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对春玉米产量及磷、钾养分利用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曹雅琪 王寅 +5 位作者 朱琳 李玉玺 郑春雨 陈安吉 冯国忠 高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8-97,共10页
为评估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ISSM)的应用效果并为区域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09−2020年开展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施肥(CK)、农民习惯(FP)、高产管理(HY)和ISSM 4种管理方式对玉米产量、植株磷钾养分吸收量、利... 为评估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ISSM)的应用效果并为区域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09−2020年开展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施肥(CK)、农民习惯(FP)、高产管理(HY)和ISSM 4种管理方式对玉米产量、植株磷钾养分吸收量、利用效率及土壤磷钾养分状况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12年间CK处理玉米产量大幅下降,FP处理产量略有下降,而HY和ISSM处理产量呈上升趋势。ISSM处理的年均产量、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较FP处理显著增加26%、24%和32%,达到了HY处理的98%、91%和85%。ISSM处理的平均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较FP处理增加18.7和1.2个百分点,较HY处理增加17.4和24.8个百分点。采用ISSM方式12 a后较FP处理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的全量磷、钾和速效磷、钾含量及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的速效磷、钾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植株磷、钾吸收利用指标间,土壤磷、钾养分与>0.25 mm粒级团聚体磷、钾养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ISSM方式可实现春玉米的长期高产稳产,增加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提高土壤磷钾养分供应能力,促进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 玉米 产量 高产高效 土壤肥力 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神经动力学算法的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能量管理方法
2
作者 管文博 李基源 +3 位作者 常馨月 薛屹洵 苏珈 李泽宁 《山东电力技术》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近年来,在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和氢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大量分布式资源的接入,系统呈现出愈加显著的多主体特征,给电-氢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 近年来,在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和氢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大量分布式资源的接入,系统呈现出愈加显著的多主体特征,给电-氢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动力学算法的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首先,考虑火力机组、风光机组、电解槽、储氢罐、氢化工等能源设备的运行成本及约束,建立了电-氢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模型。其次,针对此优化模型的求解,建立了一种分布式自适应神经动力学优化算法。该算法不仅保留了神经动力学算法计算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还减少了自变量初值对求解的影响。在算例中,所提方法同时与集中式方法和交替方向乘子法的求解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在计算效率上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量管理 自适应神经动力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氢耦合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3
作者 梁涛 柴露露 +2 位作者 谭建鑫 井延伟 吕梁年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了促进氢能与综合能源系统中其他能源的耦合,提高能源利用灵活性,减少系统碳排放,提出了一种氢耦合电-热综合能源系统(HCEH-IES)的运行优化方法。对HCEH-IES的各设备进行数学建模,并深入阐述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双延迟深度... 为了促进氢能与综合能源系统中其他能源的耦合,提高能源利用灵活性,减少系统碳排放,提出了一种氢耦合电-热综合能源系统(HCEH-IES)的运行优化方法。对HCEH-IES的各设备进行数学建模,并深入阐述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算法的流程;将HCEH-IES的不确定性优化调度问题转化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采用TD3算法将优化目标以及约束条件转换为奖励函数进行连续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下的动态调度决策,形成合理的能源分配管理方案;采用历史数据对智能体进行训练,并对比深度Q学习网络和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获得的调度策略。结果表明,相较于深度Q学习网络和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基于TD3算法的调度策略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其结果更接近于CPLEX日前优化调度方法的经济成本且更适用于解决综合能源系统动态优化调度问题,有效地实现了能源灵活利用,提高了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低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耦合电-综合能源系统 可再生能源 深度强化学习 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能量优化管理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需求侧管理与碳排放的综合能源系统光-储设备优化配置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靖 李勇 +3 位作者 曹一家 林锦杰 胡斯佳 张志文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9-197,共9页
合理调整综合能源系统(IES)的配置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其低碳经济运行水平,基于此,提出了一种计及需求侧管理与碳排放的IES光-储设备优化配置方法。基于IES典型拓扑及供能设备的工作机理,建立其冷-热-电-气能流模型;根据不同柔性负荷特点,... 合理调整综合能源系统(IES)的配置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其低碳经济运行水平,基于此,提出了一种计及需求侧管理与碳排放的IES光-储设备优化配置方法。基于IES典型拓扑及供能设备的工作机理,建立其冷-热-电-气能流模型;根据不同柔性负荷特点,从不同维度构建用能体验的评价指标,并提出一种考虑用户综合满意度的需求侧能量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系统的低碳性能,设计了一种计及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机制;在同时考虑所提需求侧管理与碳交易机制的前提下,以设备全寿命周期内创造的总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构建了从运行到规划层面的源-网-荷-储多环节协同的光-储设备优化配置模型及运行方案;基于某真实IES开展算例研究,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避免设备冗余配置、减碳与提高经济运行水平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储设备 优化配置 需求侧管理 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机制 低碳经济优化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旭生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4年第3期78-80,共3页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不断革新。小麦-玉米轮作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详细分析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生长和氮含量对土壤-作物系统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7
