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倾向值匹配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闭塞行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作者 管民 李子园 +5 位作者 马振凯 孟淑辉 周志龙 吴立恒 李天晓 朱良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本中心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支架植入术后闭塞组(支架闭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闭塞组(ICAS)。运...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本中心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支架植入术后闭塞组(支架闭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闭塞组(ICAS)。运用倾向值匹配法平衡两组基线特征,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07例患者,其中支架闭塞组14例,ICAS组93例。经倾向评分成功匹配14对,其中支架闭塞组14例,ICAS组27例。支架闭塞组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均低于I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11/14)vs. 100%(27/27),P=0.062;28.6%(4/14)vs. 44.4%(12/27),χ^(2)=0.976,P=0.323]。支架闭塞组90 d死亡率显著高于ICAS组[57.1%(8/14)vs. 25.9%(7/27),χ^(2)=3.873,P=0.049]。支架闭塞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I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5/14)vs. 14.8%(4/27),χ^(2)=1.289,P=0.256]。结论 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与ICAS闭塞无差异,但90 d死亡率显著高于ICAS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支架植入 支架内血栓 机械取栓 倾向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闭塞超急性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江林 孙祥荣 刘伟 《四川医学》 2025年第2期220-223,共4页
椎基底动脉是人体后循环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等重要结构供血,其一旦闭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1]。其中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达90%以上[2... 椎基底动脉是人体后循环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等重要结构供血,其一旦闭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1]。其中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达90%以上[2]。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2-3],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闭锁综合征或昏迷[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操作 脑血管障碍 治疗学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鉴别穿支型与其他亚型基底动脉缺血性脑卒中
3
作者 罗丹 饶忠亮 肖新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鉴别穿支型与其他亚型基底动脉(BA)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根据MRI所见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将其分为穿支组(穿支型BA粥样硬化,n=57)与多机制组(动脉到... 目的观察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鉴别穿支型与其他亚型基底动脉(BA)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根据MRI所见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将其分为穿支组(穿支型BA粥样硬化,n=57)与多机制组(动脉到动脉栓塞和/或低灌注,n=90);比较组间临床资料、HR-VWI及MR血管成像参数;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并据以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鉴别穿支型与其他亚型BA缺血性脑卒中的效能。结果穿支组罹患糖尿病(DM)及背侧斑块占比高于、腹侧斑块占比低于多机制组(P均<0.05);组间其余临床资料,责任斑块层面最厚管壁厚度、管腔偏心指数、管腔面积、管壁面积,以及血管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及BA走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M及背侧斑块均为穿支型BA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腹侧斑块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模型鉴别穿支型与其他亚型BA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2.46%、70.00%及0.839。结论HR-VWI可用于鉴别穿支型与其他亚型BA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经机械取栓获得首过效应后预后不良预测因素
4
作者 丁运 马圆 +6 位作者 吕朋华 李沛城 李波 袁晨 李婉慈 顾典一 陈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经机械取栓(MT)获得首过效应(FPE)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82例MT后获得FPE的急性BAO患者并根据90天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n=48)与预后不良组(mRS评...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经机械取栓(MT)获得首过效应(FPE)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82例MT后获得FPE的急性BAO患者并根据90天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n=48)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n=34);比较组间资料,将组间比较显示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BAO经MT获得FPE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更大、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更高(P均<0.05),合并糖尿病、心房颤动(AF)及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者占比亦更高(P均<0.05),而治疗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及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更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AF[OR(95%CI)=29.769(1.470,602.943)]、治疗前NLR高[OR(95%CI)=1.212(1.016,1.446)]者预后相对不良(P均<0.05),而治疗前GCS评分[OR(95%CI)=0.615(0.429,0.882)]、pc-ASPECTS[OR(95%CI)=0.263(0.092,0.748)]及BATMAN评分较高者[OR(95%CI)=0.260(0.085,0.796)]预后相对较好(P均<0.05)。结论合并AF、治疗前低GCS评分、高NLR、低pc-ASPECTS及低BATMAN评分是急性BAO患者经MT获得FPE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底动脉 机械溶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造影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研究
5
