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块体东北缘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反演与强震地点预测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希 江在森 +3 位作者 王琪 王双绪 崔笃信 张晓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0-629,共10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年、1999—2001年和2001—2003年3个时段的GPS 水平运动速度场成果,通过研究建立的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反演,给出该区构造块体及 其边界断裂运动与变形差异、构造应变场时空分布、高应变能积累部位以及...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年、1999—2001年和2001—2003年3个时段的GPS 水平运动速度场成果,通过研究建立的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反演,给出该区构造块体及 其边界断裂运动与变形差异、构造应变场时空分布、高应变能积累部位以及强度的定性分析 和定量描述.在充分考虑区域构造及块体应变的前提下,研究与该区6级左右及6级以上地 震地点预测相关的背景性前兆的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块体边界 负位错模型 地壳水平运动 反演 震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与强震地点预测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希 江在森 +1 位作者 王双绪 王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利用川滇地区1991~1999年和1999~2001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成果,通过研究建立的块体弹性变形及其边界负位错部分锁定的复合作用模型反演,获取地壳水平运动反映的块体变形差异、边界断裂的高应变能积累部位和锁定能量强度,以及区域构造... 利用川滇地区1991~1999年和1999~2001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成果,通过研究建立的块体弹性变形及其边界负位错部分锁定的复合作用模型反演,获取地壳水平运动反映的块体变形差异、边界断裂的高应变能积累部位和锁定能量强度,以及区域构造应变场的时空演化图像。在充分考虑区域构造和块体变形的前提下,研究与该区6级以上强震孕育及地点判定有关的背景性前兆的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块体边界 负位错模型 地壳水平运动 震例研究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皖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华南与扬子块体边界 被引量:19
3
作者 熊绍柏 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4期3-17,共15页
基于屯溪 -温州剖面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拟合反演了地壳浅层和深部结构 ,并利用非纵剖面记录构制了上地幔顶部结构图象 .结果表明 ,江绍断裂带是本区最明显的构造分界 ,其西北一侧的扬子块体和东南侧的华南块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以及... 基于屯溪 -温州剖面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拟合反演了地壳浅层和深部结构 ,并利用非纵剖面记录构制了上地幔顶部结构图象 .结果表明 ,江绍断裂带是本区最明显的构造分界 ,其西北一侧的扬子块体和东南侧的华南块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场特征明显不同 .金 (华 )衢(州 )盆地下方地幔上隆 ,上地幔岩石层中有低速体 ,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岩浆房构造 .地幔岩石层呈现出由SE至NW向仰冲的叠瓦式片状构造 ,提示该区明显受水平挤压应力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皖地区 地壳-上地幔结构 块体边界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生裂隙重张试验确定围岩块体边界法向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4
作者 景锋 尹健民 +2 位作者 艾凯 韩晓玉 刘元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3-788,共6页
由于地下工程处于一定水平的地应力环境中,块体边界法向应力概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块体的稳定性分析结果,现通过实测途径确定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研究还较少。基于大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分析,通过在块体范围及邻区不同方向布置多个钻... 由于地下工程处于一定水平的地应力环境中,块体边界法向应力概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块体的稳定性分析结果,现通过实测途径确定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研究还较少。基于大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分析,通过在块体范围及邻区不同方向布置多个钻孔,首次将原生裂隙重张试验引入到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测定,对开挖后与块体主要边界产状相近的所有原生裂隙的法向应力进行了测试,成功取得了块体边界上的法向应力状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洞室开挖完成后,块体边界应力分布不均匀,但具一定规律,垂直向表现为从浅部到深部结构面的法向应力依次增大,在水平向上,随与洞室开挖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面的法向应力实测值稍小于基于围岩应力的估算值,但总体一致。该成果可为确定围岩块体的边界力学状态和应力模型简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 块体边界 法向应力 重张试验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 被引量:13
5
作者 万永魁 沈小七 +5 位作者 刘瑞丰 刘峡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4-1637,共24页
基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及断裂构造现有认知,文中构建了包含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利用1991—2015年长期GPS观测结果,采用"块体加载"方法模拟块体边界带现今的运动,得到了断裂滑动速率和应力分布。结合震... 基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及断裂构造现有认知,文中构建了包含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利用1991—2015年长期GPS观测结果,采用"块体加载"方法模拟块体边界带现今的运动,得到了断裂滑动速率和应力分布。结合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对川滇地区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滑动速率分配、传递与应力转换的关联,局部区域正断型震源机制解的构造机制以及红河断裂南、北段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包括:1)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由NW向转变为近SN向,断裂强烈转折区吸收了部分走滑分量并转化为应变积累,呈高应力分布特征。2)受小江断裂左旋剪切的影响,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右旋走滑兼微弱挤压运动为主,并牵引断裂北段右旋走滑,与金沙江和德钦-中甸断裂共同构成右阶斜列右旋剪切变形带,正断型震源机制解多分布于该变形带的构造拉分区内。3)红河断裂中南段为弱压性,北段呈弱张性,更易破裂,地震活动明显强于中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活动块体边界断裂 滑动速率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6
