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现状及智能化发展方向 被引量:9
1
作者 许振浩 邵瑞琦 +4 位作者 林鹏 李术才 向航 韩涛 李珊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4,共20页
随着隧道施工对于不良地质识别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融合多源信息的不良地质智能化识别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常见的6种隧道不良地质类型及其地质成因,回顾分析了隧道主要的不良地质识别方法及现状,详细... 随着隧道施工对于不良地质识别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融合多源信息的不良地质智能化识别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常见的6种隧道不良地质类型及其地质成因,回顾分析了隧道主要的不良地质识别方法及现状,详细介绍了笔者在不良地质智能化识别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基于机器学习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隧道围岩岩性与裂隙特征进行智能识别;融合图像和光谱特征进行不良地质识别;将地化分析融入到传统的超前钻探中,融合随钻参数和地化信息进行不良地质随钻识别,既可以发挥超前钻探在感知岩体质量和地层信息变化方面的优势,又可以发挥地化分析在岩性和不良地质异常识别方面的优势;基于地质与物探联合反演进行不良地质识别,旨在实现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形”(位置、形态、规模)和“性”(性质和类型)的精确识别。最后,对隧道不良地质智能化识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地质识别 光谱测试 地化测试 随钻技术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N-ERI地质识别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张腾 雷泉龙 +1 位作者 赵雨顺 华兴林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基建工程对地质勘探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数据分析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数据降维处理功能,提出一种改进的CNN-ERI地质识别模型,分析了该模型在地质识别方面的优越性,探讨了数据... 基建工程对地质勘探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数据分析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数据降维处理功能,提出一种改进的CNN-ERI地质识别模型,分析了该模型在地质识别方面的优越性,探讨了数据量和环境因素对模型识别精度的影响,并结合某隧洞工程,探析了模型的具体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法 卷积神经网络 数据降维处理功能 CNN-ERI地质识别模型 地质特征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属性分析的典型岩溶不良地质识别方法 被引量:45
3
作者 刘宗辉 刘毛毛 +3 位作者 周东 蓝日彦 吴恒 王业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282-3290,共9页
采用探地雷达进行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时,受现场探测环境、岩溶地质的复杂性以及解译技术制约,多解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依托工程中选取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总结隧道建设中常见的几种典型岩溶不良地质的属性特征,结果表明岩溶... 采用探地雷达进行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时,受现场探测环境、岩溶地质的复杂性以及解译技术制约,多解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依托工程中选取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总结隧道建设中常见的几种典型岩溶不良地质的属性特征,结果表明岩溶不良地质类型与探地雷达属性参数有很好相关性,其中:空腔型溶洞、干燥松散黏土夹碎石充填型溶洞和无水破碎带雷达反射波中心频率随时间衰减较慢,分布范围分别为90~105、85~100、70~110MHz;软塑状黏土充填型溶洞和富水破碎带雷达反射波中心频率随时间衰减较快,分布范围分别为60~80MHz和40~70MHz。研究属性特征定量表示方法,提出基于广义S变换及子波谱模拟的雷达波吸收衰减参数计算方法。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每种属性都能从某些角度反映岩溶不良地质体雷达反射波的特征,在综合多个特征参数后,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的岩溶不良地质类型,从而提高探地雷达目标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岩溶隧道 属性分析 特征参数 不良地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良地质识别的分类方法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秋全 李向 王岭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3-208,共6页
中国西部的沙漠、冻土和盐渍土等典型的不良地质现象日益显现,基于遥感影像的不良地质识别已经成为遥感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地典型的不良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主要探讨SVM分类、K均... 中国西部的沙漠、冻土和盐渍土等典型的不良地质现象日益显现,基于遥感影像的不良地质识别已经成为遥感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地典型的不良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主要探讨SVM分类、K均值分类以及基于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分类3种分类方法,初步尝试不同分类方法的融合,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的分类效果和精度。结果表明:SVM分类结果为块状分布,K均值分类结果为点状分布,基于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取得了更好的分类精度,3种方法取得的影像融合更好地表达了多种不良地质体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不良地质识别 分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少量剖面标注的三维地质异常体识别方法
5
作者 朱世龙 孙龙祥 +3 位作者 朱剑兵 袁晨辉 康宇 吕文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1129,共14页
