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黛静 刘毅昕 +3 位作者 陈慧平 方凌 李春喜 王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田(SNDF)以及单施化肥(F).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在不同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NDF处理在小麦成熟期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分别为36.40 g/kg、491.56 mg/kg、273.10 mg/kg,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225.7%,SDF在小麦成熟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OC)质量分数为7.79 g/kg,SOC、土壤DOC、土壤MBC、土壤LOC和碳库管理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研究发现SNDF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改善效果最好,该结果为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纯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 被引量:68
2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0%,其贮量的微小变化,都可显著地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改变.为了解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作者于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0~1...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0%,其贮量的微小变化,都可显著地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改变.为了解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作者于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0~10cm和10~20cm土层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自由态和闭锁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阔叶林土壤(P〈0.05).但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有机碳的比率没有规律;两种林分土壤的自由态、闭锁态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仅在常绿阔叶林下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呈显著正相关;杉木纯林土壤各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低于常绿阔叶林,且与全磷的相关性低于有效磷,这说明磷的有效性影响杉木纯林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纯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混交经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杜满义 范少辉 +3 位作者 刘广路 漆良华 唐晓鹿 肖复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4,共6页
以江西省安福县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混交经营模式对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大小顺序为毛竹纯林(14.56t/hm2)>竹杉混交林(12.33 t/hm2)>... 以江西省安福县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混交经营模式对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大小顺序为毛竹纯林(14.56t/hm2)>竹杉混交林(12.33 t/hm2)>竹阔混交林(10.42 t/hm2),并且达到显著性差异。(2)混交经营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c T)、活性有机碳含量(c L)、稳定态碳含量(c NL)、碳库指数(CP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竹杉混交林土壤碳库活度(L)、碳库活度指数(LI)值最大,竹阔混交林氧化稳定系数(k OS)值最大。以毛竹纯林作为参考计算不同混交经营模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值:竹杉混交林(106.96)>毛竹纯林(100.00)>竹阔混交林(71.06)。(3)在此次研究中竹杉混交经营模式对土壤具有培肥作用,处于良性管理状态,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纯林 竹阔混交林 竹杉混交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伊犁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东 肖治国 +3 位作者 赵玉 邓霞 孟祥霞 罗青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7,共7页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干扰情况。以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SOC中的分配情况,各类有...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干扰情况。以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SOC中的分配情况,各类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CPMI。研究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有显著差异,SOC含量为草地>林地>耕地>荒地;WSOC含量为耕地(最高)>荒地(最低);易氧化碳(ROC)含量为草地最低;在0—20cm和20—40cm土层,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草地(最高)>林地(最低);ROC含量为荒地高于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R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除林地外,其他样地MB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W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ROC,MBC和WSOC所占SOC比例各不相同,且碳库的活度主要取决于ROC所占比例,ROC所占比例为荒地>耕地>林地>草地;MBC所占比例为荒地>耕地>草地>林地;WSOC所占比例为耕地>林地>荒地>草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各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情况为ROC>MBC>WSOC。(3)不考虑土层深度影响,耕地ROC含量与MBC含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林地SOC含量与ROC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荒地SOC含量与WSOC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SOC,ROC,MBC,WSOC含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总体偏低。(4)同一土地利用类型,CPMI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先增大后减小;0—20cm土层的CPMI为林地>荒地(100)>耕地>草地。土地利用类型由荒地、草地、耕地转变为林地,有利于CPMI的提高,有利于土壤培肥,促进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管理指数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9
5
作者 杨丽霞 潘剑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2-506,共5页
就目前国内外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各种测定方法及其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测定方法
原文传递
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及其表征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70
6
作者 倪进治 徐建民 谢正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3,共8页
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 (C0 )的大小和周转可以指示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以及养分的循环状况。对浙江省 11个土壤的研究表明 ,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幅度为 184 87~ 30 2 2 4 1mg/kg ,占土壤总有机碳的 2 91%~ 8 94 % ,生物活性有机... 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 (C0 )的大小和周转可以指示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以及养分的循环状况。对浙江省 11个土壤的研究表明 ,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幅度为 184 87~ 30 2 2 4 1mg/kg ,占土壤总有机碳的 2 91%~ 8 94 % ,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k为 0 0 0 70~0 0 199d- 1。C0 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有效氮、CEC、重铬酸钾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都呈显著性正相关 ,k与这些指标均无相关性。C0 与重铬酸钾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均无相关性 ,k只与水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呈显著性正相关 (R2 =0 4 684 ,P <0 0 2 5)。水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百分比是表征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周转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活性有机 周转速率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平 李凤民 刘淑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4-228,共5页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25年施肥对平凉黑垆土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以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大,其中以S+NP处理最高,达1071.00μg/g,M+NP处理为940.85μg/g,M处理为776.90μg/g,分别...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25年施肥对平凉黑垆土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以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大,其中以S+NP处理最高,达1071.00μg/g,M+NP处理为940.85μg/g,M处理为776.90μg/g,分别比CK增加1.86倍、1.51倍和1.07倍,单施N肥处理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影响不大,为399.10μg/g,仅比CK增加6.4%,NP配合处理为621.60μg/g,比CK增加65.76%。增施有机肥料可明显增大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NP化肥配合施用也有良好效果,N肥单施无明显作用。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百分比为2.70%~6.34%,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K)为0.0223~0.0301d-1,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在土壤中的半周转期(T1/2)为22.55~31.09d。土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库(C0)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总有机碳(TOC)呈显著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生物活性有机 周转速率 半周转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还田对植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杜倩 黄容 +5 位作者 李冰 王昌全 文登鸿 谢云波 陈玉蓝 冯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0-1450,共11页
