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用控释氮肥对潮土区麦-玉轮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土壤氮素供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玉东 谭德水 +4 位作者 李子双 李洪杰 张灵菲 马垒 刘兆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5,共7页
本研究以位于山东德州的连续10年控释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试验设置不施氮肥(PK)、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控释氮肥(CRF1)和控释氮肥减量20%(CRF2)5个处理,分别在玉米抽雄期、灌浆期和小麦拔节期... 本研究以位于山东德州的连续10年控释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试验设置不施氮肥(PK)、农民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控释氮肥(CRF1)和控释氮肥减量20%(CRF2)5个处理,分别在玉米抽雄期、灌浆期和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氮磷钾全量养分、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含量,测定不同处理玉米、小麦及作物周年产量,以探究长期施用控释氮肥对潮土区麦-玉轮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土壤氮素供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控释氮肥可显著提升土壤氮素供应能力,CRF1处理与OPT处理相比,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提升14.10%和9.45%,铵态氮在抽雄期提升125.53%,小麦拔节期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提升63.73%和200.35%。与FP处理相比,CRF1处理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3.13%、16.73%和14.89%,而CRF2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变化。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产量与灌浆期土壤碱解氮和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密切相关,小麦产量则受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孕穗期碱解氮和铵态氮、灌浆期碱解氮以及成熟期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综合调控。综上所述,控释氮肥可通过调控氮素释放提高玉米和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且在减量20%控释氮肥下仍可保证作物不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控释氮肥 作物产量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于婷婷 钱海燕 +1 位作者 周杨明 杨梅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0-542,共13页
【目的】土壤氮素是湿地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鄱阳湖受损湿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鄱阳湖退田还湖区中的双退区选择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的马... 【目的】土壤氮素是湿地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鄱阳湖受损湿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鄱阳湖退田还湖区中的双退区选择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的马影湖湿地4类受损湿地土壤,分别为沼泽土、草甸土、草甸沼泽土和次生草甸沼泽土,研究0~20 cm(表层土)、20~40 cm(中层土)和40~60 cm(深层土)3个土壤剖面的全氮(TN)、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聚类推进树算法量化环境因子对氮素的相对贡献,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氮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氮素的影响路径。【结果】除沼泽土NH_(4)^(+)-N以中层土最高及次生草甸沼泽土土壤TN、NO_(3)^(-)-N、NH_(4)^(+)-N分别以中层土和深层土最高外,其余土壤类型皆以表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最高,分别为TN(0.35±0.03)g/kg、NH_(4)^(+)-N(4.02±0.38)mg/kg和NO_(3)^(-)-N(4.84±0.53)mg/kg。土层深度、有效磷(AP)对氮素分布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pH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SOC)、AP、有效钾(AK)间接影响到氮素,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影响SOC间接影响到氮素。【结论】与鄱阳湖天然湿地相比,区内4类受损湿地土壤氮素含量均处于极低水平,各氮素最高值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中TN以草甸土含量最高也最易淋失,其次为草甸沼泽土、次生草甸沼泽土,沼泽土最少且最易被流水冲洗,氮素的积累和分布受土层深度、AP、pH、CEC等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氮素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双退区 鄱阳湖退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制度及间作对燕麦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宁 赵桂琴 +2 位作者 张丽睿 杜文盼 柴继宽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的施氮制度对燕麦/豌豆间作体系中燕麦的吸收情况以及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N0(不施氮)、N1(基肥20%+分蘖期追肥20%+开花期追肥60%)、N2(基肥20%+分蘖期追肥30%+开花期追肥50%)和N3(基肥2... 【目的】研究不同的施氮制度对燕麦/豌豆间作体系中燕麦的吸收情况以及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N0(不施氮)、N1(基肥20%+分蘖期追肥20%+开花期追肥60%)、N2(基肥20%+分蘖期追肥30%+开花期追肥50%)和N3(基肥20%+分蘖期追肥40%+开花期追肥40%)4个施氮制度;3种种植模式(燕麦/豌豆间作、燕麦单作和豌豆单作),研究施氮制度对间作燕麦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施氮制度和间作对燕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影响显著。间作燕麦籽粒产量在N2处理下最大,较N3增产22.48%。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间作燕麦的吸氮量较单作燕麦分别提高了26.5%、15.8%、7.3%和17.1%;间作燕麦在N2处理下吸氮量最大,为71.2 kg/hm^(2),较N0增加了49.9%。在0~20 cm土层间作燕麦的土壤全氮含量在N0、N1、N2和N3处理下分别较单作提高12.9%、11.2%、15.4%和6.9%;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均高于单作燕麦。【结论】在20~40 cm土层,间作燕麦较单作燕麦的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增加;铵态氮含量降低,但增加和降低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豌豆间作 氮素吸收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的响应
4
作者 唐维春 刘小娥 +3 位作者 苏世平 田晓娟 唐庆童 张婧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4-997,共14页
