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城镇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及驱动特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1
作者 韦振锋 梁珊珊 黄群英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5期53-70,共18页
区域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也给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1]。本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和数据定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以林地和水域为主要代表因子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城镇扩张... 区域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也给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1]。本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和数据定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以林地和水域为主要代表因子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城镇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研究表明:(1)景观指数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大致变化特征,在城镇化过程中景观指数与城镇扩张水平呈现出的响应度差异,可以为其他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指数的选取提供参考。(2)在不同行政区划下,斑块聚合度的响应程度和相关性最为显著,响应度指数之间的差异表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从局域到整体的一个渐进过程。(3)分别在两种生态功能区划内,研究城镇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景观指数的影响程度、相关性大小及差异,发现在都市核心污染敏感生态功能区(Ⅱ1-1)内,PLAND与城镇扩张指数PD-U正相关,LPI也呈现正相关,其分布规律的异质性可能是由于在区域内进行人为干扰增加生态景观造成的。在市郊水源水质保护生态区(Ⅱ1-2)内,因生态管控等原因,市郊的水源水质保护生态区成为城镇向郊区扩张的最大阻力,其负相关趋势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生态安全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特征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网密度与城镇扩张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国梁 郑新奇 +1 位作者 原智远 张路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0-229,共10页
城镇用地扩张已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趋势。道路网络作为城镇用地扩张的极为重要驱动要素之一,受到相关学者高度关注。为研究道路网络与城镇用地扩张之间的一般规律,该文以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为研究区,基于多期遥感影像以及... 城镇用地扩张已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趋势。道路网络作为城镇用地扩张的极为重要驱动要素之一,受到相关学者高度关注。为研究道路网络与城镇用地扩张之间的一般规律,该文以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为研究区,基于多期遥感影像以及城市道路网络矢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平台,解译获得城镇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进一步叠加分析提取城镇用地扩张信息,并利用Arc GIS密度分析工具生成道路网络密度图,将两者进行空间统计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道网密度-城镇扩张回归模型,系统分析道路网络与城镇用地扩张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拟合关系,探求道路网络驱动下城镇用地扩张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城镇用地扩张阈值分别为1.89×104、3.78×104、5.70×104与6.47×104 km/km2,道网密度未超过阈值时,城镇扩张与道路网络均具有倒U曲线关系,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的城镇用地扩张转折节点分别为3.3×103、1.184×104、1.686×104与2.14×104 km/km2,即城镇扩张速度先随道网密度的增加而加快,超过转折节点后,城镇扩张速度随道网密度的增加而减慢;当道网密度超过上述阈值时,城镇将不再扩张。城市用地扩张与道路网络特征的关联性规律,对全球发展中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网密度对于城镇用地扩张具有一定预测效果,能够为避免城镇用地的快速无序扩张、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提供新思路,应该重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作用,推动城市"精明增长",以实现城镇用地与道路网络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道路 网络 回归分析 城镇扩张 特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太湖流域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乔旭宁 顾羊羊 +2 位作者 邹长新 黄贤峰 胡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883-5893,共11页
理解人类活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变化区域及其成因,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7A3和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结合RS与GIS技术,构建城镇开发程度指数,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法对城镇开发... 理解人类活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变化区域及其成因,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7A3和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结合RS与GIS技术,构建城镇开发程度指数,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法对城镇开发程度进行分区,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城镇开发程度与NPP的作用关系,并运用热点分析模型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太湖流域年均NPP变化范围是388.79—452.54 gC m^(-2)a^(-1),NPP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2)城镇开发程度缓慢增加区对NPP变化影响较小,增加区与快速增加区对NPP变化影响较大;(3)太湖流域土地转型主要发生在耕地转建设用地、林地转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扩张及由此导致的城镇开发程度的增加,是流域NPP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夜间灯光数据 NPP 热点分析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淮河流域城镇扩张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樊勇 朱曦 +2 位作者 张圣笛 何宗宜 杨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2-261,共10页
