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定量血流分数预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靶血管功能学的可行性
1
作者 吴全敏 黄育铭 +2 位作者 凌文嘉 谈文开 黄美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光学血流分数(optical flow ratio,OFR)中的虚拟支架植入技术预估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血管功能学的可行性。方法本...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光学血流分数(optical flow ratio,OFR)中的虚拟支架植入技术预估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血管功能学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因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与OCT探查术且成功植入支架的患者,应用OFR系统衍生的虚拟支架仿真植入技术计算其血管残余OFR值,后与支架植入术后基于Murray定律的QFR(Murray law based quantitative flow ratio,μQFR)进行比较,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反映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同时可得出残余OFR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μQFR≤0.89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共有139例患者(141支血管)入选本研究。所有血管行PCI治疗前采用虚拟支架技术计算的残余OFR为0.96±0.37,支架术后血管的μQFR为0.97±0.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残余OFR与PCI治疗后的μQFR具有高度相关性(r=0.82,95%CI:0.74~0.88,P<0.001)和良好的一致性(平均差异=0.00;P=0.236);残余OFR预测PCI治疗后的次优结果(μQFR≤0.89)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5%、66.67%、98.49%、75.00%、97.74%,AUC为0.96(95%CI:0.92~1.0)。结论残余OFR与术后μQFR高度相关,OFR虚拟支架植入技术及其衍生的残余OFR可有效预测PCI治疗后血管的功能学水平,有助于术者科学地选择血管兴趣段植入支架,进而优化手术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定量血流分数 定量血流分数 虚拟支架技术 残余光学血流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中的应用
2
作者 姜旭光 苏争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4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西安爱尔古城眼科医院接受检查并确诊的RVO患者78例(7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58.7±9... 目的探讨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西安爱尔古城眼科医院接受检查并确诊的RVO患者78例(7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58.7±9.4)岁。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接受超广角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以FFA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广角OCTA对视网膜无灌注区的诊断价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检者患侧与健侧超广角OCTA检查的视盘区血流密度特征参数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FFA与超广角OCTA检查无灌注区面积的差异。结果超广角OCTA检查视网膜层、浅层血管复合体、深层血管复合体无灌注区面积与FFA检出的无灌注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患侧视盘区整个图像血管、视盘周血管、整个图像毛细血管、视盘周毛细血管、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下方颞侧血流密度均低于健侧[(50.61±4.82)%比(55.17±5.20)%、(51.40±4.77)%比(57.37±5.00)%、(45.68±5.20)%比(48.93±4.88)%、(45.48±5.50)%比(50.30±6.23)%、(43.83±5.50)%比(48.29±7.23)%、(50.90±7.27)%比(57.34±7.86)%、(48.65±6.61)%比(53.43±6.93)%、(49.50±6.14)%比(54.63±7.22)%、(49.33±7.10)%比(55.38±7.50)%、(45.52±6.14)%比(49.58±6.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侧视盘区整个图像血管、视盘周血管、整个图像毛细血管、视盘周毛细血管、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下方颞侧血流密度均低于健侧[(52.33±5.14)%比(55.43±4.88)%、(52.30±5.15)%比(57.43±4.86)%、(46.77±4.98)%比(49.54±5.50)%、(46.13±6.62)%比(50.63±5.87)%、(44.18±5.87)%比(48.43±6.61)%、(51.39±6.98)%比(57.92±6.94)%、(49.66±6.21)%比(53.56±6.60)%、(49.50±6.33)%比(54.81±6.87)%、(49.89±7.09)%比(56.12±7.28)%、(45.83±5.81)%比(50.75±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广角OCTA检查诊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无灌注区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35/35)、81.4%(35/43),特异度分别为86.0%(37/43)、100.0%(35/35)。结论超广角OCTA可检查RVO患眼视盘区血流密度特征,对RVO无灌注的诊断价值较高,且与FFA相比具有无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盘 血流密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定量观测后巩膜葡萄肿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剑英 胡欣欣 +1 位作者 王丹丹 陆勤康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0期1397-1400,共4页
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eleral staphyloma,PSS)不仅是病理性近视中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也是近视黄斑病变的主要成因[1]。国际近视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2]以及基于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eleral staphyloma,PSS)不仅是病理性近视中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也是近视黄斑病变的主要成因[1]。国际近视黄斑病变摄影分类分级系统[2]以及基于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提出的萎缩、牵拉和新生血管(ATN)分类系统[3]均将PSS视为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变 后巩膜葡萄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黄斑病变 病理性近视 近视性 定量观测 分类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的图像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邵玲 刘瑜玲 +3 位作者 杜敏 鹿新荣 张敏 钱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1-573,578,共4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图像,分析患眼及对侧眼脉络膜的改变特征。方法经确诊的30例单眼CSC患...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图像,分析患眼及对侧眼脉络膜的改变特征。