地质异常体识别是地震相解释、油气勘探等地质分析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的地质异常体检测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少量剖面标注的三维地质异常体识别方法,大大减少了人工... 地质异常体识别是地震相解释、油气勘探等地质分析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的地质异常体检测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少量剖面标注的三维地质异常体识别方法,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并且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度.本文采用典型的语义分割网络,针对地质异常体的封闭性、连续性及可解释性等物理约束,设计了一种三维(3D)平滑操作.在地质异常体识别任务中引入半监督自训练方法,通过利用少量的有标签样本和大量无标签样本进行训练.在模型自训练的过程中通过3D平滑操作不断对伪标签进行修正,并利用伪标签进行监督学习.实验数据采用胜利油田某区块的真实三维地震数据,由专家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标注.实验中划分了不同数量的标注样本,在测试数据上的平均F1和平均IoU值分别超过96%和93%,证明了该三维地质异常体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数据 地质异常体识别 半监督学习 语义分割 自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LNET模型的开阳磷矿成矿条件相关地质实体识别与应用
6
作者 彭彬 田宜平 +2 位作者 曾斌 吴雪超 吴文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34,共11页
随着磷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质勘探成果报告也愈来愈多,通过人工识别海量文档中与磷矿成矿相关地质信息耗时低效,无法满足知识共享传播和地质报告智能管理的需求。为快速获得磷矿地质文档报告中隐藏的成矿地质知识,基于XLNET模型建立... 随着磷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质勘探成果报告也愈来愈多,通过人工识别海量文档中与磷矿成矿相关地质信息耗时低效,无法满足知识共享传播和地质报告智能管理的需求。为快速获得磷矿地质文档报告中隐藏的成矿地质知识,基于XLNET模型建立了磷矿成矿地质实体自动识别的方法。首先对实体进行BIO标注建立地质实体字典,利用XLNET作为底层预处理模型学习句子双向语义;然后使用BILSTM-Attention-CRF模型实现文本多标签的智能分类;最后通过定位磷矿实体在报告中的分布位置大致推测该处磷矿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式。将该模型与其余3种模型比较得出结果,该模型识别的准确率(P)、召回率(R)及F1值都接近了90%,较前3种模型分别调高了2%,5%,6%。该研究为开阳磷矿地质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地质实体自动识别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实体识别 XLNET-BILSTM-Attention-CRF 磷矿成矿模式 预训练模型 序列标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DCNN-BiLSTM-CBAM的煤巷顶板岩层地质特征随钻智能识别方法
7
作者 雷志勇 王家文 +2 位作者 凡东 鲁飞飞 陈卫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199,共8页
【目的】煤巷顶板事故多发生于原生裂隙发育带和岩层破碎带等潜在垮落区,准确、及时掌握顶板岩层地质特征并优化其支护方案及参数是预防顶板事故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巷道顶板岩层地质特征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存在识别速度慢、效率低、... 【目的】煤巷顶板事故多发生于原生裂隙发育带和岩层破碎带等潜在垮落区,准确、及时掌握顶板岩层地质特征并优化其支护方案及参数是预防顶板事故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巷道顶板岩层地质特征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存在识别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煤矿安全、高效和智能化开采的需求。【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1DCNN(一维卷积神经网络)、Bi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和CBAM(卷积块注意力模块)相结合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随钻振动加速度信号与顶板岩层地质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钻进试验,采集完整岩石、破碎岩石和含裂隙岩石样本的随钻振动加速度信号数据,并将此信号作为训练样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岩石样本与其随钻振动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4项分类指标评估各模型的性能。【结果和结论】研究表明:(1)建立的1DCNN-BiLSTM-CBAM模型实现了端到端的岩层地质特征智能识别,简化识别流程,提高识别效率。(2) SVM(支持向量机)、1DCNN、BiLSTM以及1DCNN-BiLSTM-CBAM模型训练结果表明,1DCNN-BiLSTM-CBAM模型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达到99.22%、99.26%、99.21%和99.23%,均优于其他对比模型。(3)实验验证该模型在煤巷顶板岩层地质特征的分类识别中是有效的,且具有良好的分类识别性能,能够满足巷道顶板岩层地质特征实时智能的识别要求。研究为识别煤巷潜在垮落区以及制定顶板支护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提供了一种煤矿巷道顶板随钻探测的高效识别方法,对提升煤矿巷道安全保障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事故 深度学习 随钻振动信号 时间序列分类 地质特征识别 煤巷顶板 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金属成矿中关键地质构造精细智能化识别
8
作者 杨艺 赵惊涛 +1 位作者 李文煜 师素珍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31,共14页