土壤氮素矿化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而温度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对于明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 土壤氮素矿化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而温度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对于明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地、灌丛林、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青杄-白桦林(Picea wilsonii-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和青杄林(Picea wilsonii forest)]在不同温度(15℃、25℃和35℃)下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草地的0~20 cm土层外,其余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速率随着温度(15~35℃)的增加而增大,且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演替的正向推进,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白桦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最大,分别均是草地、灌丛林、青杄-白桦林、青杄林的1.63倍、1.61倍、1.25倍、1.47倍;而青杄-白桦林的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是草地、灌丛林、白桦林、青杄林的0.68倍、0.72倍、0.84倍、0.97倍;(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呈降低趋势,以0~20 cm土层的最大;(4)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在15℃培养和25℃培养下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温度敏感系数Q10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而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在25℃培养和35℃培养下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将为群落土壤的质量演变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矿化 温度 演替阶段 兴隆山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氮素硝化潜力的影响
5
作者 席杰 刘小娥 +3 位作者 苏世平 张龚 唐维春 师微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0-267,276,共9页
【目的】旨在探究随着温度的变化,土壤氮素硝化量和硝化速率的变化机理。【方法】以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新疆杨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歇性好氧淋洗法在室内培养,研究... 【目的】旨在探究随着温度的变化,土壤氮素硝化量和硝化速率的变化机理。【方法】以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新疆杨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歇性好氧淋洗法在室内培养,研究在不同温度(15、25、35℃)下,5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的氮素硝化特征。【结果】在前期培养内(0~7 d),在同一温度下(35℃),侧柏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氮素硝化速率最大,分别比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新疆杨林、侧柏林和刺槐林高8.8%、62.6%、64.8%、77.0%。在15~35℃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5种林分的硝化速率和硝化量均增加;在整个培养期(84 d)内,5种林分的硝化量在35℃达到最大,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五种林分的硝化量均值表现为35℃>25℃>15℃,且侧柏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氮素硝化量最大,分别比新疆杨刺槐混交林、刺槐林、新疆杨林和侧柏林高2.5%、13.2%、28.7%、40.8%。【结论】在所有土层中新疆杨-刺槐混交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5种林分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混交林的硝化量和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纯林;各林分敏感性均表现为25℃/15℃>3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土壤氮素硝化 林分类型 兰州市南北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与水分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姚显紫 侯会静 +2 位作者 韩正砥 詹沐霖 钱翔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4,共8页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C)),分析水稻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试验表明:至水稻分蘖期时,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值均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9.85%~48.78%,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值是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的处理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5.35%~33.08%;而从水稻拔节期起,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2.71%~56.26%,除FB处理硝态氮含量降低外其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9.21%~105.80%。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而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是常规淹灌高于控制灌溉。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水稻分蘖期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提升了稻田土壤氮素的养分累积,其中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效果较好。控制灌溉使得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铵态氮的含量。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效益,控制灌溉与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控制灌溉 联合调控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氮素变化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1
7
作者 廖晓勇 张杨珠 +2 位作者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94-98,共5页
氮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和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是 ,农田中过量施用氮素却可导致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的各种行为 ,特别是各种形态氮素的转化和氮肥的主要去向 ,并概述了氮肥施用的新技术 。
