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槲皮素减轻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15
1
作者 司海超 司小萌 刘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探究槲皮素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CCI大鼠模型,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干预,通过行为学实验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LIS... 目的探究槲皮素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CCI大鼠模型,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干预,通过行为学实验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脊髓中炎性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i NOS、COX-2和Wnt3a、β-catenin的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WT和TWL值明显下降(P<0.05),脊髓TNF-α、IL-1β,疼痛相关分子i NOS、COX-2,WNT通路Wnt3a、β-catenin蛋白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而槲皮素使模型组大鼠MWT和TWL值显著提高,TNF-α和IL-1β,i NOS和COX-2,Wnt3a和β-catenin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而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可阻断槲皮素对CCI大鼠的作用。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及其下游靶分子COX-2和i NOS的表达减轻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大鼠肌肉中P物质及神经速激肽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毛豪丽 刘春芳 +2 位作者 徐辉 姜虹 陈志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8-982,共5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疼痛阈值及肌肉中P物质(SP)及神经速激肽1受体(NK1-R)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氟比洛芬酯治疗CCI大鼠(CCI大鼠暴露并结扎右侧坐骨神经,观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疼痛阈值及肌肉中P物质(SP)及神经速激肽1受体(NK1-R)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氟比洛芬酯治疗CCI大鼠(CCI大鼠暴露并结扎右侧坐骨神经,观察记录术前及术后第3、6、9、12、15日大鼠行为学改变并测定其疼痛阈值,在术后疼痛高峰期给予氟比洛芬酯5 mg/kg尾静脉注射);B组:未经治疗CCI大鼠;C组:氟比洛芬酯治疗假手术大鼠(假手术大鼠仅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5 mg/kg尾静脉注射);D组:假手术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肌肉中SP及NK1-R表达。结果术后第15日,A、B组大鼠达到疼痛高峰;A组大鼠经氟比洛芬酯治疗后疼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C组大鼠给予氟比洛芬酯后疼痛阈值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P及NK1-R的表达呈弱阳性,B组表达为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表达均为弱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对坐骨神经CCI模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肌肉中SP及NK1-R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坐骨神经 慢性缩窄性损伤 P物质 神经速激肽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4介导低强度运动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小鼠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平 王静玉 +3 位作者 许周亮 孙刚强 荀玉月 汪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运动能否通过白细胞介素(IL)-4介导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小鼠发挥镇痛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健康小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假手术/静坐组(SS组)、假手术/生理盐水/运动(SNE组)、假手术/抗IL-4/运... 目的探讨低强度运动能否通过白细胞介素(IL)-4介导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小鼠发挥镇痛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健康小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假手术/静坐组(SS组)、假手术/生理盐水/运动(SNE组)、假手术/抗IL-4/运动(SAE组)、CCI/静坐组(CS组)、CCI/生理盐水/运动组(CNE组)、CCI/抗IL-4/运动组(CAE组)。制备CCI模型,造模后第1-15天行低强度运动,SAE组和CAE组小鼠运动前30 min腹腔注射IL-4受体拮抗剂(IL-4Ra)50μg。造模后第3(T_(1))、7(T_(2))、11(T_(3))、15(T_(4))天进行行为学测试以分析小鼠痛觉过敏的差异。造模后第15天取小鼠损伤侧坐骨神经和腰段脊髓(L_(1)~L_(6)),采用ELISA法检测IL-4、IL-1Ra、I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的表达水平。结果CNE组造模后T_(3)和T_(4)时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均高于CS组和CAE组(P<0.05);CNE组和CAE组坐骨神经和腰段脊髓的IL-4水平均高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E组坐骨神经和腰段脊髓的IL-1Ra、IL-5水平均高于CS组和CAE组,TNF-α、IL-1β、BDNF、β-NGF水平均低于CS组和C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运动可能通过IL-4介导对CCI小鼠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运动 白细胞介素-4 镇痛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袁维秀 张宏 +1 位作者 李菁锦 吕国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CCI-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方法制作CCI模型,术后14d以von-Freyfilaments(vFFs)和冷水分别测定触痛和冷刺激...