【目的】为了识别煤系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的关键地质构造,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为研究对象,依托前人研究结果、区块地质资料、地震以及测井等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地质构造识别模型,用于预测构造火山活动等事件,以分析... 【目的】为了识别煤系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的关键地质构造,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为研究对象,依托前人研究结果、区块地质资料、地震以及测井等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地质构造识别模型,用于预测构造火山活动等事件,以分析矿床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方法】首先,基于叠后地震资料,利用平面波破坏滤波器技术实现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提取小尺度关键地质信息;其次,利用知识图谱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开展属性优选,获得方差、瞬时频率和均方根振幅等反映构造特征的优势属性。以研究区三维地震属性体作为训练样本,基于知识图谱建立映射标签,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提出了U-Net多属性融合模型。该模型以三通道地震属性作为输入,地下关键地质构造(如断层或火山通道)作为输出,进而构建关键地质构造智能化识别方法。【结果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图谱建立的U-Net网络,在煤系金属矿床关键地质构造识别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可直观刻画关键地质构造的三维展布特征,降低断层解释人为不确定性,为煤系金属矿床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金属矿 地质构造识别 知识图谱 属性融合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鄂尔多斯地台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
9
作者 黄曦涛 胡智峰 +2 位作者 乔培 张瑜 王馨爽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4,共5页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鄂尔多斯地台局部区域76景Sentinel-1影像,利用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通过形变时序信息分析研...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鄂尔多斯地台局部区域76景Sentinel-1影像,利用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通过形变时序信息分析研究区地表异常形变趋势并验证其精度,并结合高分二号遥感影像解译识别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野外验证,对两处确定的典型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获取毫米级精度的地表形变结果,根据《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指南》(T/CAGHP 013—2018),精度从Ⅱ级提升至Ⅰ级;研究区83%的区域在监测期间形变速率为-20~20 mm/a,处于稳定状态,剩余17%的区域则存在灾害隐患;共解译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野外查证,准确率为73.2%;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其中滑坡灾害21处、崩塌灾害4处、不稳定斜坡5处;典型滑坡灾害隐患点位存在明显异常形变信息,形变速率为-21~21 mm/a,单点最大累计形变量为-25~25 mm;形变受气候、地形、人为活动影响大,有较高风险隐患,加强人工巡视、加大监测力度与频率,对早期地质灾害识别保证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地质灾害识别 地表形变监测 鄂尔多斯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声呐记录的图像处理与地层识别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季文赟 林亦俊 张叔英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5-371,共7页
对我国长江口和东海海区的典型声学地层剖面图所显示的图像特征的物理本质作了分析,归纳出9个方面的主要图像特征,并指出可以分别根据其中4个特征对9类可能存在的地层的地质属性进行分类和识别.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应用基于概率... 对我国长江口和东海海区的典型声学地层剖面图所显示的图像特征的物理本质作了分析,归纳出9个方面的主要图像特征,并指出可以分别根据其中4个特征对9类可能存在的地层的地质属性进行分类和识别.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应用基于概率计算的Bayes图像分类器对声学地层剖面图进行地质解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地声探测 地声学 地质声呐记录 图像处理 地质识别 图像分类器 声学地层剖面图 地质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分布式学习的铁路系统地质灾害识别方法
11
作者 莫志艺 李蒙 +2 位作者 何潞 龙乐天 王泽渝 《电子质量》 2024年第12期1-6,共6页
目前地面枢纽接收点、无人机、卫星等信息采集终端已广泛地应用于铁路环境监控,由于列车行进与数据采集终端间的传输过程存在高度动态性,如何有效排除干扰并准确感知列车位置成为研究难点。虽有诸多方法被提出,但大多侧重于单一功能,难... 目前地面枢纽接收点、无人机、卫星等信息采集终端已广泛地应用于铁路环境监控,由于列车行进与数据采集终端间的传输过程存在高度动态性,如何有效排除干扰并准确感知列车位置成为研究难点。虽有诸多方法被提出,但大多侧重于单一功能,难以同时实现数据传输与目标定位。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采用面向通感一体化的波束赋型方法,旨在同时完成数据传输和目标定位任务,以应对列车行进中的高度动态性;鉴于单个列车获取的地质灾害信息有限,利用列车本地计算单元,结合感知图像,采用联邦拆分学习框架,在多个计算节点上分布式训练地质灾害识别模型。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地质灾害识别的准确性,还有效降低了训练时延,保障了识别模型的测试准确率,实现了高效、准确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识别 铁路环境监控 通感一体化 联邦学习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S360pro超前地质预报在不良地质体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杰 王海胜 +1 位作者 吴俊杰 张洪波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2年第3期98-100,共3页
TGS360pro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能够采集隧道掌子面前方的相对应力、含水可能性、泊松比、杨氏模量和危险等级等参数,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文章简要描述了TGS360pro在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预报应用原理和方法,并依据采集处理后的泊松... TGS360pro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能够采集隧道掌子面前方的相对应力、含水可能性、泊松比、杨氏模量和危险等级等参数,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文章简要描述了TGS360pro在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预报应用原理和方法,并依据采集处理后的泊松比、含水概率、相对应力等物理参数,准确地预报出了隧道掌子面前的地质情况。证明了TGS360pro对地质构造有很强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S360pro 超前预报 不良地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井冈山茨坪镇地质灾害灾害风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宫艳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1期013-016,共4页
