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1篇文章
< 1 2 1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1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杨杨 伊丽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0年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RSEI均值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大面积的差和较差转化为大面积的中等和良好。气候和地形对RSEI分布有正向影响,城市化对RSEI分布有负向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对RSEI为先负向后正向。气候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结论】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及相应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 结构方程模型 洮河流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湖北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异驱动因素分析
2
作者 熊昌娥 胡童 +3 位作者 彭欣怡 刘爽 张莹 张险峰 《卫生软科学》 202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布差异的驱动因素。[方法]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湖北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异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资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经费投入4个维度8个驱动... [目的]探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布差异的驱动因素。[方法]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湖北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异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资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经费投入4个维度8个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人口结构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空间分布的主要共性因子,8个驱动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双因子增强为辅。[结论]卫生系统内外协同、内部医防协同对减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异性具有强力驱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技术人员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的山慈菇基原植物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席少阳 涂工涵 +3 位作者 龚华乾 陈飞 郭旭东 晋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目的探析当前气候条件下中药山慈菇基原植物杜鹃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生境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采用筛选后的物种分布数据与环境因子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模型,应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探... 目的探析当前气候条件下中药山慈菇基原植物杜鹃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生境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采用筛选后的物种分布数据与环境因子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模型,应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与交互作用探测对适生区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将适生区与地表覆盖类型进行叠加分析量化潜在适生区中的林地与耕地分布特征。结果当前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强度、降水量、温度等环境因子与山慈菇基原植物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杜鹃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潜在适生区面积分别为2.20×10^(6)km^(2)、2.75×10^(6)km^(2)、7.22×10^(5)km^(2)。考虑到地表覆盖类型,杜鹃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可能的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86×10^(6)km^(2)、2.20×10^(6)km^(2)、5.77×10^(5)km^(2),其中林地面积分别为1.17×10^(6)km^(2)、1.34×10^(6)km^(2)、3.67×10^(5)km^(2),耕地面积分别为6.95×10^(5)km^(2)、8.64×10^(5)km^(5)、2.10×10^(5)km^(2)。结论本研究可为山慈菇药材基原植物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慈菇 杜鹃兰 独蒜兰 云南独蒜兰 最大熵模型 地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和地理探测器的皖南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异及定量归因
4
作者 许长安 王乃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目的]揭示皖南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可为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结合多源遥感数据,探查皖南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2002-2022年该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目的]揭示皖南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可为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结合多源遥感数据,探查皖南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2002-2022年该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安庆市北部大别山区、安庆市东南部大别山余脉大龙山片、铜陵市东部与芜湖市中西部狮子山片、池州市与宣城市南部、黄山市内黄山山区和周边齐云山及白际山等地区系主要侵蚀区;而皖江诸市沿江平原及其他诸河河谷平原土壤侵蚀较小。(2)2002-2022年该地区的土壤侵蚀总体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其中,2002年总侵蚀量为2231.41万t/a,2007年降至2118.05万t/a,而2012年增至2452.36万t/a,之后持续下降至2022年的2060.67万t/a。(3)因子探测器的各因子解释力结果显示:土地覆盖类型、坡度、海拔、降雨是该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4)2002年、2017年、2022年土地覆盖类型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大于其他因子,而2007年、2012年为植被覆盖度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较为突出。(5)基于2022年的土壤侵蚀数据及因子数据所识别的高风险区域为植被覆盖度<37.1%、年均降水量1971.96~2092.37 mm、坡度>63.96°、海拔1056~1819 m、年均温度10.46~11.3℃的灌丛。[结论]皖南地区在过去20年中土壤侵蚀状况有所改善,但坡度大、植被覆盖度低、降雨强度高及不合理土地利用的山地丘陵区仍然是高侵蚀风险区域,未来的防治工作应针对这些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地理探测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我国不同林区林火驱动因素对比分析
5
作者 胡雨鑫 王雪梅 +1 位作者 陈滢 郭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8,共12页
林火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碳循环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不同林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尽相同,明确林火发生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 林火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碳循环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不同林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尽相同,明确林火发生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林火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东北、南方和西南三个林区为研究区,以2000—2022年MODIS火点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地形(坡度、高程、地形位置指数)、植被(植被类型、叶面积指数)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距离道路远近、耕地密度、道路密度),分别三个林区的林火空间格局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火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特征,福建东北部和云南西南部林火聚集明显;(2)不同林区林火发生的驱动因素差异较大。东北林区林火分布格局主要受到植被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驱动,其中叶面积指数和距离道路的远近影响强度最大;南方和西南林区的林火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南方林区距离道路远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西南林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和居民点密度;(3)西南林区因子对于林火格局的解释能力最高,东北林区次之,南方林区最差。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各林区不同驱动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于林火驱动因素的研究适用性较好,鉴于不同地区林火发生的驱动机制不同,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林火预防和管理政策,为我国林区防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 林火格局 核密度 东北林区 南方林区 西南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理探测器和随机森林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山西省乡宁县为例
