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韦新宇 柯蓓 +8 位作者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杨旺兴 邹文广 范祖军 许旭明 梁康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51-259,共9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衍生世代 产量相关性状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包劲松 夏英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 3个性状的遗传率均较高 ,早世代选择有效 ,但胶稠度以互作遗传率较大 .对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及不同亲本间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改良不利 .对 F2 稻米杂种优势的预测表明种子直接显性作用对 F2 稻米蒸煮品质的提高不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食用品质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灿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亚男 仕相林 +5 位作者 蒋洪蔚 孙殿军 辛大伟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8-603,共6页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11%~0.52%之间;定位了8对上位互作位点,贡献率在1.15%~2.5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QTL QTL与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3 位作者 王雪仁 郭玉春 梁义元 陈志雄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茎秆抗倒性均受到基因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 ,其...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茎秆抗倒性均受到基因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 ,其中以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了茎粗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达 4 0 .6%外 ,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较低。遗传效应预测结果表明 ,亲本 IR66158- 37和 IR6560 0 - 85有使后代降低秆长、增加茎粗、增大秆型指数、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的遗传效应 ,明恢 63在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上也有明显的正效应 ,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茎杆抗倒性 基因×环境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樊龙江 胡秉民 +1 位作者 石春海 吴建国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多年水稻(早籼稻和晚粳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候资料,分析 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构变化趋势、与主要气候因子以及试点平均产量的关系等.研究表 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存在... 利用多年水稻(早籼稻和晚粳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候资料,分析 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构变化趋势、与主要气候因子以及试点平均产量的关系等.研究表 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单一试点 水平上产生的交互效应值年度间也保持相对稳定.试点的互作效应由固定部分(由土壤等因素引 起)和随机部分(由不确定气候等因素引起)两部分混合组成,两部分约各占50%.试点互作效应 与试点对品种判别能力的估算参数(Dj参数)之间均存在着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与试点平均产 量之间则表现出一种不规则状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晚粳稻试验点品种×地点 互作效应与10月份(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日照和平均气温有较大的相关性.从总体趋势上看,气 温和日照与试验点互作效应呈负向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效应 气候因子 水稻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梁康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83-688,共6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 个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主穗粒数、主穗长、...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 个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和二次枝梗总长和着粒密度表现较强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而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表现显著的负向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枝梗总长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表现正效应,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为负效应,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总长表现不同方向的效应.利用IR6615837(P1) 、IR6560085(P2) 、明恢63(P4) 和R669(P6) 进行杂交配组,其杂种后代易获得重穗型的穗部结构,可在超高产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部性状 杂种优势 基因 环境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6-68,共13页
本文提出了分析作物种子数量性状世代平均数的遗传模型。该模型包括了基因型效应(G)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E)。基因型效应(G)可以分解为种子直接遗传效应(G0)、细胞质遗传效应(G)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Gm)。... 本文提出了分析作物种子数量性状世代平均数的遗传模型。该模型包括了基因型效应(G)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E)。基因型效应(G)可以分解为种子直接遗传效应(G0)、细胞质遗传效应(G)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Gm)。种子直接遗传效应(G0)进一步被分解为直接加性(A)和直接显性(D)遗传分量。母体植株遗传效应(Gm)则可被分解为母体加性(Am)、母体显性(Dm)遗传分量。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E)也可作相应的分解,由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与环境效应的互作(G0E)、细胞质遗传效应与环境效应的互作(CE)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与环境效应的互作(GmE)用所组成。G0E可进一步被分解为直接加性×环境互作效应(AE)和直接显性×环境互作效应(DE)遗传分量。GmE则可被分解为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AmE)、母体显性×环境互作效应(DmE)遗传分量。列出了亲本及其F1、F2和回交世代的遗传分量表达式。只需采用一组随机亲本及其正反交F1、F2的世代平均数,便可用该模型对种子数量性状进行有效的分析。用MINQUE(0/1)法可以无偏地估算该模型中的各项遗传方差和协方差分量,以及成对性状的各项遗传协方差分量。对该模型中的随机遗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性状 遗传模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8-19,共2页
品种稳定性取决于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互作越大品种越不稳定。自Mooers(1921)用线性回归分析GE(品种×环境)互作,30年代Immer(1934)等,又首次用联合方差分析法,分析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品种适应性以来,作物GE互作问题,是评价... 品种稳定性取决于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互作越大品种越不稳定。自Mooers(1921)用线性回归分析GE(品种×环境)互作,30年代Immer(1934)等,又首次用联合方差分析法,分析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品种适应性以来,作物GE互作问题,是评价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性的中心,1936年Finlay等引用回归系数(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基因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9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6,共5页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因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北片冬麦区小麦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0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2-16,共5页
本文用Eberhart and Russell(1966)的模式和G·C·C Tai(1979)的模武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度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 and Russel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 本文用Eberhart and Russell(1966)的模式和G·C·C Tai(1979)的模武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度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 and Russel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1979)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环境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1
