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多河型地震地貌学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刘强虎 刘伟 李顺利 赵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19,共9页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地貌类型,并在明下上亚段沉积阶段发现了辫状河、曲流河共存现象。古沉积坡降分析表明,在整体宽缓的沉积背景下,顺直河、曲流河坡降整体偏小,辫状河坡降相对较大。利用地貌—水动力关系进行古流量估算,认为辫状河满岸流量最大可达3 942 m ^3 /s,曲流河满岸流量最小为145 m^ 3 /s,顺直河满岸流量一般小于300 m^ 3 /s。基于坡降—流量进行河流类型的判别,可增进对研究区不同河型发育特征、多河型地貌、辫曲共存现象及复杂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辫曲共存 多河型 明化镇组下段 新近系 沙垒田地区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力辉 王绪本 陈雪菲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6-269,5-6,共4页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相对地质年代 平面沉积成像 平面沉积体解释 相控砂体雕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概念与分析技术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韧 樊太亮 徐守礼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1期33-38,共6页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切片 地震属性 相干体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地貌学刻画古喀斯特地貌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宏 董宁 +3 位作者 宁俊瑞 武丽 国庆鹏 张永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25-129,共5页
地震地貌学以多种地震平面成像技术和几何属性分析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沉积地貌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不同等时格架内地震平面图像揭示地层沉积演化规律,以期通过地震图像获取更多有关沉积地层方面的信息。本文采用地震地貌学的研究流程和... 地震地貌学以多种地震平面成像技术和几何属性分析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沉积地貌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不同等时格架内地震平面图像揭示地层沉积演化规律,以期通过地震图像获取更多有关沉积地层方面的信息。本文采用地震地貌学的研究流程和配套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地震几何属性提取技术和平面成像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富县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古地貌进行刻画分析,定量描述了不同尺度级别的树枝状排水沟槽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奥陶系古地貌呈"西高东低"特征,残存厚度则表现为"东厚西薄",古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西部,东北有零星分布;西北部发育一条负向主沟槽,沟槽宽为300~860m,切割深度为20~45m,自西向东南延伸至中部岔分为两支次级沟槽,在主沟槽附近还发育多条分支沟槽,但平面延伸距离不长;其他区域为正向地貌单元区或平地,曲率体切片色调的变化精细刻画了各类残丘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地震属性 地震切片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古喀斯特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阳孝法 张学伟 林畅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的三维地震结构原理和方法基本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三者的研究内容是基本等同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技术和方法运用上。地震沉积学或地震地貌学的应用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要注重与同时代同沉积环境的露头进行类比;地震同相轴不是简单地反映等时界面或岩性界面,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区分小尺度的沉积古地貌和大尺度的构造古地貌,并紧密结合两者来研究沉积相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地震三维地貌可视化开始应用于油气的研究。地震地貌学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深入到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地震沉积学 三维地震结构原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治国 尹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0-420,224,共11页
近20多年来,更精准和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相应解释技术的发展,让地下地貌单元成像成为可能,随之产生了"地震地貌学"。地震地貌学,是以现代沉积和地貌理论为指导,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平面成像来观察地下地貌形态,从而... 近20多年来,更精准和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相应解释技术的发展,让地下地貌单元成像成为可能,随之产生了"地震地貌学"。地震地貌学,是以现代沉积和地貌理论为指导,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平面成像来观察地下地貌形态,从而认识其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当前,地震地貌学在河流—三角洲沉积、深水浊流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环境中都有成功解释案例。通过梳理2003年以来地震地貌学建立和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它连接地震与地质的巨大信息挖掘潜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确立一套工业化的解释流程和发展其关键地震属性解释方法体系。展望未来,地震地貌学不仅会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会延伸到地学的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等更宽广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三维地震数据 地震解释 地貌形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沙脊三维地震地貌学、演化及成因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磊 王小刚 +2 位作者 曹冰 申雯龙 杨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3-790,共8页