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CCI-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方法制作CCI模型,术后14d以von-Freyfilaments(vFFs)和冷水分别测定触痛和冷刺激反应,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情况。结果CCI组脊髓背角WDR细胞的基础放电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对轻刷、vFFs刺激放电频率与假手术组比较分别增加276·2%、245·1%和144·5%(P<0·01);氯胺酮对CCI大鼠WDR细胞基础放电和轻刷、vFFs刺激诱发放电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是形成中枢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慢性坐骨神经损伤 大鼠 脊髓背角 异位放电 cci 脊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4-5p减轻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毛轲 高誉华 +4 位作者 周松林 赵彦芬 张原源 杜思龙 李喜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4680-4686,共7页
背景:miR-204-5p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探讨miR-204-5p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①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 背景:miR-204-5p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探讨miR-204-5p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①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体组、miR-204-5p过表达组、杂乱干扰组和AURKB干扰组,每组15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方法建立大鼠神经性疼痛动物模型,建模后分别注射以下重组慢病毒(空载体、miR-204-5p过表达载体、杂乱干扰载体、AURKB短发夹RNA),注射量为1μg。术前及术后第7,14天,采用RT-qPCR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iR-204-5p和AURKB mRNA的表达水平;术前及术后第3,7,14,21天,通过缩足反应阈值和缩足潜伏期评估机械异位痛和热痛觉过敏;术后第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②采用100 nmol/L脂多糖诱导大鼠小胶质细胞HAPI产生炎症反应,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脂多糖+NC mimic组、脂多糖+miR-204-5p mimic组、脂多糖+miR-204-5p mimic+空载体组、脂多糖+miR-204-5p mimic+AURKB过表达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大鼠小胶质细胞HAPI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小胶质细胞HAPI中AURKB及Wnt/β-catenin通路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miR-204-5p与AURKB的靶定关系。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iR-204-5p表达显著降低;②与模型组比较,过表达miR-204-5p可显著提高缩足反应阈值和缩足潜伏期;③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和脂多糖激活的HAPI细胞中,过表达miR-204-5p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④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了AURKB是miR-204-5p的下游靶基因;⑤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中,AURKB mRNA表达显著升高,沉默AURKB可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神经炎症;⑥在脂多糖激活的HAPI细胞中,miR-204-5p过表达通过抑制AURKB表达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减轻神经炎症反应;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iR-204-5p通过AURKB/Wnt/β-catenin通路缓解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4-5p 神经性疼痛 AURKB 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 大鼠 WN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延缓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
6
作者 顾楠 桑韩飞 +1 位作者 孙焱芫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是否可以抑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对照组(CCI组),即单纯行CCI手术组;③CCI+生理盐水组(CCI+saline组),于CC...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是否可以抑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对照组(CCI组),即单纯行CCI手术组;③CCI+生理盐水组(CCI+saline组),于CCI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连续7d,1次/d;④CCI+参附组(CCI+ShenFu组),于CCI术后即刻腹腔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25mL/kg,连续7d,1次/d.于术前2d,术后1,3,7,10,14d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和CCI+Saline组术后各日TWL,MWT明显降低(P<0.01),其MWT从术后第1日即开始下降,第7日降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19.7%和18.1%,与基础值比较均P<0.01);其TWT从术后第1日即开始缩短,第3日即缩短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58.4%和60.2%,与基础值比较均P<0.01),CCI组和CCI+Saline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CI,CCI+Saline组相比,CCI+ShenFu组在术后第1,3,7日的MWT降低较为缓和(P<0.01),但自术后第10日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ShenFu组在术后第1日TWL缩短较为缓和(P<0.01),但自术后第7日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轻度延缓CCI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的形成,抑制术后第1日的热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神经病理性痛 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M2在损伤性神经性疼痛过程中参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化
7
