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0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DS的滇池流域5种典型林分土壤质量评价
1
作者 金哲浩 王克勤 +2 位作者 黄帅 于君宝 刘芝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1)滇青冈林和云南松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桉树人工林,其中滇青冈林水分保持能力最强,云南松林在养分供应和肥力维持方面表现突出;混交林的有机质和速效氮质量分数最高,展现较强的养分积累潜力;灌木林的土壤质量中等,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介于混交林与桉树林之间;桉树林的SQI最低,表明单一树种经营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不利影响显著。2)分层分析显示,表层(0~20 cm)云南松林的SQI最高,次表层(20~40 cm)滇青冈林表现最佳,深层(40~60 cm)滇青冈林和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整体SQI平均值排序为滇青冈林(0.60)>云南松林(0.54)>混交林(0.47)>灌木林(0.33)>桉树林(0.20)。3)MDS分析结果与全面数据集(TDS)拟合良好(R2=0.69),验证该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有效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滇池流域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水源涵养区推广滇青冈与云南松的混交种植,同时改善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以恢复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滇池流域 最小数据集法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生草与施用土壤调理剂对酸化梨园土壤质量及梨产量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孙涛 郭兵 +5 位作者 管西林 姚利 赵自超 张玉凤 李彦 高新昊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果园生草是改善酸化果园土壤质量、提升果品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胶东半岛酸化秋月梨园开展2年大田试验,设置农民习惯施肥(CK)、农民买惯施肥+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1500 kg/hm^(2)(T1)、农民买惯施肥+果... 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果园生草是改善酸化果园土壤质量、提升果品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胶东半岛酸化秋月梨园开展2年大田试验,设置农民习惯施肥(CK)、农民买惯施肥+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1500 kg/hm^(2)(T1)、农民买惯施肥+果园生草(T2)、农民买惯施肥+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果园生草(T3)4个处理,研究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和果园生草对酸化果园土壤质量、秋月梨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梨园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和果园生草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0~2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提高0.60、0.56个和0.81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2.34%、12.94%和26.65%,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提高;酸化果园施用硅钙钾镁肥或果园生草对秋月梨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能明显改善秋月梨品质。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结合果园生草(T3)在秋月梨产量、品质和土壤质量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CK相比,2022年和2023年T3处理秋月梨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2.15%和7.22%,显著增加秋月梨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综上所述,酸化果园施用硅钙钾镁肥土壤调理剂结合果园生草可显著增加秋月梨产量和品质,并显著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梨园 土壤调理剂 生草 土壤质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黄丹 周明华 +1 位作者 盛响元 任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300,共13页
分析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确保土壤质量在维护土地生产力、环境质量以及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土壤质量等... 分析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确保土壤质量在维护土地生产力、环境质量以及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土壤质量等级、土壤质量指数(SQI)以及土壤功能状况等对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综合分析了1990—2020年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壤质量整体向好发展,主要表现为土壤质量等级以优(土壤质量总体得分80~100)和良(土壤质量总体得分60~80)为主,优等级土壤占比增长31.15个百分点;伊宁市、霍城县和霍尔果斯市等县市的SQI随年限增长而增加;栖息地与多样性、养分供应和循环、作物生产、碳固存以及净水与调节功能得分均有所上升,分别增长0.26、0.19、0.15、0.14和0.12。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评价方式,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动态反映土壤质量变化和全面评价土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质量 时空变化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设施栽培莲雾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张天翔 苏金强 +1 位作者 谢晓清 卢建平 《福建热作科技》 2025年第1期38-40,共3页
通过设置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栽培莲雾的果实产量、品质指标以及土壤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能够在保证莲雾产量的同时,显著提升果实品质,改善土壤质量。研究结果为设施莲雾绿色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莲雾 化肥减量 产量 品质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园林土壤质量检测体系构建
5
作者 许立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168-170,共3页
通过分析土壤质量概念,探讨绿化园林中不同质量检测指标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检测体系。围绕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健康质量3个方面提出了土壤质量检测体系,包括24项市政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检测指标,构建土壤质量检... 通过分析土壤质量概念,探讨绿化园林中不同质量检测指标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检测体系。围绕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健康质量3个方面提出了土壤质量检测体系,包括24项市政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检测指标,构建土壤质量检测体系。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检测体系可为工程施工提供客观、准确的绿化土壤质量健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园林土壤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检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评价
