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流域三次暴雨过程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武麦凤 梁生俊 李春娥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层辐合远大于其上层辐散,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600 hPa(或400 hPa)水汽辐合或辐散突然增强,预示降水强度将增大,其突然减弱,则标志着强降水趋于结束;三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整层上升运动形成前后和450 hPa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最快时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渭河流域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垂直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之大气因子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岳彩军 曹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利用NCEP/NCAR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000~600hPa(低层)、500~100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 利用NCEP/NCAR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000~600hPa(低层)、500~100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左右两侧低层大气湿度条件相当,而高层大气的湿度则是右侧明显比左侧大。(2)台风路径右侧的高、低层大气中的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均比左侧广、强。(3)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相当,而台风路径右侧低层大气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明显比左侧广、强。均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特点。进一步Q矢量分解诊断分析表明,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比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大。(4)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低层大气中均一直存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且在范围及强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分布特点。高层大气的湿度条件、低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尤其是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及高、低层大气中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均呈现出与“海棠”台风(2005)降水场相似的非对称分布特征,表明上述大气因子均有助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非对称分布特征 水汽条件 垂直上升运动 Q矢量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忠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1990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应用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了无摩擦、绝热条件下,西南低涡的发生、发展问题。结果表明,在潮湿不稳定层大气中,惯性重力内波的不稳定发展是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非线性作用对低涡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考虑非线性作用所... 本文应用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了无摩擦、绝热条件下,西南低涡的发生、发展问题。结果表明,在潮湿不稳定层大气中,惯性重力内波的不稳定发展是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非线性作用对低涡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考虑非线性作用所得结果与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天气事实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重力内波 稳定层 大气运动 非线性作用 热成风涡度 垂直上升运动 动力分析方法 绝热条件 位势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狮子山”持续性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亭亭 罗聪 易爱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A02期39-41,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狮子山"持续性强降水进行分析,找出了其相应的天气环流特征。
关键词 “狮子山”水汽通量散度垂直上升运动 冷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7月13-14日郑州市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5
作者 侯春梅 张晓娟 +2 位作者 刘和平 朱玉周 王红兴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144-148,共5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8年7月13-14日郑州地区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的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8年7月13-14日郑州地区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的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偏东气流为降水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烈上升运动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暖湿气流 副热带高压 垂直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东北冷涡诱发的四平地区首场暴雨诊断分析
6
作者 王婷婷 姚瑶 王晓明 《吉林气象》 2013年第3期24-29,共6页
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围绕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对吉林省2012年7月上旬东北冷涡诱发的首场区域性暴雨中四平地区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冷涡为中间涡,暴雨发生在冷涡发展阶段,降水落区位于冷涡第一和第... 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围绕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对吉林省2012年7月上旬东北冷涡诱发的首场区域性暴雨中四平地区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冷涡为中间涡,暴雨发生在冷涡发展阶段,降水落区位于冷涡第一和第四象限,雨带呈明显经向带状分布,降水性质以稳定性降水为主。整个降水过程分三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导致四平地区出现暴雨,且第一阶段低层有明显的辐合中心,对应降雨较强。四平地区暴雨发生前,冷涡移动缓慢,为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天气形势;850hPa切变线偏南,但整层有强垂直风切变,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垂直上升运动的明显增强,提供了中尺度动力抬升机制;850hPa以下有弱对流不稳定;850hPa不断加强的西南急流将水汽从东海、黄海、渤海一带源源不断地向该地区输送,提供了充分水汽供应。低层相对较弱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中层无明显的下沉运动区,加上850hPa以下弱对流不稳定,不利于强对流天气产生,以稳定性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区域性暴雨 垂直上升运动 水汽 整层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孙令东 王永清 +3 位作者 梁凤娟 杨铁钢 白向东 柳艳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3期34-38,共5页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气旋、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气旋、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移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绥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充足、稳定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的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的辐合,从而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是此次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500 hPa层以上大气层结稳定,阻挡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促使不稳定能量在500 hPa层以下积累,为此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850 hPa偏东风暖湿气流受阴山的阻挡和抬升,降水量增加,而山后降水量减少。乌拉山与白云查汗山形成狭长山谷,边界层东风气流穿过,狭管效应有利于此地风速增大,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巴彦淖尔市上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垂直上升运动 不稳定能量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南2020年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博 吕桂恒 +2 位作者 高飞 刘飞 郭文明 《气象科技》 2022年第5期702-712,共11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比湿 垂直上升运动 不稳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低涡的初生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旭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1993年第3期11-19,共9页
