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南坡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
1
作者 张虔 袁杰 +2 位作者 曹广超 姚鸿云 李晓燕 《草原与草坪》 CSCD 2024年第6期34-41,共8页
【目的】探究祁连山南坡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揭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效果。【方法】选择青海云杉、高山灌丛、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度组成,拟合各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和体积分形维... 【目的】探究祁连山南坡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揭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效果。【方法】选择青海云杉、高山灌丛、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度组成,拟合各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和体积分形维数的回归关系,分析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土壤蓄水性能与其关系。【结果】1)各生态系统土壤质地主要是粉砂-砂壤土,伴有黏粒组分;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但高山灌丛呈多峰态,其粒度组成复杂;2)各生态系统土壤粒径与体积分形维数的相关性均表现为黏粒>砂粒>粉粒,其中高山灌丛表现为高度相关;3)不同蓄水指标对不同生态系统影响不同,但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作用具有普遍性。【结论】不同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差异明显,高山灌丛比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黏粒含量高、抗蚀能力强,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但高山灌丛质地复杂,受外界扰动大,呈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壤粒径分布 水土保持 分形维数 土壤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草地开垦及退耕造林对土壤粒径分布和养分的影响
2
作者 罗玉红 黄予姝 +7 位作者 珠娜 李乐 程延彬 刘嘉慧 张敬敏 包雨凡 徐诺 闫玉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919-4932,共14页
【目的】深入探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天然草地在历经60年农业耕作后其土壤质地和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评估实施退耕造林18年是否能有效消减长期开垦耕作对土壤粒径分布及养分造成的负面影响,旨在加深对该地区生态恢复进程中土壤质量演... 【目的】深入探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天然草地在历经60年农业耕作后其土壤质地和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评估实施退耕造林18年是否能有效消减长期开垦耕作对土壤粒径分布及养分造成的负面影响,旨在加深对该地区生态恢复进程中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的认识,为科学评估生态恢复措施的实际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60 km2范围内的5个样点作为重复,调查4种土地利用类型,即天然草地(GL)、农田(CL)以及种植灌木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行距分别为2 m(AL-2)和5 m(AL-5)的退耕造林地,0—30 cm土层中的粒径分布、容重和养分特征。【结果】(1)各用地类型土壤颗粒组成砂粒61%—82%、粉粒16%—35%、黏粒低于4%。农田和林地土壤粉粒(2—50μm)含量显著低于草地,砂粒(>50μm)含量则明显高于草地。相较于天然草地,开垦耕作导致≤120μm颗粒组分减少,>120μm颗粒组分增加,而退耕造林18年没有减轻因开垦导致细颗粒组分(≤120μm)减少的情况。(2)在0—30 cm的土层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粒径分布垂直变化不显著,分选性较差,呈现出负偏至极负偏的粒径分布特征,且峰态尖窄。其中草地的平均粒径最小,分形维数最高。(3)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养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0—10 cm的浅层土壤,其中开垦活动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退耕造林后形成的灌木林地没有显著改变有机碳、全氮含量,但全磷含量却显著降低。(4)≤120μm的颗粒组分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土壤养分的衰减与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密切相关。【结论】草地开垦为农田后,长期耕作破坏了土壤物理结构,细颗粒组分及土壤养分显著下降,而退耕造林18年在改善土壤质地和恢复养分水平方面的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开垦 退耕造林 土壤粒径分布 粒度参数 土壤养分 锡林郭勒盟典型?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张文龙 邵金华 +3 位作者 黄凯 陈立民 韦本辉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8-1679,共12页
【目的】针对南方旱坡地犁底层上移、土壤水肥流失严重、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构建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选择有效的耕作方式和作物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针对南方旱坡地犁底层上移、土壤水肥流失严重、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构建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选择有效的耕作方式和作物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旱坡地主栽甘蔗品种“桂糖44号”为供试作物,在广西钦州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种耕作方式(粉垄耕作、旋耕、免耕),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甘蔗地0~40 cm土层中土壤的粒径分布。通过对土壤粒径组成、土壤质地、粒度参数特征和粒度频率分布的研究,阐明不同耕作措施对调控土壤粒径分布的作用。【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中土壤主要以中砂粒、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占比高达75.10%~87.59%;土壤质地类型可以划分为砂土、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2)各土层土壤整体分选效果极好,土壤平均粒径在2.66~4.58 mm;偏度表现为极负偏,表明土壤粒度中粗粒物质占比远大于细粒物质;土壤峰度等级在很宽平和中等之间,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峰度等级趋于宽平。(3)与旋耕和免耕相比,粉垄耕作增加土壤耕层深度,降低了表层土壤中粘粒、粉粒和细砂粒含量,使其在耕作底层累积;同时土壤粒径分布频率曲线由双峰分布变为单峰分布,且峰值高度、峰值范围对应粒径大小和土壤粒度累计频率曲线斜率也远大于旋耕和免耕处理,表明粉垄耕作使得土壤粒径分布更加集中。【结论】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可以显著的改变土壤粒径分布,进而促进构建合理的土壤耕层结构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粉垄耕作处理对构建土壤耕层结构效果较好,土壤粒径整体趋于粗粒化,促进土壤的不均匀性,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在广西地区旱坡地种植管理中推广应用,确保农作物增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旱坡地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质地 土壤粒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平市不同地势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粒径分布的关系
4
作者 苏丽鳗 陈建 +2 位作者 叶宏萌 李国平 杨思明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0-84,共5页