方法经确诊的30例单眼CSC患者及20例(20眼)正常人纳入研究,患眼30眼、对侧眼30眼及正常对照眼20眼均行常规检查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OCTA检查。利用Optovue OCT获得OCTA图像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值,观察患眼及对侧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特点及SFCT变化。结果患眼SFCT为(423.70±72.88)μm,对侧眼SFCT为(370.70±61.97)μm,正常对照眼SFCT为(244.23±51.24)μm;患眼SFCT较对侧眼增厚(t=3.205,P<0.05),患眼和对侧眼SFCT均较正常对照眼增厚(t=7.161,5.667;均为P<0.05)。30只患眼中29眼(96.7%)OCTA见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异常血流信号,高信号范围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高灌注区域基本对应;1眼(3.3%)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其中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低血流信号区内外均见高血流信号5眼,斑驳状高血流信号16眼,新生血管形态1眼。30只对侧眼中12眼(40.0%)见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异常血流信号,呈斑驳状改变;18眼(60.0%)未见异常。20只正常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均表现为正常均匀的血流信号。结论 CSC的脉络膜改变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异常血流信号及SFCT增厚,部分对侧无症状眼也会出现相应改变。OCTA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CSC的诊断、预防和病情评价中均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血流变化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分队 陆慧琴 +3 位作者 武炳慧 黎彦宏 索琰 吴惠琴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表层血管骨架、血流密度和无血管区,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流变化。方法:研究组纳入3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8眼,取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6...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表层血管骨架、血流密度和无血管区,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流变化。方法:研究组纳入3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8眼,取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6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裂隙灯、眼压、B超和眼轴测量,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6 mm×6 mm范围模式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管骨架长度、血流密度和无血管区。结果:3 mm×3 mm范围和6 mm×6 mm范围扫描模式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管骨架长度下降、血流密度降低、黄斑无血管区扩大、充实度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表层视网膜血流下降,OCTA可以量化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流变化的情况,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评估预后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血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骨架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联合定量血流分数指导反复支架内再狭窄介入治疗一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晗 徐波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5-827,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0年,再发5个月"入院。患者2010年12月因胸痛发作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右冠状动脉(RCA)置入2.75 mm×18 mm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规律服用指南推荐药物。近2年患者症状反复再发...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0年,再发5个月"入院。患者2010年12月因胸痛发作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右冠状动脉(RCA)置入2.75 mm×18 mm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规律服用指南推荐药物。近2年患者症状反复再发,多次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或原位病变进展,分别应用药物洗脱球囊(DCB)或DES治疗(表1、图1A~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血流储备分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不同扫描宽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灶检测率的影响
7
作者 韦丁杨 陈丽 +5 位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刘逸 王祎娅 郭楚云 李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不同扫描宽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灶检测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126例213眼,接受包括24 mm×20 mm高速广域S... 目的探讨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不同扫描宽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灶检测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126例213眼,接受包括24 mm×20 mm高速广域SS-OCTA扫描方案在内的全面眼科检查。从24 mm×20 mm的OCTA图像中提取一个中心区域记为“12 mm×12 mm中心区”,其余区域记为“12~24 mm环区”。记录并比较使用不同扫描区域的DR病灶检测率。结果共纳入126例参与者的213只眼(54只眼糖尿病无DR,53只眼轻度至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54只眼重度NPDR,52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24 mm×20 mm OCTA图像无灌注区(NP)检测率显著高于12 mm×12 mm中心区(P<0.05);12~24 mm环区的缺血指数(ISI)中位数明显高于12 mm×12 mm中心区(P<0.05);7眼视网膜新生血管(NV),10眼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病变仅存在于12~24 mm环区域。结论高速广域SS-OCTA单次扫描可捕获24 mm×20 mm视网膜血管图像,更宽的扫描范围可以提高视网膜缺血程度检测的准确性和NV、IRMA的检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动脉瘤 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视网膜新生血管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青光眼患者术后对视功能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俊 黄桦 甘孟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83-85,共3页
