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表皮样囊肿1例
1
作者 孙一为 李朝晖 +1 位作者 梁前垒 付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期4-5,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以头痛、头晕4h,视物成双1h为主诉,于2014年2月21日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言语笨拙,分离性斜视(向左复视为著),项强三横指。既往:体健。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四叠体池、环池内斑片状高密度影,左侧...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以头痛、头晕4h,视物成双1h为主诉,于2014年2月21日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言语笨拙,分离性斜视(向左复视为著),项强三横指。既往:体健。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四叠体池、环池内斑片状高密度影,左侧桥小脑脚可见不规则低密度病灶,相邻脑桥受压(图1)。头部CTA提示:基底动脉中段梭形动脉瘤(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基底动脉动脉瘤 脑桥小脑角池 梭形动脉瘤 片状高密度影 视物成双 蛛网膜下腔出血 环池 四叠体池 桥小脑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
2
作者 龙舟 叶敏 +2 位作者 李劲松 李贵福 舒航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总结18例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8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一次栓塞成功,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12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5例栓塞90%以上,随访3月-2... 目的:总结18例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8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一次栓塞成功,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12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5例栓塞90%以上,随访3月-2年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半年后行DSA复查见动脉瘤颈扩大,行二次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介入治疗 基底动脉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自发性闭塞的诊治分析(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荣辉 向伟楚 +8 位作者 吕福群 宋明昊 潘思源 沈春发 白三莉 张少杰 潘力 赵曰圆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诊治经验,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将FPCA残端误诊为动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突发右...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诊治经验,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将FPCA残端误诊为动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突发右上肢麻木及视物模糊起病,外院DWI显示左侧枕叶内侧面梗死伴左侧丘脑灶样梗死,外院头颈部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呈梭形)、基底动脉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血管硬化狭窄。我院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残端,残端远端可见中断后又部分显影,左侧大脑后动脉P1、P2均闭塞,椎动脉造影未见P1段发育,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结合病人DWI梗死部位及术前灌注成像所示灌注失代偿区,考虑为左侧FPCA急性闭塞引起同侧枕叶梗死,CTA所谓的“梭样动脉瘤”其实为闭塞后的残端。采用双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结论FPCA自发性闭塞临床极其罕见,急性闭塞后是否行血管内治疗依然存在争议;应加强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和了解,以避免将其闭塞后残端误当做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颅内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在基底动脉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尹昱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558-559,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在基底动脉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3-08-2010-03治疗的69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血管内治疗组)35例,对照组(开颅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在基底动脉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3-08-2010-03治疗的69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血管内治疗组)35例,对照组(开颅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基底动脉动脉瘤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情况的影响
5
作者 任俊 周妙兵 +1 位作者 肖红波 张鹏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5期74-78,共5页
目的: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asilar tip aneurysms,BTA)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88例BTA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44)与... 目的: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asilar tip aneurysms,BTA)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88例BTA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给予弹簧圈栓塞治疗,B组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预后情况,术前1 d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B组动脉瘤总闭塞率为95.45%,高于A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B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高于A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活力、身体疼痛、生理功能、健康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TA,效果更佳,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应结合瘤体情况科学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顶端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支架辅助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附1例报告)
6
作者 丁立山 郑鸣 +3 位作者 梁昊 申猛 李照军 陈清亮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74-76,共3页