线状陆架沙脊一直是海洋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基于东海近海底1700km2的三维地震数据,对陆架沙脊开展地震地貌学、沉积构型、成因和演化研究,并取得以下3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7条NW-SE向陆架沙脊体系,海底呈槽脊相间地形特征。沙... 线状陆架沙脊一直是海洋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基于东海近海底1700km2的三维地震数据,对陆架沙脊开展地震地貌学、沉积构型、成因和演化研究,并取得以下3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7条NW-SE向陆架沙脊体系,海底呈槽脊相间地形特征。沙脊表面发育NE-SW向沙波体系。脊1、脊2、脊4和脊6表现为2~3条交叉或合并的沙脊体系,而脊3、脊5和脊7呈现为独立沙脊体系。(2)线状陆架沙脊横剖面左右不对称,宽2~11km,脊高3~31m,坡面相对较缓,倾角大多小于1°。(3)研究区水深变化和近海底潮流速度等因素指示研究区沙脊处于活动沙脊和衰亡沙脊的过渡阶段。研究第四纪陆架沙脊对沙脊储层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陆架沙脊 地震地貌学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地震地貌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冯明友 刘小洪 +2 位作者 张帆 王兴志 李海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9-1296,共8页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来了解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在沉积体系定量分析和储层表征方面为一新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来了解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在沉积体系定量分析和储层表征方面为一新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汇分析和沉积体系影响因素研究等五方面,核心为多数据融合及沉积单元形态定量数据的利用.定量地震地貌学在冲积河道、三角洲、浊积水道、水下扇储层特征及结构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突破,在地层沉积定量研究、储集体规模预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地震地貌学 可视化 形态数据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地震地貌学研究与应用——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何金海 李国蓉 彭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某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例,综合应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划分和等时层序界面追踪的基础上,通过拉平东吴运动面来创建地震拉平数据体,并沿长兴组顶界面提取地层切片,得到长兴组地震古地貌图,据此获...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某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例,综合应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划分和等时层序界面追踪的基础上,通过拉平东吴运动面来创建地震拉平数据体,并沿长兴组顶界面提取地层切片,得到长兴组地震古地貌图,据此获得沉积相带的大致分布范围。在井震标定和地震相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对礁滩体的展布以及研究区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做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地震地貌学是恢复沉积体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兴组 碳酸盐岩储层 地震地貌学 地震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o Muni盆地第四纪陆坡地震地貌学
10
作者 李磊 李志军 +3 位作者 闫瑞 谭卓 王小刚 都鹏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基于Rio Muni盆地深水区1 4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第四纪陆坡开展地形、地貌单元的构型、成因及演化研究。主要取得3点结论:①依据海底坡度,研究区海底地形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②研究区发育水道(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 基于Rio Muni盆地深水区1 4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第四纪陆坡开展地形、地貌单元的构型、成因及演化研究。主要取得3点结论:①依据海底坡度,研究区海底地形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②研究区发育水道(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滑坡(陆坡滑坡和水道壁滑坡)及海底麻坑(孤立麻坑和条带状麻坑)3类典型地貌单元。上陆坡主要发育顺直水道,弯曲水道带发育在中—下陆坡。弯曲水道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而顺直水道在南中北3区均有发育。水道的弯曲程度与海底坡度、重力流供给密切相关。③条带状海底麻坑主要分布在南北2区,孤立麻坑3区均发育。单一麻坑任意方向的剖面均具有"U"形或"V"形特征,其下方的气烟囱具有振幅增强,同相轴下拉特征。条带状麻坑分布在古水道上方或两侧的海底,其走向剖面具有脊—槽相间地形特征。古水道和浅层气的逸散是形成条带状海底麻坑的主要因素。更多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水道 海底麻坑 滑坡 第四纪 RIO Muni盆地
全文增补中