作者 何长林 张静 +1 位作者 张琼 王秀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2组患者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分析其与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基底动脉直径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直径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基底动脉直径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联合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70~0.977),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5.41%。结论CTA可评估基底动脉弯曲程度,直观反应基底动脉形态学特点,为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基底动脉 脑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6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 基底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7
作者 付文华 瞿千千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究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86例VBI性眩晕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盐... 目的:探究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86例VBI性眩晕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并加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相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加用强力定眩片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利于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降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强力定眩片 倍他司汀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项入脑属目系针刺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验案1则
8
作者 王琼瑶 杨声强 朱重政 《光明中医》 2025年第3期549-552,共4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2 cm以内“树干”状血管结构狭窄或闭塞,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导致以丘脑、中脑、桥脑、小脑以及颞叶内侧面、枕叶等部位梗死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此病归属中医“中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2 cm以内“树干”状血管结构狭窄或闭塞,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导致以丘脑、中脑、桥脑、小脑以及颞叶内侧面、枕叶等部位梗死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此病归属中医“中风”范畴,多为气血阴阳失衡,瘀血、痰浊、肝风等病理因素引起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而发。文章列举1例累及双侧动眼神经导致双侧上睑下垂的TOBS患者验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通项入脑属目系”理论行针刺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通项入脑属目系 针刺疗法 验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西汀联合阿加曲班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眩晕程度的影响
9
作者 刘世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联合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对患者眩晕程度、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 目的分析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联合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对患者眩晕程度、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效果,炎性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眩晕程度[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左椎动脉血流速度(39.15±5.26)cm/s、右椎动脉血流速度(39.13±4.89)cm/s、基底动脉血流速度(38.91±4.07)cm/s均高于对照组的(32.02±5.36)、(31.88±4.04)、(31.39±5.1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IL-6(9.44±4.37)ng/L、CRP(4.18±1.29)mg/L、ET-1(70.12±9.34)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67±5.43)ng/L、(6.47±1.58)mg/L、(75.27±11.75)ng/L,而CGRP(57.49±6.05)ng/L高于对照组的(45.48±5.2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DHI评分(28.12±3.06)分低于对照组的(34.72±3.66)分,ESCV评分(28.17±3.56)分高于对照组的(20.31±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减轻眩晕症状,有利于降低炎性反应、提升治疗效果与椎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西汀 阿加曲班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皮损伤 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贴压联合个体化健康管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万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81-084,共4页
评价耳穴贴压联合个体化健康管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中的应用。方法 本文纳入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76例,调查各类数据,符合入组指征,并开展病例-对照分析。依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对照组(38)以个体化健... 评价耳穴贴压联合个体化健康管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中的应用。方法 本文纳入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76例,调查各类数据,符合入组指征,并开展病例-对照分析。依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对照组(38)以个体化健康管理;观察组(38)以耳穴贴压联合个体化健康管理。评价每位患者眩晕控制、血流情况及管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干预1周和干预2周的眩晕控制情况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1周和干预2周的眩晕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情况优于干预后(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满意率占比100.00%,对照组中满意率占比86.84%。两组管理满意率对比(P<0.05)。结论 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耳穴贴压联合个体化健康管理对于眩晕发作起到一定控制作用,促使脑血流速度加快,提高管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贴压 个体化健康管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症的效果
11
