路旁侧森林区土壤与植被主要重金属富集区距公路约40~60m范围之内。19种植物作为防治公路重金属污染林带树种的适宜性比较研究表明:蒙古栎、白桦、臭松等树种可以作为公路旁侧防治重金属污染林带的骨干树种推广使用;春榆、裂叶榆和毛赤杨等树种可作为重金属污染区绿化重点选用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满公路 森林区 土壤-植被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39
18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4 位作者 孙启祥 周金星 张建锋 刘国华 李冬雪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在总结分析土壤健康概念与内涵、土壤-植被系统的组成与边界的基础上,着重从植被类型与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化学健康和生物健康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土壤-植被系统 土壤健康 植被类型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群落生物量及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86
19
作者 杜峰 梁宗锁 +2 位作者 徐学选 山仑 张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3-1683,共11页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长特性的测定,分析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过程、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探讨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效应,并利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养分对群落生物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除速效磷外,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NO3-N、NH4-N和速效钾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步调基本一致。(2)从撂荒年限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0~20、20~40cm土壤层NO3-N含量与撂荒年限相关显著,说明演替过程中有机质、速效磷和NO3-N有较为明显的植被土壤效应,而其它土壤养分与撂荒年限相关不显著,不能排除演替初始条件和植物暂时固定的影响;从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群落生物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NO3-N、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正效应,而对NH4-N具有负效应,但都不显著。(3)通径分析说明撂荒年限、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变异量对生物量表现为正的直接作用,其中以撂荒年限和土壤水分波动量作用较大,土壤养分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以土壤全氮最大,全钾和速效钾影响较小;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盖度和群落组成种的生态学特性造成的(撂荒年限较大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于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波动造成的(撂荒年限通过土壤水分的间接负作用)。(4)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幂函数递减过程,演替后期群落根冠比有增加的趋势,演替后期序列种根冠比和根长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生物量积累和有机质分解等,进而会影响到植被土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演替 群落生物量 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草地土壤—植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潘存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群落土壤-植被系统的变化,同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背景区到强烈活动区,景区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均趋于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群落土壤-植被系统的变化,同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背景区到强烈活动区,景区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均趋于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化,群落由少数物种控制,群落稳定性下降;表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明显趋于退化,土壤养分中碱解氮含量相应下降,而磷、钾的有效性则提高。相关分析表明,景区草甸表层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旅游活动对景区草甸干扰的实质是草甸土壤—植被系统协同响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植被系统对旅游干扰的响应要快于土壤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土壤-植被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群落特征 喀纳斯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