通过对南平市丘陵地区平地和坡地2种地势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粒径分布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南平市丘陵地区不同地势土壤水分与土壤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为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平地和坡地2种地势土壤含水率较高,分别... 通过对南平市丘陵地区平地和坡地2种地势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粒径分布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南平市丘陵地区不同地势土壤水分与土壤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为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平地和坡地2种地势土壤含水率较高,分别为30.43%、22.74%,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空间分布上,平地土壤pH值、含水率和容重平均值均比坡地高。2种地势土壤均以粉粒为主,其次为砂粒,黏粒含量最低,坡地体积分形维数略高于平地,平地土壤均匀性较好。平地土壤含水率受极细砂的影响较显著;坡地土壤含水率与粉粒、极细砂均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2种地势土壤分形维数与粉粒均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分形维数受细颗粒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土壤粒径分布 地势 南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维特征 被引量:104
5
作者 胡云锋 刘纪远 +2 位作者 庄大方 曹红霞 闫慧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6-339,共4页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维特征 肥力状况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颗粒 性状 土壤 刻画 表征 自相似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粒径分布模型的河北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门明新 赵同科 +1 位作者 彭正萍 宇振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647-1653,共7页
利用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的土壤质地组成、土壤图及相应的理化性质属性资料,在验证双参数修正经验逻辑生长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系统转换为美国制;并采用公式法计算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具有准确几何位... 利用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的土壤质地组成、土壤图及相应的理化性质属性资料,在验证双参数修正经验逻辑生长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系统转换为美国制;并采用公式法计算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具有准确几何位置可与地形图配准的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分布图。同时,计算得出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在0.25~0.4之间的易蚀性和较易蚀性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8.6%。探讨了土壤可蚀性K值和K值图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模型 河北 土壤可蚀性 K值图 逻辑生长模型 质地转换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4种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刘云鹏 王国栋 +1 位作者 张社奇 党亚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数不仅受粘粒含量的支配 ,还与土壤质地的均一程度有关 ,土壤质地均匀指数 Iu与分形维数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但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土壤结构 粘粒含量 土壤质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周学峰 赵睿 +1 位作者 李媛媛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44-5551,共8页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肥力等传输与保持,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崇明东滩滩地围垦后,表层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年限的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粒径为高潮滩<稻田<菜地<...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肥力等传输与保持,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崇明东滩滩地围垦后,表层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年限的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粒径为高潮滩<稻田<菜地<林地。不同围垦年限下,土地利用15 a间土壤平均粒径逐渐增加,但土地利用年限延长至38 a时,平均粒径显著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和受风蚀程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年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受风蚀影响程度,改变了粘粒和细粉粒等土壤细颗粒的含量,引起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围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策勒绿洲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4 位作者 曾凡江 穆桂金 杨发相 苏永亮 潘燕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7,共7页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重点探讨了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08年9月对策勒绿洲范围内农田表层土壤粒度测定数据,首先通过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分析,表明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显著,并根据分...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重点探讨了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08年9月对策勒绿洲范围内农田表层土壤粒度测定数据,首先通过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分析,表明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显著,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假设,认为农田利用年限及空间位置的不同是土壤粒径分布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排序方法对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分维值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方面,利用年限为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率达67%。因此,保证农田长期合理的耕作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稳定及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排序 绿洲 农田 策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边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2 位作者 曾凡江 穆桂金 李开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探讨绿洲化进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影响,基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边缘的果园、棉田、沙拐枣林地等人为垦殖土地利用方式及自然状态骆驼刺覆被下0~20,20~40,40~60cm内的土壤粒径分布数据,利用分形理论及典... 为探讨绿洲化进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影响,基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边缘的果园、棉田、沙拐枣林地等人为垦殖土地利用方式及自然状态骆驼刺覆被下0~20,20~40,40~60cm内的土壤粒径分布数据,利用分形理论及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分析各深度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变化状况,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等8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而判别并探讨绿洲边缘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粒径50.59μm范围内的细粒体积分数同粒径分布分维值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具体分维值变化上,沙拐枣林地在各层均显著处于最低水平,其余样地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果园相对处于高位水平;自然状态下骆驼刺样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分维值有增加的趋势,其对土壤养分的持有力也逐渐优于其余样地。