6
作者 张和芬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盈盈 符庆茂 吴志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9,103,共12页
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 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pH、有机质、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结合Norm值筛选,构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硝态氮、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脲酶7项指标进入最小数据集;SQI-TDS的范围0.29~0.56,平均值0.39,变异系数14.67%;SQI-MDS的最小值0.20,最大值0.53,平均值0.34,变异系数18.88%;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定植年限的增长呈略微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个植胶区土壤质量以三级和四级为主,土壤质量排序为景洪>河口>瑞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 橡胶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贾朋聚 刘亚敏 +2 位作者 刘玉民 陈胤好 侯明果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生长、光合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曼特尔检验分析土壤特性和桢楠生长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影响桢楠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量化土壤环境因子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后,桢楠树高、地径、冠幅和叶面积显著增长,综合生长指数提高了169.23%,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特性除有效磷、速效钾外均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07.10%。桢楠生长主要受土壤氮循环及其可利用性调控,脲酶和碱解氮是驱动桢楠生长的主要因子。林下植被去除能够通过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桢楠生长,建议在桢楠人工幼林管理时及时去除林下植被,以促进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林下植被去除 人工幼林 土壤特性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作物周年搭配种植下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与土壤质量指数
8
作者 张钦 姚单君 +5 位作者 廖恒 况胜剑 梁燕菲 曹卫东 朱青 秦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闲置性土地的绿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3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设置4个冬季和夏季绿肥组合处理:二月兰-小葵子(O-G)、二月兰-饭豆(O-P)、箭筈豌豆-小葵子(V-G)、箭筈豌豆-饭豆(V-P)。在第3年冬季绿肥盛花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含量,以及土壤pH及全量氮磷含量,计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各土壤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贡献。【结果】不同绿肥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的pH、全氮(TN)、MBN、MBP、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差异显著。基于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所有处理受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碳限制差异不显著,以O-G处理土壤的磷限制最低,较V-P处理低2%(P<0.05)。土壤pH、有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驱动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关键因子,pH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负效应,土壤全量碳、氮、磷含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正效应,对微生物碳限制有显著负效应。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显著正效应,主要受ACP活性调控。【结论】不同冬季与夏季绿肥作物组合覆盖的土壤,其pH值、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冬季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冬季绿肥与夏季绿肥的交互效应对土壤质量指数具有显著影响。箭筈豌豆-小葵子(V-G)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受磷限制较小,且土壤微生物碳利用率和土壤质量指数最高,最利于调节微生物代谢,维持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指数,可优选为土壤快速培肥的绿肥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夏季绿肥组合 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 养分限制 微生物碳利用率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带典型农田土壤质量退化评价
9
作者 张娜丽 澹腾辉 +1 位作者 郭忠录 蔡崇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带土壤指标和质量退化情况,为确保东北黑土带黑土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嫩江、海伦、宾县3个研究区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抗性指数、土壤退化指数、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带土壤指标和质量退化情况,为确保东北黑土带黑土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嫩江、海伦、宾县3个研究区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抗性指数、土壤退化指数、土壤质量指数和相对土壤质量指数4个指标,分析了不同坡位、土层深度和纬度对土壤性质和质量的影响。[结果](1)三地农田土壤性质退化严重,其中有机质、全氮和砂粒受干扰影响强且退化程度最严重,南北样带上,全氮、pH和黏粒退化程度表现为宾县最高、嫩江最低,而土壤容重、粉粒则呈相反趋势,速效磷、全钾退化程度则为宾县最低;(2)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质量退化程度逐渐减小,表现为土壤质量0—40 cm土层呈退化状态,40—120 cm土层基本无退化;(3)通过RDA分析得知,土层深度、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开垦年限和坡位对土壤性质退化和质量退化存在显著影响,表明环境因子和开垦年限对土壤性质退化和质量退化起决定作用。[结论]东北黑土带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质量退化较为严重,土壤质量退化程度从北到南逐渐增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冗余分析 土层深度 东北黑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多样化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张斯佳 杨杰 +2 位作者 赵帅 李莉威 王贵彦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51,共14页
