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矿质氮残留的影响
1
作者 张月 宋明丹 +1 位作者 塔林葛娃 李月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0-88,共9页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但其对春小麦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NPM)共5个处理,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但其对春小麦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NPM)共5个处理,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矿质氮残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NPM)处理下的小麦产量、秸秆干重和收获指数比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13.45%~47.68%、25.71%~43.68%、4.04%~8.78%。NPM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比M处理显著提高了159.52%。NPM处理与N、M处理相比,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11.83%、11.09%,但并无显著性差异。NPM处理的籽粒和秸秆中氮的养分含量与CK、M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3.12%~42.76%,与N、NP处理相比,反而有所下降,可能增施有机肥对籽粒和秸秆中氮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PM处理的籽粒和秸秆中磷的养分含量与NP、N、M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3.88%~24.84%、8.38%~22.50%、2.17%~17.35%。NPM处理的籽粒和秸秆中钾的养分含量与N、M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54%~30.97%、4.64%~25.19%。NPM处理的籽粒和秸秆氮养分吸收量与CK、M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66.73%~74.48%、33.10%~71.31%,与N处理相比,有所下降。NPM处理的籽粒和秸秆磷钾养分吸收量最高,与NP、N、M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0.84%~21.25%、1.51%~12.26%、30.50%~50.55%。60~100 cm土层中,NPM处理土壤NO_(3)^(-)-N含量低于其他处理,降低了0.63%~7.75%。表明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降低深层土壤6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在0~20、40~100 cm土层,NPM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比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4.56%~16.96%。表明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深层土壤40~1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的残留从而增加矿质态氮的固定,减少氮素损失。因此,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是提高春小麦产量、秸秆量,小麦籽粒和秸秆的养分吸收以及养分吸收量,降低深层土层硝态氮含量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春小麦 养分吸收 土壤硝态氮 土壤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陶武辉 沈玉芳 李世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3-108,共6页
【目的】研究施氮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作物和施肥2个因子,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作物处理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的差异。【结果】不同施氮处理... 【目的】研究施氮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作物和施肥2个因子,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作物处理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的差异。【结果】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矿质氮累积量有明显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和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较小;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矿质氮累积量均以0~20 cm土层最高,从总体上看,随着施氮量增加,较深土层(80~1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矿质氮累积量亦有所增加;不同作物间,除施90 kg/hm2磷+45 kg/hm2氮处理时,种植黑麦草作物的0~2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余施氮处理对种植两种不同作物土壤的NO3--N含量和NH4^+-N含量均未产生明显影响,在相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地和苜蓿地0~100 cm土层土壤总矿质氮累积量的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均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矿质氮含量及累积量有一定影响,土壤矿质氮含量及累积量均与施氮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区 土壤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流与坡面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兴昌 张亚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17期1256-1259,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有效作用深度(EffectiveDepthofInterac-tion,EDI),对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分别提出用拐点法和反推法确定EDI。结果表明:①径流与土壤硝态氮EDI明显大干与铵态氮EDI,两者之差为(7-15)cm...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有效作用深度(EffectiveDepthofInterac-tion,EDI),对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分别提出用拐点法和反推法确定EDI。