为探索不同来源的生物炭及其还田方式对连作植烟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四川盐源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类型(玉米秸秆生物炭YM、油菜秸秆生物炭YC)配合不同还田方式(条施、穴施、条施+穴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酶... 为探索不同来源的生物炭及其还田方式对连作植烟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四川盐源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类型(玉米秸秆生物炭YM、油菜秸秆生物炭YC)配合不同还田方式(条施、穴施、条施+穴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酶活性在烤烟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物炭类型和还田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与CK(不添加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的土壤TOC含量增加了6.9%~39.7%,其中油菜生物炭穴施还田的效果最佳。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其中油菜生物炭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平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生物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则相反;与CK相比,玉米生物炭和油菜生物炭穴施还田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5.3%~36.4%和33.3%~51.3%;油菜生物炭穴施还田的烤烟旺长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最高,较CK分别增加了34.6%、28.9%和38.3%。土壤蔗糖酶、蛋白酶活性总体受生物炭类型和还田方式的显著影响,与CK相比,油菜生物炭穴施还田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4.1%~30.6%;玉米生物炭对烤烟现蕾期和成熟期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提升效果总体优于油菜生物炭。综上,生物炭还田总体增加了植烟土壤有机碳库含量和酶活性,其中油菜生物炭穴施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蔗糖酶活性的提升效果较佳。本研究结果为植烟土壤保育技术和生物炭在烟草生产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土壤活性 生物炭 烤烟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碳对苹果根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秦嗣军 张阔 +2 位作者 齐边斌 于波 吕德国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5-1304,共10页
以辽中地区较为典型的低碳砂质果园土壤为栽培基质,以‘寒富’苹果/山荆子幼苗(Malus×domesica‘Hanfu’/M.baccata)为试材,以有机物料分解最终产物之一且易被吸收利用的葡萄糖作为碳源,通过设置添加葡萄糖及土壤灭菌处理,研究苹... 以辽中地区较为典型的低碳砂质果园土壤为栽培基质,以‘寒富’苹果/山荆子幼苗(Malus×domesica‘Hanfu’/M.baccata)为试材,以有机物料分解最终产物之一且易被吸收利用的葡萄糖作为碳源,通过设置添加葡萄糖及土壤灭菌处理,研究苹果根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和根系呼吸等生理代谢过程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添加葡萄糖和灭菌后添加葡萄糖处理整体上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而单纯土壤灭菌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添加葡萄糖和灭菌后添加葡萄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苹果植株根系参与呼吸代谢途径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并且增强光合能力,促进了植株生长。综上,在低碳砂质土壤中,按照土壤微生物碳本底水平添加5倍量的易分解碳源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碳库组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强化了苹果叶片光合能力,并最终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葡萄糖 土壤灭菌 根区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呼吸代谢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桂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滕秋梅 沈育伊 +7 位作者 徐广平 黄玉清 张中峰 张德楠 周龙武 孙英杰 黄科朝 何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1-1122,共12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林龄(1、2、3、4、5和8 a)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林龄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1~8 a桉树土壤有机...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林龄(1、2、3、4、5和8 a)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林龄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1~8 a桉树土壤有机碳范围在5.79~15.57 g·kg^-1之间,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8 a>5 a>3 a>4 a>2 a>1 a。(2)土壤非活性有机碳、碳储量随林龄和土层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有机碳基本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表现为8 a>5 a>4 a>3 a>2 a>1 a,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随林龄变化无明显规律,8 a和其他林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3)碳库管理指数随林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8 a桉树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 a对照马尾松林。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储量、碳库活度、全氮、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不同林龄和土层间碳库管理指数有差异性。适当延长桉树人工林的轮伐周期,减少人为对林地凋落物和林下植被的干扰,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进而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林龄 土壤有机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郭宝华 范少辉 +2 位作者 杜满义 刘广路 苏文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3-728,共6页
以江西省安福县15年利用历史的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大小顺序为毛竹人工林(... 以江西省安福县15年利用历史的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大小顺序为毛竹人工林(14.56 t·hm-2)>木荷次生林(14.41 t·hm-2)>杉木人工林(13.39 t·hm-2)>撂荒地(9.53 t·hm-2),3种林地均显著高于撂荒地。(2)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成林地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稳定态碳含量、碳库指数均有大幅度提高,木荷次生林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值均最大,毛竹人工林氧化稳定系数最大,以撂荒地作为参考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值,排列顺序为:木荷次生林(184.61)>毛竹人工林(172.58)>杉木人工林(150.50)>撂荒地(100)。(3)林地对土壤更具有培肥作用,处于良性管理状态,尤其以木荷次生林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管理指数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in Karst Area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慧 张连凯 +1 位作者 曹建华 侯彦林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9期136-139,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veal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arbon management indexes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Method]Soil organic carbon,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veal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arbon management indexes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Method]Soil organic carbon,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carbon management index(CMI)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Guilin Maocun karst area were studied.Sampling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ing was carried out.Heavy potassium chromate method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soil organic matter.333 mmol/L KMnO4 oxid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active organic carbon.[Result]With active soil organic matter increasing,the differences of CMI betwee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were bigger.The CMI value of different land uses was shrubforest paddy fielddry farmland.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labile organic matter was related with major soil properties at a significant level.[Conclusion]Labile organic matter could be us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in kars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area Land use types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e soil organic matter Carbon management index(C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