目的总结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 目的总结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突发头晕、意识丧失入院,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破裂,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过程中,因左椎动脉严重迂曲上行困难,术中反复操作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术中造影见左侧椎动脉V4段内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堵塞基底动脉。因反复尝试导引导管及颅内支撑导管均不能通过左侧椎动脉起始部,术中讨论后改为经肱动脉入路经右侧椎动脉进入基底动脉内将血栓取出。抽吸出暗红色坚硬血栓及部分红色血栓后,可见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通畅。继续释放支架覆盖瘤颈部、放置弹簧圈入动脉瘤内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填塞致密,瘤颈部无残留,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畅。术后应用替罗非班预防再次发生梗塞,患者好转后康复出院。结论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属严重并发症,需结合术中造影结果迅速判断,抽出血栓或药物溶栓,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围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 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动脉动脉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均 夏坤伟 徐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TL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01—2023-08治疗的45例颅内VBT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者20例(A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5...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TL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01—2023-08治疗的45例颅内VBT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者20例(A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5例(B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预后、术后复查结果及颅脑血流动力学等。结果2组患者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A组、B组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栓塞率(90.00%比8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但2组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预后结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术后6个月时分支血管通畅率(85.00%比92.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d时瘤腔内平均壁面应切力(WSS)、瘤颈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低于B组,低壁面剪应力区域(LSA)、瘤腔内的相对滞留时间(RRT)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B组(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VBTLAs患者的动脉瘤栓塞率、预后结局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一致,但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干大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动脉瘤栓塞率 预后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CTA图像特点与破裂因素分析
8
作者 聂银银 时玉春 +3 位作者 陈淑宽 张海豹 张瑞 范倩倩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5期576-579,共4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CT血管造影成像(CTA)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组(n=40)与破裂组(n=22)。比较2组患者术前CTA检查的形态学特点,并分析造成BTA患者动...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CT血管造影成像(CTA)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组(n=40)与破裂组(n=22)。比较2组患者术前CTA检查的形态学特点,并分析造成BT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BTA形态、BTA纵横比、基底血管角(BVA)、P1-P1角、分叉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动脉瘤数目、BTA大小比、动脉瘤角(AA)、血流角(FA)、双侧小脑下动脉夹角(SCA-S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瘤破裂为自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为变量,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TA形态、BTA纵横比、BVA、P1-P1角是BT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CTA检查BTA可清晰显示瘤体形状、大小等形态学特点,其中BTA形态、BTA纵横比、BVA角、P1-P1角是BT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成像 形态学特点 动脉瘤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基底动脉动脉瘤:1例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莹 王德亮 +3 位作者 李先强 周逸 熊晖 伊琳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959-960,共2页
股动脉入路为全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也是最初的脑血管介入诊疗路径。随着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的进展,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报道1例应用TRA行基底动脉动脉瘤支架辅... 股动脉入路为全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也是最初的脑血管介入诊疗路径。随着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的进展,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报道1例应用TRA行基底动脉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病例,以期提高对该入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治疗 介入诊疗 全脑血管造影 基底动脉动脉瘤 经桡动脉入路 神经介入治疗 穿刺路径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慧剑 陈希恒 +4 位作者 金恒伟 贺红卫 缪中荣 刘鹏 李佑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823-82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FD治疗的17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1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22枚Pipeline支架,6枚Tubridge支架),成功释放27枚。...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FD治疗的17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1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22枚Pipeline支架,6枚Tubridge支架),成功释放27枚。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1例(64.7%,11/17),其中缺血6例,出血2例,占位效应加重3例。14例临床随访1~60个月,平均(18.1±16.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重残1例,死亡2例。10例影像学随访3~60个月,平均(17.8±18.9)个月;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腔稳定;9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因术中支架脱入动脉瘤瘤腔内而闭塞基底动脉。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FD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较高,效果良好;但是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临床应注意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巨大动脉瘤 基底动脉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泽群 何旭英 +6 位作者 李西锋 张炘 方钦锐 朱国辉 李维 李辉 段传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动脉瘤临床分级0~... 目的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动脉瘤临床分级0~Ⅱ级12例,Ⅲ~Ⅳ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结果 17例完全致密栓塞(100%栓塞),4例接近完全栓塞(95%栓塞),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术前15分、13~14分、9~12分、3~8分者分别为9例、3例、2例、7例,术后15分、13~14分、3~8分者分别为13例、5例、3例。18例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15例无复发,2例于术后6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复发。全部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术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顶端动脉瘤 介入栓塞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静伟 卞立松 +2 位作者 李桂林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瘤壁稳定性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岩 戴冬伟 +3 位作者 方奕斌 黄清海 赵文元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即刻栓塞结果采用Raymon...