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空间格局与演变是城镇研究的热点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城镇体系的南北过渡地区,研究这一自然地理单元内城镇扩张过程,视角独特。为客观、快速、准确地重建不同时间序列上淮河流域城镇... 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空间格局与演变是城镇研究的热点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城镇体系的南北过渡地区,研究这一自然地理单元内城镇扩张过程,视角独特。为客观、快速、准确地重建不同时间序列上淮河流域城镇扩张过程,在DMSP/OLS数据、SPOT-VGT数据、Landsat ETM+数据等多源遥感数据的基础上,提出"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相互校正—NDVI数据重建—流域城镇信息提取—流域城镇扩张分析"的研究思路,并运用该思路分析淮河流域从1998年至2013年16年间的城镇扩张过程。从城市面积、扩张强度、扩张动态度、扩张形态4方面分析了城市扩张规律。研究发现:淮河流域整体与各省扩张基本属于低速扩张型与中速扩张型;淮河流域城镇分布仍较为分散,未形成完整的城市群或城镇体系;这一时期城市扩张时空发展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城镇扩张 淮河流域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城镇扩张及其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永菊 乔旭宁 +3 位作者 郭静 马腾 张合兵 牛海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3,共7页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河南省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4类区域,以MODIS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测算不同类型区域城镇扩张程度、空间形态及其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分析城镇扩张...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河南省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4类区域,以MODIS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测算不同类型区域城镇扩张程度、空间形态及其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分析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扩张速度快,空间差异明显。2000—2019年城镇扩张水平指数增长了142.65%,空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豫西南地区。伴随城镇快速扩张,紧凑度不断下降。(2)2000—2019年河南省年均净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黄淮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值最高,豫西南地区次之,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最低。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3)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明显,城镇扩张水平与净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紧凑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位于重点开发区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最大,位于限制开发区的黄淮地区和豫西南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小。(4)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出城镇扩张与生态保护的方案,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和生态系统定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净初级生产力 紧凑度 夜间灯光数据 主体功能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镇扩张的道路网络影响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润润 胡业翠 +1 位作者 郑新奇 郑云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69,96,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北京市1985、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交通道路网络图,探索北京城镇扩张与交通道路之间规律,为城乡规划、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借助GIS软件分析城镇扩张与道路密度间关系,建立城镇扩张—道路网络回归模型... 研究目的:基于北京市1985、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交通道路网络图,探索北京城镇扩张与交通道路之间规律,为城乡规划、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借助GIS软件分析城镇扩张与道路密度间关系,建立城镇扩张—道路网络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当道路密度不超过9.0×103km/km2时,北京市城镇扩张速度与道路网络密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转折点位于道路密度为3.5×103km/km2处;道路密度超过9.0×103km/km2时,城镇不再扩张。北京市三环以内城镇用地基本处于不再扩张状态,五环以内包括五环周边区域,城镇发展速度随道路网络密度增加而减小,五环以外城镇扩张速度主要呈现随道路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研究结论:为避免城镇用地的快速扩张,特别是远郊区县应强化土地的高效利用,合理规划交通道路,从而实现城镇用地与道路网络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倒U型曲线 回归模型 城镇扩张 道路网络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城镇扩张的情景模拟与生态效应——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平星 樊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376-7384,共9页
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生态重要性和开发建设适宜性为情景、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城镇扩张进行模拟,进而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角度定量分析两种情景的生态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生态重要性较... 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生态重要性和开发建设适宜性为情景、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城镇扩张进行模拟,进而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角度定量分析两种情景的生态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生态重要性较高,中部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较高。中小城镇在生态重要性情景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而大城市在开发建设适宜性情景下扩张更快。