6
作者 刘晓慧 张金雨 徐玲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2-70,共9页
为了全面评价山西省乡宁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文章利用研究区内144个以地面塌陷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地层岩性、地质断层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信息量模型、随机森林加权信息量(Information-Random Forest, I-RF)模型、地理探测器... 为了全面评价山西省乡宁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文章利用研究区内144个以地面塌陷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地层岩性、地质断层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信息量模型、随机森林加权信息量(Information-Random Forest, I-RF)模型、地理探测器和随机森林加权信息量(GeoDetector-Information-Random Forest, GD-I-RF)模型,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沿道路、建筑用地和断层分布特征明显,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人类工程活跃的区域和断层附近;信息量模型、GD-I-RF模型和I-RF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18、0.842和0.863,加权后的信息量模型评价效果更好;相较于信息量模型和I-RF模型,GD-I-RF模型易发区更接近实际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且可以利用较少的评价因子降低评价过程的计算量,同时提高了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地理探测 随机森林 信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城市渍水成因
7
作者 周繁 付明花 《地理空间信息》 2025年第1期66-69,共4页
以武汉市青山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选取地表覆盖、水系统、雨水排水管网、地形4类共10个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渍水成因。结果表明:①渍水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坡度标准差、高程标准差、硬化地表面积占比和坡度,且... 以武汉市青山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选取地表覆盖、水系统、雨水排水管网、地形4类共10个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渍水成因。结果表明:①渍水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坡度标准差、高程标准差、硬化地表面积占比和坡度,且因子间两两交互均对引起渍水有增强作用,特别是硬化地表面积占比与其他主要驱动因子交互后增强作用明显;②除硬化地表面积占比对渍水以正向作用为主外,其他各主要驱动因子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有望为渍水成因分析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水 地理探测 GWR模型 主要驱动因子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先进制造业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
8
作者 马国冰 张立华 李颖超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5年第1期204-207,212,共5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TOPSIS法估计对我国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先进制造业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全国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信息服务业产值、... 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TOPSIS法估计对我国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先进制造业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全国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信息服务业产值、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电子商务销售额等探测因子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驱动因子;不同驱动因子两两交互作用全部呈现双因子增强,即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先进制造业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数字经济驱动先进制造业存在空间异质性,各区域间空间分布的核心驱动因子各异。依据实证结果,对数字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出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先进制造业 熵值法 地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地理探测器的生态环境质量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牟凤云 黄淇 陈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0-449,共10页
[目的]克服生态环境质量(EQI)演化驱动因子在离散化过程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优化传统地理探测器。[方法]利用相等间隔法、分位数法、自然断点法、几何间隔法和标准差法5种离散方法,对重庆市22项EQI演化驱动因子进行离散化,并结合地理探... [目的]克服生态环境质量(EQI)演化驱动因子在离散化过程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优化传统地理探测器。[方法]利用相等间隔法、分位数法、自然断点法、几何间隔法和标准差法5种离散方法,对重庆市22项EQI演化驱动因子进行离散化,并结合地理探测器确定各因子的合理离散法与分类数,从而探究各驱动因子的驱动力大小和各驱动因子间交互模式。[结果](1)2005—2020年重庆市EQI处于I、Ⅲ和Ⅳ级的区县数量占比减少0.211,处于Ⅱ和V级的区县数量占比上升0.211,总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梯度分布特征。(2)研究中各离散方法适用性排序为:自然断点法>几何间隔法>分位数法>相等间隔法>标准差法。不同因子适用的离散方法各异,应根据因子数据特征择优选取离散方法。(3)识别出影响重庆市EQI演化的关键驱动因子4个(0.37~0.49),主要驱动因子13个(0.14~0.33)、次要驱动因子4个(0.05~0.13)和其他因子1个(0.04),各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均为双重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合理的离散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连续数据离散化过程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从而优化重庆市EQI演化驱动力探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离散法 地理探测 生态环境质量 驱动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10
作者 李胤 詹雅婷 +2 位作者 赵立鸿 赵立科 崔艳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定量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驱动力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观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影像、夜间灯光影像、年末人口总数和GDP,采用GeDetector... 定量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驱动力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观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影像、夜间灯光影像、年末人口总数和GDP,采用GeDetector对其近20年间空间、人口及经济维度的演化及多尺度分化的进程进行探讨,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过程直接驱动地表类型的变化,且人口数量和GDP总量能够作为城镇化过程强度的定量指标;(2)夜间灯光(NTL)数据耦合人口或经济统计数据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城镇化过程中的时空差异;(3)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城镇化过程经历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研究结果为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地理探测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王绮 黄国民 +2 位作者 卢恩琪 甘静 刘航宇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3,共11页