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即刻栓塞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和临床随访,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依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提示:致密栓塞3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4±3.5)个月,6例治愈,1例稳定,支架组患者无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平均(21.1±15.8)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mRS 0~2)。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大型或宽颈动脉瘤,支架植入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17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岳双柱 周国胜 +6 位作者 周文科 张新中 王仲伟 金保哲 惠磊 赵新利 黄立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582-4583,共2页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发生率很低,仅占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1%~5%;因周围毗邻颅神经、穿通动脉、脑干等重要组织结构,操作空间小,手术显露及手术夹闭的技术难度大。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收治并实施显微手术的17例基底动脉分叉动...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发生率很低,仅占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1%~5%;因周围毗邻颅神经、穿通动脉、脑干等重要组织结构,操作空间小,手术显露及手术夹闭的技术难度大。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收治并实施显微手术的17例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动脉瘤 扩大翼点入路 颞下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贺 王东 +3 位作者 张金峰 张向艳 李建华 宋铁鹰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17期2663-2664,共2页
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宽I〉4mm,或者瘤颈体比≥1:2)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弱项。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占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50%左右,GDC使得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以及疗效都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动脉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阮玉山 卢桂花 +3 位作者 罗昱 谭源福 张超元 肖绍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8期721-724,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0年12月血管内栓塞治疗1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例在出血2天内1、1例在出血3~10天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0年12月血管内栓塞治疗1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例在出血2天内1、1例在出血3~10天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3例,弹簧圈栓塞14例。结果 17例中成功栓塞16例,其中10例100%栓塞,3例95%栓塞,3例90%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栓塞,次日死亡)。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1例。1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术后再出血,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顶端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欢欢 李俊 +10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陈刚 蔡明俊 祝源 刘鹏 赵曰圆 盛柳青 金二亮 汤伟 马廉亭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直接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影像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下行开颅动脉瘤灼闭手术1例,1例因血管内栓塞治疗失败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2例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1 d 患者再出血死亡,1例栓塞未成功又未行手术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余3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多数手术治疗难度大,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 神经导航 血管内栓塞治疗 动脉瘤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6例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巧华 戴兵 +1 位作者 姚润伟 钟燕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1期107-10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血管内介入治疗,26例患者均栓塞成功,其中90%栓塞6例,95...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血管内介入治疗,26例患者均栓塞成功,其中90%栓塞6例,95%栓塞4例,100%栓塞16例,手术后对患者进行3-9个月的有效随访,其中16例100%栓塞患者恢复良好且无复发症状,有4例单纯放置自膨式支架的患者仍然存在动脉瘤,对其进行血管造影(DSA)随诊,然后利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填塞,其他患者经过电话随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整体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致残致死率较低,虽然存在痉挛或者出血等潜在的风险,但只需注意控制,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是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动脉顶端动脉瘤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毅 敖祥生 +8 位作者 黄星 刘汉东 张青松 徐廷伟 胡克琦 陈彬 蔡利 王志勇 张海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5期268-269,273,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7例,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入院时Hunt-Huess分级0和1级各1例,Ⅱ级3例,Ⅲ和Ⅳ各1例... 目的探讨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7例,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入院时Hunt-Huess分级0和1级各1例,Ⅱ级3例,Ⅲ和Ⅳ各1例。结果 6例完全夹闭,1例部分残留。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术侧动眼神经麻痹3例,均在6月内恢复。术后随访8月至6年,恢复工作或生活自理5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效果良好,尤其对于动脉瘤瘤颈位于后床突下方或瘤体后突者;神经内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顶端动脉瘤 颞下锁孔入路 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建忠 杨鹏飞 +4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赵文元 许奕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单侧支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侧支架+微导管或微导丝辅助栓塞2例,双侧支架辅助栓塞5例。结果 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手术后6d死亡。2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16例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1~46月,平均13.5月,其中动脉瘤不显影10例,改善2例,稳定3例,复发1例;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