6
作者 孙文娟 黄耀 +2 位作者 陈书涛 杨兆芳 郑循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共6页
为探讨作物生物学特征对土壤 作物系统CO2 排放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逐步收割法和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技术 ,以冬小麦和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 ,在作物生长的主要生育期原位测定了土壤 作物系统CO2 排放速率 ,同... 为探讨作物生物学特征对土壤 作物系统CO2 排放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逐步收割法和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技术 ,以冬小麦和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 ,在作物生长的主要生育期原位测定了土壤 作物系统CO2 排放速率 ,同时测定了作物生物量和氮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 :①土壤 作物系统CO2 排放在生长季内呈现动态变化 ,土壤 水稻系统CO2 排放高于土壤 冬小麦系统 .②作物暗呼吸速率与生物量呈显著线性相关 .③作物暗呼吸系数 (Rd)的季节变化可以用植株氮含量来描述 .冬小麦Rd 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Rd=0 0 12 4N - 0 0 0 76 (R2 =0 9879,p <0 0 0 1)表示 ;水稻Rd 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Rd=0 0 0 85N2 - 0 0 0 4 9N(R2 =0 9776 ,p <0 0 0 1)表示 .④作物根系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土壤呼吸 .冬小麦生长季土壤表观呼吸CO2 平均值为 2 4 7 2mg·(m2 ·h) -1,高于未种作物土壤 1 78倍 ,水稻生长季为 2 15 3mg·(m2 ·h) -1CO2 ,高于未种作物土壤的 3 38倍 .冬小麦根系呼吸系数大于水稻 ,其根际呼吸对土壤表观呼吸的贡献高于水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CO2排放 植株氮含量 作物生长 呼吸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区域土壤养分管理与作物推荐施肥信息系统研究 被引量:59
7
作者 盛建东 蒋平安 +3 位作者 文启凯 武红旗 杨玉玲 李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1,112,共6页
利用数据库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开发技术,开发研制区域土壤养分管理及作物推荐施肥信息系统。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养分管理 GIS区域 土壤养分 作物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作物系统中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去除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玉锁 徐亦钢 +2 位作者 石利利 周军英 陈良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1-223,共3页
采用水稻小区及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将人工分离筛选培养的农药降解菌(DLL-1)应用于水稻作物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降解菌喷施应用于土壤和作物系统,能加速和强化作物表面残留农药的降解作用,最终能减少土壤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农药残留 生物降解 生物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被引量:56
9
作者 侯扶江 南志标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1-234,共24页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作物 家畜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混合农业系统 能量平衡分析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壤-作物系统铅含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金达 王艳 +2 位作者 任慧敏 曹慧聪 张学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5,共5页
以沈阳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域,分析测定了土壤、蔬菜和粮食作物中铅的含量水平,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对铅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城乡结合部耕作层土壤铅含量平均值为107.35m g·kg-1,是背景值的3.2... 以沈阳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域,分析测定了土壤、蔬菜和粮食作物中铅的含量水平,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对铅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城乡结合部耕作层土壤铅含量平均值为107.35m g·kg-1,是背景值的3.25~15.08倍,土壤铅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G B15618-1995);蔬菜类可食部分铅含量的超标率是100%(G B14935-94、G B2707-2763-3),其中叶菜类叶子含铅量要远远小于其根系含铅量,根菜类叶子含铅量要大于根含铅量;粮食作物中水稻可食部分没有发现超标现象,而玉米籽粒超标率达7.1%。土壤有机质、pH值及全磷是影响作物铅含量及不同作物不同器官铅分配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类的叶铅和根铅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呈负相关关系,水稻籽实铅与土壤全磷呈正相关关系,尚未发现玉米籽实铅含量与土壤有机质、pH值及全磷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pH值及全磷3种因素协同作用是导致不同作物机体铅吸收与分配的不均一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市 城乡结合部 土壤-作物系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建立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宏艳 姚秀荣 +5 位作者 侯彦林 刘书田 米长虹 黄治平 王农 蔡彦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5,共9页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性"关系理论,定义了土壤模式、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图谱等概念,确定了土壤模式的划分方法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最近30年来中文期刊发表的土壤镉含量与水稻和小麦镉含量关系作为案例验证了以上方法。