作者 何加宁 程涛 黄家骏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究TRPM2在损伤性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模型,体外培养原代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并完成siRNA的转染,CCI大鼠早期(CCI术后1~4 d)或晚期(CCI术后7~10 d)每天给予阴性对照或si TRPM2... 目的探究TRPM2在损伤性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模型,体外培养原代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并完成siRNA的转染,CCI大鼠早期(CCI术后1~4 d)或晚期(CCI术后7~10 d)每天给予阴性对照或si TRPM2处理。RT-PCR检测CCI大鼠DRG和脊髓中TRPM2mRNA的表达,观察大鼠机械痛敏感性和热痛敏感性情况,测定iNOS、NO和ROS水平。结果CCI显著增加DRG和脊髓中TRPM2的表达,CCI术后早期敲除TRPM2可减轻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而后期敲除则没有效果,CCI大鼠敲除TRPM2可显著降低iNOS的表达、NO以及ROS的水平。结论TRPM2主要参与损伤性神经性疼痛中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早期转化,其减轻了早期阶段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这是一个潜在的神经性疼痛的早期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缩窄性损伤 神经性疼痛 背根神经 脊髓 坐骨神经 瞬时受体电位M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IL-10和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喜春 马冲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4年第6期531-53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移植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表达及坐骨神经中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坐骨神经上结扎四个松结制备实验CCI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移植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表达及坐骨神经中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坐骨神经上结扎四个松结制备实验CCI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ADSCs组。ADSCs组尾静脉注射ADSCs细胞悬液,造模后14 d检测各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IL-10和IL-1β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DSCs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显著降低,IL-10和IL-1βm RNA表达显著增高(<0.01)。与模型组比较,ADSC组坐骨神经热痛阈、机械痛阈、IL-10 m RNA显著增高,IL-1βm RNA表达显著降低(<0.01)。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降低CCI神经性疼痛可能与调节CCI大鼠模型坐骨神经IL-10和IL-1β等抗炎症因子和前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干细胞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 白介素-10 白介素-1β 大鼠
原文传递
阿利吉仑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王喜春 马冲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4年第5期446-448,共3页
目的探讨阿利吉仑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大鼠模型热痛阈和机械痛阈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坐骨神经上结扎四个松结制备实验CCI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I组和阿利吉仑组(50 mg/kg,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阿利吉仑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大鼠模型热痛阈和机械痛阈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坐骨神经上结扎四个松结制备实验CCI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I组和阿利吉仑组(50 mg/kg,腹腔注射)。造模后14 d检测各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TNF-α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阿利吉仑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显著降低,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0.01)。与模型组比较,阿利吉仑组坐骨神经热痛阈、机械痛阈显著增高,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01)。结论阿利吉仑上调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大鼠坐骨神经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可能与下调TNF-αmRNA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利吉仑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 TNF-Α 大鼠
原文传递
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制备和效果比较 被引量:43
10
作者 金小高 罗爱林 张广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露坐骨神经后立即缝合,CCI组(n=4)、SNL组(n=4)和SNI组(n=7)分别于左后肢制作CCI、SNL、SNI疼痛模型.术前3 d至术后11 d隔日使用机械和热辐射刺激测定术侧后趾,比较它们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差异.结果CCI、SNL、SNI疼痛模型50%缩爪阈值于手术7 d后趋于平稳,各组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 d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3土1.49)、(2.55±0.47)、(1.52±0.58)和(0.79±0.36)g,大小依次为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C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SNL组和SN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CI组、SNL组、SNI组对热辐射刺激所产生的抬腿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NI疼痛模型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效果优于SNL、CCI模型,并仅对机械刺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制备方法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 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拉帕米增强氯胺酮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武玉清 周成华 张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2-517,共6页