目的分析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青光眼患者术后对视功能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胶囊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于青光眼术... 目的分析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青光眼患者术后对视功能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胶囊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于青光眼术后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胶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视功能改善效果及治疗前后OCTA指标。结果治疗后,胶囊组视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电脑视野指数MD及PSD值均下降,且胶囊组MD及PSD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组胶囊组视盘鼻侧、鼻上下、颞上下及颞侧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青光眼患者术后,可帮助改善视盘周围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并促进视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复方血栓通胶囊 视功能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陆再丽 李超中 +2 位作者 夏洁 吴雨竹 赵然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60-2964,共5页
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居于首位,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病死率十分重要。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冠脉的病变程度。血流储备分数(blood flow reserve fraction,FFR)是目前评价冠状... 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居于首位,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病死率十分重要。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冠脉的病变程度。血流储备分数(blood flow reserve fraction,FFR)是目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功能的参考标准。但其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血管扩张药物相关副作用多、可重复性差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与影像学相关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临床中。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blood flow fraction,QFR)、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OCT-based optical flow ratio,OFR)成为了研究的热点。OFR作为一种较新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将对上述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定量血流分数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 无创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分析青光眼的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丽娜 李强 +5 位作者 黄鹏 林晨 张志强 段阗阗 何芬 曾东汇 《眼科学》 2021年第2期94-102,共9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黄斑区及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探讨各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与视...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黄斑区及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探讨各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与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与视网膜结构损伤与视野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04~2019.04就诊于深圳爱尔眼科医院确诊为POAG且眼压控制稳定的患者41人(共77眼,其中早期35眼、进展期25眼、晚期17眼)为观察组,选择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群23例(43眼)为对照组。应用OCTA技术分别测量黄斑区各象限以及视盘旁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分析其黄斑区及视盘旁微循环变化;同时应用OCT分别测量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retinal ganglion cells, GCC)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平均厚度,并研究各参数与视野MD值的相关性。结果:POAG患者存在眼底微循环异常,黄斑区及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低于正常眼,而且随着病情进展,黄斑区(全周、上方、下方)及视盘(全周、上方、下方)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减少,且与患眼RNFL和视野的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随着青光眼的进展,视盘及黄斑区的上方与下方微血管微循环容易出现异常而表现相应微血管密度降低。青光眼的严重程度与血管密度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开角型青光眼 毛细血管密度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24-II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张琦 高愫 +2 位作者 荆国利 李勇 陈平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福州眼科医院就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002)的国际分级分为非增殖期糖...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福州眼科医院就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002)的国际分级分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n=46)和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无DR组,n=34)。另选取同期于福州眼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视力的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OCT和OCTA检查,比较3组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3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眼轴长度、旁中心凹区及中心凹周围区黄斑血流密度、FAZ面积及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无DR组眼轴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旁中心凹区及中心凹周围区黄斑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FAZ面积均大于对照组,SFCT均薄于对照组,且NPDR组旁中心凹区及中心凹周围区黄斑血流密度均低于无DR组,SFCT薄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A能准确检测黄斑血流密度、FAZ面积、SFCT,且随着病情加重黄斑血流密度显著升高,FAZ面积增大,SFCT变薄,OCTA在DR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黄斑血流密度 中心凹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对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琳 黎惠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6期211-214,共4页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对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眼底情况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已经金标准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PCV患者50眼作为研究对象,行OCTA检查,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患眼...