地震地貌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闻 程岳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学科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震解释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已在指导勘探和储层预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层位解释、平行解释层位切片或地层切片、振幅属性提取和分析、地震信号体素追踪、特殊属性数据体分析以及多数据体属性叠加显示等六大方面介绍了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地震地貌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集中于:(1)海相和陆相背景下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研究;(2)基于地震资料的生储盖层及源岩岩性的精确预测,如深水沉积环境下河道砂体精细追踪及河道内部沉积结构划分等;(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模式的改进与发展;(4)储层物性定量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更加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三维地震 特殊地质体 地层识别 技术应用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的地震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杞连 王身建 +2 位作者 佟恺林 段杰 孙庆莉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5年第5期621-626,共6页
地震地貌学是一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来恢复古地貌、古沉积及其他地质信息的综合学科。川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鲕滩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划分出高能鲕滩储层,可运用地震地貌学来研究飞仙关组储层。为此综合钻井、... 地震地貌学是一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来恢复古地貌、古沉积及其他地质信息的综合学科。川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鲕滩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划分出高能鲕滩储层,可运用地震地貌学来研究飞仙关组储层。为此综合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地震相、地震层序、层拉平古地貌分析技术来识别飞仙关组沉积相带的边界、纵横变化、台缘带高能滩相的发育情况及古地貌变迁过程,并根据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和古地貌特征,预测飞仙关组台缘带鲕粒滩的范围。结果表明,采用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能较准确地预测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地震地貌学 高能鲕滩储层 地震层序分析 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13
作者 徐琳 毕建军 +3 位作者 安晋超 于明光 姚健 高星星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1期143-145,共3页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对有利储集体进行预测。应用地震地貌学方法进行隐蔽油气藏勘探,不...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对有利储集体进行预测。应用地震地貌学方法进行隐蔽油气藏勘探,不仅赋予了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全新的地质学和沉积学概念,也客观地再现了隐蔽油气藏中各类储集体三维空间形态及其内部沉积构成变化。文章概述了地震地貌学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介绍了它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地震地貌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地震地貌学 切片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现河南坡东营组底部小型下切河谷地震地貌学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焦红岩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5期18-23,29,共7页
以东营凹陷现河油区南坡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研究东营组底部小型下切河谷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小波域信号重构的基础上采用地震相干中的同相轴的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目标相干切片的信噪比,其刻画的断层平面形... 以东营凹陷现河油区南坡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研究东营组底部小型下切河谷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小波域信号重构的基础上采用地震相干中的同相轴的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目标相干切片的信噪比,其刻画的断层平面形态更加明显;在不整合面之上、东营组底部小型下切河谷形态特征明显,呈南东—北西向延伸,其对应的地震同相轴具有明显的下凹特征;在南坡中部可识别出3~4个小型下切河谷,经剖面测量及时深转换后预测河谷宽度为380~800 m,河谷深为8~2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切河谷 东营组底部 地震地貌学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地震地貌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作者 梁仕伟 杨惠裕 +1 位作者 马昌球 吴应汀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4年第7期31-32,共2页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汇分析和沉积体系影响因素研究等五方面,核心为多数据融...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汇分析和沉积体系影响因素研究等五方面,核心为多数据融合及沉积单元形态定量数据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地震地貌学 可视化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结构与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兆辉 曾洪流 +5 位作者 胡素云 张君龙 刘伟 周红英 马德波 傅启龙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切片和RGB融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地貌学(模式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性表征沉积相;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岩性学(数据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量预测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自西向东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环境,组成完整沉积相序。