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同一部位镉吸收量随土壤镉含量增加而增加,水稻和小麦吸收镉能力顺序为根>茎>叶>籽粒,水稻和小麦籽粒镉吸收量在同一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 土壤模式-作物系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管理方式对果-草人工生态系统土壤性质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张猛 张健 +1 位作者 徐雄 廖尔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4-49,共6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川中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后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覆盖处理土壤蓄涵水分、保温和降温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畜粪还园处理土壤密度最小;土壤养分值以畜...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川中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后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覆盖处理土壤蓄涵水分、保温和降温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畜粪还园处理土壤密度最小;土壤养分值以畜粪还园处理最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表现出差异性,以畜粪还园处理最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不同土壤管理方式的生态效益以刈割覆盖和畜粪还园处理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人工生态系统 土壤管理 土壤肥力 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循环特征及秸秆还田与施钾肥的影响 被引量:111
13
作者 刘荣乐 金继运 +1 位作者 吴荣贵 梁鸣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在我国北方 13个省 (市、自治区 )的 2 5个点上 ,进行了 5年的钾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土壤全钾含量地区性差异不大 ,而土壤缓效钾和土壤速效钾含量 ,西北地区土壤远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土壤 ,华北地区土壤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又... 在我国北方 13个省 (市、自治区 )的 2 5个点上 ,进行了 5年的钾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土壤全钾含量地区性差异不大 ,而土壤缓效钾和土壤速效钾含量 ,西北地区土壤远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土壤 ,华北地区土壤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又远高于东北地区土壤 ,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却低于东北地区土壤。在主要种植制下的代表性土壤上 ,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吸钾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的作物吸钾量一般较高 ,华北地区一年两熟制的作物年吸钾量远大于东北地区的一年一熟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吸钾量有提高作用。在不施钾肥的情况下 ,土壤钾库长期处在被作物耗用的状态下 ,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下降 ,土壤缓效钾含量也有下降的趋势。施钾肥和秸秆还田配施钾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 养分吸收 秸秆还田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强 刘中良 +2 位作者 周桦 徐永刚 宇万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0-524,共5页
以1组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针对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由化肥氮(N)、磷(P)、钾(K)和循环有机肥(M)组合而成。结果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大豆和玉米籽实平均... 以1组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针对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由化肥氮(N)、磷(P)、钾(K)和循环有机肥(M)组合而成。结果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大豆和玉米籽实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2.9%和16.4%;但随化肥的均衡施用,有机肥增产作用明显降低。仅施用循环有机肥可缓解土壤养分收支赤字,但无法实现作物高产和土壤养分收支平衡;施用氮肥加剧土壤磷收支赤字,同时施用氮、磷肥加剧土壤钾赤字。本研究中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肥模式可满足作物高产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平衡土壤养分收支,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土壤系统 养分收支 循环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5
作者 蔡燕子 谢湉 +5 位作者 于淑玲 王青 闫秋如 邵晓静 张希涛 崔保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5,共8页
重金属严重影响着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农产品安全,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黄河三角洲典型农田为对象,评估了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r、Cu和Pb的... 重金属严重影响着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农产品安全,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黄河三角洲典型农田为对象,评估了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r、Cu和Pb的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r的质量分数(47.20mg·kg^(-1))最高,Cu(26.00mg·kg^(-1))次之,而Pb(13.90mg·kg^(-1))最低,各重金属分布存在中等的空间异质性.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但不同作物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田和水稻田土壤Cr、Cu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藕池和玉米田,小麦田和水稻田土壤Pb的质量分数与藕池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玉米田.3种重金属元素在各主要农作物的地上部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且Cu的富集程度最高,Pb的富集程度最低;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对Cr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玉米、藕叶、水稻、小麦,对Cu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玉米、水稻、藕叶、小麦,而对Pb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水稻、玉米、小麦、藕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土壤-作物系统 重金属 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洞庭湖地区土壤-作物系统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娇 余涛 +3 位作者 杨忠芳 冯海艳 张建新 张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86-891,共6页