目的探讨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对静脉全麻药氯胺酮拮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假手术组(S)、疼痛模型组(M)、氯胺酮给药组(K)、维拉帕米给药组(V)以及维拉帕米和氯胺酮联合给药组(V+K)共6组... 目的探讨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对静脉全麻药氯胺酮拮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假手术组(S)、疼痛模型组(M)、氯胺酮给药组(K)、维拉帕米给药组(V)以及维拉帕米和氯胺酮联合给药组(V+K)共6组,通过大鼠坐骨神经松扎制备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各组大鼠从手术后d1~14每天腹腔注射相应不同的药物,N、S和M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K组大鼠给予10μg.g-1的氯胺酮溶液,V组大鼠给予5μg.g-1的维拉帕米溶液,V+K组先给予维拉帕米(5μg.g-1)溶液,20 min后再给予氯胺酮溶液。在手术前1 d和手术后1、3、7、11 d和14 d给药后10 min分别用Hargreaves法测量热缩足潜伏期,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结果在手术前各组之间的痛觉无差异,在手术和给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降低,而氯胺酮改善了CCI大鼠的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超敏,维拉帕米单独给药对CCI大鼠的痛觉无影响,但联合用药时维拉帕米增强了氯胺酮的镇痛效应。结论维拉帕米能够增强氯胺酮拮抗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维拉帕米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 痛觉过敏 痛觉超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非伤害性刺激后CCI大鼠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万丽 罗爱林 田玉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 观察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CCI)大鼠触摸刺激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 ,以研究吗啡 (2mg/kg)腹腔注射后对非伤害性刺激后脊髓后角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痛觉调控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 目的 观察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CCI)大鼠触摸刺激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 ,以研究吗啡 (2mg/kg)腹腔注射后对非伤害性刺激后脊髓后角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痛觉调控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吗啡组 ,分别于术前 2d、术后 4、7、14d给予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测试。大鼠处死前 3h给于非伤害性触摸刺激 ,处死后取脊髓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 fos表达。结果 CCI组和吗啡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 4d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痛觉过敏 ,以术后 14d为甚 ,触摸刺激导致的脊髓c fos的表达明显增加 ,主要集中分布于脊髓背角表层Ⅰ~Ⅱ层的中间内侧部 ,Ⅴ~Ⅹ层也有一定程度增多。 2mg/kg腹腔注射不能有效的阻断慢性缩神经损伤大鼠痛觉过敏。吗啡组与CCI组相比c fos的表达无明显减少 ,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2mg/kg吗啡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非伤害性刺激诱发痛觉过敏以及脊髓背角c fos的表达 ,可能与吗啡用药途径和用量过小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伤害性刺激 cci 大鼠 脊髓 C-FOS 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化PC12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慢性神经源性疼痛 被引量:2
13
作者 伍少玲 马超 栗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8期7135-7139,共5页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异体移植存在伦理学的广泛争议,而人肾上腺嗜铬细胞来源匮乏,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合成和释放脑啡肽等物质,且来源丰富的细胞用于移植镇痛研究。目的:观...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异体移植存在伦理学的广泛争议,而人肾上腺嗜铬细胞来源匮乏,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合成和释放脑啡肽等物质,且来源丰富的细胞用于移植镇痛研究。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入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造模后1周进行移植。微囊化PC12细胞组、裸PC12细胞组、空微囊组分别取微囊包裹后第3-5天的微囊化PC12细胞悬液、PC12细胞悬液、APA空微囊悬液植入大鼠蛛网膜下腔。结果与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两侧后肢收缩次数和时间的差值与移植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其差值均低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在移植后第7周,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显著高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提示微囊化PC12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有效缓解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在冷致痛实验中的痛觉过敏现象,同时,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相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微囊 细胞移植 镇痛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 脑啡肽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I模型中大鼠后足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值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丹 胡远艳 +3 位作者 于树润 丁青 罗素兰 长孙东亭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4期474-477,共4页
