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土壤稳定性的提高与控制方法
1
作者 王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3期017-020,共4页
伴随着车流量攀升,公路建设面临更高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挑战,路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土壤的稳定性,如此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保障、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的长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土壤稳定性调控技术迈上新台阶。剖析我国土壤稳定性研... 伴随着车流量攀升,公路建设面临更高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挑战,路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土壤的稳定性,如此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保障、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的长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土壤稳定性调控技术迈上新台阶。剖析我国土壤稳定性研究进展,分析了若干新型技术在增强土壤稳固性方面的实施与成效,全面解析了先进土工材料、添加剂工艺、机械优化等实施案例,本篇论文致力于为我国公路路基施工探索新颖的思路与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路基 土壤稳定性 新技术 土工材料 施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稳定性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2
作者 叶莹莹 孙超 +2 位作者 曹颐 张娜娜 韩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622-629,共8页
蔚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交会处,其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灾害多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土体稳定性关系十分紧密,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基于DEM及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快速有效地... 蔚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交会处,其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灾害多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土体稳定性关系十分紧密,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基于DEM及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快速有效地评价蔚县土壤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蔚县土壤稳定性可以划分为不稳定、较稳定和稳定区域,其中不稳定区域面积约643 km^(2),占县域面积的19.97%,主要位于县域南部的深山区,通过与现有崩滑流地质灾害分布对比可知,现有地质灾害中65.63%分布于该区域,与现状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基本一致.该方法简便、实用,可以对相关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稳定性 地质灾害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稳定性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彭东海 秦芳 +3 位作者 苏利荣 李琴 成城 苏天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51-259,共9页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典型岩溶地区土壤稳定性和肥力特征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2种典型土壤综合利用区的撂荒地、核桃单种、核桃/春玉米+秋大豆、核桃/春大豆+秋大豆、核桃...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典型岩溶地区土壤稳定性和肥力特征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2种典型土壤综合利用区的撂荒地、核桃单种、核桃/春玉米+秋大豆、核桃/春大豆+秋大豆、核桃/桑树、核桃/十大功劳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稳定团聚体性和土壤肥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凤山县红壤区核桃单种、核桃/春玉米+秋大豆、核桃套种春大豆/秋大豆、核桃/桑树、核桃/十大功劳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均较撂荒地显著提高>0.25 mm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25 mm机械团聚体含量76.89%~89.02%,降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27.68%~56.80%,土壤机械性平均重量直径提高8.34%~24.19%,土壤水稳性平均重量直径提高5.34%~36.64%,土壤机械性几何平均直径(GMD)提高31.74%~76.99%,土壤水稳性几何平均直径(GMD)提高21.99%~94.37%,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降低3.10%~16.09%。凤山县棕色石灰土区核桃单种、核桃/春玉米+秋大豆、核桃/春大豆+秋大豆、核桃/桑树、核桃/十大功劳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也较撂荒地显著提高>5 mm机械团聚体含量2.44%~19.83%,但只有核桃单种和核桃/十大功劳2种模式的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优于撂荒地,这2种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较撂荒地降低0.76%~2.55%。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稳定性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因此,建议在凤山县红壤区,通过合理的套种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在棕色石灰土区,要根据地形来利用土地,在山坡、山腰等有水土流失风险的地放建议采取核桃单种、核桃/十大功劳模式保持土壤的稳定性,低洼无水土流失风险的地块可以结合当地的情况发展核桃套种适宜的粮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稳定性 土壤肥力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土壤稳定性评估——以张飞庙景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赵保睿 匡明星 +1 位作者 王均浩 覃莹莹 《北京测绘》 2020年第2期229-232,共4页
近年来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频发,为能够减少灾害的影响,需要对特定区域的土壤稳定性进行调查或评估。传统对于土壤稳定性的评估一般是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对事故多发地段对于调查人员的安全影响较... 近年来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频发,为能够减少灾害的影响,需要对特定区域的土壤稳定性进行调查或评估。传统对于土壤稳定性的评估一般是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对事故多发地段对于调查人员的安全影响较大。因此论文利用ArcGIS软件,根据DEM数据以及地区矢量图,通过计算坡度或坡向等方法对云阳县张飞庙景区进行土壤稳定性评估。运用该方法能够快速得到张飞庙景区土壤稳定性情况,确定不稳定区域范围,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土壤稳定性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北方丘陵地带水源地保护区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壤稳定性评价研究
5
作者 王晓婉 姜涛 胡雪松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8期11-12,共2页
借助GIS的3D模型分析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壤情况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水源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提供辅助决策。利用项目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建立DEM,利用Arc GIS等软件以及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为基础模... 借助GIS的3D模型分析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壤情况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水源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提供辅助决策。利用项目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建立DEM,利用Arc GIS等软件以及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为基础模型,对项目区土壤侵蚀强度及空间差异性进行客观评价。采用DEM进行丘陵地区的土壤侵蚀程度评价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研究结论:利用DEM在空间地形处理方面的优势,可更为快速、直观地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程度进行评价,在不能改变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稳定性 土地整理 GIS 丘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棕壤典型草地不同根系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特征