井冈山茨坪镇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传统风险识别方法有局限性,且难以全面获取信息,无人机遥感技术因高效精准在井冈山茨坪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000)项目中广泛应用,本文基于茨坪镇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探讨其应用效果... 井冈山茨坪镇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传统风险识别方法有局限性,且难以全面获取信息,无人机遥感技术因高效精准在井冈山茨坪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000)项目中广泛应用,本文基于茨坪镇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探讨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快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地表影像,经过多光谱分析和三维建模精准识别灾害风险区域,提高评估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撑,具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技术 地质灾害风险识别 井冈山茨坪镇 多光谱分析 三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测量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昱材 《世界有色金属》 2025年第3期139-141,共3页
无人机技术的价值日益凸显,各领域频繁亮相,蕴含巨大的应用可能。利用无人机空中拍摄,无死角的观察矿山区所有状况,通过地质信息识别技术,无人机能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矿区的地质样貌。无人机在定位和绘图方面的作用也被发挥出来,让矿山区... 无人机技术的价值日益凸显,各领域频繁亮相,蕴含巨大的应用可能。利用无人机空中拍摄,无死角的观察矿山区所有状况,通过地质信息识别技术,无人机能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矿区的地质样貌。无人机在定位和绘图方面的作用也被发挥出来,让矿山区的数字化建设得以实现。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不仅清晰明了,也能为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提早发出预警。此外,我们还探讨了无人机监测方法的优势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无人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实验证明,无人机监测方法能有效监测和预警矿山地质灾害,尤其对于难以人工观察的区域,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灾情评估和预警准确性,从而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参考。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富有创新性,充分利用了无人机的优势,为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测量技术 矿山地质灾害 监测与预警 地质信息识别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地质实体识别方法 被引量:39
15
作者 张雪英 叶鹏 +1 位作者 王曙 杜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351,共9页
地质实体作为地质信息表达的核心要素,对其准确识别是地质文本数据挖掘和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各种类型文本数据中地质实体信息的描述特点,构建了地质实体信息的标注规范和语料库,设计了基于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 地质实体作为地质信息表达的核心要素,对其准确识别是地质文本数据挖掘和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各种类型文本数据中地质实体信息的描述特点,构建了地质实体信息的标注规范和语料库,设计了基于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的地质实体识别模型,解决了文本数据中地质实体信息的结构化、规范化处理问题。以矿产资源地质调查报告为实验数据,对本文的地质实体识别方法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在较小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达到较好的地质实体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地质实体识别 深度信念网络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蠕变斜坡地质灾害InSAR识别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姚鑫 张永双 +3 位作者 李凌婧 凌盛 王宗盛 周振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94-1705,共12页
断裂带附近往往是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微小变形是指示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以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选用多期ALOS/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时序干涉(InSAR)观测,获得了毫米级的地表变形量,结合现... 断裂带附近往往是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微小变形是指示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以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选用多期ALOS/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时序干涉(InSAR)观测,获得了毫米级的地表变形量,结合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区域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别、变形特征和空间发育规律:(1)断裂沿线主要发育了蠕变滑坡、蠕变泥石流物源和冰碛物流动3种类型蠕变斜坡地质灾害;(2)蠕滑滑坡具有"错乱的等高线状台阶",凸凹不平的主滑方向地形剖面,舌状地貌,无基岩裸露滑床等特征;(3)鲜水河断裂北段古滑坡、历史地震滑坡和震裂斜坡发育,与断裂带直接相交的,大部分存在蠕滑变形,未相交的往往无蠕滑变形,体现了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4)发育"土石林型"和"坡面松散堆积物型"两种泥石流,识别特征是物源区有分散的缓慢变形体,流域范围内变形体的数量和速率是重要标志;(5)鲜水河断裂带附近4200m高程以上区域广泛存在现代冰碛物沿冰川槽谷滑动变形,其分布范围广、单体规模大、运动速率高,是现今研究区最主要的地表剥蚀形式之一。