以湖南洞庭湖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有机质、pH值、P、N对Pb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研究了Pb、Cd复合污染对水稻Pb、Cd富集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离子交换态Pb含量减少,但通过转化可以被植物吸收... 以湖南洞庭湖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有机质、pH值、P、N对Pb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研究了Pb、Cd复合污染对水稻Pb、Cd富集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离子交换态Pb含量减少,但通过转化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质的结合态Pb含量增加,进而增加了水稻对土壤Pb的吸收量;土壤为中性偏碱性时,土壤中Pb的活性和水稻Pb的富集能力均较酸性土壤中有所降低;在土壤中增施氮肥和磷肥可降低土壤中离子交换态Pb的含量,减少水稻对Pb的吸收。因此,土壤有机质、pH值、P、N是影响水稻Pb含量及土壤Pb活性的重要因素。Pb-Cd复合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同时存在Pb、Cd时,Pb元素的存在促进了水稻对Cd元素的吸收,而Cd却抑制了水稻对Pb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土壤-作物系统 PB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阎波杰 潘瑜春 +1 位作者 赵春江 王纪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63,共5页
从土壤对养分消纳能力和作物养分需求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以地块为单元的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整体... 从土壤对养分消纳能力和作物养分需求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以地块为单元的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整体一般,81.65%的农用地处于中下水平。除了因为大兴区的土壤保肥吸收能力整体不强外,还与大兴区的种植结构与种植面积有关,特别是高肥力的耕地与设施农业用地占地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评价指标 区域作物养分 土壤-作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及在煤矿区农田污染中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合兵 马守臣 +3 位作者 王锐 马守田 王新闯 邵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65,277,共6页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矿井水污灌农田(F1样地)和煤矸石污染农田(F2样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239.60和178.42,达到中等水平,在矿区公路侧农田(F3样地)土壤达到轻微生态风险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中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F1、F2和F3三个样地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采用土壤-植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风险评价,F1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48.4,达到重度污染水平、F2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54.4,达到中度污染水平、F3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76.8,为轻度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 作物系统 重金属污染 协同评价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黑土区土壤--作物系统Cd元素转化积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小琳 王冬艳 +2 位作者 姜琦刚 李月芬 付强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3期687-694,共8页
在吉林省黑土区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土壤及玉米籽实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及SPSS技术,研究了Cd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土壤和作物籽实中的含量特征和相关性,用以揭示Cd元素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转化累积特征... 在吉林省黑土区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土壤及玉米籽实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及SPSS技术,研究了Cd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土壤和作物籽实中的含量特征和相关性,用以揭示Cd元素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转化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服务。研究表明:吉林省黑土区Cd元素全量高于吉林省及全国土壤背景值,但不存在污染,籽实中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中Cd元素有效态转化程度较高,受其全量控制,同时Zn、Cu及P元素有效量对Cd转化的作用明显,偏酸性土壤更利于Cd元素的转化。玉米籽实对Cd吸收程度较低,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生物特性,Zn元素缺乏可能导致玉米籽实对Cd元素吸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黑土区 Cd元素 土壤-作物系统 转化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负荷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桂英 李平 +4 位作者 高立洪 马强 蒋滔 朱金山 张清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55-2058,共4页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为例,从作物养分需求及土壤环境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丰都县山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的禽畜粪污消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69.83%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氮养分消纳能力处...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为例,从作物养分需求及土壤环境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丰都县山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的禽畜粪污消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69.83%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氮养分消纳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区域内的氮养分消纳能力表现为分布图块状混合分布,整体呈现为南部较强、北部较弱的趋势。其中,武平镇等位于平坝地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强,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南天湖镇等位于山区的土壤消纳能力较弱,不适宜于发展大规模禽畜养殖。因而,本研究为丰都县科学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畜禽粪便 负荷能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