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
1
作者 吴姬 王婧 符式锦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3-513,共11页
为开展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采集海口市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土壤剖层样品,测定Cd、Hg、As、Pb、Cr、Cu、Ni、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通过剖面土壤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 为开展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采集海口市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土壤剖层样品,测定Cd、Hg、As、Pb、Cr、Cu、Ni、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通过剖面土壤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重金属与理化指标相关性、重金属富集系数等分析海口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特点。结果表明:表层土壤Cd、Pb、Zn含量平均值均大于深层土壤,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效应。土壤pH与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对Cd重金属富集程度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SOM)与Hg、Cr、Cu、Zn、Ni含量呈正相关,表层、中层相关性强于底层,表层土壤SOM对重金属富集有明显影响。各重金属富集系数大于1.2的点位比例从高到低为Cd(70.0%)、Hg(41.7%)、As(36.7%)、Pb(28.3%)、Zn(21.7%)、Cu(18.3%)、Ni(18.3%)、Cr(15.0%)。海口市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梯度变化特征,即随着距离城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加,8项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自然区仅Cd呈现富集现象,其他7项重金属未发现富集点位。Cd、Hg、As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涉及范围大,Cd城市中心区富集系数大于8的点位数量远超城乡交错区和农村区,Hg富集系数大于2的点位仅位于城市中心区和城乡交错区。Cd富集系数大于1.2的点位比例远超其他7个重金属项目,城乡环境梯度的覆盖度最大,区域性富集特点明显,且有30%点位富集系数大于4,土壤富集程度较强,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环境梯度 土壤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梯度带生态空间组织模式与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大杭州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浩 刘钰 +1 位作者 范飞 王祥荣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1-237,共7页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大杭州都市区城乡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三级指标体系与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指数,综合运用遥感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开发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将区域土地开发适宜度分为五级:很适宜...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大杭州都市区城乡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三级指标体系与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指数,综合运用遥感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开发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将区域土地开发适宜度分为五级:很适宜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它们分别占杭州都市区面积的25%、40%、12%、10%与13%.基于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与生态保护需求,构筑了大杭州都市区城乡梯度带生态空间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将研究区域划分为6个一级功能区、30个二级功能亚区,并明确了城乡过渡带各生态功能分区的土地开发控制重点与用地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 适宜度评价 城乡梯度带 生态功能区划 大杭州都市区
原文传递
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方法分析
3
作者 吴姬 伍成成 +1 位作者 庄晓娟 许杏红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8期130-132,共3页
为开展城市发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海口市急需划定城乡环境梯度带。本文通过分析海口市城乡发展资料、城市发展规划和遥感影像等,探讨海口市空间变化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方法,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为开展城市发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海口市急需划定城乡环境梯度带。本文通过分析海口市城乡发展资料、城市发展规划和遥感影像等,探讨海口市空间变化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方法,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海口市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城乡环境梯度带的划定。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可以体现海口市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环境梯度 划定方法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口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的土壤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
4
作者 吴姬 伍成成 +1 位作者 庄晓娟 许杏红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5期87-91,共5页
为满足海口市新时期土壤生态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管理需求,海口市亟需布设基于海口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的土壤点位。通过分析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岩、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形成了海口市土壤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 为满足海口市新时期土壤生态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管理需求,海口市亟需布设基于海口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的土壤点位。通过分析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岩、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形成了海口市土壤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并应用GIS技术完成点位布设。海口市土壤点位覆盖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城乡环境梯度带,基本覆盖海口市农用地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成土母岩,布设的点位可以反映海口市不同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环境梯度 土壤点位 布设方法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森林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对策 被引量:7
5
作者 董一波 刘茂松 +2 位作者 徐驰 张程 刘志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08-1412,共5页