关键词 土壤氮素转化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氮素行为 氮肥施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小生境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氮素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罗永均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263-265,共3页
对滇东石漠化坡地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云南松纯林、元江栲栎原生林和小铁仔灌丛5种植被类型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生境和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在不同生境中的氮素... 对滇东石漠化坡地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云南松纯林、元江栲栎原生林和小铁仔灌丛5种植被类型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生境和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在不同生境中的氮素累积差异。结果表明:石沟生境的氮素累积状况优于土面生境;土壤中的有机碳、氮含量随植被演替逐渐增加;云南松林生长受氮素限制严重;两种小生境中云南松林全氮、水解性氮、硝态氮含量均不及对照样地;铵态氮含量在小铁仔灌丛与云南松纯林土壤中出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得出结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坡地植被恢复受氮素影响严重,应加强土面生境云南松林土壤养分归还,混种本地含氮量高的植物,以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小生境 喀斯特 土壤氮素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氮素特性分析
9
作者 黄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0192-0195,共4页
过量使用氮肥会导致大量氮素通过土壤淋溶至地下,致使地下水体污染严重。本研究选择在广西典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剖面层次发育明显性质不同的两种土壤剖面,研究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各氮素形态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旨在更好地了... 过量使用氮肥会导致大量氮素通过土壤淋溶至地下,致使地下水体污染严重。本研究选择在广西典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剖面层次发育明显性质不同的两种土壤剖面,研究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各氮素形态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旨在更好地了解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在土壤氮素利用方面的差异,为合理施用氮肥和提高氮素利用水平,并为减少氮素进入地下水体造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非岩溶区 土壤氮素特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丁卓玛 《西北园艺》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减氮增效提质的影响,为马铃薯绿色种植的氮素管理提供新思路。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4个施氮量与4种硝化/脲酶抑制剂配施处理方式,研究对马铃薯植株光合作用、产量、土壤氮素...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减氮增效提质的影响,为马铃薯绿色种植的氮素管理提供新思路。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4个施氮量与4种硝化/脲酶抑制剂配施处理方式,研究对马铃薯植株光合作用、产量、土壤氮素含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硝化/脲酶抑制剂配施可降低叶片中硝态氮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土壤在高氮水平(N4)下氮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干物质累积和产量,在高氮(120 kg/hm2)水平下,硝化/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效果为T1(NBPT)>T2(DCD)>T3(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脲酶抑制剂 马铃薯 土壤氮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稻田养鱼提高稻田土壤氮素利用效率的策略研究
11
作者 纪孟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0061-0064,共4页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农业生态系统,包括水稻、土壤、水体、微生物群落及各种动植物。水稻是稻田生态系统的主要作物,土壤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生长空间,同时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氮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广泛存...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农业生态系统,包括水稻、土壤、水体、微生物群落及各种动植物。水稻是稻田生态系统的主要作物,土壤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生长空间,同时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氮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中。科学合理的水管理和耕作方式对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流失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鱼 土壤氮素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52
12
作者 于淑芳 杨力 +3 位作者 张民 吴文良 巨晓棠 田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44-1749,共6页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和97.7%;控释尿素施氮量为6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1.57%和54.14%。控释尿素施氮量为8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40%和22.09%。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60-100 cm土层中,控释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不施氮肥处理差异不显著,普通尿素处理小麦收获后60~8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60~100 cm土壤硝态氮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肥料氮素下移明显。试验结果显示,施用控释尿素增加了耕层(0~20 cm)土壤的氮素积累,减少了氮素向土壤深层移动的数量,有利于减少施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控释尿素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80
13
作者 陈永亮 陈保冬 +3 位作者 刘蕾 胡亚军 徐天乐 张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07-4815,共9页
