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凌敏华 陈喜 +2 位作者 程勤波 薛显武 秦年秀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3,共6页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相互作用与反馈的模拟计算有助于水资源精准评价。在非饱和带数值计算模型(UZF1)与模块化地下水动力模型(MODFLOW2005)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数值模拟模...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相互作用与反馈的模拟计算有助于水资源精准评价。在非饱和带数值计算模型(UZF1)与模块化地下水动力模型(MODFLOW2005)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可以同时输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和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有利地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将模型应用于资料条件较好的临涣集流域,从模拟结果分析来看,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流域出口流量与地下水位空间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文过程 地下水 UZF1 MODFLOW2005 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善磊 王嘉志 +4 位作者 周舒佳 王洁 闫桂霞 王宏宙 毕早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33-3946,共14页
定量认识和理解气候与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可以为科学管理淮河流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评估了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归因方法的适用性,以此量化了淮河流域气候和Budyko参数n对不同年代蒸散发(ET)... 定量认识和理解气候与流域特征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可以为科学管理淮河流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评估了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归因方法的适用性,以此量化了淮河流域气候和Budyko参数n对不同年代蒸散发(ET)、径流变化(较基准期1961-1980年)的贡献,并且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法可以准确有效地分离气候和参数n对ET和径流变化的贡献。2)在气候和参数n变化的共同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ET和径流在沂沭泗河各水文分区均呈减小趋势,而在上游和中游各水文分区的变化则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3)就各年代控制ET变化的主要因子,多数水文分区为参数n,其次为降水和潜在蒸散发(PET),分别集中在沂沭泗河地区和淮河上游。20世纪80年代,中游水文分区径流变化的主控因子为PET,其他水文分区则多为降水;而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多数水文分区的主控因子为参数n,其次为降水。总之,控制淮河流域ET和径流变化的物理机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流域特征 地表水文过程 Budyko参数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形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司梦可 曹建生 阳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87-1595,共9页
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 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人在微地形变化影响地表水文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明晰微地形变化对降雨、径流、入渗以及蒸散发等过程的影响效应。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对微地形种类划分不系统化、尺度界定不清楚以及对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间的耦合机制缺乏深入剖析等问题,本文指出应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和微地形营造方式对微地形种类进行统一划分,结合微地形测量工具及遥感技术对微地形尺度进行准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将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短期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揭示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的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量化微地形改良措施在区域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径流 入渗 蒸散发 水分运移 地表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典型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宏宙 孙善磊 +4 位作者 王洁 于志国 闫桂霞 周舒佳 毕早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3-108,115,共7页
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地表水文过程中的作用,是水文气象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水资源匮乏的胶东半岛地区。基于Budyko方程和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法,本文量化了气候和参数n(反映人类活动)对胶东半岛地区产芝、团旺、尹府和臧格庄流域过... 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地表水文过程中的作用,是水文气象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水资源匮乏的胶东半岛地区。基于Budyko方程和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法,本文量化了气候和参数n(反映人类活动)对胶东半岛地区产芝、团旺、尹府和臧格庄流域过去50年间蒸散发(ET)和径流变化的贡献,甄别了主控因子。发现:较基准期1961-1980年,臧格庄1980_(s)(1981-1990年)、1990_(s)(1991-2000年)和2000_(s)(2001-2010年)ET减小,其他流域均增加,产芝和尹府2000_(s)增加最大(-100 mm);臧格庄各时期ET变化主控因子为降水,其他为参数n。4个流域各时期径流均减小,1980_(s)减小最大(<-130 mm);1980_(s),产芝和尹府(团旺和臧格庄)径流变化归因于参数n(降水);1990_(s)和2000_(s),臧格庄和其他流域主控因子分别为降水和参数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流域特征 地表水文过程 Budyko参数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下垫面对地表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分析——以通化市辖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陶国芳 蒋兆恒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91-96,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通化市辖区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下垫面变化对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其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还不明确.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将通化市辖区归纳为农田、林地、建筑用地、公共用地、道路、水体共6个一级下垫面土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通化市辖区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下垫面变化对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其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还不明确.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将通化市辖区归纳为农田、林地、建筑用地、公共用地、道路、水体共6个一级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根据下垫面透水情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又分属于透水面、不透水面、弱透水面、水面四种类型.利用GF1-WFV1和Landsat8-OLI两景遥感影像提取2017年5月的地表信息,发现市辖区透水面占总面积的88.63%,不透水面占总面积的9.14%,弱透水面占总面积的0.86%,水面占1.37%.结合该地区多年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分析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影响了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降水、蒸发、下渗、径流等过程,造成极端年降水量和短时强降雨频次增加,降水的年际变化加大,五年小周期的年平均蒸发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下降,不透水面、弱透水面下渗受阻,径流流量、汇流时间、排水过程等发生变化,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加剧.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影响了地表水文循环的全过程,研究结果对明确城市下垫面变化影响下的地表水文循环过程,了解地方气候变化特征,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 地表水循环过程 影响 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6
作者 邓伟 潘响亮 栾兆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1-527,共7页
水文过程在湿地形成、发育、演替直至消亡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降水截流、径流和蒸散作用是湿地 大气界面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开发的模型较多但尚需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片流和明渠流是湿地主要地表径流,其中片流受地形坡度等因素... 水文过程在湿地形成、发育、演替直至消亡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降水截流、径流和蒸散作用是湿地 大气界面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开发的模型较多但尚需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片流和明渠流是湿地主要地表径流,其中片流受地形坡度等因素影响而难以精确计算。湿地的地下水文系统对季节性积水湿地尤为重要,但是关于泥炭沼泽的垂向水力联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可持续的湿地水文管理必须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这两个因素纳入湿地综合水文模型,然而目前除少数几个综合模型外,大多数的湿地水文模型并非如此。加强湿地水文观测、多手段多技术相结合和开发综合湿地水文模型应是今后湿地水文学研究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水 湿地-大气界面 地表水文过程 地下水过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综合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7
作者 LI Ming-Xing MA Zhu-Gu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4期191-196,共6页
Th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CLM,version 3.5),driven by historical climate data observed from 1951 to 2008.A comparison of modeled so... Th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CLM,version 3.5),driven by historical climate data observed from 1951 to 2008.A comparison of modeled soil moisture and runoff with limited observations in the basin suggests a general drying trend in simulated soil moisture,runoff,and precipitation-evaporation balance(P-E) in most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Furthermore,annual soil moisture,runoff,and P-E averaged over the entire basin have declined by 3.3%,82.2%,and 32.1%,respectively.Significant drying trends in soil moisture appear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basin,whereas a significant trend in declining surface runoff and P-E occurr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upper reaches.The overall decreasing water availability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availability VARIABILITY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prevail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被引量:28
8
作者 ZHANG Qiang ZENG Jian ZHANG Li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1872-1880,共9页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Norther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the arid Northwest China,the Loess Plateau,and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The consistencies,differences,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land surface...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Norther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the arid Northwest China,the Loess Plateau,and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The consistencies,differences,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major variables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using data collected during prevail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July and August,2008).It is shown that differences of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are remarkable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impacts of summer monsoon.Especially their soil wet layers occur at different depths,and the average albedo and its diurnal variations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Surface net short-wave radi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but its surface net long-wave radiation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And the ratio of net radiation to glob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regions,though its temperature is lower.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ios of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to net radiation for the three regions because of distinct contribution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to l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The three region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in the ratio of water vapor flux to pan evaporation,but they are consistent in the ratio of water vapor flux to precipitation.These results not only indicate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in the three regions,but also show that summer monsoon is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pattern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 regions of North China prevail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coordinated experiment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influence facto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