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对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眼底情况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已经金标准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PCV患者50眼作为研究对象,行OCTA检查,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患眼经OCTA检查,其中48眼能发现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阳性率为96.0%;发现息肉样病灶(polyps)25只眼,阳性率为50.00%。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检查中都具有一定优越性,可直观、清晰显示视网膜内外层的细微结构,检查过程便捷无创,利于诊断及治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脉络膜分支血管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焦亚 付碧波 +4 位作者 叶波 黄银花 章晖 贺文山 陈小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方法将我院首诊为RRD并且通过玻璃体切割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稳定1 a的患者42例(42眼)的患眼纳入RRD组,患眼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A,同时选择健康眼42例(42眼)为对照组B。对所有入选者均行BCVA和OCTA检查。比较RRD组与各对照组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患眼BCVA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依次为:RRD组:0.422 4±0.089 3、0.483 6±0.074 8、0.527 1±0.039 0;对照组A:0.469 3±0.112 5、0.550 0±0.074 0、0.546 2±0.034 3;对照组B:0.561 9±0.053 7、0.611 2±0.035 2、0.562 6±0.0304。RRD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相比血流密度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RD组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9、0.654,均为P=0.000),浅层视网膜血管丛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0.103)。结论 RRD复位术后1 a患眼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低,血流量没有完全恢复,且BCVA与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OCTA能客观有效地分层量化黄斑区血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密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血流分数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源 孟浩宇 王连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0-544,574,共6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行冠脉造影患者8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09处(目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90%),并于术中行OCT评估病变血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数据及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运用QFR回顾性分析相关病变。以OCT下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MLA)<2.5 mm2或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75%作为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明显狭窄组和非明显狭窄组,引入QFR并评估其在此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明显狭窄组相比,明显狭窄组的QFR值显著降低(P<0.001)。与OCT及QFR评估的3D-QCA相比,2D-QCA下AS值更大(P=0.007,P<0.001)。3D-QCA及OCT评估的A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线性回归显示,OCT-MLA与QFR正相关(r=0.56,P<0.001),OCT-AS与QFR负相关(r=-0.6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QFR诊断血管明显狭窄的截断值为0.81,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54~0.901,P<0.001),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应用QFR结合OCT,可在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的同时,评估冠脉的功能学参数,共同指导临界病变的介入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定量血流分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血流变化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韩影 蒋炎 +6 位作者 王晴仪 石新 牛田 邢馨丹 沈胤忱 陈翀 刘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以及伴随/不伴随糖...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以及伴随/不伴随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DR的影像学特征,寻找相关危险因子及潜在OCTA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方法·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入组90例DR患者,根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并根据OCT影像分为DME组和无DME组。对所有受试者的OCT影像以及OCTA参数包括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寻找与DR严重程度相关、与DME发生相关的影像学改变,以及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史、抗高血压药使用情况和血液指标在内的其他因素。结果·糖尿病发病年龄(P=0.042,95%CI-0.057~-0.001)以及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P=0.040,95%CI-0.066~-0.002)与DR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无高血脂为DR疾病进展的保护因素(P=0.027,95%CI-3.001~-0.176)。DME的发生率随着DR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P=0.004),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的出现与DME相关(P=0.000);但未发现与DME明显相关的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结论·DR的进展可能与视网膜深层血管的血流密度密切相关,该指标可能成为预测DR进展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流密度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湘云 艾明 +1 位作者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 50%±7. 10%,相比对照组的44. 11%±5. 72%更小(P=0. 026)。试验组CRT为(211. 95±30. 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 38±15. 63)μm更薄(P <0. 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 34±0. 10) mm^2、47. 67%±9. 13%,与对照组的(0. 30±0. 01) mm^2、49. 70%±6. 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 450,P=0. 041;对照组:r=-0. 527,P=0. 014)。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中央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估视网膜血流的可重复性及再现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婷婷 朱益华 +6 位作者 范梦杰 高茹心 黄星星 张达人 吴仁毅 樊宁 刘旭阳 《眼科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39-448,共10页