结果表明:①径流与土壤硝态氮EDI明显大干与铵态氮EDI,两者之差为(7-15)cm;②秸杆覆盖可显著增加硝态氮EDI,且覆盖量越大,EDI值越大;③施肥对土壤矿质氮素EDI几乎无影响;④EDI沿坡面分布存在差异,坡面中下部较深,坡上部较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土壤矿质氮 作用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寒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矿质氮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曹晓强 魏永霞 +3 位作者 吴昱 冀俊超 刘慧 刘继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5-313,333,共10页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矿质氮特征,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庆安国家灌溉试验重点站测坑内进行了试验观测,按照不同的灌溉模式设置了控制灌溉(KG)、间歇灌溉(JG)和湿润灌溉(CI)3个试验处理,以当地常规的插秧...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矿质氮特征,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庆安国家灌溉试验重点站测坑内进行了试验观测,按照不同的灌溉模式设置了控制灌溉(KG)、间歇灌溉(JG)和湿润灌溉(CI)3个试验处理,以当地常规的插秧淹灌(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的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值、以产量为基准的全球变暖潜势值及0~60 cm土壤NH^(+)_(4)-N含量和NO^(-)_(3)-N含量的变化过程,以及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矿质氮含量与CH_(4)和N_(2)O排放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稻田土壤各土层温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各处理CH_(4)和N_(2)O排放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形变化趋势,CH_(4)和N_(2)O的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从时间上来看,CK、JG、CI处理的稻田土壤NH^(+)_(4)-N含量拐点在分蘖中期和抽穗开花期,KG处理拐点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而所有处理的土壤NO^(-)_(3)-N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分蘖前期;从空间上来看,不同处理稻田土壤NH^(+)_(4)-N平均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而NO^(-)_(3)-N平均含量CK处理随土层深度逐步增加,其余各处理为先减少再增加变化趋势。土壤温度与CH_(4)排放量有显著相关性,而与N_(2)O排放量相关性不显著;各处理土壤NH^(+)_(4)-N含量与CH_(4)和N_(2)O排放量呈正相关,而土壤NO^(-)_(3)-N含量与CH_(4)和N_(2)O排放量呈负相关。各处理稻田CH_(4)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K、JG、KG、CI,N_(2)O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I、KG、JG、CK,各处理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均与CK处理差异显著(P<0.05),从单位产量温室效应(GWPy)来看,KG、JG、CI处理分别较CK处理降低24.98%、27.69%和24.06%。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稻田减排和提高土壤矿质氮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稻田 灌溉模式 气体排放 增温潜势 土壤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食细菌线虫对连作草莓幼苗生长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贺勤 张林林 +3 位作者 刘奇志 张航 白鹏华 栾小兵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5-360,共6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接种食细菌线虫对连作草莓幼苗生长、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接种食细菌线虫(CK)、接种食细菌线虫2条/克土(A)和接种食细菌线虫8条/克土(B)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食细菌线虫能够...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接种食细菌线虫对连作草莓幼苗生长、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接种食细菌线虫(CK)、接种食细菌线虫2条/克土(A)和接种食细菌线虫8条/克土(B)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食细菌线虫能够使连作草莓植株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13.35%~14.60%、14.17%~26.07%、25.61%~46.32%、31.20%~68.98%、9.09%~13.41%和6.12%~13.03%,使根系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17.78%~22.8%;使连作草莓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9.14%~13.48%、9.06%~11.92%和6.95%~9.46%;接种量为2条/克土处理的影响作用大于接种量为8条/克土的处理。总之,接种食细菌线虫促进了连作草莓幼苗的生长,提高了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矿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细菌线虫 连作草莓 土壤 土壤矿质氮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山和遮阳网覆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全氮及矿质氮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莉 吴福忠 +4 位作者 杨万勤 陈良华 何伟 苟小林 李志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7-172,177,共7页
以炼山和不炼山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阳网地表覆盖的方法,在炼山后覆盖60,150,300d动态采集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全氮和矿质氮及其格局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炼山表现出降低土壤全氮含量的趋势,但能显著增加覆... 以炼山和不炼山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阳网地表覆盖的方法,在炼山后覆盖60,150,300d动态采集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全氮和矿质氮及其格局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炼山表现出降低土壤全氮含量的趋势,但能显著增加覆盖60d和150d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遮阳网覆盖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炼山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减小趋势,且明显增加炼山环境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炼山和覆盖60d和150d内保肥作用明显。相对于遮光率100%的遮阳网,遮光率85%的遮阳网覆盖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土壤矿质氮的增加;同时,炼山和遮阳网覆盖显著改变并提高土壤矿质氮占全氮的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山 遮阳网覆盖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矿质氮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对煤矿复垦土壤氮素利用及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若扬 郝鲜俊 +3 位作者 吕鉴于 高文俊 张博凯 薛玉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8-293,共6页