在水资源相对有保障前提下,在绿洲边缘发展果园或棉田有利于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余属性的提高,相反,则应保持原有的自然植被状况,而对自然植被进行替代的沙拐枣林地则会加剧土壤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 典范对应分析 绿洲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4 位作者 曾凡江 穆桂金 杨发相 苏永亮 潘燕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0-735,共6页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基于农田表层土壤样品的体积粒径分布数据,通过分形理论重点探讨绿洲农田这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异状况,并根据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变化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洲范...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基于农田表层土壤样品的体积粒径分布数据,通过分形理论重点探讨绿洲农田这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异状况,并根据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变化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洲范围内农田土壤分维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值介于2.11~2.27之间,总体偏低;土壤粒径分布分维值与小于50μm粒径土壤颗粒体积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农田利用年限的差异性对土壤粒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而农田分布位置的差异性则对土壤粒径分布未体现出规律性影响。因此,保证农田长期合理的耕作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稳定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策勒绿州 农田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耕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布及与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南忠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45-3753,共9页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存在差异。剖面上TOC、AOC、NOC含量较高...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存在差异。剖面上TOC、AOC、NOC含量较高的旱地、水田、中覆盖度草地与含量较低的戈壁、裸土地、沙地、盐碱地相比,<1μm、1—5μm、5—10μm、10—50μm的粒径含量较高,而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较低,这种变化以50μm为分界,分析表明<50μm的粉粒和粘粒可起到固碳作用,而50—250μm、250—1000μm的砂粒起碳损失作用。统计结果表明,以50μm为分界,水田、戈壁、中覆盖度草地剖面上TOC、AOC、NOC与1—5μm、5—10μm、10—50μm呈正相关,与50—250μm、250—1000μm呈负相关。分析发现,粉粒和粘粒与土壤TOC、AOC、NOC的关系较显著,是影响和控制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农田耕种、防风固沙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粘粒和粉粒含量的方式,也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有机碳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壤粒径分布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41
13
作者 白一茹 汪有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48,42,共7页
利用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方法定量分析黄土丘陵区土壤粒径分布(PSD)特征,同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PSD分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PSD呈现出非均匀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PSD多重分形谱f(α)-α为不对称的上凸曲线。容量维数D0与土壤... 利用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方法定量分析黄土丘陵区土壤粒径分布(PSD)特征,同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PSD分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PSD呈现出非均匀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PSD多重分形谱f(α)-α为不对称的上凸曲线。容量维数D0与土壤质地相关性不明显,信息维数D1、关联维数D2和多重分形谱宽Δα均与粘粒体积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地利用方式对粘粒、粉粒、砂粒体积分数和Dsilt值有显著影响(P<0.01)。多重分形分析为详细描述PSD提供了精确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粒径分布 单重分形 多重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木榄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梁士楚 王伯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2,共6页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小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基于土壤粒径-重量分布资料计算,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8-2.90之间。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细粘粒、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正...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小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基于土壤粒径-重量分布资料计算,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8-2.90之间。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细粘粒、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质地的土壤,其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轻粘土<中粘土的变化。土壤的质地类型、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决定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红树林 木榄群落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有机质 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杨凌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特征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继龙 马孝义 +1 位作者 付强 张振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2,67,共5页
基于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布信息,研究了杨凌地区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的估算函数。结果表明,杨凌地区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 基于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布信息,研究了杨凌地区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地区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的估算函数。结果表明,杨凌地区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649 1和2.626 2;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都与粘粒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与砂粒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次之;建立的估算函数预测精度较高,其中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介于-0.298%~0.726%和-0.179%~0.77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 相互关系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16