作者 刘云 刘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3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VBI所致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VBI所致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主症、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VBI所致眩晕症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证候积分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氯吡格雷结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12
作者 黄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研究国产氯吡格雷结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研究,时间(2023.1~2023.12),研究对象人数:30例,平均分为两个小组,观察组(n=15)接受国产... 研究国产氯吡格雷结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研究,时间(2023.1~2023.12),研究对象人数:30例,平均分为两个小组,观察组(n=15)接受国产氯吡格雷结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对照组(n=15)接受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起效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30天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或者脑梗死患者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概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0~2h、2~6h的起效概率分别为46.66%、40%,高于对照组13.33%、6.66%,6~12h、大于12h的起效概率为6.66%、6.66%,低于对照组40%、40%,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血浆比黏度、还原高切、还原低切指数均低于对照组,30天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或者脑梗死患者概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26.66%(P<0.05)。结论 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国产氯吡格雷结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起效时间,改善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了患者的眩晕情况,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氯吡格雷 倍他司汀 金纳多注射液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13
作者 董平 秦憧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2期92-94,105,共4页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水平、血浆黏度、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VBIV患者可提高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降低DHI评分和血浆黏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盐酸氟桂利嗪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血浆黏度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肝熄风汤治疗眩晕症(肝阳上亢证)的效果及对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的影响
14
作者 刘玎 荆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6期126-129,共4页
目的 探讨平肝熄风汤治疗眩晕症(肝阳上亢证)的效果及对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眩晕症(肝阳上亢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 探讨平肝熄风汤治疗眩晕症(肝阳上亢证)的效果及对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眩晕症(肝阳上亢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平肝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高于对照组,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肝熄风汤治疗眩晕症(肝阳上亢证)的效果明显,可调节基底动脉血流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肝熄风汤 眩晕症 肝阳上亢证 基底动脉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基底动脉FLAIR血管高信号征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15
作者 黄敏 郭潇 +2 位作者 陈伟 王亚婷 柏根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VBD患者67例,按照是否出现VBD相关症状(缺血、脑干及神经压迫等)分为症状组(20例)和无症状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的FVH分级与BA病症程度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患者BA管径、FV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04,P=0.000),症状组中高分级FVH (2、3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无症状组(χ^(2)=11.501,P=0.001)。VBD患者FVH分级与BA的管径、长度及高度分级呈正相关(r=0.563,P=0.000;r=0.482,P=0.000;r=0.512,P=0.000),FVH高级别组(2、3级)BA长度及宽度显著大于低级别组(0、1级)(P=0.000,P=0.000),分叉高度高于低级别组(P=0.012)。结论:VBD患者FVH发生率高,且FVH分级越高,患者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椎基底动脉病变更严重;FVH形成机制可能与扩张延长的血管中的缓慢血流及不对称扰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基底动脉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血管高信号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强 张耐 孙鹏举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未见支架部位血栓形成及急性闭塞。所有患者DSA随访6~12个月,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治愈9例、夹层动脉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载瘤动脉内膜过度增生及狭窄并发症。结论双支架重叠技术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未破裂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17
作者 吴敌 李子孝 +2 位作者 刘丹丹 陈绪珠 赵性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3-717,722,共6页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5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伴/不伴AS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42.2±12.3)岁。45例患者中sVAD 33例(73.3%)、sV-BAD 5例(11.1%)和sBAD 7例(15.6%);伴AS 12例(26.7%)、不伴AS 33例(73.3%)。与不伴AS组相比,伴AS组年龄较大[(56.0±6.7)岁比(37.2±9.7)岁],高血压比例较高(91.7%比24.2%),颈部按摩比例较少(0比42.4%),多发病灶比例较高(90.9%比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AS组与不伴AS组出现头痛、枕部疼痛或颈部疼痛到脑梗死发作时间的比较[6.0(0.0,20.0)d比2.0(0.0,1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伴AS的sVAD、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颈部按摩比较高。