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胡最 闫浩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34,共5页
分析并总结地图语言学在GIS技术影响下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当今地图语言的新特点,阐述地图符号的定义;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机制并提出地图符号的语义概念模型。最后简述该模型在地图符号软件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图语言学 语言学机制 语义概念模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图符号语言学方法研究的理论问题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克曼 夏青 +1 位作者 田江鹏 张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6,123,共5页
将符号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地图符号的研究是地图符号学研究的两种方法。地图符号的符号学方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方法研究还有巨大的空间与潜力。本文对语言学和符号学关系的探讨、对地图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可类... 将符号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地图符号的研究是地图符号学研究的两种方法。地图符号的符号学方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方法研究还有巨大的空间与潜力。本文对语言学和符号学关系的探讨、对地图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可类比分析,以及类比语言符号对地图符号特点的讨论,为深入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方法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时代下地图的自适应和智能化引入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符号 语言学特征 地图语言学 语言学与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图语言中的动态符号设计与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解智强 杜清运 +1 位作者 陈厚元 王贵武 《现代测绘》 2012年第4期25-29,共5页
本文探讨地图语言学科中地图符号表示手段,并重点研究动态地图符号的设计与表达对具有时间特征的地理事件支撑作用。以城市洪灾演进地图绘制为例,提出动态符号系统能够对具有时间-空间特征的城市内涝事件进行直观的描述与表达。
关键词 地图语言学 动态地图符号 排水管线信息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学视角下的地图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峰一泽 汤国安 +4 位作者 陆鼎阳 林晓芬 胡光辉 沈婕 吴明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6,共16页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具有与自然语言相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往的地图语言研究主要关注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机制,但缺乏从地理学语言视角分析地图语言的内涵与特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泛地图的概念被...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具有与自然语言相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往的地图语言研究主要关注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机制,但缺乏从地理学语言视角分析地图语言的内涵与特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泛地图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泛地图背景下,地图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演化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首先基于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地理学语言的语言学内涵,指出在地理学视角下地图语言的概念应当从地图符号转向整个地图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图的语言学内涵,阐述了现代地图语言的概念泛化特征,即“内容”泛化和“形式”泛化。其次,本文以地理学语言的视角分析了地图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及地图演化进程中语言结构的演变特征。最后,本文类比语言学中元功能的概念,对地图的语言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地图演化过程中语言功能发展的新特点,涉及地图的信息载负、信息传播、认知和模拟功能。本文基于语言学视角,对作为地理学语言的地图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剖析,深化了对地图语言机制的理解,为地理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语言 地图 地图语言学 地图演化 地图
原文传递
A Probe Into CLT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Mainland: A Holistic Educational Paradigm
5
作者 WANG Hong-chang XU Xiao-fei ZHOU Zhen-xi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8期610-616,共7页
Notwithstanding the tremendous progr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LT)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LE) in China's Mainland, there still remain large-scale margins as reflective argumentation on the is... Notwithstanding the tremendous progr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LT)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LE) in China's Mainland, there still remain large-scale margins as reflective argumentation on the issue of method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al paradigm to probe into. Among each respective margin concerning this FLT and FLE, this paper deepens the aspects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holistic educational paradigm. Furthermor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urrent dominant teaching status and makes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of harmony between English teaching and using, taking Basic English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Mainland as the case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Mainland critical thinking holistic educational paradigm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