【目的】通过位于华北平原的长期定位轮作试验,探究不同作物与小麦-玉米两熟轮作后土壤养分和团聚体养分分布差异,并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综合评价,为改善华北粮田土壤耕层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样化作物轮作长... 【目的】通过位于华北平原的长期定位轮作试验,探究不同作物与小麦-玉米两熟轮作后土壤养分和团聚体养分分布差异,并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综合评价,为改善华北粮田土壤耕层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样化作物轮作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WM-WM)两熟复种连作为对照,设置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Psw-WM)、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Pns-WM)和春高粱—冬小麦-夏玉米(Ps-WM)3种两年三熟轮作模式。于2022年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取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酶、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和团聚体各粒级(>2.00、0.50—2.00、0.25—0.50、<0.25 mm)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综合评价不同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与WM-WM相比,3种轮作模式都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无机态氮含量;Psw-WM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2.00 mm粒级全氮(0—10 cm)、速效钾(10—20 cm)和有机质(0—10 cm,>2.00和0.50—2.00 mm)含量及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Pns-WM提高了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0.25—0.50和>2.00 mm(10—20 cm)粒级速效钾、团聚体有机质(0—10 cm,>2.00 mm;10—20 cm,>0.50 mm)含量及蔗糖酶、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Psw-WM提高了0—1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ns-WM则提高了0—3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ns-WM和Psw-WM都显著提高了SQI,并且Pns-WM显著高于Psw-W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是SQI提升的直接显著因子,而且还通过影响无机态氮含量间接对SQI具有显著正向调控作用,而有机质含量增加导致大团聚体比例增大是提高SQI的显著间接调控路径。【结论】豆科(花生)和块根(甘薯)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能够为改善华北粮田土壤耕层质量、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多样化作物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质量指数 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小麦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南华地区土壤质量及绿色富硒富锗产地适宜性评价
11
作者 程琰勋 赵萌生 +7 位作者 徐磊 郑洪福 赵见波 李锁明 蒋潇 瞿镪 赵晨阳 李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为中等—较丰富水平,一等、二等养分充足的土壤占37.19%,三等土壤占42.35%;土壤环境整体较好,一等土壤(无风险)占比达到80.19%,二等土壤(风险可控)占比为19.41%,三等土壤(风险较高)占比仅为0.40%;土壤质量综合等级总体为优质—良好水平,一等(优质)和二等(良好)土壤占比达到60.26%;达到AA级绿色富硒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达到AA级绿色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8.5%,面积为646 km^(2);达到AA级绿色富硒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研究区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土壤环境总体较好,具有发展绿色富硒富锗食品的广阔前景。本研究对在滇中地区建立绿色富硒富锗种植、养殖实验基地以及开发绿色富硒富锗农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南华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对滇中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和土地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绿色产地 富硒 富锗 滇中 滇中南华地区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生态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春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对水稻生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辜祖超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68-170,共3页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对水稻生产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并筛选出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水稻生产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施用比例,特于2020年-2022年开展了相关肥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肥替代30%化肥施用时,水稻产量、种植收...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对水稻生产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并筛选出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水稻生产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施用比例,特于2020年-2022年开展了相关肥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肥替代30%化肥施用时,水稻产量、种植收益均较高;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减小土壤容重,但是对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效钾含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水稻产量 土壤质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相思混交对桉树长期轮种林地土壤质量的改良作用研究
13