6
作者 杨程高歌 雷少华 +5 位作者 耿韧 周岩 金秋 赵广举 卢慧中 孙国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借助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的因素,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拟合方程。[结果]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均与裸地样地差异性显著(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根系密度影响显著(p<0.05),此外,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紧实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以用根系密度和土壤紧实度很好地拟合(R^(2)=0.730,NSE=0.730)。[结论]两种草地的根系结构均可以提升黄棕壤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根系结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季节变化 植物根系 根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不同土壤类型边坡稳定性评价
7
作者 贺范中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4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特定土壤坡度情况下土壤类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使用有限元法和莫尔-库仑土壤模型进行评估。试验包括了单层土壤剖面、三个水平层土壤剖面以及三个倾斜层土壤剖面的不同试验处理条件。通过分析总位移、极端总应力、极... 本研究旨在研究特定土壤坡度情况下土壤类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使用有限元法和莫尔-库仑土壤模型进行评估。试验包括了单层土壤剖面、三个水平层土壤剖面以及三个倾斜层土壤剖面的不同试验处理条件。通过分析总位移、极端总应力、极端总应变和安全系数等参数的变化,深入探讨了土壤类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土壤剖面和坡度角度对边坡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这对工程设计和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稳定性 土壤类型 2D-FEM 失效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采伐初期对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吴章明 唐思莹 +7 位作者 宋思宇 李聪 刘丽鸽 朱鹏 徐红伟 张学强 张健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7-860,878,共15页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伐处理,分别是S1(10 m采伐+15 m保留)、S2(20 m采伐+30 m保留)和S3(30 m采伐+45 m保留),在采伐1 a后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结果】(1)与未采伐杉木纯林相比,采伐带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2)夏季0~40 cm土层的S2采伐带有机碳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带宽,而S2保留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带宽;冬季表现为S1显著高于其他2个带宽;(3)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4)土壤碳稳定性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40%采伐强度下,适宜选择S1带状采伐组合更有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和指导林业碳汇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带状采伐 土壤有机碳 土壤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方法评价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郁宁 马任甜 +1 位作者 寇太记 焦念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3-2062,共10页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及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以玉米‘郑单958’和花生‘花育16...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及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以玉米‘郑单958’和花生‘花育16’为供试材料,设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和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两种种植模式及P_(2)O_(5)0 kg/hm^(2)(P_(0))和180 kg/hm^(2)(P_(180))两个施磷水平。2022年10月夏季作物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干筛、湿筛和Le Bissonnais[慢速湿润(SW)、预湿后扰动(WS)、快速湿润(FW)]3种方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结果】与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相比,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处理土壤>0.25 mm粒径团聚体(R_(0.25))占比增加了0.2%~6.0%,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增加了1.1%~12.9%,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2.8%~14.3%。与P_(0)相比,P_(180)处理土壤>0.25 mm粒径的团聚体(R_(0.25))占比增加了2.0%~13.3%,土壤团聚体MWD增加了4.2%~22.7%,GMD增加了8.3%~32.6%。各处理土壤团聚体MWD、GMD和R_(0.25)表现为P_(0)FIC<P_(0)RIC<P_(180)FIC<P_(180)RIC。Le Bissonnais法处理中,土壤团聚体MWD表现为SW>WS>FW。此外,干筛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D))与SW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SW))及WS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WS))呈显著正相关(P<0.001),湿筛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W))与FW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FW))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较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且施磷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垄作间作 Le Bissonnais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性研究
10
作者 王利文 齐鹏 +3 位作者 张连科 马慧霞 马娟娟 李志强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LS)、灰钙土(CS)、红黏土(RC)和灌淤土(SS)四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本研究采用干筛-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比例,来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 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LS)、灰钙土(CS)、红黏土(RC)和灌淤土(SS)四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本研究采用干筛-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比例,来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颗粒分形维数(D)、团聚体破坏率(PAD)、>0.25 mm占比[M_((w>0.25))]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红黏土和灌淤土显著性大于黄绵土和灰钙土,几何平均直径红黏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分别为0.41、0.30、0.23和0.21 mm,各土壤类型间差异性显著;颗粒分形维数灰钙土最大,红黏土最小,分别为2.97和2.90;湿筛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红黏土和灌淤土显著小于黄绵土,黄绵土最大;>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最大的是红黏土,为45.87%,灌淤土次之,黄绵土最小,为23.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良好,其中MWD与GMD、M_((w>0.2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AD呈显著负相关(p<0.05);GMD与其他土壤团聚体各项指标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稳定性各指标之间也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表明,土壤抗蚀性红黏土灌淤土较好,黄绵土居中,灰钙土最差。研究结果可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抗侵蚀能力提供参考,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提升及水土保持效应的持续稳定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农田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抗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