中缓坡发育3套(6期)礁滩体,第2套受后期潮道改造,形成潮道改造型碳酸盐岩颗粒滩,潮道内地层较均质,潮道间地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地震频率较高。②研究区外缓坡近端发育线物源斜坡扇,外缓坡远端至盆地区域发育点物源盆底扇。源自中缓坡礁滩体系的沉积物沿着同沉积走滑断裂相关峡谷被搬运,从而形成了斜坡扇和盆底扇。③研究区储层多发育于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较少,内缓坡几乎不发育。外缓坡至盆地区域发育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中缓坡发育的潮道间岩溶颗粒滩和潮道口发育的潮汐三角洲储层厚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学 地震岩性学 潮道 颗粒滩 线物源斜坡扇 点物源盆底扇 下寒武统 古城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震地貌学为基础的岩相分类 被引量:1
17
作者 hongliuZeng 廉抗利 《国外石油动态》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地震相分析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来说是一种强有力(而很主观)的方法。术语“地震相”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但是,本研究的地震相定义为:只限于正常地震采样率(如4ms)下的地震薄层沉积相的地震描述。这使本研究的地震相分析不同... 地震相分析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来说是一种强有力(而很主观)的方法。术语“地震相”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但是,本研究的地震相定义为:只限于正常地震采样率(如4ms)下的地震薄层沉积相的地震描述。这使本研究的地震相分析不同于厚得多的沉积层序的典型地震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岩相 分类方法 油气勘探工作 地震
原文传递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地貌及沉积构型:以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磊 李彬 +1 位作者 王英民 李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10-2416,共7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叠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叠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沉积构型 珠江口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河道储层的地震地貌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治国 尹成 +1 位作者 蒋志斌 雷小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9-636,682+516,共8页
为刻画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的河道储层,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体上提取11种能够突出河道特征的几何类地震属性;然后利用主分量三原色融合技术,将11种属性体沿层切片上的河道特征融合成一张高清晰的水平切片图像;再用地貌学方法对四期... 为刻画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的河道储层,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体上提取11种能够突出河道特征的几何类地震属性;然后利用主分量三原色融合技术,将11种属性体沿层切片上的河道特征融合成一张高清晰的水平切片图像;再用地貌学方法对四期沿层切片中的75处蛇曲段的河道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并分析了河道宽度、弯曲度、蛇曲高度、蛇曲宽度、蛇曲波长共五种几何学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和数学关系。最终得到以下认识:①11种几何类地震属性数据沿层切片的前三主分量三原色融合,较单一的地震振幅数据沿层切片,能够更清晰地反映河道储层的地貌形态,从而测量出更精确的几何学参数值;②在莱州湾凹陷明化镇组下段,地层越老河道越发育,河道宽度集中在100~300m,蛇曲流域中单曲段多于多曲段,弯曲度集中在1.1~1.5,表明河道的侧向侵蚀作用不强;③上述五种几何学参数的定量测定表明,与现代河流一样,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河道形态的几何学参数间同样服从幂函数或线性函数规律。这些研究结果为渤海湾盆地河道储层精确预测与地质建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明化镇组下段 地震地貌学 几何类地震属性 河道形态 几何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须家河组五段河道砂体地震沉积学刻画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川闽 宋丽红 +2 位作者 刘庆松 罗忠 高志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共11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该体系内河道砂体逐渐成为岩性勘探的热点。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须五段河道进行精细刻画,重点通过地震地貌分析识别出河道带、主河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等地貌单元。主河道和分流...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该体系内河道砂体逐渐成为岩性勘探的热点。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须五段河道进行精细刻画,重点通过地震地貌分析识别出河道带、主河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等地貌单元。主河道和分流河道差异明显,主河道贯穿工区南北,宽度可达1.1 km,长度可达数十千米,具有形态完整、轮廓清晰、连续性强的特征;分流河道规模小,因后期改造具有断续分布特征,宽度一般小于100m,延伸一般小于5.0km。河道侧积和加积作用形成的各种砂坝是须五段骨架砂体,叠置砂坝厚度可大于30.0m,宽度可大于5.0km,是岩性勘探的理想对象。河道砂体的识别可为陆相薄层砂体的岩性勘探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学 须家河组 河道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