作者 尚永明 张承就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黑木相思与桉树带状混交对桉树长期轮种林地土壤质量的改良作用,为优化混交模式和桉树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选取桉树长期种植(11年)林地轮作9年后的黑木相思×桉树带状混交林... 本文旨在探讨黑木相思与桉树带状混交对桉树长期轮种林地土壤质量的改良作用,为优化混交模式和桉树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选取桉树长期种植(11年)林地轮作9年后的黑木相思×桉树带状混交林(混交比例为7∶3)和桉树二代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桉树林(CK)、混交林中桉树部分(T1)和黑木相思部分(T2)随机布设3块20m×20m的调查样地,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比分析不同林分土壤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土壤物理性质:T2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与CK相当,显著高于T1(P<0.05);CK的毛孔持水量显著高于T1和T2(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②土壤化学性质:T1和T2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P<0.05);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比较为:T2>T1>CK,差异显著(P<0.05);T2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CK和T1(P<0.05);有效磷含量比较为:T1>T2>CK,差异显著(P<0.05);T2的速效钾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和T1(P<0.05)。指出黑木相思与桉树带状混交对改善桉树长期轮种林地土壤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方面效果显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和长期效应,以优化混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相思 桉树 长期轮种 土壤质量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砒砂岩区不同地形土壤质量评价
14
作者 包雪源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7-14,21,共9页
探究砒砂岩区的土壤质量状况,对于改善该区生态环境、指导人工林培育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地形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6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构建了土壤质量... 探究砒砂岩区的土壤质量状况,对于改善该区生态环境、指导人工林培育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地形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6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构建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通过线性函数法(SL)、非线性函数法(SNL)对全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进行指标归一化处理,分别进行全数据集和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计算,对不同地形的砒砂岩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砒砂岩的土壤养分含量偏低,其平均水平仅仅达到5级(贫瘠)的水准;(2)砒砂岩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厚度、全磷、粉粒、砂粒、含水率和碱解氮构成,可以解释全数据集72.586%的信息;(3)研究区土壤质量指数均值为0.373,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阴坡>阳坡,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本研究为砒砂岩区土壤质量诊断及选择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地形 最小数据集 砒砂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林土壤质量改良与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15
作者 陈小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011-014,共4页
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持续演进,经济林的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土壤质量的改良与养分管理问题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深入剖析了经济林土壤质量改良的基石与目标导向,并着重探讨了养分管理技术的当前应用状况及... 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持续演进,经济林的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土壤质量的改良与养分管理问题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深入剖析了经济林土壤质量改良的基石与目标导向,并着重探讨了养分管理技术的当前应用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有机融合物理、化学与生物改良技术,并辅以精准施肥策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本研究成功提升了土壤的整体质量与养分利用效率,有力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科学的土壤改良措施与合理的养分管理策略,不仅能显著提升经济林的产量水平,还能有效遏制土壤退化现象,避免资源浪费,为经济林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土壤质量改良 养分管理 土壤肥力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
16
作者 刘钟森 赵雅 +3 位作者 薛海涛 赵永超 岳晶晶 龚巍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焦作某氧化铝赤泥堆场为试验平台,通过基质改良和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对赤泥的土壤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土壤化改良和植被重建提供参考。试验共设置8个处理组,分别为...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焦作某氧化铝赤泥堆场为试验平台,通过基质改良和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对赤泥的土壤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土壤化改良和植被重建提供参考。试验共设置8个处理组,分别为赤泥原状土(CN)、仅基质改良不种植植物的空地(KD)、种植柽柳(CL)、种植碱蓬(JP)、种植黑麦草(HMC)、种植青蒿(QH)、种植艾草(AC)、种植菌草(QC)不同植物的处理组。种植植物3 a后,对不同地块进行取样,测定赤泥土壤化改良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并分析种植不同植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从生态重建角度研究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赤泥堆场种植植物3 a后,不同地块的土壤性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各土壤性质在处理前后差异显著。种植植物后土壤性质和赤泥原状土相比,土壤容重降低了54.17%~67.19%,土壤孔隙度增加了109.38%~137.50%,pH降低了0.8~1.77个单位,有机质增加了38.15%~245.95%,全氮和碱解氮分别提高了250.00%~1975.00%和106.53%~501.94%,全磷和有效磷分别提高了132.71%~228.97%和105.59%~681.36%,速效钾提高了1.41%~32.8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与原状赤泥和不种植植物的空地相比,赤泥土壤化改良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赤泥土壤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赤泥堆场的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堆场 土壤 微生物数量 生态恢复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西部武安盆地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17
作者 邵杭杭 《现代矿业》 2025年第2期158-164,173,共8页