为获得测定大鼠CCI机械痛阈的最佳位置,笔者选取符合条件的SD雄性大鼠,进行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测定其足底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并比较其效果。结果为大鼠CCI手术前,1,2,3号位置的痛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手术后... 为获得测定大鼠CCI机械痛阈的最佳位置,笔者选取符合条件的SD雄性大鼠,进行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测定其足底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并比较其效果。结果为大鼠CCI手术前,1,2,3号位置的痛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手术后,对于手术侧后肢,1,2号位置与3号位置进行比较显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1号位置与2号位置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未手术侧后肢,1,3号位置与2号位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号位置与3号位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2号位置为CCI模型机械痛阈测定的最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神经损伤(cci) 大鼠后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脊髓突触体素的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敏 田玉科 +1 位作者 项红兵 徐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0-582,i002,共4页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突触体素(p38)变化及氯胺酮干预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I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Ⅱ组:假手术对照组;Ⅲ组:CCI手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氯胺酮5mg/kg体重2...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突触体素(p38)变化及氯胺酮干预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I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Ⅱ组:假手术对照组;Ⅲ组:CCI手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氯胺酮5mg/kg体重2次,持续10d;Ⅳ组:方法同Ⅲ组,但氯胺酮剂量为10mg/kg体重。定期观察大鼠手术侧辐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手术侧脊髓背角浅层突触体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均在第4天痛阈明显降低(P<0.05),此后I组、Ⅲ组痛阈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即痛敏状态,而Ⅳ组在第14天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与I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I组手术侧脊髓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平均吸光度值与Ⅱ组相比增加了58%(P<0.01),Ⅳ组与I组相比降低了25%(P<0.05)。结论神经病理痛发生后突触体素在脊髓背角浅层的表达明显升高,氯胺酮对其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体素 坐骨神经 损伤脊髓 慢性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脊髓背角浅层 计算机图像分析 压迫性损伤 SD雌性大鼠 神经病理痛 氯胺酮 腹腔注射 机械痛阈 系统检测 吸光度值 免疫阳性 抑制作用 对照组 痛阈值 相比 手术后 cci
原文传递
SD大鼠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的运动神经传导检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申小年 倪家骧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SD大鼠不同坐骨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神经传导功能。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3组(10只/组):坐骨神经完全切断再植组(CCRI);慢性嵌压性神经损伤组(CCI);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组(SNI)。分别于术后10d和30d用肌电图仪电刺激大鼠的... 目的:观察SD大鼠不同坐骨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神经传导功能。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3组(10只/组):坐骨神经完全切断再植组(CCRI);慢性嵌压性神经损伤组(CCI);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组(SNI)。分别于术后10d和30d用肌电图仪电刺激大鼠的坐骨神经远、近端,在腓肠肌肌腹部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计算出坐骨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并与健侧(左侧)作对照。结果:大鼠损伤侧的运动神经传导波形离散、波幅减低,表现为神经传导阻滞。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对于大鼠坐骨神经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损伤的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植(CRI) 慢性嵌压性神经损伤(cci)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SNI)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
原文传递
EGC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行为学的影响
17