sVAD患者发病前出现的头痛、枕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其脑梗死发生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岳琳 陈树春 +2 位作者 王玥 位学迎 董细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546例、超重组(24~<28 kg/m^(2))484例和肥胖组(≥28 kg/m^(2))139例。比较3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情况。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条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并确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风险增加的临界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P<0.01),与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无相关性(P>0.05)。限制性立方条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线性相关(P>0.05),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当BMI超过特定值(24.18~24.26 kg/m^(2))时,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超重 肥胖 体质量指数 基底动脉 动脉 颈内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兔血液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研究以及脑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19
作者 施永德 秦芝九 +7 位作者 陈丽莲 唐镇生 顾国柱 杨景文 乐忠庆 陈蓉莉 陈生申 步燕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2-181,F0002,共11页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等流变学指标,并进行脑基底动脉内腔面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机理。方法设计了4个实验动物组:A组(对照组),B组(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甘露醇干预组),D组(动脉粥样硬...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等流变学指标,并进行脑基底动脉内腔面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机理。方法设计了4个实验动物组:A组(对照组),B组(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甘露醇干预组),D组(动脉粥样硬化+甘露醇干预组)。实验兔喂以高脂、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4组动物饲养到期后抽静脉血,采用上海航天局研制的HT流变仪,进行血液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等流变学指标的检测。获取4组动物的脑基底动脉标本,继之进行其内腔面内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与A组相比,B组的血液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等多项流变学的指标,观察到有高调76%,促动脉粥样硬化方向的变化数据。(2)与A组相比,C组与D组的血液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等多项流变学的指标,由于甘露醇的血液扩容作用,出现约50%的血液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等流变学指标的低调变化。(3)脑基底动脉内腔面的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展示:A组,表面平整,细胞呈长梭形,细胞长轴与血管长轴平行排列,细胞间连接紧密;B组,内膜内皮细胞高低不平,呈搓板状,细胞间的连接断断续续,部分内皮细胞肿胀隆起,表面微绒毛少而粗短;C组,内膜内皮细胞基本平整,但有少量非特异性损伤,部分内皮细胞隆起,如同卵石状态排列,示细胞的体积明显缩小;D组,具有B与C两组共有特点,内皮细胞排列比较紊乱,但基本上仍平行于血管的长轴,隐约可见一些接近正常的内皮细胞。结论(1)从血液滞后环角度,观察到正常人与正常兔子间有一定程度的区别。该文已成功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甘露醇进行干预后血液滞后环有明显的变化。(2)从兔脑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展示,A组细胞具有健康性,但B组的细胞已受损。C、D两组的内皮细胞,既没有A组那么好,也没有B组那么坏,其形态学的观察处于A与B两组之间。(3)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策略而言,该文以高脂、高胆固醇食物造成了兔子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说明不利的饮食与营养可达到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损伤表现,这也影射出科学地设计饮食谱可以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血液滞后环、黏弹性、触变性以及有关流变学指标,在各组间差异很大,通过血液可测出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可进行科学的补液进行纠正,这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脑血管病发生是值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兔 血液滞后环 黏弹性 触变性 基底动脉 内皮细胞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吴宗艺 易继龙 +4 位作者 张盼 胡淼淼 许英杰 徐国强 孙文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目的 探索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VBAO)行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中国21家卒中中心确诊为急性VBAO,并预计于闭塞24 h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77例患者的临... 目的 探索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VBAO)行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中国21家卒中中心确诊为急性VBAO,并预计于闭塞24 h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7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368例,非SAP组20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卒中相关病史、卒中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后循环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分级、麻醉方式、预计闭塞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成功再通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分析SAP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90 d随访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纳入以SAP为因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SAP组相比,SAP组的NIHSS评分更高、GCS评分更低、颅内血管侧支循环情况更差、全身麻醉占比更高、穿刺至再通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OR:0.908,95%CI:0.860~0.960,P=0.001)、全身麻醉(OR:2.507,95%CI:1.519~4.138,P<0.001)、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1.003,95%CI:1.000~1.006,P=0.033)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相关分析显示,SAP与90 d良好预后呈显著负相关(OR:0.605,95%CI:0.386~0.948,P=0.028)。结论 VBAO血管内治疗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是GCS评分较低,全身麻醉及较长的穿刺至再通时间,合并SAP的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基底动脉闭塞 肺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