作者 郭祥云 房立华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振月 李春来 苏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96,共26页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机制,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算法(MSTASI)和Vavrycuk的迭代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性质和摩擦系数。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P轴、T轴以及最大主应力轴σ1和最小主应力轴σ3总体上倾角较小,揭示了近水平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σ1以NW-SE和NWW-SEE向为主,从北到南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性质以走滑型为主,局部兼有逆冲型和拉张型,整体分布特征与区内走滑型边界断裂活动性质一致。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交会地区R值相对较高,有明显的挤压特征;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和小江断裂带的R值均在0.25~0.5之间,表现为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拉张应力可能远小于挤压应力;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则木河断裂带的R值均在0.5~1之间,表现为NW-SE向压缩和NE-SW向拉张,且挤压应力大于拉张应力。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的摩擦系数也有差异: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摩擦系数相对较低,在0.75以下,鲜水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及大凉山断裂带南段的摩擦系数偏高,在0.80以上。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带上的构造应力相对较高,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应力更高,需要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主压应力轴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应力演化特征及地震危险性数值
7
作者 李彦欣 董培育 赵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而得到研究区域主要断裂带总应力演化结果。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的构造应力积累速率较高,达到1.0~1.5 kPa/a。2022年泸定MS6.8地震破裂区在一个地震复发周期内的构造应力积累量约为0.177 MPa,而历史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量为0.07 MPa,二者共同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此外,安宁河断裂带地震空区在前次地震离逝时间(约487 a)内的总应力积累量约为0.3 MPa,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历史地震离逝时间均为千年左右,总应力积累量>1.0 MPa,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活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边界断裂带 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加载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2
8
作者 赵静 江在森 +5 位作者 牛安福 刘杰 武艳强 魏文薪 刘晓霞 闫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2-885,共14页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对该...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对该断裂系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结合b值空间分布和地震破裂时-空结果分析了断裂系统的强震危险段.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鲜水河断裂最南端为完全闭锁(闭锁深度25km),中南段地表以下10~15km深度为强闭锁状态,中北段基本处于蠕滑状态;安宁河断裂最南端闭锁很弱,其余位置闭锁深度为10~15km;则木河断裂除最南端闭锁较弱以外,其余位置基本为完全闭锁;小江断裂在巧家以南、东川以南、宜良附近、华宁以北等四处位置闭锁较弱,其余位置为强闭锁.10年尺度的GPS速度场反演所得断层闭锁程度所指示的强震危险段,主要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八美段、安宁河断裂中段、则木河断裂中北段、小江断裂北段东川附近、小江断裂南段华宁—建水段,该结果与地质尺度的断层地震空区和30年尺度的b值空间分布所指示的危险段落具有一致性.汶川地震后断裂带远、近场速度分布和块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种区域地壳运动调整使得负位错模型反演得到的断裂带闭锁情况发生一定变化.汶川地震前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平行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均为左旋走滑亏损,且在安宁河断裂北端、则木河断裂中北段滑动亏损速率最大;除鲜水河断裂中南段与最南端和小江断裂东川附近以外,其余断裂震后滑动亏损速率均有所增加.垂直断层滑动亏损速率既有拉张亏损也有挤压亏损,且鲜水河断裂最南端由震前挤压转变为震后拉张,其余断裂除了安宁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中段与最北端存在挤压滑动亏损速率外均为拉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 汶川地震 DEFNODE负位错反演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库仑应力演化及强震发生概率估算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晶 邵志刚 +1 位作者 刘静 季灵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89-4213,共25页
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强震或大地震同震位错、震后黏滞松弛及主断层段震间构造应力加载三方面效应,给出1480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共20个断层段由三方面效应引起... 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强震或大地震同震位错、震后黏滞松弛及主断层段震间构造应力加载三方面效应,给出1480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共20个断层段由三方面效应引起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分析强震间相互作用和强震发生的应力累积背景,定性分析各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同时,分别采用现今台网地震目录和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各断层段强震复发间隔两种资料,定量计算2030年各断层段的强震发生概率;并基于摩擦本构理论,将周边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作为应力扰动,修正强震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各断层段累积库仑应力演化的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中部八美段、色拉哈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累积库仑应力显著增加.修正的强震发生概率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中部八美—色拉哈—康定一带、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南部华宁—建水一带强震发生概率较高,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本研究基于库仑应力演化计算定性分析强震危险性的同时,基于摩擦本构律理论,结合地震引起的应力扰动和强震发生背景,定量计算修正的强震发生概率,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强震危险地点及中长期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 库仑应力变化 摩擦本构律 强震发生概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晶 季灵运 +2 位作者 姬存伟 孙赫 赵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1-470,共20页