作者 董莉丽 郑粉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2-308,共7页
将激光衍射技术和分形分析结合,多重分形分析应用多重分形参数Rényi维数谱,研究土壤粒径分布(PSD)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SD分形维数D在2.28~2.47之间,D与土壤黏粒含量线性相关。计算黏粒、粉粒和砂粒分形维数D黏粒、D粉粒和D砂... 将激光衍射技术和分形分析结合,多重分形分析应用多重分形参数Rényi维数谱,研究土壤粒径分布(PSD)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SD分形维数D在2.28~2.47之间,D与土壤黏粒含量线性相关。计算黏粒、粉粒和砂粒分形维数D黏粒、D粉粒和D砂粒,三者之间存在D黏粒<D粉粒<D砂粒的关系,分别用D黏粒、D粉粒和D砂粒计算分裂概率,发现小团粒具有较小的分裂概率。因此,分裂概率具有尺度依赖性,并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多重分形分析表明,由PSD获取的Rényi维数谱为反S型递减函数,与理论的多重分形Rényi维数谱相似,说明土壤PSD具有多重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分裂概率 Rényi维数谱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粒径分布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杜高赞 高美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共4页
为揭示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的独特性,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定量分析,研究了消落带典型区阶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该典型消落带土壤分形维数在2.80左右;共有3种质地的土壤,分别是壤质黏土、粉砂质黏土、黏壤土,两种黏... 为揭示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的独特性,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定量分析,研究了消落带典型区阶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该典型消落带土壤分形维数在2.80左右;共有3种质地的土壤,分别是壤质黏土、粉砂质黏土、黏壤土,两种黏土的分形维数不存在显著差异,黏土和壤土的分形维数差异显著且分形维数以黏土的较大。土壤粒径随高程增加表现为由尖峰胖尾分布向尖峰分布变化,在降水和江水的双重作用下,较高高程处小颗粒土粒含量较低,而较低高程处小颗粒土粒含量较高。淹水年限为3a和1a的不同植被类型下消落带土壤分形维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原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曹樱子 王小丹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8-443,共6页
基于样带采样方法,应用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布计算了藏北高寒草原44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分形.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是砂土、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9.55%、38.64%和27.27%.分形维数介于1.979 ~2.743,均值为2.4... 基于样带采样方法,应用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布计算了藏北高寒草原44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分形.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是砂土、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9.55%、38.64%和27.27%.分形维数介于1.979 ~2.743,均值为2.492.随着土壤质地向壤土、粉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砂土、砂土的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小;研究区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平均含量为77.65%,18.2%和4.15%,粉粒和粘粒变异程度高.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显著,其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而与粉粒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藏北高寒草原土壤质地差异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高寒草原 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与微生物量碳氮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义凡 陈林 +3 位作者 李学斌 刘学东 李月飞 杨新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13-2523,共11页
为了探讨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粒径分布(PSD)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冰草、沙蒿、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群落2种生境(冠下、丛间)0-5、5-10和10-15cm表土层土壤PSD和微生物量... 为了探讨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粒径分布(PSD)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冰草、沙蒿、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群落2种生境(冠下、丛间)0-5、5-10和10-15cm表土层土壤PSD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变化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MBC、MBN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粒径都呈"倒V"型分布趋势,但土壤退化最严重的沙蒿群落中100-500μm粒径颗粒含量相对较多,与其他两种群落形成显著差异。(2)不同群落类型SOC、MBC、MB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土层SOC、MBN含量均表现为冠下明显大于丛间,表现出"肥岛效应",且0-5cm土层差异显著(P〈0.05)。(3)对土壤粒径组成与土壤SOC、MBC、MBN间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土壤SOC、MBC和MBN含量较高的冰草、短花针茅群落类型中,0.01-2、2-50和50-100μm土壤粒径的颗粒含量也高,SOC、MBC和MBN含量与〈100μm的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沙蒿群落类型中粒径为100-250和250-500μm的土粒含量增高,导致其SOC、MBC和MBN含量较低,表明不同群落类型对土壤理化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对微生物生物量也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粒径分布 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乌素引洪灌区淤积土壤粒径分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挨刚 姬宝霖 +1 位作者 胡敏 李为萍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2,共2页
对公乌素引洪灌区新淤地、淤后耕地、天然风沙地0~100cm剖面分层取样,采用筛分法和密度计法进行了颗粒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淤灌后土壤以细沙粒、粗粉粒为主,分别占总量的68%和15%;表层淤土中细沙粒、粗粉粒分别占总量的43%和26... 对公乌素引洪灌区新淤地、淤后耕地、天然风沙地0~100cm剖面分层取样,采用筛分法和密度计法进行了颗粒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淤灌后土壤以细沙粒、粗粉粒为主,分别占总量的68%和15%;表层淤土中细沙粒、粗粉粒分别占总量的43%和26%;天然风沙地以细沙粒为主、占总量的95%。淤灌后土壤颗粒趋于细化,粒径级配趋于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洪水 土壤粒径分布 引洪治沙 公乌素引洪灌区 十大孔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