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运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1
作者 宫兆宁 宫辉力 +1 位作者 邓伟 赵文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65-373,共9页
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中水分运移研究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大气水是一个连续的水分过程。通过归纳国内外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 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中水分运移研究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大气水是一个连续的水分过程。通过归纳国内外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土壤盐分运移、以及水盐运移对植物生长发育等生物过程作用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地下水浅埋深条件下GSPAC系统水运移在研究方法、试验和模型方面的进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分析指出定量地研究浅埋深地下水对SPAC系统水分过程、生物过程和能量过程等的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复合过程,由单个过程研究向过程的综合分析发展难度较大,目前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是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GSPAC系统水运移的研究需要深入发展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深 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水分运移 盐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Ⅰ:模型 被引量:12
2
作者 丛振涛 雷志栋 +1 位作者 胡和平 杨诗秀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5-580,共6页
本文开展了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建立了可以同时动态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与SPAC水热运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WheatSPAC模型。模型中,采用有限元差分格式进行土壤水热运移的数值模拟;采用双层模型... 本文开展了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建立了可以同时动态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与SPAC水热运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WheatSPAC模型。模型中,采用有限元差分格式进行土壤水热运移的数值模拟;采用双层模型进行冠层水热运移的模拟;采用改进的Feddes根系吸水模型及负指数分布形式的根系密度模型,实现土壤与冠层的耦合;通过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干物质分配等过程的模拟,建立了冬小麦生长的机理性模型;通过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株高、根系分布的模拟,实现冬小麦生长与SPAC水热运移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 作物生长模型 灌溉 腾发 作物-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热力效应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窦军霞 张一平 +2 位作者 马友鑫 刘玉洪 郭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9-333,共5页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地表温、气温及下层植物叶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叶温与气温和地表温的相互关系。指出在林窗区域,由于受雾、太阳高度及林窗边缘树木的影响,各小气候...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地表温、气温及下层植物叶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叶温与气温和地表温的相互关系。指出在林窗区域,由于受雾、太阳高度及林窗边缘树木的影响,各小气候要素最大值随时间、季节的不同,出现在林窗不同的方位,并且存在叶温高值区时空动态位移现象;另外,林窗区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界面间热量传递方向随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甚至在同一时段内,林窗不同区域会存在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的现象,显示出林窗内可能存在热量循环的小环流。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热力效应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植物根系吸水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阳园燕 郭安红 +1 位作者 安顺清 刘庚山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6-321,共6页
土壤植物系统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植物根系吸水过程是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影响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入手,现有根系吸水模型可分为经验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和理论模型3类。... 土壤植物系统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植物根系吸水过程是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影响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入手,现有根系吸水模型可分为经验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和理论模型3类。文章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个单根吸水模型以来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注重根系吸水机理同时,修改和完善已有根系吸水模型,简化模型参数,使之更易应用于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PAC 根系吸水 吸水模型 植物根系 水分运移规律 土壤水分 研究进展 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II:模型验证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丛振涛 雷志栋 +1 位作者 胡和平 杨诗秀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1-745,共5页
根据北京永乐店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资料,得出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水热运移耦合的WheatSPAC模型计算需要的土壤参数与冬小麦遗传参数。将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 根据北京永乐店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资料,得出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水热运移耦合的WheatSPAC模型计算需要的土壤参数与冬小麦遗传参数。将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土壤水分温度等。利用WheatSPAC模型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的田间水热状况与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对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返青后作物蒸腾消耗占净辐射的5 0 %以上;如果返青后墒情较好,在拔节期进行灌溉对冬小麦的最终产量最为有利;如果在拔节之后进行一次灌溉,则灌溉进行得越早对产量越有利;三水以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的边际效益递减;返青后,降雨与灌溉的总量约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 耦合模型 灌溉制度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型蒸渗仪模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蒸散 被引量:47