11
作者 杨璐 刘小芳 +3 位作者 巨佳敏 张秀敏 常富强 赵勇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5,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坡面长期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荒草坡地为对照,选取坡面沿等高线种植的不同年限(15,25,35 a)柠条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种植柠...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坡面长期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荒草坡地为对照,选取坡面沿等高线种植的不同年限(15,25,35 a)柠条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种植柠条对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中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团聚体含量(WR_(0.25))总体表现为:15 a柠条地>荒草地>25 a柠条地>35 a柠条地,在坡面位置上表现为:坡下>坡顶>坡中>坡上。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有相反的趋势。(2)随着柠条种植年限的增加,相较于荒草地,各坡位柠条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间隔荒草带则持续降低。两者的差值在柠条种植年限大于15 a后逐渐扩大,且在坡下位置最为明显。(3)土壤有机碳和坡位是影响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可蚀性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38.0%和4.1%的变异,其次是种植年限和海拔高度。[结论]黄土丘陵区坡面带状柠条种植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柠条种植小于15 a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和可蚀性的下降,但大于15 a后逐渐有相反趋势,尤其在坡下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种植年限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0
12
作者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8-623,共6页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对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并突出土壤有机物的疏水性对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库组成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定量描述不同土壤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形成过程 ;重视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稳定性和土壤回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有机碳库的性质影响土壤水分湿润速率的机制 ;应用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新知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结构 土壤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 颗粒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物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军 宋乃平 +2 位作者 吴旭东 杨新国 陈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176,共5页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通过测定荒漠草原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9a,17a,27a)0-4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研究人工柠条对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建植过程中,各林龄土壤的颗粒组成均以...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通过测定荒漠草原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9a,17a,27a)0-4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研究人工柠条对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建植过程中,各林龄土壤的颗粒组成均以细沙粒(0.05∽0.25mm)为主,其在柠条灌丛不同部位所占百分比为内部大于外部,不同种植年限柠条土壤粘粉粒百分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粘粉粒(〈0.05mm)含量的增加和中粗沙(〉0.25mm)含量的减少,共同导致柠条林下土壤质地细粒化;不同林龄柠条灌丛各部位SOC含量在垂直剖面上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呈现显著差异(P〈0.01);不同林龄柠条灌丛不同部位SOC含量为灌丛内部大于外部;各林龄柠条灌丛土壤物理稳定性在各年限的内外部整体上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年限内、外部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物理稳定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5cm和20-40cm土层,各年限的土壤物理稳定性整体上是内部大于外部;在5-20cm土层,各年限土壤物理稳定性整体上是外部大于内部,局部有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柠条林 土壤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对色季拉森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慧慧 陈文盛 李江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为分析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控制性试验利用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分析了0—10 cm, 10—20 cm, 20—30 cm深度土层各粒径团粒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SWC),0.25 mm水稳性... 为分析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控制性试验利用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分析了0—10 cm, 10—20 cm, 20—30 cm深度土层各粒径团粒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SWC),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分形维数D、可蚀性K值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季节性冻融导致大团粒含量减少,小团粒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失调。(2)含水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季节性冻融作用整体上导致MWD,GMD变小,D值与K值变大,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4)当土壤冻融次数在一定范围内STF-One中,WSA有所增加,土壤稳定性有所增强。(5)土壤团聚体WSA,MWD和GMD均与D值和K值呈负相关。(6)在SFT-Ys类型土壤中土壤结构变化,0.5 mm粒级是重要临界点。综上,研究为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为冻土潜在受侵蚀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 土壤团聚体 湿筛法 土壤稳定性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阿特伯格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小刚 崔志军 +1 位作者 王玲英 胡恒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0-559,共10页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降低,黏粒的分散性显著增加,阿特伯格极限具有降低的趋势,明确地说明盐化和伴随着的钠质化是土壤结构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黏粒的分散性显著降低,阿特伯格极限显著增加,说明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显著改善盐化土壤的结构性能。可以根据如下公式利用有机质含量(OM)和ESP预测团聚体的稳定性:WSAR=19.4+0.98OM-1.43 ESP(R2=0.5741,n=67)。团聚体稳定性、黏粒分散性、流限和塑限互相之间显著相关,说明流限和塑限可以作为反映盐化土壤结构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 有机质 土壤结构稳定性 阿特伯格极限 团聚体稳定性 黏粒分散性 钠质度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对侵蚀泥沙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于兴修 马骞 +1 位作者 刘前进 张含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6,共5页
