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贝叶斯融合方法的高分辨率地面-卫星-雷达三源降水融合试验 被引量:100
1
作者 潘旸 沈艳 +1 位作者 宇婧婧 熊安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为了探讨一种适用于区域性的地面、雷达、卫星等多源降水资料融合的方法,一种曾用于高分辨雷达、卫星土壤湿度产品反演的贝叶斯融合(Bayesian Merging)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江淮地区1 h-0.05°×0.05°经纬度高分辨率的雷达估... 为了探讨一种适用于区域性的地面、雷达、卫星等多源降水资料融合的方法,一种曾用于高分辨雷达、卫星土壤湿度产品反演的贝叶斯融合(Bayesian Merging)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江淮地区1 h-0.05°×0.05°经纬度高分辨率的雷达估测降水、卫星反演降水与地面站点观测降水3种资料的融合。在应用该方法时,通过2009年8月样本统计分别估计卫星和雷达反演降水的误差关系,通过曲线拟合建立误差方程,并以卫星资料作为背景场,但在融合时将雷达估测降水作为新的观测信息与地面观测降水同时引入。融合试验检验结果表明:贝叶斯融合方法能够有效实现雷达、地面、卫星3种不同来源资料的融合,该方法生成的多源融合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融合方法 地面-雷达-卫星融合资料 高分辨率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MA的认知卫星-无人机-地面融合网络遍历容量分析
2
作者 刘瑞 朱诗兵 +2 位作者 郭蕴欣 陈昊宇 李长青 《航天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0-96,共7页
为了解决卫星-无人机-地面融合网络(IntegratedSatellite-Unmanned Aerial Vehicle-Terrestrial Network,IS-UAV-TN)中的频谱短缺问题,引入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案和认知无线电技术来提高IS-UAV-TN的频谱利用率,建立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 为了解决卫星-无人机-地面融合网络(IntegratedSatellite-Unmanned Aerial Vehicle-Terrestrial Network,IS-UAV-TN)中的频谱短缺问题,引入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案和认知无线电技术来提高IS-UAV-TN的频谱利用率,建立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和认知无线电的IS-UAV-TN的系统模型,应用Meijer-G函数推导出主网络和次级网络遍历容量的精确表达式,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同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无人机-地面融合网络 非正交多址接入 认知无线电 遍历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融合降水数据在中国南方短时强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周璇 罗亚丽 郭学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344,共12页
对比分析了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时地面降水资料和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融合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南方地区2008—2013年4—10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融合降水数据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融... 对比分析了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时地面降水资料和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融合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南方地区2008—2013年4—10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融合降水数据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融合降水数据所反映的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特征与站点资料一致,并能更好地描述地形的影响;(2)短时强降水的季节变化与东亚夏季风进程和雨带的季节性位移密切相关;(3)短时强降水与暴雨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趋势相似,4月下半月—10月上半月,超过60%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暴雨日,同时短时强降水也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短时强降水暴雨日数占总暴雨日数的比例(68.6%)普遍高于非短时强降水暴雨日(31.4%),但是短时强降水暴雨日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时空分布特征 对比分析 短时强降水 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融合降水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降水产品的WRF-Hydro模式径流模拟——以漳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玉芳 吴雨晴 +1 位作者 彭涛 顾天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06,共8页
以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雷达三源降水融合数据和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为WRF-Hydro模式的输入,进行径流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的差异,探讨基于两种降水数据的WRF-Hydro模式在漳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结... 以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雷达三源降水融合数据和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为WRF-Hydro模式的输入,进行径流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的差异,探讨基于两种降水数据的WRF-Hydro模式在漳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结果表明:三源降水融合数据的径流模拟效果较优,纳什系数均达到0.7以上,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过程吻合较好;采用三源降水融合数据和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率定WRF-Hydro模式,以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为输入,径流模拟结果都不佳;总体而言,三源降水融合数据与WRF-Hydro模式耦合能够较好地模拟漳河流域径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Hydro模式 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雷达三源降水融合数据 ERA5再分析资料 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面特征的地面机器人雷达-惯性里程计外参标定方法
5
作者 任家卫 徐晓苏 《仪器仪表学报》 2025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准确可靠的传感器外参标定方法是雷达-惯性融合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的关键,然而,现有的标定方法大多依赖于惯性传感器三轴激励的获取,当雷达和惯性传感器安装在运动受限的地面机器人上时,现有的标定方法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标定。为... 准确可靠的传感器外参标定方法是雷达-惯性融合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的关键,然而,现有的标定方法大多依赖于惯性传感器三轴激励的获取,当雷达和惯性传感器安装在运动受限的地面机器人上时,现有的标定方法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标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点云平面特征的地面机器人雷达-惯性里程计外参标定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雷达点云中的平面特征建立残差,通过最小化雷达点到平面的距离迅速将外参收敛至较小的误差范围内。随后,基于八叉树结构,结合雷达点云的空间占用信息,进一步优化外参。最后利用地面分割算法将地面约束纳入标定过程,对平面运动时Z轴方向上无法约束的误差进行修正,从而获得完整的六自由度外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两组开源数据集上的标定精度显著优于其他算法,旋转角平均误差分别降低43.73%及36.47%,位移平均误差分别降低了76.33%及41.52%。在实车验证实验中,该方法在平地、崎岖不平的地形、狭窄的通道等各种场景中均成功完成标定,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环境中的可靠性与鲁棒性。在定位精度分析实验中,以本研究标定结果为初参的FAST-LIO2算法的绝对轨迹均方根误差降低了6.54%左右,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惯性里程计 平面约束 地面机器人 标定 传感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物理信息的热带气旋强度估计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嘉慕 乐璐辉 杭仁龙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4年第9期28-37,共10页
热带气旋强度的精确估计是进行有效强度预测的基础工作,对于灾害预报至关重要.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技术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但仍然存在着物理信息融合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提出一种融合物理信息的热带... 热带气旋强度的精确估计是进行有效强度预测的基础工作,对于灾害预报至关重要.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技术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但仍然存在着物理信息融合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提出一种融合物理信息的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模型(physical factor fusion for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estimation,PF-TCIE),来估计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强度.PF-TCIE由多通道卫星云图学习分支和物理信息提取分支组成.多通道卫星云图学习分支用于提取热带气旋云系特征,物理信息提取分支用于提取物理因子特征,来约束云系特征的学习.本文数据选用葵花-8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实验证明,在引入多个通道后,模型的RMSE误差较单通道降低了3.7%.同时,物理信息的引入使模型的误差进一步下降了8.5%.PF-TCIE的RMSE最终达到了4.83 m/s,优于大部分深度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强度估计 融合物理信息 深度学习 葵花-8卫星图像 ERA-5再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云液水柱含量的一个设想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5-701,共7页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提出一种测云水的新方法,即从卫星-地面的微波衰减来确定云水(斜)柱量,并研究了此方法中的测量通道选择及测量方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行,云水的测量精度不难达到20%~30%的水平。与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结合起来,可获得精度更高的云水全球分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液水柱含量 微波衰减 卫星-地面路径 时空变化 雷达 微波辐射计 测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