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所指与能指的序列关系:在索绪尔与德里达之间──论在场形而上学及本体论的终极意义 |
杨乃乔
卢可佳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2
|
逻辑主义意义理论的“在场形而上学”根基 |
朱耀平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3
|
形而上学的在场,还是在场的形而上学?——从解释学的立场看《声音与现象》中的内在断裂 |
黄旺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2 |
2
|
|
4
|
海德格尔及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
陆月宏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5
|
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和影响 |
叶从容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2
|
|
6
|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
俞吾金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8
|
|
7
|
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 |
俞胜
李培山
李季萍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8
|
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 |
季国清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3
|
|
9
|
解构的魅力与魔力——评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得与失 |
陶渝苏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0
|
延异哲学:从“摧毁”到“解构” |
李松
董迎春
|
《长江学术》
CSSCI
|
2008 |
1
|
|
11
|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赵卫国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2
|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
莫伟民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3
|
两歧性与多重性: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出场形态 |
孙全胜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14
|
海德格尔是反现代性还是最激进的现代性?——从海德格尔前期的思与行来看 |
李涛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5
|
超越之路 |
张世英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16
|
论德里达对胡塞尔符号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以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为中心 |
董迎春
|
《符号与传媒》
|
2011 |
0 |
|
17
|
论德里达对胡塞尔“符号学”思想的继承——以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为中心 |
董迎春
|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8
|
移情修正“阐释的运作” |
赵颖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9
|
论德里达对胡塞尔“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 |
孟宪清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20
|
后现代话语:沙中之塔 |
宝凤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