采煤塌陷新复垦土壤有效氮含量低而有机无机培肥过程中氮有效性变化尚不明确,依托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山西省孝义市水峪煤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设置8个不同处理包括3个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处理(鸡粪与化肥1∶1氮量在100,150,200 kg/hm^2... 采煤塌陷新复垦土壤有效氮含量低而有机无机培肥过程中氮有效性变化尚不明确,依托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山西省孝义市水峪煤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设置8个不同处理包括3个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处理(鸡粪与化肥1∶1氮量在100,150,200 kg/hm^2配施,表示为MF100、MF150、MF200),与单施不同用量化肥氮(0,100,150,200 kg/hm^2,表示为IF0、IF100、IF150、IF200)相比较,以不施肥为对照(CK)。通过测定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及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确定适合该矿区复垦土壤施肥处理和最佳氮肥用量,从而为高产高效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等养分条件下,MF150比IF150玉米籽粒产量提高了12.45%,差异显著(P<0.05);同时MF150处理与IF200、MF200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玉米地上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等氮量条件下,鸡粪和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P<0.05),增幅为39.45%~41.46%。(3)等氮量条件下,鸡粪和化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能显著提高氮肥回收率;不同施肥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IF10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24.08 kg/kg,并且该处理与MF150无显著差异,而等氮量下MF150较IF15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提高了49.56%)。(4)作物收获后0—40 cm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但是等氮量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40—60 cm剖面中单施化肥氮各处理矿质氮残留量较配施各处理提高了约18%。总之,MF150施肥处理不仅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而且土壤剖面矿质氮残留较少,可作为培肥该矿区复垦土壤或与本试验土壤类型相似的低产农田的推荐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有机无机配施 作物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矿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吸氮规律与土壤中矿质氮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生秀 贵立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S1期25-31,共7页
在盆栽条件下,小麦吸氮有两个高峰:一是播后1月(分蘖期),二是来年2月(返青期)。小麦生长后期,植株吸收的氮素不但无增,反而明显减少。种与不种作物,土壤矿质氮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整个趋势是,随着温度升高,NH_4^+-N不断减少,在种植作... 在盆栽条件下,小麦吸氮有两个高峰:一是播后1月(分蘖期),二是来年2月(返青期)。小麦生长后期,植株吸收的氮素不但无增,反而明显减少。种与不种作物,土壤矿质氮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整个趋势是,随着温度升高,NH_4^+-N不断减少,在种植作物情况下,减少更剧烈;NO_3^--N大致趋于稳定。后期,种与不种作物土壤中的NH_4^+-N和NO_3^--N含量基本一致,表明种作物的土壤,矿质氮在作物生长后期得到了恢复。不管种植作物与否或休闲期长短,土壤中的矿质氮最后都维持着大致一样的较低水平,有趋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吸氮高峰 土壤中的矿质氮 矿质氮的趋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的含量、累积及其分布特性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建斌 陈竹君 +4 位作者 唐莉莉 翟丙年 许安民 冯武焕 韩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5-680,共6页
测定了西安郊区和杨凌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态氮(铵态氮及硝态氮)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番茄的生长,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因土壤层次不... 测定了西安郊区和杨凌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态氮(铵态氮及硝态氮)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番茄的生长,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因土壤层次不同而异;土壤剖面铵态氮以3月份含量最高,11月份与5月份相近.番茄收获后土壤剖面残留矿质氮以硝态氮为主,约占土壤剖面矿质氮的比例为80%~90%;残留的铵态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相对较为一致.蔬菜生长期间及收获时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均表现出在土壤表层相对累积现象,且温室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残留量仍高于露地及高产农田.为减少硝态氮淋失带来的环境问题,除合理施用氮肥外,如何减少日光温室蔬菜作物收获后残留硝态氮的淋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壤矿质氮 硝态氮累积与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生黑麦草草地矿质氮淋溶与径流流失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兴昌 邵明安 付会芳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2-87,共6页