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 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断裂带各断层段之间、各断裂带之间先发生的地震对后发生地震的促进或延迟作用,进一步基于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分析各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应力触发的计算结果显示,各断裂带各断层段上先发生的强震可能触发后发生的强震,相邻断裂带上发生的强震之间也可能存在触发作用。各断层段上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演化的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的中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 震后黏滞松弛 震间构造应力加载 库仑应力变化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震精定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莺 龙锋 王世元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0,共11页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带线性展布较一致。定位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地震分布相对密集,鲜水河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小金河断裂带及以东的大凉山断裂带交叉区域相对密集。深度剖面图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分段活动特征明显,横跨鲜水河、安宁河和大凉山等断裂的剖面呈现出石棉附近多断裂交汇处的断层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地震明显分为深、浅两丛。15~20km深度范围地震非常稀少,这与朱艾斓提出的14~19km塑性流变的层厚和位置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 精定位 Hypo2000 HypoD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现今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爽 王洪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基于2009年以来的GPS观测数据,利用块体模型和GPS剖面方法分别计算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度,并结合跨断裂带的区域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断裂带现今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从速度场变化来看,2013—2015期的速度场在川滇块体东北部... 基于2009年以来的GPS观测数据,利用块体模型和GPS剖面方法分别计算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度,并结合跨断裂带的区域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断裂带现今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从速度场变化来看,2013—2015期的速度场在川滇块体东北部有东向增加的微弱变化;从滑动速率结果来看,鲜水河北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有所增强,拉张运动有所增加;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普遍有微弱的增强;从去掉线性的区域应变时间序列结果来看,小江断裂带南段主张应变在2014年底出现了趋势性转折,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边界 块体模型 GPS剖面 滑动速率 GPS区域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断裂运动特征
13
作者 张雨梅 刘文龙 钟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00-306,共7页
基于地震震源机制断层面解,对处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缘的红河断裂北段和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北段运动性质表现出南北差别,越靠近北端其正倾向滑动特征越明显,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运动性质总体... 基于地震震源机制断层面解,对处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缘的红河断裂北段和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北段运动性质表现出南北差别,越靠近北端其正倾向滑动特征越明显,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运动性质总体具有走向滑动特征,在靠近洱源段落兼有正倾滑运动现象.红河断裂北段和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具有共同的整体走向滑动、局部正倾滑运动的特征,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走滑运动特征相对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边界断裂 红河断裂北段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 震源机制解 断裂运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应变积累特征及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辛中 张风霜 +1 位作者 马伶俐 李腊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693,共7页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芦山地震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呈现出明显的左旋应变积累特征,三岔口地区剪切应变积累速率最大,最大量值为3.5×10^(-8)/a;同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还表现出NS-NE向的拉张和近EW-NW向的挤压变形,康定-石棉段EW向挤压应变率最高,为-3×10^(-8)/a;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EW向挤压应变率为-2×10^(-8)/a~-3×10^(-8)/a,而小江断裂带由北至南挤压变形逐渐减缓,东川以南转为拉张变形;断层闭锁反演结果与GNSS应变率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样反映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左旋剪切应变兼局部挤压或拉张的应变积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八美段、康定以南的磨西至安宁河断裂带及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宜良-建水段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和左旋滑动亏损速率,是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 GNSS 断层闭锁 滑动速率亏损 应变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宝文 赵翠萍 周连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4,共10页