作为植物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丛枝菌根真菌能与地球上80%以上的陆生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帮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中的P、N等矿质养分。目前,丛枝菌根真菌与氮素循环相关研究侧重于真菌对氮... 作为植物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丛枝菌根真菌能与地球上80%以上的陆生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帮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中的P、N等矿质养分。目前,丛枝菌根真菌与氮素循环相关研究侧重于真菌对氮素的吸收形态以及共生体中氮的传输代谢机制,却忽略了丛枝菌根真菌在固氮过程、矿化与吸收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以及氮素淋洗过程等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所起到的潜在作用,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丛枝菌根真菌是影响土壤氮素循环过程的重要因子。总结了丛枝菌根真菌可利用的氮素形态及真菌的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在调控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学意义,同时提出了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氮素吸收 土壤氮素循环 土壤氮库 生态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对落叶松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杨秀清 韩有志 +2 位作者 李乐 陈欣 游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656-4664,共9页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更新幼苗空间格局特征;依据协同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定量估计土壤氮素营养空间异质性与落叶松更新格局之间的空间...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更新幼苗空间格局特征;依据协同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定量估计土壤氮素营养空间异质性与落叶松更新格局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探讨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对落叶松幼苗更新格局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还是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山地阔叶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氮素总量及速效态氮素均存在很大差异。阔叶林中,硝态氮在整个研究样地尺度(>70.71m)上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所占比重为81.5%)。针叶林中,硝态氮则在相对小的尺度范围(47.90m)呈现更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变异。且阔叶林中土壤氮含量显著地高于针叶林。(2)华北落叶松苗更新空间分布格局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更新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针叶林为77.4%,阔叶林为85.2%),随机变异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2.6%和14.8%)。(3)阔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高,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随机性(R2=0.078)。针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低,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氮素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与过程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整个研究样地水平上,硝态氮与更新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结构比为59.4%~77.7%)。NO3--N含量较高或铵、硝态氮的比例较低的土壤环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更新格局 土壤氮素 异质性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地膜覆盖时期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5
15
作者 李世清 李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王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19-1526,共8页
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 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能显著提高 0~ 2 0 cm土层的含水量 ;覆膜对 5 cm处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 ,即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影响显著 ,中期影响较小 ;覆膜能增加土壤呼吸和有机氮的矿化 ,因而显著影响土壤剖面中 NO- 3-N的累积 :表现为在收获时覆膜 3 0 d和 60 d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明显下降 ,而全程覆膜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显著增加 ,在覆膜的基础上施用氮肥 ,这种作用会更加突出。显然全程覆膜易造成有机质的大量矿化和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地膜覆盖时期 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 有效性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氮素转化和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赵征宇 孙永红 +3 位作者 赵明 蔡葵 王文娇 陈建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8-212,共5页
通过大田番茄试验,进行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施用对土壤NO3--N和NH4+-N含量以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番茄各生育期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无机N配施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变化动态相似。番茄拉... 通过大田番茄试验,进行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施用对土壤NO3--N和NH4+-N含量以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番茄各生育期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无机N配施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变化动态相似。番茄拉秧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N和有机C含量有明显变化,且均为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化肥处理。有机氮与无机氮配施比例为3∶2,对土壤N素矿化与固持、土壤全N与有机C的提升以及增加番茄产量较为有利。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肥料施用无相关性,可能是受番茄产量高低的影响。各处理的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而下降,番茄果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无机肥 土壤氮素 土壤有机碳 番茄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土壤氮素矿化参数与氮素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55
17
作者 巨晓棠 边秀举 +2 位作者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51-259,共9页