以人工放水模拟冲刷试验 ,研究多年生黑麦草草地土壤矿质氮素淋溶和径流流失的关系。当硝态和铵态氮肥用量分别达到 50 0 0 kg N/ km2 ,冲刷强度为 1 mm/ min,冲刷时间为50 min时 ,观测氮素径流流失 ,于 48h后检测土壤矿质氮动态。结果... 以人工放水模拟冲刷试验 ,研究多年生黑麦草草地土壤矿质氮素淋溶和径流流失的关系。当硝态和铵态氮肥用量分别达到 50 0 0 kg N/ km2 ,冲刷强度为 1 mm/ min,冲刷时间为50 min时 ,观测氮素径流流失 ,于 48h后检测土壤矿质氮动态。结果表明 ,坡度为 2 5°、2 0°、1 5°、1 0°和 5°土壤 ,铵态氮径流流失量分别为 97.3、87.9、79.0、57.1和 50 .4kg/ km2 ,分别占施氮量的1 .9%、1 .8%、1 .6%、1 .1 %和 1 .0 %。铵态氮淋溶深度仅达到 60 cm,其淋溶量占施氮量的 55.3%~ 86.1 %,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淋溶量逐渐减少。硝态氮随着径流的流失量分别为 575.4、330 .3、2 82 .6、1 40 .1和 91 .0 kg/ km2 ,分别占施氮量的 1 1 .5%、6.6%、5.7%、2 .8%和 1 .8%。硝态氮淋溶与土壤水分入渗同步 ,随着坡度的降低淋溶深度则逐渐增加 ,硝态氮主要在 0~ 60 cm土层累积 ,其累积量介于 2 0 96~ 3433kg/ km2 之间 ,占施肥量的 41 .9%~ 68.7%,而在 60~ 1 0 5cm土层累积量则介于 72 3~ 2 52 1 kg/ km2 之间 ,占施氮量的 1 4.5%~ 5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土壤矿质氮 淋溶 径流流失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暗栗钙土矿质氮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小红 董云社 +1 位作者 齐玉春 耿元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7-393,共7页
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个不同放牧强度羊草草原0~30cm表层土壤中矿质氮(NH4+-N+NO3--N)的浓度特征,研究了它们在生长季期间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羊草草原暗栗钙土中矿质氮主要以NH4+-N形式存在,矿质氮含量仅占土... 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个不同放牧强度羊草草原0~30cm表层土壤中矿质氮(NH4+-N+NO3--N)的浓度特征,研究了它们在生长季期间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羊草草原暗栗钙土中矿质氮主要以NH4+-N形式存在,矿质氮含量仅占土壤全氮的0·20%~0·92%;土壤矿质氮含量随草地放牧强度升高而降低,围封禁牧多年的羊草样地矿质氮含量高于轮牧地和自由放牧地;生长季期间0~10cm、10~20cm和20~30cm各层次土壤NH4+-N和NO3--N含量随土壤温度、水分和植物生长吸收的变化而波动明显,不同深度土壤矿质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层0~10cm土壤矿质氮含量波动幅度最大:在4月和7、8月份,NO3--N和NH4+-N浓度分别出现峰值;NH4+-N和NO3--N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降低,各采样点0~30cm土壤中NH4+-N含量均高于NO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原 暗栗钙土 动态变化 NH4^+-N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 NO3^- 放牧强度 土壤矿质氮 氮含量 N含量 表层土壤 变化情况 土壤全氮 围封禁牧 土壤温度 植物生长 变化趋势 波动幅度 采样深度 生长季 放牧地 8月份 采样点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残体氮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12
作者 吕慧丹 何萍 赵士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4-2031,共8页
【目的】微生物残体氮作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土壤氮组分,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氮肥施用量影响土壤微生物残体氮的转化和积累,研究微生物残体氮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对于优化施氮管理以提高土壤肥力至关重要。【方法】马铃薯... 【目的】微生物残体氮作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土壤氮组分,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氮肥施用量影响土壤微生物残体氮的转化和积累,研究微生物残体氮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对于优化施氮管理以提高土壤肥力至关重要。【方法】马铃薯氮肥管理试验始于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旱作试验站进行。种植模式为马铃薯连作,试验设置4个处理:NE [肥料用量用NE (Nutrient Expert,养分专家系统)推荐确定]、NE-N(不施氮肥)、NE-1/2N (氮肥用量较NE处理减少1/2)和NE+1/2N (氮肥用量较NE处理增加1/2)。于2023年马铃薯收获期,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残体氮含量,分析马铃薯连作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残体氮的影响。【结果】氮肥施用处理较NE-N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TN)和NO-_(3)^(-)-N含量。在20—40 cm土层,土壤NO_(3)^(-)-N和NH_(4)^(+)-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0—20 cm土层,土壤TN、NO_(3)^(-)-N和NH_(4)^(+)-N在3个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NE处理相比,NE-N和NE-1/2N处理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残体氮含量,而NE+1/2N处理并没有增加这些残体氮含量。在所有处理中,真菌残体氮与细菌残体氮的比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且20—40 cm土层中的比值高于0—20 cm土层。在所有处理中,微生物残体氮与土壤全氮的比值达64.2%~73.2%,不同施氮量对0—20 cm深度的比值没有影响;然而,NE-N、NE-1/2N、NE+1/2N处理20—40 cm土层微生物残体氮与土壤全氮的比值较NE处理降低了4.1%~13.2%。NE处理维持了较好的土壤氮平衡,而NE+1/2N处理导致了极大的土壤氮盈余。【结论】在内蒙古马铃薯连作体系,土壤微生物残体氮随氮肥用量逐步增加,在NE推荐施氮量下获得了较高的微生物残体氮积累。