通过运用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旅游生态安全的动态评价,将旅游生态安全划分为恶化级、风险级、敏感级、临界安全级、一般安全级、比较安全级和非常安全级7个等级标准.结果表明:浙江省旅游生态安... 通过运用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旅游生态安全的动态评价,将旅游生态安全划分为恶化级、风险级、敏感级、临界安全级、一般安全级、比较安全级和非常安全级7个等级标准.结果表明:浙江省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状态,由风险级改善为比较安全级;各地市旅游生态安全空间分异显著;旅游总收入、SO_(2)排放、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空气质量优良率对旅游生态安全有较为显著及持续的影响.运用地理探测器解释旅游生态安全因子的交互作用发现,浙江省旅游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复杂多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安全 DPSIR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的鄂西南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严攀 田培 +4 位作者 沈晨竹 平耀东 贾婷惠 乐雪 黄建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3,共13页
[目的]水土流失是鄂西南突出的生态问题,合理评估该区域的土壤侵蚀脆弱性,并探究其驱动机制是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方法]从人地耦合系统视角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鄂西南土壤侵蚀的影响,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 [目的]水土流失是鄂西南突出的生态问题,合理评估该区域的土壤侵蚀脆弱性,并探究其驱动机制是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方法]从人地耦合系统视角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鄂西南土壤侵蚀的影响,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鄂西南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1)2010—2020年鄂西南土壤侵蚀脆弱性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强烈及以上强度的土壤侵蚀脆弱性呈现零星的碎片化分布格局,且主要集中在鄂西南的中南部和东部宜昌市辖区的西部地区;(2)研究区敏感性最高的区域集中在海拔800~1500 m,敏感性在坡度25°~35°最大,并呈现出向两侧递减的趋势,当坡度>15°时,较高及以上敏感性面积急剧增加;(3)较高及以上土壤侵蚀脆弱性高于土壤侵蚀强度,较低及以下土壤侵蚀脆弱性低于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脆弱性与土壤侵蚀强度存在协同变化趋势;(4)土壤侵蚀脆弱性的分布格局是多因素协同作用造成的,地理探测器的分析表明坡度、植被覆盖度、教育质量和城镇化率对土壤侵蚀脆弱性的解释力较强。[结论]未来需要高度重视对坡度>15°地区植被覆盖的保护,并通过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提升当地居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 土壤侵蚀脆弱性 RUSLE模型 地理探测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甘肃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文秀 燕振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0-602,共13页
基于RS、GIS以及地理探测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甘肃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利用程度和地类转移进行分析,并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农牧交错带以耕地、林地... 基于RS、GIS以及地理探测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甘肃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利用程度和地类转移进行分析,并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农牧交错带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三者占比超过95%,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度均小于0.01、结构总体趋于稳定,全域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先增加后放缓的趋势;(2)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占研究区总体变化面积的96%以上,各地类间转换活跃,LUCC较集中分布于陇中黄土丘陵区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3)在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地理探测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甘肃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段驱动因子相异,其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驱动(前者对土地利用变化解释度更强),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双因子交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度强于单因子解释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地理探测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驱动力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汀江流域福建段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陵桦 孟维彩 +5 位作者 蔡翠婷 李毅杰 袁宇奇 王晓宇 张翔 侯晓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6,382,共12页
[目的]科学评估南方红壤侵蚀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为汀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20 a间月... [目的]科学评估南方红壤侵蚀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为汀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20 a间月尺度MOD13Q1(250 m)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植被NDVI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综合温度、降水量和海拔等自然因子及人为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流域内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强度。[结果](1)时间上,2000—2020年汀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7.11%,上升平均速度为0.002 2/a,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稳定持续改善中。(2)空间上,整体上以中高和高覆盖度为主,呈现出明显各区县中部低于四周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NDVI改善区域面积为86.33%,远大于退化面积区域。(3)驱动因子探测结果:降水量>海拔>温度>GDP>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坡度>土壤类型。[结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双重影响,降水量因子解释力为0.705,是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温度和GDP等为次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均为0.58以上。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q)较于单因子表现出了更高的解释力,为双因子之间主要表现为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汀江流域 NDVI 地理探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张承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金涛 金晓媚 +2 位作者 李晴 殷秀兰 金爱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以下简称“张承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风沙阻隔区,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土壤湿度作为综合反映气候、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的重要指标,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中...