应用间歇淋洗培养方法 ,以长期不同培肥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 ,求得土壤氮素矿化参数 ,并探讨氮素矿化潜势 (N0 )、碱解氮、微生物氮、可浸提易矿化氮、全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35℃和 2 0℃条件下培养 ,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 应用间歇淋洗培养方法 ,以长期不同培肥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 ,求得土壤氮素矿化参数 ,并探讨氮素矿化潜势 (N0 )、碱解氮、微生物氮、可浸提易矿化氮、全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35℃和 2 0℃条件下培养 ,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试验数据 ,模拟方程和模拟参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经过 15年的培肥和轮作 ,无论是单施氮肥区 ,还是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区 ,N0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这标志着土壤活性有机氮库增加。k值变化范围在 0 0 0 4 6 2 8~0 0 1314 8d- 1之间 ,说明可矿化氮以每天 0 46 %~ 1 31%的平均速率矿化释放。而且 ,在本试验条件下 ,淋洗液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可溶性有机态N ,因此进行氮素矿化研究时 ,同时测定NH4 N、NO3 N和Norg的含量是必要的。 35℃下 ,N0 占全氮的比例为 7 2 3%~ 17 36 % ,变异系数 30 4% ;易矿化有机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为 0 2 7%~ 0 48% ,变异系数 2 0 0 % ;碱解氮占全氮的比例为 5 55%~ 6 54% ,变异系数仅 5 8% ;微生物氮占全氮的比例在 2 16 %~ 5 18%之间 ,变异系数 2 8 8%。从几种指标测得的平均值看 ,N0 >碱解氮 >微生物氮 >易矿化氮 ,而变异系数是N0 >微生物氮 >易矿化氮 >碱解氮。虽然N0 的绝对值远高于田间实际矿化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土壤氮素 矿化参数 氮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林土壤氮素和微生物量碳氮随海拔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33
18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2 位作者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1-268,共8页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3个海拔梯度的总无机氮含量在表土层差异不显著,而亚表土层无机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和3 549 m处差异显著;表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一致,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海拔梯度差异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处最高,但3个海拔梯度的差异不显著,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海拔梯度降低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氮、TOC、T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解氮、TOC和TN显著正相关(P<0.05);pH值与水解氮、TO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NH4+-N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林 海拔梯度 土壤氮素 土壤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氮肥与施氮量下夏玉米水、氮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被引量:46
19
作者 易镇邪 王璞 +2 位作者 刘明 吕丽华 魏凤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以两个夏播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氮肥与不同施氮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的水分与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增大,产量、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W PE)增大,氮肥利用率(NUE)降低;(2)夏玉米W PE与NUE具有较明显... 以两个夏播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氮肥与不同施氮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的水分与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增大,产量、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W PE)增大,氮肥利用率(NUE)降低;(2)夏玉米W PE与NUE具有较明显的基因型差异,W PE郑单958较大,NUE农大108较大;(3)W PE与NUE均受到氮肥类型的影响,W PE郑单958复合肥>普通尿素>包膜尿素,农大108处理间差异较小,以复合肥略大,普通尿素和包膜尿素相当。与普通尿素相比,包膜尿素与复合肥利用率较高,郑单958施N 90 kg/hm2与农大108施N 180 kg/hm2时,两者对NUE的提高尤为明显;(4)本试验条件下,经过夏玉米生长季,两品种各处理均出现土壤氮素表观亏缺,亏缺量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各条件下郑单958亏缺量较农大108大;氮肥类型间土壤氮素表观亏缺量表现为复合肥>包膜尿素>普通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类型 施氮量 水分生产效率 氮肥利用率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Ⅱ.夏玉米 被引量:91
20
作者 周顺利 张福锁 王兴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不同氮肥用量下研究了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同时对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的盈余与亏缺进行了表观估算 ,结果表明 :0~ 1 0 0 cm土体内 ,夏玉米一生中土壤硝态氮均表现为在中间土层含量低 ,上层和下层含量高 ,一般... 在不同氮肥用量下研究了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同时对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的盈余与亏缺进行了表观估算 ,结果表明 :0~ 1 0 0 cm土体内 ,夏玉米一生中土壤硝态氮均表现为在中间土层含量低 ,上层和下层含量高 ,一般以表层最高 ,但受降雨的影响在高氮肥处理会出现下层高于表层的现象。施氮肥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 ,而且提高程度与用量成正相关。降雨时土壤硝态氮可随水下移 ,在干旱条件下也可随水上移。土壤硝态氮的运移不仅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还取决于硝态氮含量 ,含量越高 ,向下移动的越深 ,淋失的可能性越大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土壤氮素盈余主要出现在夏玉米播种~ 9叶展和 9叶展~吐丝两个生育阶段 ,吐丝~收获则出现土壤氮素的亏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玉米一生中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量明显增大 ,最高平均可达 2 74 .1 kg N/hm2。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氮损失是盈余氮素的一个主要去向 ,而硝态氮淋洗是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氮素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土壤硝态氮 土壤氮素 表观盈亏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