因此,基于NE系统推荐施肥能维持土壤肥力和氮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壤矿质氮 微生物残体氮 田间氮平衡 养分专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秆还田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李勇 曹红娣 +5 位作者 储亚云 邓九胜 朱荣松 朱彩云 蒋新华 白洁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9-573,共5页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N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N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使水稻增产5.3%,且N肥运筹模式由传统模式A(基蘖肥:穗肥=5:5,基肥:分蘖肥=6:4)优化为B(基蘖肥:穗肥=6.5:3.5,基肥...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N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N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使水稻增产5.3%,且N肥运筹模式由传统模式A(基蘖肥:穗肥=5:5,基肥:分蘖肥=6:4)优化为B(基蘖肥:穗肥=6.5:3.5,基肥:分蘖肥=8:2)时,增产幅度更大,达9.3%。秸秆全量还田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结实率和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实现水稻增产。秸秆还田影响了水稻生长进程,表现为抑制水稻前期(孕穗期)生长和N素累积,而促进后期生物量增加和N素累积。同一时期,N肥模式B水稻生物量、N素累积量均高于模式A。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矿质N发生变化,水稻生育前期较不还田处理(CK)低,而后期较CK高,且N肥运筹模式B较A高。秸秆还田提高了N肥利用率,RNA、RNB分别比CK增加4.1和8.6个百分点,且土壤N素表观盈余量表现为:RNB<RNA<CK。因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并采用N肥运筹模式B,是实现水稻高产,维持土壤N素平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 氮肥运筹 土壤矿质氮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状况与供氮水平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亚娟 杨俞娟 +3 位作者 张友润 滕一波 方萍 林咸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3-1160,共8页
采用通气培养试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水稻土在不同水分和供氮水平下的矿质氮(TM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氮处理及淹水培养均显著提高青紫泥的NH4+-N含量;除加氮处理淹水培养第7 d外,潮土NH4+-N含量并未因加氮处理或... 采用通气培养试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水稻土在不同水分和供氮水平下的矿质氮(TM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氮处理及淹水培养均显著提高青紫泥的NH4+-N含量;除加氮处理淹水培养第7 d外,潮土NH4+-N含量并未因加氮处理或淹水培养而明显升高。无论加氮与否,控水处理显著提高两种土壤的NO3--N含量,其中潮土始见于培养第7 d,青紫泥则始于培养后21 d;加氮处理可显著提高淹水培养潮土NO3--N含量,却未能提高淹水培养青紫泥NO3--N含量。两种土壤的SON含量从开始培养即逐步升高,至培养21~35 d达高峰期,随后急剧下降并回落至基础土样的水平;SON含量高峰期,潮土SON/TSN最高达80%以上,青紫泥也达60%。综上所述,潮土不仅在控水条件下具有很强硝化作用,在淹水条件下的硝化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氮肥在潮土中以硝态氮的形式流失的风险比青紫泥更值得关注;在SON含量高峰期,两种土壤的可溶性有机氮的流失风险也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状况 供氮水平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硝态氮 铵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旱作水稻的吸氮特征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被引量:16
15
作者 殷晓燕 徐阳春 +2 位作者 沈其荣 周春霖 Klaus Dittert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75-1581,共7页
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 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幼穗分化后水稻的土壤吸氮量占阶段吸氮总量的 6 9.5 % ,比水作水稻多 17.8%。对 0~ 4 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表层矿质态氮大量累积 ,在灌水和降雨的影响下 ,向下层的迁移增加 ,基肥施用后裸地处理 2 0~ 4 0 cm土层的矿质氮高达 10 4 kg N/hm2 。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亏的计算结果表明 ,自分蘖盛期后旱作各处理都表现出土壤氮素不同程度上的表观亏缺 ,然而就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余量而言 ,旱作处理平均高达 12 7kg N/hm2 ,生育前期氮肥的大量投入是氮素盈余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对施用的肥料氮吸收很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水稻 吸氮量 土壤矿质氮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可溶性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段鹏鹏 丛耀辉 +3 位作者 徐文静 张玉玲 虞娜 张玉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717-4727,共11页
【目的】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研究设施番茄生长期内土壤可溶性氮(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动态变化,评估可溶性氮在设施土壤中的作用,为设施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连续两年不施肥(CK)、不同施氮量(N0、N1、N2、... 【目的】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研究设施番茄生长期内土壤可溶性氮(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动态变化,评估可溶性氮在设施土壤中的作用,为设施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连续两年不施肥(CK)、不同施氮量(N0、N1、N2、N3)、单施有机肥(M)以及不同氮量配施有机肥(MN0、MN1、MN2、MN3)的设施番茄栽培的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以及不同施氮量对番茄生长期、休耕期土壤可溶性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在番茄生长期,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P<0.01),特别是提高了矿质氮的含量。