6
作者 陈建耀 刘昌明 吴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5-48,共4页
在农田水量转化各分量中,蒸散与潜水蒸发是最难测定的.在地下水浅埋地区,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而补给包气带土壤水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作物生长意义重大.利用大型蒸渗仪、波文比、水力蒸发器等仪器,获得了大量水平衡因子的试验数据和... 在农田水量转化各分量中,蒸散与潜水蒸发是最难测定的.在地下水浅埋地区,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而补给包气带土壤水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作物生长意义重大.利用大型蒸渗仪、波文比、水力蒸发器等仪器,获得了大量水平衡因子的试验数据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模型中的有关参数.以大型蒸渗仪实测值为基准,验证了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模型的模拟值,并主要就蒸散和潜水蒸发量,对实测与模拟值作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导致两者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 蒸散 模拟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金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界面水分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余逍 李开萍 +2 位作者 刘子琦 李渊 申海婷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开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分及水势特征分析,对于揭示植物水分状况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喀斯特区黄金梨果实膨大期间对大气、植物、土壤进行水分和水势的连续定点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 开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分及水势特征分析,对于揭示植物水分状况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喀斯特区黄金梨果实膨大期间对大气、植物、土壤进行水分和水势的连续定点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与植物茎流、土壤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0~15 cm土层的土壤水势对SPAC界面的响应更明显,植物茎流昼夜差异显著,植物水势表现早晚高中午低的“单峰型”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午休”和“夜间补偿流”现象。植物水势与大气水势的关系无明确边界,但存在缓冲区,大气水势对植物水势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为大气水势=-62 MPa;植物茎流与土壤水势呈分段线性关系。植物-土壤界面水势梯度和植物-大气界面水势梯度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响应一致,植物-土壤界面水势梯度对土壤水势的响应较植物-大气界面水势梯度明确。研究发现,黄金梨植物水势最低值达-2.94 MPa,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当土壤水势<-0.23 MPa(土壤体积含水量=0.26)时,植物-土壤界面水势梯度趋于平稳,呈现出阈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水势 茎流 喀斯特 黄金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阻力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康绍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分析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阻力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在连续体中的水流阻力主要分布于从叶气孔腔到大气的扩散过程和根系的吸水过程。叶-气之间的水流阻力比土-根之间要大50倍。最后,讨论了控制连续体水流... 本文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分析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阻力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在连续体中的水流阻力主要分布于从叶气孔腔到大气的扩散过程和根系的吸水过程。叶-气之间的水流阻力比土-根之间要大50倍。最后,讨论了控制连续体水流运动的气孔阻力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阻力 土壤 植物 大气 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要世瑾 杜光源 +3 位作者 牟红梅 冯浩 白江平 何建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植物体内的水分状态与传输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植物水分利用与调控的基础.植物体内水分的传输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植物需要通过对体内水分状态的适当调整来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自身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状态与传输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植物水分利用与调控的基础.植物体内水分的传输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植物需要通过对体内水分状态的适当调整来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由于蒸发通量、压力室、高压流速仪、热脉冲等传统检测方法往往会对植株造成破坏和损伤,因此难以准确反映和定量描述植物体内水分传输的真实过程.核磁共振技术(NMR)由于其无损、非侵入的特点,在植物水分分布和传输相关研究中日益得到关注.本文概述了NMR在检测植物体内水分分布、传输以及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还分析了目前NMR技术在SPAC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并指出NMR技术将来可能在植物水分生理、植物与环境互作以及水分代谢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NMR技术在SPAC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发户外便携式、开放式检测仪器是NMR技术在SPAC研究领域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核磁共振 植物 水分状态 水分传输
原文传递