目的:应用Cirrus HD-OCT 5000对正常眼黄斑及视盘血流参数进行血管成像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及再现性。方法:纳入40只正常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操作者A于一周内3天的同一时段(T1,T2,T3)对正常受试者的同一眼黄斑及视盘进行3次血管成像扫描... 目的:应用Cirrus HD-OCT 5000对正常眼黄斑及视盘血流参数进行血管成像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及再现性。方法:纳入40只正常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操作者A于一周内3天的同一时段(T1,T2,T3)对正常受试者的同一眼黄斑及视盘进行3次血管成像扫描,扫描过程中均开启FastTracTM图像跟踪功能,操作者B在T2时间点再次对受试者同一眼进行相同程序扫描,使用Angio Plex MetrixTM量化软件(版本10.0)自动测量黄斑和视盘的血管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D)和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PD)。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3次扫描的VD、PD是否有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 icient,IC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评价操作者A的可重复性,采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onsistent correlation coeff icient,CCC)、重复性系数(repeatabi lit y coeff icient,CR)、CV评价操作者间的再现性。结果:操作者A对黄斑及视盘各区域3次扫描的VD、P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者A对黄斑和视盘VD、PD 3次扫描的ICC值分别为0.260~0.517、0.362~0.898,黄斑及视盘各区域VD、PD的CV值均<8.1%。黄斑和视盘VD、PD的操作者间CCC值分别为0.3130~0.5665、0.5149~0.7801;黄斑VD和PD的CR值分别为3.2212~4.6399、0.0574~0.0832;视盘VD和PD的CR值分别为2.0675~4.0630、0.0447~0.0730。黄斑CV值均<9.0%,视盘CV值均<6.9%。结论:非同日的同一时段视盘浅层血流参数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再现性,黄斑浅层血流参数的重复性及再现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浅层血流 血流定量 重复性 再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联合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40%~70%的患者,先后进行FFR和OCT检查,以FFR数值0.75为界,分为FFR正常组(67例)和FFR异常组(29例)。分析两组OCT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和FFR异常组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3.45±1.74)mm2和(2.33±1.62)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8.44±13.52)%和(65.71±17.16)%,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核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72±9.26)%和(29.84±12.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与FFR有统计学相关(P<0.05或<0.01)。以最小管腔面积<2.3 mm2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8.43%,以面积狭窄率>70%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0.64%,特异度为82.35%。以脂核面积百分比大于25%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70.18%,特异度为62.74%。结论 OCT参数(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和FFR有很好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OCT参数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莹 杨冬妮 +3 位作者 杨世琳 陆楠 王伟 赵伟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9期988-991,共4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盘及其周围和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并行...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盘及其周围和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并行现代复合小梁切除术的患者55例(共73眼),所有患眼均在术前和术后7d行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眼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杯盘比(cup to disc ratio,C/D)值及视盘整体血流密度、视盘周围血流密度、视盘周围各区血流密度、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深层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7d患眼眼压为(10.63±2.56)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19.62±3.11)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7d患眼的RNFL厚度、GCC厚度、C/D值、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和深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7d视盘整体血流密度及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分别为(51.92±6.30)%和(41.59±4.56)%,与术前的(50.82±6.45)%和(40.03±4.37)%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7d视盘周围鼻上、鼻侧、鼻下、颞侧和颞下的血流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7d颞上血流密度为(43.25±6.56)%,明显高于术前的(42.48±6.48)%,差异有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颞上血流密度的增加仅与术后眼压下降值有相关性,与术前眼压、RNFL厚度、GCC厚度和C/D值无相关性。结论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通过OCTA检查发现随着眼压的下降,视盘周围血流密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整体血流密度 视盘周围血流密度 黄斑区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