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均表现出比较大的动态变化,总体来说,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在第一穗果膨大期最高,在第二穗果膨大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大于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而在收获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大于矿质氮含量,且在整个生长季内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休耕期(番茄收获后60 d),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增加0—5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和0—1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P<0.05);在0—50 cm土层内,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在20—40 cm处有明显的累积。此外,不管是在番茄生育期还是在休耕期,总体上来看,不施有机肥处理下,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以N2处理的含量为最高,而且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可溶性氮中占有更大的比例;而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中,MN2和MN3处理的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最高,而且在可溶性氮库中以土壤矿质氮为主。【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氮肥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更好协调和改善设施土壤中可溶性氮的供应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协调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氮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段鹏鹏 张玉玲 +3 位作者 丛耀辉 徐文静 虞娜 张玉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8-1585,共8页
【目的】土壤固定态铵是肥料氮的一个"临时贮藏库",可逐渐释放以供作物利用,土壤可溶氮则是土壤固定态铵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设施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设施... 【目的】土壤固定态铵是肥料氮的一个"临时贮藏库",可逐渐释放以供作物利用,土壤可溶氮则是土壤固定态铵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设施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设施生产中安全高效的施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番茄为试材,温室内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CK)、施N量0、187.5、375.562.5 kg/hm^2(N0、N1、N2、N3)、单施有机肥(M,75000 kg/hm^2)以及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处理(MN0、MN1、MN2、MN3)。分析了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施肥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的含量(P<0.01);各施肥处理均以第1穗果膨大期时含量最高。总体来看,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以施N 375.0 kg/hm^2处理为最高,而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以施N375.0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和施N 562.5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为最高,但未发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产生显著影响;除收获期20—30 cm土层外,整个生长季内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部分土层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在土壤氮素的固持与释放方面极显著相关,施无机N 375.0 kg/hm^2配合有机肥75000kg/hm^2,可较好地提高土壤中的氮的有效性,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转化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杨馨逸 刘小虎 韩晓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561-2571,共11页
【目的】评价不同施氮量下不同肥力土壤在小麦孕穗期的土壤活性氮组分(土壤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的转化与氮肥利用率的变化。【方法】以长期(37年)定位试验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贫瘠土壤-NF:长期不施肥;低肥力土壤-LF:长期... 【目的】评价不同施氮量下不同肥力土壤在小麦孕穗期的土壤活性氮组分(土壤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的转化与氮肥利用率的变化。【方法】以长期(37年)定位试验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贫瘠土壤-NF:长期不施肥;低肥力土壤-LF:长期施用化肥;中肥力土壤-MF:长期施用低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高肥力土壤-HF: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利用^(15)N示踪法,研究添加外源硫酸铵氮肥(N0:0 kg·hm^(-2)、N1:135 kg·hm^(-2)、N2:180 kg·hm^(-2))之后,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孕穗期)土壤活性氮组分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变化以及与土壤供氮效应之间的联系。【结果】随施氮量增加,不同肥力土壤的可溶性氮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处理最高,而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N2达到最大,N1最低;不同肥力土壤可溶性氮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贫瘠土壤,而微生物量氮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贫瘠土壤>低肥力土壤(P<0.05);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可溶性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在低肥力土壤最大,而在高肥力土壤增幅最小。不同肥力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吸氮总量和吸^(15)N量的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贫瘠土壤(P<0.05),其中,吸收^(15)N量所占小麦吸收总氮的百分比大小变化为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贫瘠土壤(P<0.05)。