典型林区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雨芊 孟玉川 +2 位作者 宋泓苇 杜成鸿 向淇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8-1934,共7页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循环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水体中组成特征的差异可以指示水分循环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降水、土壤水、植物水的同位素组成,探讨SPAC系统中...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循环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水体中组成特征的差异可以指示水分循环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降水、土壤水、植物水的同位素组成,探讨SPAC系统中水分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演化特征,揭示区域水循环不同界面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季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13δ^(18)O+2.35(R^(2)=0.99),土壤蒸发线方程为:δD=6.98δ^(18)O-0.32(R^(2)=0.92)。在降水→土壤水→植物水的界面水输送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逐渐富集。浅层土壤(0~35 cm)水δ^(18)O受降水的直接影响,响应关系明显,中深层土壤(35~100 cm)水则相对稳定。观测期间,植物木质部水同位素比土壤水略微富集,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输送过程中可能通过韧皮部或树皮发生轻微蒸发或蒸腾。采用直接相关法初步估计植物对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利用情况,樟树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构树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金星蕨因根系分布浅更倾向于利用浅层土壤水和植物截留的降水。与金星蕨相比,樟树和构树的叶片水分蒸发和同位素动力分馏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氢氧稳定同位素 植物水分利用 水文过程
原文传递
亚热带季风区典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体平均滞留时间
11
作者 李嘉洁 章新平 +5 位作者 肖雄 张赐成 王锐 戴军杰 罗紫东 刘娜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84-3194,共11页
平均滞留时间(MTT)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目前对亚热带季风区典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不同水体的MTT仍缺乏了解。本研究以长沙市郊区的樟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正弦波拟合法计... 平均滞留时间(MTT)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目前对亚热带季风区典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不同水体的MTT仍缺乏了解。本研究以长沙市郊区的樟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正弦波拟合法计算2017年3月—2019年10月不同深度土壤水、枝条水和叶片水的MTT。结果表明:SPAC中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呈现夏季贫化、冬季富集的季节变化模式;土壤水δ^(2)H随深度增加而偏负,枝条水δ^(2)H与土壤水接近,但叶片水δ^(2)H偏正且变化范围较大。线性混合模型显示,土壤水和植物水MTT的较低值出现在6—9月,较高值常出现在1月前后和4—5月;降水补给比例与MTT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大多数时段土壤水MTT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优先流也可增加深层土壤水的补给比例,从而降低MTT;枝条水和叶片水的MTT平均值接近。正弦波拟合法显示,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新水比例(F_(yw))逐渐降低,而MTT逐渐增加;枝条水的F_(yw)和MTT分别低于和高于叶片水。线性混合模型与正弦波拟合法的土壤水MTT均自表层向深层增加,其中,前者的变化范围较小,后者的变化范围较大;线性混合模型中枝条水MTT比叶片水少2.4 d,而正弦波拟合法中枝条水MTT比叶片水多87.4 d。两种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新水”的定义、结果不确定性和蒸发分馏效应等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亚热带季风区SPAC水分运移与消耗过程,并可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稳定同位素 平均滞留时间 新水比例 降水补给比例
原文传递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展羽 苏里坦 张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交错带 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 水热传输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大气界面中水分迁移过程及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力刚 许加星 +2 位作者 董磊 冯文娟 姜加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248,共7页
介绍了水循环过程中界面水分迁移转化理论,及SPAC连续体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阐明了一些国内外SPAC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国内外各种典型土壤-植物-大气界面模型的基本结构、适用范围、主要研究对象、优势以及局限性做了系统介绍和对比;... 介绍了水循环过程中界面水分迁移转化理论,及SPAC连续体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阐明了一些国内外SPAC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国内外各种典型土壤-植物-大气界面模型的基本结构、适用范围、主要研究对象、优势以及局限性做了系统介绍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系统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分析得出如何解决下垫面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复杂的关系,以及尺度转化问题将是面临的主要挑战。认为借助于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中的模型参数优化,来实现界面中水分迁移过程的精确化和简化模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水分迁移 模拟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尺度转换问题
14
作者 王笑影 贾庆宇 +2 位作者 吕国红 谢艳兵 李荣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586-3589,3594,共5页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换研究的难度。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尺度转换及反馈机制在模拟中如何应用的研究结果,并在该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合理描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区域尺度系统行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 尺度转换 反馈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土壤-植物连续体中磷动态过程”国际会议召开
15