九龙低涡的产生除青藏高原南侧边界层对偏南季风气流的摩擦作用和绕流作用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偏南季风气流在九龙地区Ω地形的强迫作用下形成的气旋环流与下垫面热力作用产生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近地层减压区叠置,在行星边界层内初生成... 九龙低涡的产生除青藏高原南侧边界层对偏南季风气流的摩擦作用和绕流作用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偏南季风气流在九龙地区Ω地形的强迫作用下形成的气旋环流与下垫面热力作用产生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近地层减压区叠置,在行星边界层内初生成浅薄系统的九龙低涡。九龙低涡初生的必要条件:Ω地形的作用,动量条件,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九龙低涡发展的充分条件:700hPa河套地区、青甘地区、四川盆地东北气流的作用;500hPa青藏高原东部西北气流的作用;高原横切变线的作用;九尤地区高层辐散区的作用;季风汇合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行星边界层 西北气流 河套地区 高层辐散 气旋环流 强迫作用 垂直上升运动 暴雨预报 水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地区大气水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娟 《气象科技》 2007年第1期61-65,共5页
用1951年1月至2003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比湿、垂直速度资料,以及杭州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杭州地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以及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点。结果发现,可降水量与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具有显著的... 用1951年1月至2003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比湿、垂直速度资料,以及杭州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杭州地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以及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点。结果发现,可降水量与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这两者均利于降水的时段,降水量不一定偏多,这说明空中水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对杭州6月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全球同纬度地区作了对比,发现近53年来,杭州地区6月份降水量处于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可降水量 垂直上升运动 降水量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机场一次间歇性雷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宇翔 杜安妮 +1 位作者 郭俊含 朱国栋 《自然科学》 2023年第5期864-873,共10页
本文利用1˚ × 1˚的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对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本次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西西伯利亚低涡稳定在80˚E60˚N附近,不断分裂短波槽影响北疆。地... 本文利用1˚ × 1˚的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对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本次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西西伯利亚低涡稳定在80˚E60˚N附近,不断分裂短波槽影响北疆。地面冷高压主体位于乌拉尔山–咸海一带,其前部不断分裂冷空气堆积在巴尔喀什湖南侧,随后逐步入侵北疆,15日~16日,冷高压主体逐步东移,冷空气进一步补充再次影响北疆大部。2) 本次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久但不连续,覆盖面积广且局地性强的特点。3) 高低空影响系统近乎垂直,大气层结易形成“上冷下暖”的热力不稳定状态。4) 对流层中低层巴尔喀什湖南侧偏西、西南气流,涡后脊前西北气流为北疆区域输送了一定的水汽。5) 垂直方向上风向随着高度先顺时针旋转再逆时针旋转,说明低层有冷平流,中层有暖平流,表明大气层结处于位势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维持。6) 对流层低层转为西北风或西北风风速增大,有利于与地形结合,促进垂直上升运动,触发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水汽条件 不稳定层结 垂直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浩特市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燕丽 《乡村科技》 2017年第12期70-71,共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各种物理量场等,对2016年7月13-15日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进行系统分析,着重分析强降水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条件,为强降水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不稳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各种物理量场等,对2016年7月13-15日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进行系统分析,着重分析强降水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条件,为强降水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区主要位于二连地区,导致了此地区明显强于其他地区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低涡 不稳定能量 垂直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冷空气下铜仁市东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13
作者 黄红伟 刘丹丹 +2 位作者 蔡成瑶 张李娟 潘凯程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168-170,共3页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和地面区域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贵州省铜仁市东部2021年8月13日夜间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影...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和地面区域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贵州省铜仁市东部2021年8月13日夜间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影响,受弱冷锋的抬升触发,在槽前、低涡切变线东南侧及地面弱冷锋附近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铜仁市上空存在较大的不稳定能量,产生对流性强降水;孟加拉湾到华东沿海的水汽通道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汽条件;较强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背景 水汽条件 垂直上升运动条件 贵州铜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9号台风“苏拉”引发闽西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14
作者 卢芸芸 李剑刚 《福建气象》 2013年第2期14-19,共6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风廓线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1209号台风“苏拉”引发闽西地区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对峙...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风廓线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1209号台风“苏拉”引发闽西地区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对峙的有利天气背景下发生的;2、“苏拉”南倾为暴雨区南落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3、“苏拉”南倾加强了闽西地区大气层结的不稳定;4、闽西地区的特殊地形对暴雨的增幅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南倾结构 强降水 水汽通量散度 垂直风切变 垂直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oyancy of convective-scale updrafts in the outer cores of sheared tropical cyclones 被引量:1
15
作者 LI Qingqing FANG Qiaoxi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1期58-65,共8页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present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oyancy of outer-core convective-scale updrafts in numerically simulated sheared tropical cyclones(TCs).The total buoyancy is predominantly po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present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oyancy of outer-core convective-scale updrafts in numerically simulated sheared tropical cyclones(TCs).The total buoyancy is predominantly positive in weak-to-strong ambient vertical shears,whereas much of the total buoyancy under an extreme shear environment becomes negative.Thermal buoyancy positively contributes to the total buoyancy value.For weakly and moderately sheared TCs,the updraft buoyancy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stronger downshear but smaller upshear.Such a downshear preference of strong buoyancy becomes less evident as the shear magnitude increases.The total buoyancy of updrafts shows a decreasing tendency with radius.Both thermal and dynamic buoyancy do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vertically averaged vertical mass fluxes.This also leads to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buoyancy and vertical mass fluxes of outer-core upd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vertical wind shear outer core UPDRAFT BUOYA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