为了全面掌握土壤质量现状,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以武安盆地为研究对象,在河北省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25万)数据基础上,进行补充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样和化验。采... 为了全面掌握土壤质量现状,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以武安盆地为研究对象,在河北省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25万)数据基础上,进行补充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样和化验。采集和收集表层土壤样品分别为219、86件,系统分析武安盆地土壤样品中氮、磷、钾、锌、硒、铬、汞、有机质、pH值等30个项目的含量及分布规律,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综合评价土壤养分、环境、综合质量以及特色土地资源特征。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质量以一等、二等为主,占比分别为41.59%、52.94%,三等分布面积较小,占比仅为5.47%;特色富硒土壤面积66.76 km2,占比13.6%;特色富锌土壤面积123.36 km^(2),占比25.1%。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中等,环境总体清洁,质量总体较好,特色富硒、锌土壤广泛分布,同时,土壤中富含多种对作物生长有益的元素,可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地球化学评价 土壤等级划分 富硒 富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壤质量改良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18
作者 张红梅 倪鹏华 +2 位作者 罗颖 聂永建 郑丽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土壤质量的改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土壤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质量改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土壤退化问题,还能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土壤质量的改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土壤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质量改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土壤退化问题,还能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肥力及土壤结构,进而增强农田的生态环境功能。当前,土壤质量改良的技术措施多样,涵盖了有机肥料的使用、农作物轮作、覆盖作物种植、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等方面。不同地区根据土壤类型和农业生产需求,采取了不同的改良技术策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土壤质量改良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与优化,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和环境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土壤质量 改良技术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新修梯田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研究
19
作者 岳自慧 王文 +2 位作者 刘平 梁博惠 何维刚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耕地质量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的问题,开展了“深耕+复合肥+生物菌肥”培肥措施下新修梯田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修梯田实施培肥后,不同部位土壤容重均呈减轻趋势,其中,梯田中部土壤... 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耕地质量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的问题,开展了“深耕+复合肥+生物菌肥”培肥措施下新修梯田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修梯田实施培肥后,不同部位土壤容重均呈减轻趋势,其中,梯田中部土壤容重减轻效果较为显著,梯田内部土壤综合肥力提高最为显著;梯田不同部位玉米和马铃薯出苗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所提高,表现为梯田外部>梯田中部>梯田内部;玉米和马铃薯不同生育期梯田外部株高最高;玉米和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玉米抽穗吐丝期梯田中部叶绿素含量高于外部和内部,拔节期和灌浆乳熟期均以梯田外部最高;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均以梯田外部最高,梯田中部次之,梯田内部最低;玉米青储产量和马铃薯产量均以梯田外部最高,分别达到41474.30kg·hm^(-2)、13626.51kg·hm^(-2),其次是梯田中部,梯田内部在梯田中是明显的低产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发育 土壤质量 新修梯田 宁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鹏 齐实 +8 位作者 张林 胡俊 唐颖 逯进生 王翔宇 赖金林 廖瑞恩 张岱 张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46,356,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立地条件相近的侧柏纯林、油松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 [目的]综合评价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立地条件相近的侧柏纯林、油松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无林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14个土壤理化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MDS),利用线性(L)和非线性(NL)2种评分方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和一般线性模型(GLM)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结果]植被恢复后相较于无林地,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下降,而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筛选出的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MDS指标为全氮、砂粒、全钾、pH、有效含水量。4种方法(SQI-LT、SQI-NLT、SQI-LM、SQI-NLM)下,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SQI值排序均为落叶阔叶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油松针阔混交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纯林>无林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显著提升。SQI-NLM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北京山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相较于无林地,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的SQI-NLM分别提高64%,48%,45%,36%,33%,27%。GLM模型解释了土壤质量指数总变异的85.24%,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解释比例最大(45.09%)。[结论]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类型是改善区域土壤质量的关键。未来实施植被恢复时,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阔叶树种。造林配置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树种而定,如侧柏纯林中引入本土阔叶树种形成侧柏针阔混交林或选择油松纯林是最佳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指数(SQI) 最小数据集(MDS) GLM 北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