研究结果也表明,InSAR技术结合地质条件能有效地识别蠕变斜坡地质灾害,适于山区地质灾害众多、调查不便的工作环境,是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活动断裂 地质灾害识别 干涉雷达 蠕滑 斜坡变形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技术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海平 张伟 +1 位作者 李春雷 王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109,共7页
将渤海某油田最新采集的二维高分辨率资料处理解释后,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概况,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等深层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海底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完... 将渤海某油田最新采集的二维高分辨率资料处理解释后,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概况,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等深层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海底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浅层断裂、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是研究区海底浅层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通过刻画不同期次地质灾害因素的类型及其分布范围,为今后该油田海上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因此,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 地质灾害识别 浅层断裂 浅层气 埋藏古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体智能识别的剖面图自动绘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嶷瑛 武强 关文革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8年第10期233-236,共4页
剖面建模是三维建模中常用的建模方法,但因剖面数据不足,存在过多依赖领域专家、必须通过人工交互方式才能完成等诸多不足。为解决由此带来的软件效力削弱、自动化程度降低等问题。遵循地质基本规律,分析研究专家判定思路、方法,提出一... 剖面建模是三维建模中常用的建模方法,但因剖面数据不足,存在过多依赖领域专家、必须通过人工交互方式才能完成等诸多不足。为解决由此带来的软件效力削弱、自动化程度降低等问题。遵循地质基本规律,分析研究专家判定思路、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地质体智能识别框架,实现任意基于钻井的地质剖面图自动生成。利用面向对象技术,采用具有层次结构的知识表示和嵌入式的推理机制,以某煤矿为例,实现了剖面图的自动生成与显示,有效地解决了剖面建模中地质剖面图不足带来的弊端,对提高三维建模自动化程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识别 智能识别 面向对象技术 知识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G和熵方法的成像测井典型地质现象自动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林 张承森 +1 位作者 谢芳 刘瑞林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1期144-150,共7页
针对成像测井资料上的裂缝、溶蚀孔洞和燧石结核地质现象在成像测井资料上的形态和分布差异,提出一种用梯度方向直方图统计量(HOG)和熵相结合计算成像测井资料上3种地质现象的特征量、并采用非线性的BP神经网络对这3种地质现象自动识别... 针对成像测井资料上的裂缝、溶蚀孔洞和燧石结核地质现象在成像测井资料上的形态和分布差异,提出一种用梯度方向直方图统计量(HOG)和熵相结合计算成像测井资料上3种地质现象的特征量、并采用非线性的BP神经网络对这3种地质现象自动识别的方法。首先计算成像测井资料上3种地质现象梯度方向统计量的U_1~U_6和熵U_7,并将其作为特征量,然后分析特征量对这些地质现象的区分性和敏感性,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塔河油田11口井的435个样本分为学习样本和测试样本进行学习回判和测试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对裂缝有区分性和敏感的特征量有5个,分别为特征量U_1、U_3、U_4、U_5和U_6;对溶蚀孔洞有区分性和敏感的特征量是U_2;对燧石结核有区分性和敏感的特征量是U_7。BP神经网络对221个学习样本中裂缝、溶蚀孔洞及燧石的回判正确率均为100%;对214个测试样本,BP神经网络燧石结核识别正确率为85.5%,裂缝识别正确率为88.5%,溶蚀孔洞识别正确率为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G方法 BP神经网络 地质现象自动识别 成像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的矿山地质体智能识别方法
20
作者 武强 陈嶷瑛 +1 位作者 关文革 张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660,共4页
为解决三维建模在地质体识别过程中,过多依赖专家参与、人工交互的不足,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探讨地质体智能识别方法。研究表明:基于面向对象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基本地质规律、专家识别方法等的知识获取及表达,建立具有层次结构... 为解决三维建模在地质体识别过程中,过多依赖专家参与、人工交互的不足,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探讨地质体智能识别方法。研究表明:基于面向对象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基本地质规律、专家识别方法等的知识获取及表达,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通过嵌入式的推理机制,完成矿山地质体智能识别。该成果对提高三维建模的自动化程度及软件效力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矿山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识别 智能识别 面向对象技术 知识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