根据1988年及2003年南京市城镇边界,利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将南京地区2003年植被图由城区向远郊分成8个城乡梯度带,依次命名为Ⅰ带,Ⅱ带,Ⅲ带,……,Ⅷ带,研究了各带森林分布格局,以及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对策对森林分... 根据1988年及2003年南京市城镇边界,利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将南京地区2003年植被图由城区向远郊分成8个城乡梯度带,依次命名为Ⅰ带,Ⅱ带,Ⅲ带,……,Ⅷ带,研究了各带森林分布格局,以及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对策对森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带山体占地率与森林覆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各带山体森林覆盖率显著高于平地森林覆盖率,其基本格局为:Ⅰ>Ⅱ,Ⅱ<Ⅲ,Ⅲ≈Ⅳ,Ⅳ>Ⅴ>Ⅵ>Ⅶ>Ⅷ;在不同的城乡梯度带,城市化地区城建用地、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输出不同.城区城建用地价值突出,林地覆盖率最低;城区外围10km内的近郊的生态环境价值输出相对较高,林地覆盖率亦高于其它各带;离城稍远,以农业为代表的物质生产价值渐居主导地位,森林覆盖率则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覆盖率 城乡梯度带 土地利用对策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生境质量对景观格局的样带响应 被引量:9
6
作者 庞惠心 安睿 刘艳芳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33-43,共11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深入理解快速城镇化区域生态环境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GIS方法,设置城乡梯度样带并依据主体景观类型分段评价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而后采用Spearman相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深入理解快速城镇化区域生态环境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GIS方法,设置城乡梯度样带并依据主体景观类型分段评价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而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索二者关系存在的局部差异性。研究发现:由城市中心点向外,生境质量逐渐增高,景观由“凝聚—破碎—凝聚”、“单一—多样—单一”;基于类型面积占比(PLAND)判断主体景观类型可以有效划分样段,不同样段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对城市快速扩张时期如何改善生境质量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城乡梯度 相关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聚落斑块的行为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虹 刘茂松 +2 位作者 许梅 黄桂芳 陈奋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2,共7页
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聚落斑块在景观上的消涨过程。基于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3年的Landsat TM影像,将聚落斑块按演变形式分成新生、消亡、延展、收缩、融合、分裂和混合7种变化模式,分析了各类斑块沿城乡梯度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城市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聚落斑块在景观上的消涨过程。基于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3年的Landsat TM影像,将聚落斑块按演变形式分成新生、消亡、延展、收缩、融合、分裂和混合7种变化模式,分析了各类斑块沿城乡梯度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98—2003年研究区聚落斑块的总面积迅速增加,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等均保持同步增长趋势,新生型与混合型构成斑块演变的主体,但收缩和消亡斑块的负贡献率也持续上升;各演变类型斑块沿城乡梯度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2个时段上不尽相同;1988—1998年,混合型斑块在主城区表现为高密度扩张;1998—2003年则表现为低密度蔓延,主城区外各梯度带则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新生斑块的城乡梯度格局在2个时段基本一致,其密度、面积比例在主城区较小,城市边缘区较高,向外则随离主城区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延展斑块前一时段在主城区与远郊存在2个高发区,但后一时段远郊的密度与面积比例均显著降低;收缩斑块和消亡斑块的高发区位于主城区及其边缘和远郊;比较各类斑块的城乡梯度格局发现,城市化程度高、速度快的区域,同时也存在相对快速的斑块收缩与消亡过程,主城区与城外各梯度带在扩展模式上存在阶段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演变类型 空间格局 城乡梯度带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城市化对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43
8
作者 秦艳丽 时鹏 +5 位作者 何文虹 霍春平 李鹏 李占斌 杨殊桐 冯朝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239-8250,共12页
我国处于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截止2018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59.58%。城市的快速扩张,显著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深刻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文化、支持等服务功能。近30年来,西安市城市用地扩张554.23 km^(2),基于西安市景观格局变... 我国处于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截止2018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59.58%。城市的快速扩张,显著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深刻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文化、支持等服务功能。近30年来,西安市城市用地扩张554.23 km^(2),基于西安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利用同心缓冲区探讨城乡梯度内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5年西安市各景观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耕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波动增加,主要来源于优势景观耕地的转化。景观破碎度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距市中心10 km左右的城乡结合部,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分割度最高,且随城市扩张,拐点距离逐渐增加。林地和耕地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土地类型,西安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9.56亿元,耕地减少最多(6.83亿元),沿城乡梯度,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值呈现从市中心到农村递增的趋势,土壤保持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快;沿时间梯度上,生态服务价值均值呈现逐年减少现象;从景观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分析得知,多样性指数与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大斑块指数与不同类型的服务价值呈高度负相关。城市建设使得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在城市发展中需要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布设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城市生态宜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乡梯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