相同扩张强度下,生态重要性情景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下降较少,除食物生产功能外的其他各项服务功能呈现类似格局。随着扩张强度增加,两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量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从0.5%强度下的1.09亿元增大到10.0%强度下的4.05亿元。基于生态重要性的扩张情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更加有利,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扩张方式。为开展区域层面城镇扩张情景模拟分析提供了参考,也为未来调控城镇扩展格局提供了优化情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生态重要性 开发建设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广西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市近20年来城镇扩张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志英 赵彦锋 +1 位作者 李桂林 陈杰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基于多时段的TM遥感影像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无锡市1984-2003年间城镇动态扩张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扩张速率逐期增加,面积逐渐扩大;市区和县城以及乡镇空间扩张表现不同,不规则扩张、外延式、... 基于多时段的TM遥感影像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无锡市1984-2003年间城镇动态扩张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扩张速率逐期增加,面积逐渐扩大;市区和县城以及乡镇空间扩张表现不同,不规则扩张、外延式、单一方向大规模扩张及线性扩张是城镇扩张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形式;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增长、地形地貌和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政策和城镇规划对城镇扩张起着推动和约束作用,不同时期扩张是在这几种或其中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扩张 土地利用 驱动机制 无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城镇扩张及其所导致的土地利用问题 被引量:10
9
作者 廉伟 艾大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3-37,共5页
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中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受到普遍关注。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小城镇因其起到的联系城乡的重大作用而不断扩张 ,并且其扩张的广度与深度逐年提高 ,对小城镇扩张的动力、方式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的探讨对... 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中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受到普遍关注。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小城镇因其起到的联系城乡的重大作用而不断扩张 ,并且其扩张的广度与深度逐年提高 ,对小城镇扩张的动力、方式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的探讨对于小城镇今后在城市网络体系中更为积极的发展、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土地利用 城镇扩张 耕地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镇扩张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晓艳 王诗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0-307,共8页
为了探究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长江经济带城镇扩张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 a间,长江经济带的年均城镇扩张强度约为0.0... 为了探究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长江经济带城镇扩张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 a间,长江经济带的年均城镇扩张强度约为0.02%,城镇扩张的热点区从下游长三角地区的东南部向长三角的中部和北部转移,并逐渐覆盖长三角的大部分地区。(2)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下降了0.27%,其中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总服务价值量下降的热点区均集中在下游长三角地区,而文化服务价值量下降的热点区则分布在浙江省与江西省部分地区。(3)城镇扩张进程对长江经济带的文化服务价值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总服务的价值量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城镇扩张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负面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的特征,在进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中应该采用差异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发展战略对城镇扩张的驱动机制及其效应分析——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熊昌盛 倪晓露 +2 位作者 韦仕川 梁雅嘉 栾乔林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56,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城镇扩张的作用机制与驱动效应,为协调战略推进与城镇化提供相关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辨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对城镇扩张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两阶段的地理探测器,实证揭示其对全岛城镇扩张的具体驱动作... 研究目的:分析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城镇扩张的作用机制与驱动效应,为协调战略推进与城镇化提供相关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辨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对城镇扩张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两阶段的地理探测器,实证揭示其对全岛城镇扩张的具体驱动作用。研究结果:(1)2000—2017年,海南岛城镇扩张规模与速度在国际旅游岛时期有明显提高,扩张规模呈“外高内低”的区域特征,而内陆市县的扩张速度要快于沿海市县;(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前,海南岛城镇扩张受投资驱动的影响较大,而实施后的城镇扩张受旅游因素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3)影响因子两两之间均表现出增强效果,且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后交互作用整体提升。研究结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通过吸引人口流入、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产业发展以及促进资本投资等驱动全岛城镇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镇扩张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国际旅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扩张与热岛效应监测分析系统构建与应用——以南京市2013-2018年数据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恒超 杨强 郑加柱 《软件》 2020年第1期91-96,共6页