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以下简称“张承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风沙阻隔区,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土壤湿度作为综合反映气候、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的重要指标,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中至关重要。但张承地区地处半干旱区,水资源相对匮乏,且现有研究忽视了对其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的分析。研究以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数据集等为基础,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反演并分析张承地区2001—2021年土壤湿度及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8个驱动因子对张承地区土壤湿度时空异质性的解释力。结果表明:(1)2001—2021年张承地区的土壤湿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土壤湿度分布为东部高,西部低,张家口低于承德;空间上,研究区83.09%区域的土壤湿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土壤湿度的驱动因素解释力大小排序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类型>年均降水>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年均气温>坡向,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土壤类型的解释力均高于30%,为主导驱动因素;(3)在交互作用分析中,多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大于单因子作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高程的交互影响作用最强。研究结果对于张承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 土壤湿度 驱动因子 张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尼亚孜海尼木·肖开提江 马倩 +2 位作者 包安明 塞米热·吾斯曼 姜展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7,共10页
对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2个方面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年降水、地表温度、河网密度、土壤类型、... 对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2个方面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年降水、地表温度、河网密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均GDP及人口密度等11个指标,构建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选取2000、2010及2020年3个时间点进行流域生态脆弱性(EVI)研究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与轻度脆弱为主,占总面积的85.53%,整体上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的主要因子。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脆弱性具体解释力的值分别为0.592、0.721和0.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熵权法 地理探测 驱动力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帅龙 杨建欣 +4 位作者 马长乐 龚郁舒 高灿 康新玲 李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滇西密、滇东疏、西北密、东北疏、东南密、西南疏”的分布格局.(2)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和集聚性,全省整体呈现出“三核状”分布格局,表现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其中整体及局部指向性均为“西北至东南指向”.空间分布集聚性上,高密度区主要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南)、保山市(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滇西北).(3)自然、人文、社会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形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储量、人均GDP、道路通车里程、少数民族占比与文化多样性指数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 Arc GIS 影响因素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雨 王嘉学 +3 位作者 杨萌 王霄 胡瑞 杨发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4-212,共9页
在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大背景下,康养旅游受到广泛关注.以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子.研究旨在厘清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大背景下,康养旅游受到广泛关注.以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子.研究旨在厘清西南地区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辨识其影响因素,促进西南康养产业组团式开发.研究表明:1)从均衡程度及空间分布类型来看,西南全域与各省内部空间分布模式存在一致性.2)西南全域康养地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密度特征以及“四极多核”的空间格局.3)康养地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其中,人口密度对其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植被覆盖度与人均GDP是影响空间分异的第一主导交互因子,不存在独立作用或减弱解释力的交互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旅游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区划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小溪 谭立峰 +1 位作者 刘芳 王晓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46,共15页
海洋文化遗产是海洋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国海洋空间规划中存在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文章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和分析工具探析沿海11省市海洋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遗产是海洋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国海洋空间规划中存在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文章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和分析工具探析沿海11省市海洋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各指标因子权重进行量化。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地区海洋文化遗产分布的集聚特征显著。2)不同历史时期,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整体上,自然环境是影响海洋文遗产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部沿海地区遗产分布仍以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北部沿海地区遗产分布以经济因素影响最大。通过地理相关分析和综合指数聚类最终确定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岭南海洋文化遗产区4个一级区和12个二级区。该区划方案与中国海洋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吻合,表明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可为海洋文化遗产空间区划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化遗产 海洋文明 地理探测 地域分异 海洋空间规划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分异及驱动力探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文晶 程诺 +2 位作者 张露月 赵玥桥 赖日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呈波动状缓慢下降,多年均值为843.71 gC·m^(-2)·a^(-1);灌木植被NPP的多年均值926.54 gC·m^(-2)·a^(-1),是生产力最强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主要集中在600~900 gC·m^(-2)·a^(-1),处在该范围的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52.09%~66.23%。2)福建省北部、东南部植被NPP多为显著上升,而中部和西南部主要为显著下降;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以反持续性为主(53.25%),应重点关注闽北山地与闽江下游区域。3)造成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平均解释度高低排序为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坡度>高程>国内生产总值,双因子交互中最高解释度为气温∩降水量(0.282),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Sen+MK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