相同肥力不同处理下,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小麦吸氮量和吸^(15)N肥料的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总体上施氮处理下小麦吸肥料氮所占吸收总氮的百分比的平均值为44%;各肥力土壤中肥料损失量均为贫瘠土壤>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P<0.05),而且氮肥损失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2处理最大;土壤活性氮组分与土壤供氮、氮肥利用率、小麦吸氮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高肥力土壤上添加适宜氮量(135 kg·hm^(-2))利于土壤中活性氮组分的转化,能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不同肥力土壤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采伐迹地火烧黑炭对土壤活性碳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玉哲 刘俊第 +4 位作者 严强 方熊 易志刚 胡亚林 刘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198-7207,共10页
黑炭是火烧过程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火烧迹地的分布具有异质性。为了解黑炭输入量对土壤活性碳氮库的影响,选取中亚热带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炼山1年后移除(B0)、单倍(B1)和双倍黑炭输入(B2)处理和未火烧对照土... 黑炭是火烧过程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火烧迹地的分布具有异质性。为了解黑炭输入量对土壤活性碳氮库的影响,选取中亚热带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炼山1年后移除(B0)、单倍(B1)和双倍黑炭输入(B2)处理和未火烧对照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DOC和DON)、矿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MBC和MBN)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炼山对土壤DOC和DON含量的影响因土层而异,在0—10 cm土层,火烧土壤DOC和DON含量与对照土壤没有显著差异,而在10—20 cm土壤要显著低于对照土壤(P<0.05)。火烧土壤矿质氮、土壤MBC和MBN含量均低于对照土壤,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火烧土壤含水率、pH、全碳和全氮、铵态氮、土壤MBN含量均与黑炭输入量成正比,特别是在10—20 cm土层,B2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B0和B1处理(P<0.05)。对于土壤MBN,黑炭输入处理(B1和B2)火烧土壤MBN含量与对照土壤没有显著差异,而去除黑炭处理(B0)火烧土壤MBN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土壤(P<0.05)。结果说明黑炭输入对火烧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恢复和N素保持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亚热带人工林管理过程中应重视黑炭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山 黑炭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 土壤矿质氮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对湿地松和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健 何宗明 +3 位作者 郜士垒 林宇 赵文东 董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目的】研究地上枯落物和地下根系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提高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碳氮保留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沿海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启示。【方法】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2种典型人工林(湿地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设置去... 【目的】研究地上枯落物和地下根系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提高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碳氮保留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沿海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启示。【方法】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2种典型人工林(湿地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根系、去除枯落物以及对照3种处理,1 a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结果】滨海沙地湿地松林和尾巨桉林碳氮储量差异不明显,去除地上枯落物使尾巨桉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去除地下根系使湿地松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上升,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均降低了2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氮含量,湿地松人工林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后土壤矿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尾巨桉人工林则与之相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碳输入下土壤DOC与DON、MBC、MBN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NO_(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MBC与土壤NH_(4)^(+)-N、NO_(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对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调控地上、地下有机物输入会影响土壤碳氮及其组分,进而影响土壤碳氮库,表明根系和枯落物是土壤碳氮库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会因树种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除根系 去除枯落物 可溶性有机碳氮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矿质氮 滨海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