作者 ChunhaiShi 雷波 《国外作物育种》 2004年第2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油菜 芥酸含量 遗传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稻区试中非平衡数据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2
作者 黄善军 吴吉祥 +3 位作者 陈银龙 郑寨生 江东来 段如林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50-53,共4页
根据混合线性模型的原理 ,以 1994~ 1995年浙江省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性状为资料 ,采用最小二阶无偏估计法 (简称 MINQUE法 )和调整无偏预测法 (简称 AUP法 )对各项方差分量和随机效应进行分析 ,并采用 Jackknife重复抽样技术对各遗传... 根据混合线性模型的原理 ,以 1994~ 1995年浙江省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性状为资料 ,采用最小二阶无偏估计法 (简称 MINQUE法 )和调整无偏预测法 (简称 AUP法 )对各项方差分量和随机效应进行分析 ,并采用 Jackknife重复抽样技术对各遗传参数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生育期、结实率主要受地点效应影响 ;产量受地点效应影响外 ,还受年份×地点互作效应影响 ;有效穗主要受地点效应和年份×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 ;除生育期和有效穗两个性状未测出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外 ,其余各性状均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非平衡数据 晚稻 基因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13
作者 FrancisWachim WilsonNgetich 邱敦莲 《国外作物育种》 2003年第4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茶叶 产量 基因 环境条件 效应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胚乳、胞质和母本株对籼稻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14
作者 谢国禄 Shi,Chunhai 《国外作物育种》 2001年第2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籼稻 粒形性状 胚乳 胞质 母本株 遗传效应 基因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5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环境效应 选育 长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花生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6
作者 邓丽 任丽 +4 位作者 郭敏杰 苗建利 芦振华 殷君华 王培云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6,共6页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各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对BLUP值和原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热图对比,结果表明,两组数据之间有较多差异,对于产量变异的解释,BLUP值比原始数据更加可靠。BLUP-GGE双标图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开农308的丰产稳产适宜性排在首位,其次为汾花8号、远杂9102;泰安、开封、濮阳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BLUP值 GGE双标图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7
作者 师睿 李珊珊 +5 位作者 张海亮 路海博 闫青霞 张毅 陈绍祜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68-3977,共10页
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 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I),共包含1787590和2476422条表型数据。同时对该原始表型数据进行详细的质控和分组。随后,通过BLUPF90软件的airemlf90模块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和重复力模型对6个地区的2个繁殖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使用双性状动物和重复力模型估计同一性状不同地区之间的遗传相关,作为基因型与环境之间效应(G×E)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研究所设定的质控条件能够剔除分布异常的表型值;AFC的遗传力较高且在地区间差异较大(0.06~0.40),而CI的遗传力较低且各地区间差异较小(0.02~0.04);在大多数地区组合下,2个繁殖性状皆检测到了显著的G×E效应(P<0.05)。综上,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表现存在差异,且部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G×E效应。因此,对我国奶牛繁殖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时需考虑区域性差异及G×E效应对遗传进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繁殖性状 遗传参数 基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8
作者 程颖 焦碧玉 +5 位作者 王磊 汪辉 崔文礼 朱宗河 赵莉 郑文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麦区软质小麦溶剂保持力(SRC)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利用GGE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大田推广软质小麦品种的蔗糖SRC、乳酸SRC、碳酸钠SRC和水SRC 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麦区软质小麦溶剂保持力(SRC)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利用GGE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大田推广软质小麦品种的蔗糖SRC、乳酸SRC、碳酸钠SRC和水SRC 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GGE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4个SRC性状的GGE变异值均大于50%,环境-基因型互作效应复杂。能较好区分蔗糖SRC和乳酸SRC的试点是濉溪,能较好区分碳酸钠SRC且具有强代表性的生态点是新马桥,能区分水SRC的生态点是阜阳。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蔗糖SRC值表现较稳定的品种包括华成863、龙科1109、荃麦725和涡麦99;乳酸SRC值稳定的品种有徽研912和瑞华麦516,碳酸钠SRC值稳定的品种包括徽研912和瑞华麦516,水SRC值表现较稳定的品种是华成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RC GGE双标图 基因-环境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播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87
19
作者 郭天财 马冬云 +3 位作者 朱云集 王晨阳 夏国军 罗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48-953,共6页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基因型作用大于环境作用。通过AMMI模型(主效可加互作可乘)对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品种和环境互作程度比较大的为四川试点,比较小的为陕西和河南试点;同时,不同品种的不同品质指标有不同的适宜区,对于沉降值而言,陕65在四川有好的适宜性,对于稳定时间,豫麦70在山东、河南有好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季 品质性状 基因 环境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被引量:49
20
作者 南志标 张吉宇 +4 位作者 王彦荣 李春杰 聂斌 张建全 赵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5-401,共7页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 p<0 .0 0 1)。生态环境分量 (年份、区试点、年份×区试点 )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较大 ,同时在不同生态环境间各农艺性状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 <0 .0 5)。其中区试点分量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最大 ,各农艺性状在 4个区试点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 .0 1) ,肃南和天祝的 2个区试点的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大于另 2个区试点。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0 .0 1) ,2 0 0 2年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优于 2 0 0 1年。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数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5~ 8月份的月均温对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大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提高 ;7月份的降水量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品系 2 556和 2 560在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性评价后 ,4个区试点两年间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产量 箭筈豌豆 品系 基因 效应 农艺性状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