以沂蒙山区的棕壤为例,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在分析比较5种典型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土地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对侵蚀泥沙全氮(N)、全磷(P)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山楂园和侧柏林较好,金银花和荒草地... 以沂蒙山区的棕壤为例,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在分析比较5种典型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土地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对侵蚀泥沙全氮(N)、全磷(P)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山楂园和侧柏林较好,金银花和荒草地次之,花生地最差。不同土地覆被类型泥沙全N、全P流失特征差异明显,泥沙流失率与其全N、全P流失参量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结构稳定性通过调节侵蚀产沙进而影响泥沙中N、P的流失特征,山楂园等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好,侵蚀过程中更多地选择性搬运粘粒及精细颗粒,致使泥沙全N、全P流失量较少且含量和富集率较高;而花生地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差,侵蚀过程中更多搬运砂粒及大团聚体破碎分散的细粒,使得泥沙全N、全P流失量较高且含量和富集率较低。泥沙全N、全P富集率在降雨过程中呈逐渐降低的变化,随着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降低,径流过程中泥沙全N富集率较全P的变化剧烈且下降幅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山区 模拟降雨 土壤结构稳定性 侵蚀泥沙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27
17
作者 于海艳 宫汝宁 +3 位作者 周娅 查同刚 聂立水 吕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166,共5页
通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元宝枫、华山松纯林和以侧柏、刺槐为主的混交林)的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在4种典型人工林内分别设置3个20m×20m样地,在每个... 通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元宝枫、华山松纯林和以侧柏、刺槐为主的混交林)的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在4种典型人工林内分别设置3个20m×20m样地,在每个样地中按照“s”形设置3个采样点,按0-10cm,10-20cm,20-3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的大团聚体占各粒级的主体,含量为65%~82%,表现为华山松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油松林〉元宝枫林,林分间土壤团聚体含量在0-10cm土层差异显著(P〈O.05)。(2)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表层(0-10cm)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在不同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在10-20cm,20-30cm的土层无显著差异。(3)4种林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元宝枫林〉华山松林〉油松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20cm差异显著(P〈O.05),土壤有机碳可解释39%土壤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比较而言,元宝枫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高,利于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八达岭地区 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3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王彬 Frederic Darboux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68-73,共6页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 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 a)—多年生灌草(16 a)—半灌木(29 a)—灌木(55 a)—乔木(100 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 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江涛 钟晓兰 赵其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54-2359,共6页
稳定的土壤团聚结构对种子发芽、根系发育、作物生长以及有机碳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人为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上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5个田块耕层土壤团聚体为供试土壤,采... 稳定的土壤团聚结构对种子发芽、根系发育、作物生长以及有机碳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人为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上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5个田块耕层土壤团聚体为供试土壤,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比较,施用畜禽粪便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同母质类型土壤上,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河相冲积物母质土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包括DOC和HWOC)和总磷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化学因子是第一影响因素,土壤碳库因子是第二影响因素,其中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上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土壤化学因子影响;河相冲积物母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土壤碳库因子影响,施用化肥土壤受两个因素影响均较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和钙是本研究条件中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人为扰动 影响因素 因子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秦瑞杰 郑粉莉 卢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为了研究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和Le Bissonnais法中的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4种盆栽方式处理(冰草、高羊茅、紫花苜蓿和空白对照),设... 为了研究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和Le Bissonnais法中的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4种盆栽方式处理(冰草、高羊茅、紫花苜蓿和空白对照),设计的试验天数分别为90 d、130 d、220 d和250 d。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被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皆随植被生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250 d的盆栽试验条件下,空白对照的土壤团聚体MWD基本无变化,而冰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下的MWD在250 d生长期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高羊茅处理的MWD与空白对照处理相同。相关分析表明,草被生长时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与团聚体MWD均为正相关,而除冰草的生长时间和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团聚体MWD呈显著相关外,其他各因素与MWD相关性均没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草被生长时间和植被种类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草本植物 相关分析 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