ENVI是地学数据处理的常用软件,其重要优势是具有较强的开源性,自身具有丰富的二次开发函数接口,可针对用户实现个性化需求。本文使用IDL语言,基于ENVI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了城镇扩张与热岛效应监测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城镇用地信... ENVI是地学数据处理的常用软件,其重要优势是具有较强的开源性,自身具有丰富的二次开发函数接口,可针对用户实现个性化需求。本文使用IDL语言,基于ENVI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了城镇扩张与热岛效应监测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城镇用地信息提取及地表温度反演,结合扩张速度与热岛效应等参数,分析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基于ENVI平台开发的城镇扩张与热岛效应监测分析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分析城镇扩张与热岛效应的响应关系。②实例分析的南京市2013-2018年城镇扩张与热岛效应,得出的诸多结论可为政府或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 IDL 监测分析系统 城镇扩张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过渡带的城镇扩张时空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静惟 施润和 +1 位作者 潘冠杰 郎彬 《影像技术》 CAS 2016年第2期48-52,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胡焕庸线两侧过渡带的城镇扩张时空特征,提出了"如何打破胡焕庸线"的疑问。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20km范围为研究区,采用2000、2006、2012年三个时相的美国DMSP/OLS的夜间...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胡焕庸线两侧过渡带的城镇扩张时空特征,提出了"如何打破胡焕庸线"的疑问。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20km范围为研究区,采用2000、2006、2012年三个时相的美国DMSP/OLS的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镇信息,探讨距离胡焕庸线0-5km,5-10km,10-15km,15-20km四个缓冲区内的城镇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中段的城镇数量要远远超过南北段地区。胡焕庸线两侧过渡带的城镇扩张时空特征与我国自然地理条件、战略规划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有助于为东西部均衡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城镇扩张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扩张背景下湘江中游水系变化及其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宣润泽 杨柳 +3 位作者 冯畅 詹琴 庾艳花 吕凌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3,共4页
鉴于城镇扩张使大量水域被挤占压缩甚至消失,导致洪涝风险剧增。以湘江中游典型城市衡阳为例,基于2001~2016年研究区水系特征数据与城镇化数据,构建了水系变化与多维城镇发展评价体系,剖析了城镇扩张背景下水系变化响应。结果表明,湘江... 鉴于城镇扩张使大量水域被挤占压缩甚至消失,导致洪涝风险剧增。以湘江中游典型城市衡阳为例,基于2001~2016年研究区水系特征数据与城镇化数据,构建了水系变化与多维城镇发展评价体系,剖析了城镇扩张背景下水系变化响应。结果表明,湘江中游地区城镇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城镇扩张呈现速度先快后慢、强度相对较低的特征;研究期内水系数量总体呈衰减趋势,河道形态整体呈萎缩状态,水系数量少、结构单一的流域衰减剧烈;城镇扩张与水系变化关系紧密,其对水系数量变化影响大于结构变化,且与水系数量少、结构单一的流域关联度高。由此可见,城镇建设与扩张等人类活动要尽可能减少对此类流域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水系变化 响应研究 湘江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扩张占用耕地时空格局及利用效率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之凤 唐玉萍 +1 位作者 潘洪义 马红菊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47-53,83,共8页
为了减少城镇扩张占用耕地的低效率使用问题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基于GIS平台,结合扩张速度、贡献度指数和等扇形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成都都市圈2000—2018年城镇扩张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进行刻画,再结合BCC模型对其利用效率演变规律进行揭示... 为了减少城镇扩张占用耕地的低效率使用问题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基于GIS平台,结合扩张速度、贡献度指数和等扇形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成都都市圈2000—2018年城镇扩张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进行刻画,再结合BCC模型对其利用效率演变规律进行揭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城镇扩张占用耕地面积为470.528km^(2),扩张速度为24.765km^(2)/年,贡献度指数为74.4%,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占用耕地的方向整体由西部、北部向东部和南部转移;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合效率空间变化上,高效区由中西部向东南部迁移,较高效区2、3时段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到西南部,低效区总体位于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占用耕地 方向变动 BCC模型 等扇形分析法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然 孔雪松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年第7期29-33,38,共6页
城镇用地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存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冲突性,为探究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2001、2007和2014年3期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高程、坡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 城镇用地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存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冲突性,为探究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2001、2007和2014年3期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高程、坡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道路交通网络数据等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从自然环境因素与区位条件因素两大方面构建城镇扩张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获取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分布特征,采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武汉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特征两个维度研究城镇扩张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适宜性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阻力模型 时空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和GIS在城镇扩张动态监测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解修平 《测绘标准化》 2012年第3期5-7,共3页