作者 陈治光 《科技潮》 2010年第10期44-44,共1页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第四届国际磷会议于2010年9月20~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胜利召开。本次会议是庆祝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年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之一,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办,中国植物营养学会与中国土壤学会协...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第四届国际磷会议于2010年9月20~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胜利召开。本次会议是庆祝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年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之一,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办,中国植物营养学会与中国土壤学会协办,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分享“磷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会议 土壤-植物 连续 学术交流活动 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土壤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玉米残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淑平 周广胜 +1 位作者 姜岩 刘孝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49-452,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黑土添加玉米残体 (秸秆和根茬 )土壤 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减轻因其作为燃烧材料而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对大气的污染 .玉米残体施入土壤 ,增加了土...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黑土添加玉米残体 (秸秆和根茬 )土壤 植物系统中氮素转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减轻因其作为燃烧材料而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对大气的污染 .玉米残体施入土壤 ,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提高土壤氮活性 ,有利于土壤氮素养分的协调供应 .玉米残体配施氮肥与氮肥单施相比 ,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量相近 ,但氮素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不同 ;添加玉米残体能够促进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转移 ,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 .同时 ,添加玉米残体还可以降低土壤NO-3 N的累积 ,减少肥料氮的损失 4 7%~ 5 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残 氮素转化 土壤微生物氮 硝态氮 ^15N示踪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文模型——Ⅰ.“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水热耦合模拟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祖昊 刘扬李 +6 位作者 李玉庆 王鹏翔 王康 李佳 朱熠明 刘佳嘉 王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32,共13页
青藏高原号称"亚洲水塔",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其广泛存在的积雪、多年和季节冻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水循环过程;青藏高原具有土层较薄、下伏砂砾石层较厚的特点,形成了特殊的"积雪-土壤-砂砾石层"水热介质结构。为深... 青藏高原号称"亚洲水塔",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其广泛存在的积雪、多年和季节冻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水循环过程;青藏高原具有土层较薄、下伏砂砾石层较厚的特点,形成了特殊的"积雪-土壤-砂砾石层"水热介质结构。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水循环机理,本文选取尼洋河流域作为典型区,基于野外冻土水热耦合试验,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及气候特点,构建了包含12层"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的青藏高原水热耦合模型,描述了完整的水热耦合模拟方程和参数计算方法。采用2016—2017年冻结融化期0~160 cm深度内的土壤和砂砾石层的温度、液态含水率和冻结深度的实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各层温度模拟R~2均值为0.91,冻结融化期内液态含水率模拟R~2均值为0.52,土壤冻结深度模拟R~2值为0.76。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可反映该地区冻结融化过程中土壤和砂砾石层水分与温度的特殊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 水热耦合模拟 青藏高原 高寒山区 积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地区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定勇 牟树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植=0.882**,n=53;r土=0.741**,n=52)。调查还发现,当大气汞浓度大于30ng/m3时,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土壤-植物系统 汞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运行的界面过程研究 被引量:92
19
作者 刘昌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6-373,共8页
本文从水文循环的微观角度出发,针对大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C)中的水分运行与转化,研究了SPAC各界面上水分与能量的交换过程,旨在通过各界面上水分运行与生态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关系,探索各界面水分、能量通量的计算... 本文从水文循环的微观角度出发,针对大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C)中的水分运行与转化,研究了SPAC各界面上水分与能量的交换过程,旨在通过各界面上水分运行与生态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关系,探索各界面水分、能量通量的计算与人工调控的可能途径,为农业节水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3年~1997年),所述内容主要根据近3年来在河北栾城与山东禹城两个台站取得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与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运行 界面过程 土壤-植物-大气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根系复合体弹性模量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永波 梁冰 +1 位作者 孙维吉 张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77-79,共3页
为探索植物根系与土体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基于土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土壤-植物根系复合材料的性能,借鉴于矩形模型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在该模型基础上作了一些简化和假设,详细推导出了土壤-植物根系复合体的弹性模量的理... 为探索植物根系与土体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基于土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土壤-植物根系复合材料的性能,借鉴于矩形模型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在该模型基础上作了一些简化和假设,详细推导出了土壤-植物根系复合体的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应力、应变同时存在的情况,该求解值能够真实完整地代表实际值,以此来推动土壤-植物根系复合体工程特性的深入研究,为工程绿化、植被护坡、边坡稳定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根系复合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矩形模型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