本文使用沿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布设的37个临时台站和四川区域台网14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H-κ反演方法得到了30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 本文使用沿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布设的37个临时台站和四川区域台网14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H-κ反演方法得到了30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地壳厚度表现为自西向东由60 km左右向华南块体(35 km左右)逐渐减薄的过渡带特征:以安宁河大凉山断裂带为界,以西地壳厚度平均在54 km左右,以东作为华南块体与川滇块体的交界前缘,地壳厚度在42~48 km之间.以小江断裂带与则木河断裂带交汇处为界,其南北两侧的地壳岩性和组分差异明显.小江断裂带北段泊松比值在0.20~0.27之间,表明其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中基性岩石.而以北的安宁河、则木河及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泊松比值大多位于0.27~0.32之间.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附近多数台站的泊松比值>0.30,可能是部分熔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川滇块体边界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千年破裂历史与2008年汶川、2013年芦山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 被引量:47
16
作者 闻学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5-267,共13页
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活动构造带为研究区,本文首先分析了该区最近一千多年的地震历史及强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确定了2008年汶川M_S8.0地震、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这3次事件在这一强震活动历史中的位置,进而在... 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活动构造带为研究区,本文首先分析了该区最近一千多年的地震历史及强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确定了2008年汶川M_S8.0地震、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这3次事件在这一强震活动历史中的位置,进而在圈绘长期强震破裂区图像的基础上鉴别主要活动断裂带上的地震空区。结果主要表明:研究区在最近约一千年中经历了一个强震轮回的3个阶段,包括一个平静期的后半部(1630年之前)、1630—1878年之间的过渡期以及1879年以来的强震期。后两个阶段可能代表了该构造带在经过更早、可能二三千年长的平静期或应变积累期之后出现的长达数百年、从"预释放"期(1630—1878年)到"主释放"期(1879年以来)的强震发生过程;在主释放期应变能释放呈明显加速,四川2008年汶川、2013年芦山以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是发生在主释放期中的3次最新事件,但是由这3次事件的发生还难以判断主释放期是否已经结束;已圈绘出研究区及其邻近地区若干活动断裂段上存在长期缺少大地震破裂的地震空区,未来仍应注意在这些地震空区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边界 地震历史 破裂图像 地震空区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及动力学机制研究
17
作者 魏文薪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7期46-48,共3页
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变形剧烈,地震频发.川滇块体的侧向挤出滑移造成了东边界的左旋剪切变形,不同的地震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重要的定量结果.大地测量技术特别是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断裂带形变场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观... 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变形剧烈,地震频发.川滇块体的侧向挤出滑移造成了东边界的左旋剪切变形,不同的地震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重要的定量结果.大地测量技术特别是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断裂带形变场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观测数据,也给研究断裂带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动态观测资料约束.因此,有必要综合利用块体运动模型、断裂带本身的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给出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及应变积累特性的定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川滇块体边界 断裂带 GPS剖面 构造变形定量分析 数值模拟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1
18
作者 郝天珧 SUH Mancheol +6 位作者 刘建华 阎晓蔚 CHOI Suckwon 姚长利 刘少华 戴明刚 徐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1-61,共11页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扬子块体边界结合带 黄海 深部结构 重磁异常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分区特征及其对块体划分的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觉民 杨国华 郭良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7-394,共8页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活动平均年速率为 0 335mm/a ,但各分区之间的断层活动速率值相差很大。山西断陷带的断层形变速率最高 ,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活动块体边界 ;其它构造带的断层形变速率都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垂直形变 块体边界 华北地区 断层形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形块体交界处多点大破裂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昭永 熊秉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214-224,共11页
采用有机玻璃试样,在其上用激光刻划出雁列式断层组成的Y形块体边界。用特殊加载方式,使夹在Y形上部中间的块体能相对于两边向下移动。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焦散阴影光学和微破裂(声发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块体交界... 采用有机玻璃试样,在其上用激光刻划出雁列式断层组成的Y形块体边界。用特殊加载方式,使夹在Y形上部中间的块体能相对于两边向下移动。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焦散阴影光学和微破裂(声发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块体交界处多点大破裂的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加载,在切缝端点处的条纹逐步变密,进而形成有明显边界的阴影区。这些阴影区会随荷载增加变大,随卸载而减小。荷载再增大,相邻两切缝端点处的阴影区会连成一片。这些阴影区为强烈应变或应力集中区,即应变核或应力核。微破裂定位资料同时证实:阴影区达到足够大后会有破裂发生,并且先变大并达到额定值(如破裂强度)的阴影区先发生破裂。荷载再增大,多个阴影区先后达到额定值,以后,大破裂在各个阴影区交替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边界 应变核 焦散线阴影区 破裂定位 地震 声发射 全息干涉计量方法 微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