利用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城镇信息,从而揭示城镇动态变化是监测城镇扩张的有效方法之一。介绍RS和GIS技术在城镇扩张中应用的优越性,分析近年来国内外RS和GIS技术在城镇扩张中应用的进展情况,并对应用... 利用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城镇信息,从而揭示城镇动态变化是监测城镇扩张的有效方法之一。介绍RS和GIS技术在城镇扩张中应用的优越性,分析近年来国内外RS和GIS技术在城镇扩张中应用的进展情况,并对应用遥感影像提取城镇信息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城镇扩张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动态监测 RS GIS 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姜全 李效顺 +2 位作者 耿艺伟 刘希朝 李光亮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9-1417,共19页
城镇化与碳排放都是国家关注重点、学界研究热点和政策治理难点。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从“产业—人口—土地”多维度分析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并综合运用脱钩分析、Kaya-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LSDV模型,实证研究中国... 城镇化与碳排放都是国家关注重点、学界研究热点和政策治理难点。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从“产业—人口—土地”多维度分析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并综合运用脱钩分析、Kaya-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LSDV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结果发现:(1)产业、人口和土地是城镇化的关键物质要素,其交互演变构成碳排放变化的逻辑起点。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是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交互的底层逻辑、重要因素和空间保障。(2)加入WTO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关系从弱脱钩转变为增长耦合乃至增长负脱钩。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产业、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衰竭。(3)1990—2020年,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碳经济结构、人均经济水平、经济规模、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用地规模、城镇用地强度的变动,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分别为1.37亿t、-139.98亿t、-138.61亿t、163.53亿t、223.95亿t、60.41亿t、-25.24亿t、85.66亿t、138.29亿t。(4)2003—2020年,中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第二三产业占比、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提升1%,碳排放相应增长1.111%、-0.560%、0.771%、0.477%、0.488%,并且城镇化与碳排放交互机制具有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碳排放 经济发展 人口转移 城镇扩张
原文传递
西南山区巨型古滑坡体发育演化特征与城镇空间扩张关联机制分析
19
作者 梁京涛 赵聪 +6 位作者 张肃 董继红 铁永波 高延超 撒兰鹏 杨磊 鄢圣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22,共13页
巨型古滑坡体的变形复活是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本文以云南省大关县城古滑坡为例,采用机载LiDAR航测、InSAR监测、多期次光学影像对比解译以及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古滑坡体发育演化特征与稳定性现状研究,并详... 巨型古滑坡体的变形复活是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本文以云南省大关县城古滑坡为例,采用机载LiDAR航测、InSAR监测、多期次光学影像对比解译以及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古滑坡体发育演化特征与稳定性现状研究,并详细分析了该古滑坡体演化特征与城镇空间扩张特征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大关县城古滑坡体具有明显的分级分期次运动演化迹象,现有滑坡地貌形态并非在一次运动过程上形成;古滑坡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部分区域受人类工程活动或强降雨影响,存在多处中小规模次级滑坡局部复活迹象;1970年至2022年,大关县城城区面积扩大了7.56倍,受城镇空间扩张影响,该古滑坡体表部的5处新滑坡和6处复活次级滑坡分布于居民地扩展区和道路开挖区域附近,建房切坡和修路开挖是影响大关县城古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我国西部山区城镇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古滑坡 演化特征 城镇扩张 多源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地域分异及类型研究
20
作者 黎启国 何汪林 +1 位作者 吴艺飞 许召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工矿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类型之一,数量多,分布广。文章采用边界维数算法测度工矿小城镇的二维空间形态,进而探析其空间形态在我国的地域分异和形成机制,并总结其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具有特异性... 工矿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类型之一,数量多,分布广。文章采用边界维数算法测度工矿小城镇的二维空间形态,进而探析其空间形态在我国的地域分异和形成机制,并总结其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具有特异性,其紧凑性呈高原最大、山地其次、丘陵再次、平原最小的特点。(2)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地域分异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东部区域比西部区域城镇空间更分散,中部区域比南、北部区域城镇空间更发散。(3)工矿小城镇的空间扩张类型可总结为中心扩张、多点扩张和规划填充型等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小城镇 分形理论 地域分异 城镇扩张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