作者 刘红艳 徐斌 +4 位作者 岳德勇 许俏 胡吕萍 杨忠英 王海燕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47-249,312,共4页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组(CCI)、CCI+EGCG 100 mg/kg组、CCI+EGCG 65 mg/kg组、CCI+EGCG 20 mg/kg组,采用Von Frey纤维...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组(CCI)、CCI+EGCG 100 mg/kg组、CCI+EGCG 65 mg/kg组、CCI+EGCG 20 mg/kg组,采用Von Frey纤维丝、辐射热测痛仪、冷板法观察EGC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结果与CCI组相比,ip给予EGCG 100和65 mg/kg可分别提高小鼠损伤侧后足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及冷缩足反射次数(P<0.05)。结论EGCG可减轻CCI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茹 郝银菊 +6 位作者 姚婉霞 乔海琦 杨文莉 李南 杜娟 汪静 余建强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用Von Frey纤维丝、辐射热测痛仪、冷板法、运动协调和自主活动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剂量(7.5、15、30mg/...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用Von Frey纤维丝、辐射热测痛仪、冷板法、运动协调和自主活动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剂量(7.5、15、30mg/kg)的苦参碱对CCI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抬足次数、在棒时间和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结果:CCI小鼠从术后7d开始到本实验观察的14d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热痛觉过敏及冷痛觉超敏,与CCI组相比,ip给予苦参碱30和15mg/kg可提高小鼠损伤侧后足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苦参碱30,15和7.5mg/kg可延长小鼠损伤侧后足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苦参碱30,15和7.5mg/kg可减少小鼠损伤侧后足的冷缩足反射次数,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苦参碱30,15和7.5mg/kg对自主活动次数和在棒时间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苦参碱对CCI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作用
原文传递
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钙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维秀 张宏 +2 位作者 徐娟 杨红菊 李云峰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内Ca2+含量([Ca2+]i)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Ⅰ组);CCI组(Ⅱ组);氯胺酮组(Ⅲ组)。Ⅲ组于CCI术前30min、术后1、2、3、5...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内Ca2+含量([Ca2+]i)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Ⅰ组);CCI组(Ⅱ组);氯胺酮组(Ⅲ组)。Ⅲ组于CCI术前30min、术后1、2、3、5、7、9、11d鞘内注射氯胺酮1mg/kg,Ⅰ、Ⅱ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以vonFrey纤维丝和冷水测定触痛阈值及冷刺激反应。术后7、14d断头取L4-6双侧DRG,以流式细胞仪测定脊髓DRG细胞[Ca2+]i。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术后7d术侧触痛阈值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Ⅱ组、Ⅲ组术后14d术侧触痛阈值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P<0.01或0.05);与Ⅱ组相比,Ⅲ组术后7、14d术侧触痛阈值升高,冷刺激反应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7d双侧、Ⅱ组和Ⅲ组术后14d术侧脊髓DRG细胞[Ca2+]i升高;与Ⅱ组比较,Ⅲ组术后7d双侧及术后14d术侧脊髓DRG细胞[Ca2+]i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治疗慢性神经痛可能与拮抗NMDA受体进而抑制脊髓DRG细胞[Ca2+]i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注射 氯胺酮 细胞内钙含量 CA^2+含量 脊髓背根神经 刺激反应 NMDA受体 流式细胞仪 慢性神经 G细胞 挤压损伤 坐骨神经 SD大鼠 生理盐水 0.05 cci 痛阈值 术后 升高 von 水测定 纤维丝 DRG 双侧 触痛 下降 相比
原文传递
连续小剂量吗啡腹腔注射对CCI大鼠抗伤害效应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万丽 罗爱林 田玉科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4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CCI)后小剂量吗啡(5mg·kg^-1)连续腹腔注射对大鼠痛敏的影响,以脊髓后角C—fos及TrkA受体表达的改变为观测指标,探讨吗啡耐受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CCI)后小剂量吗啡(5mg·kg^-1)连续腹腔注射对大鼠痛敏的影响,以脊髓后角C—fos及TrkA受体表达的改变为观测指标,探讨吗啡耐受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CCI组,Cd组:CCI+生理盐水组,D组:CCI+吗啡组(5mg·kg^-1·d^-1×14d),分别于术前2d,术后7d、14d给予热痛阈测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及TrkA受体的表达。结果:①A组术后术侧热痛阈轻度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术后术侧呈现不同程度热痛阈下降,术后14d降至最低点,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D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CCI术后14d脊髓C—fos、TrkA受体的表达较术后7d明显增加,C—fos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脊髓背角表层I~Ⅱ、Ⅲ~Ⅳ层的中间内侧部,TrkA受体分布于Ⅱ-Ⅳ层。C—fos、TrkA受体的表达在B、C、D三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连续小剂量吗啡腹腔注射不能有效的减少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大鼠热痛觉过敏程度及脊髓C—fos、TrkA受体的表达,与CCI组(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吗啡(5mg·kg^-1)连续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坐骨神经损伤后热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C—fos、TrkA受体的表达,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使用吗啡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进一步升高,发生中枢可塑性改变,以及脊髓背角神经元μ-阿片受体脱敏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吗啡 cci 大鼠 抗伤害效应 实验 连续腹腔注射 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